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陆玉玲, 黄清, 杨杰, 张宁, 刘运海, 羊毅, 周嫔婷
- 表现为中枢性面瘫的面神经炎1例报道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5, 42(5): 443-44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8-24
- 修回日期: 2015-10-29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容易鉴别。但面神经炎表现为中枢性面瘫的病例却相当罕见,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诊断。我院近来收治1例表现为典型的中枢性面瘫的面神经炎患者,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突发口角右歪4天”入院。患者外出野餐受凉后次日晨起发现口角右歪,流涎,言语含糊,双眼闭目有力,双侧额纹等深。伴左侧面颊部疼痛,左侧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龈见一直径约7 mm溃疡,左侧上颌鼻翼处明显压痛。无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无外耳道疱疹、流脓,无耳后压痛。既往:吸烟30余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三大常规、生化检验示甘油三脂:1.60 mmol/L。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内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左侧颈动脉斑块(单发)。面神经肌电图:EMG示左侧额肌见自发电位,运动单位时限、波幅正常,募集呈混合相;左侧下唇方肌见自发电位,运动单位时限、波幅正常,募集呈单纯相。NCV示左侧面神经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双侧瞬目反射示左侧R1、R2潜伏期延长,R1波幅降低,右侧R2’潜伏期延长。颅脑MRI平扫、DWI、MRA示:未见颅内新发梗死病灶,侧脑室周围可见少量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大脑后动脉P1段局限性狭窄。入院诊断考虑:①面神经炎(左侧);②腔隙性脑梗死;③口腔溃疡。予以抗感染、营养神经对症治疗6 d后好转出院。
2 讨论临床上面神经炎病人常见,面神经炎的定位诊断[1]包括:①单纯性面神经炎:病变部位位于茎乳孔或以下;②Bell氏面瘫:发病部位位于面神经管内;③Hunt氏面瘫:多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膝状神经节受累。本例患者肌电图显示为左侧单纯性面神经炎,但患者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表现为左侧面神经颧支、颊支、下颌缘支的受累导致左侧面部颧大肌、颧小肌、颊肌、笑肌、降口角肌和提口角肌等表情肌的瘫痪。分析原因可能为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各分支选择性受累且严重程度不一,眼睑以上分支损伤轻微,眼睑以下分支受累严重。且患者起病急,有野餐受凉、同侧口腔溃疡史,予以相关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可进一步支持左侧单纯性面神经炎诊断。
面神经运动支选择性受损从而表现为类似中枢性面瘫的面神经炎很难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及面神经核下部所致的中枢性面瘫相鉴别。脑血管病变、脱髓鞘、感染、中毒、外伤等原因所致颅内一侧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脑干束或面神经核下部的损伤均可导致对侧出现中枢性面瘫。考虑患者老年男性,起病急,无发热头痛、无毒物外伤等病史,本病例主要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且患者有高龄、吸烟、高血脂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也提示我们要进一步排除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在脑血管疾病中,中枢性面瘫大都和肢体瘫痪等共存,孤立的中枢性面瘫少见。虽有表现为单纯性中枢性面瘫的腔隙性脑梗死[3]病例的报道。但该患者发病1 d后的头部磁共振平扫、DWI相未见新发梗死责任病灶,颈部血管彩超、颅脑MRA提示颅内、外血管病变也并非责任血管。因此,本病例考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依据不足。
综上,对于单纯表现为中枢性面瘫的患者,需完善肌电图、头部磁共振等检验检查,来定位鉴别是核上性、核性(面神经核下部)及核下性(选择性面神经分支)的损伤。避免误诊误治。
[1] | Ho ML, Juliano A, Eisenberg RL, et al. Anatomy and pathology of the facial nerve. AJR Am J Roentgenol, 2015, 204(6): 612-619. |
[2] | 徐艳国,李宁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 40(2): 163-168. |
[3] | 周爱英,经萍.表现为单纯性中枢性面瘫的腔隙性脑梗死4例.厂矿医药卫生, 1995, 11(3.4): 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