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商业价值的凸显,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需要供应链伙伴间亲密无间的合作,不断地进行信息流和物流的传递和交流.通过对物流、信息流的整体规划、协调、控制加强企业供应链的集成管理, 可以有效地使企业低制造成本、高服务水平地提供产品给顾客[1].Li等[2]研究了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内信息共享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Imam[3]研究发现信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而是通过供应链伙伴间协同的中介作用来调节.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企业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以期对我国企业实行信息共享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1 概念界定 1.1 信息共享供应链信息共享是指在特定交易过程或合作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4].信息共享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减少牛鞭效应和降低运营成本.供应链上信息的种类繁多,而且分类的标准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可分享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顾客需求信息和交换信息、库存信息等3类.
信息共享质量是衡量信息交换满足组织需要程度的指标.前人认为将信息质量的特征归纳为信息的可信性、有用性、及时性和相关性4个维度.Zhou[5]指出为了使研究具有易操作性,在保持信息质量度量效果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减少信息质量的度量维度.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采用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质量来衡量信息共享的程度.
1.2 供应链协同协同概念是由德国科学家哈肯1971年提出的,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供应链协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Daugherty[6]认为,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协同需要供应链成员的彼此协调和共同努力.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需要共同制定相关计划、实施策略和运作规则,共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才能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调同步,各环节无缝对接.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更多时候是供应链成员在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共同行动的状态,是对同一事物的共同反应.
1.3 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供应链信息共享结果的最终体现,对绩效的研究和评价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区洁容等将企业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7].众多文献中常用用库存、时机、订单履行、品质、顾客焦点及顾客服务来衡量供应链绩效.而在运营管理领域,成本、交货期、柔性、顾客服务和创新等指标常被用来评估绩效或运营目标.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合绩效评价理论,本研究将企业绩效划分为成本、服务和创新3个维度.
2 研究假设 2.1 信息共享程度与信息共享质量的关系随着信息价值的深入挖掘,信息共享不仅仅涉及到信息的内容,信息的质量也受到关注.感知的信息共享质量可以增加伙伴们共享更多信息的意愿,提高共享信息质量将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如果供应链伙伴察觉到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质量的,他们就会共享更多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信息共享质量对信息共享内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同的关系现有文献中,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协同时,研究目的不同,对两者的概念界定不同,导致多数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理解截然不同.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需要建立在高水平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上,进行资源优化,完善决策,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的基础.刘洪伟等认为组织间的协同需要利用各组织甚至个人的信息才能协同制订全局优化的解决方案[8].Prajogo and Olhager[9]认为信息共享促进协作和提高供应链绩效.随着供应链上有用信息和信息质量的增加,供应链伙伴可以更好地协调工作.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假设:
H2:信息共享内容对供应链协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信息共享质量对供应链协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供应链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Vachon等[10]在研究绿色供应链的协同实践中发现协同可以改善供应链绩效.曹永辉[11]认为对企业而言,因注重信息共享、同步决策、激励联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提升运营绩效.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假设:
H4:供应链协同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如图 1所示的研究理论模型.
![]() |
图 1 理论模型 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
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尽量采用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适当的修改.其中信息共享内容的量表共有7个问项,信息共享质量共有5个问项,主要来自Zhou[5],供应链协同的量表共有7个问项,主要来自Kampstra等[12],企业绩效共有3个问项,主要来自Ye Fei[13].量表采用likert 5点尺度量法计分,用1-5表达对各题项的同意程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3.2 样本和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珠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调查对象为对企业供应链情况了解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采用便利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组合的调查方式,共发放521份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回收有效问卷203份,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45%和39.0%.
3.3 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是在我们无法控制的外在影响条件下对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考察.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常使用Cronbach’s alpha值来检验量表信度,一般认为量表信度的Cronbach’s alpha值最好在0.7以上.如表 1所示,本文的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表明本研究所用的变量有良好的信度.
![]() |
表 1 检验分析1) Table 1 Text analysis |
量表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而结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理论总结,信息共享内容、信息共享质量、供应链协同和企业绩效所采用的量表大部分引自国内外已使用的量表,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一定的修改,故认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如表 1所示,所有变量的标准载荷都在0.5以上,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均在0.5以上,各潜变量的组合效度均高于0.7,从而说明量表有适切的收敛效度.另外本文采用比较潜变量AVE与相应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平方的方法进行区别效度检验,如表 2所示,所有潜变量AVE均大于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表示此量表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 |
表 2 区别效度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
适配度指标是用于评价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图和获取的数据能否匹配的指标.本理论模型拟合指数中,χ2/df=1.998,RESEA=0.070,TLI=0.918,CFI=0.928,IFI=0.928,PNFI=0.769,各拟合指数均达到适配标准,说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较好地契合.
4.2 假设检验结果利用AMOS 17统计分析软件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得到标准路径图如图 2所示.由表 3可知,假设H1~H4都获得支持.
![]() |
表 3 假设检验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hypothesis testing |
![]() |
图 2 标准路径图 Figure 2 The standard path graph 注:***表示P < 0.001 |
随着供应链信息共享层面的扩宽,信息共享内容的丰富,信息共享质量的提高,供应链伙伴间彼此的了解加深,为彼此协作而使供应链增值提供了基础.首先,信息共享是桥梁,连接着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各种活动,为企业协调和同步决策提供了基础.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协同存在显著正影响,实践中各企业应重视信息共享的作用.
其次,本文验证了前人的研究,认为供应链协同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供应链伙伴间的协作调节着信息共享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与供应链伙伴进行信息共享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14],如果供应链节点企业没有高水平的协作,信息共享就不能明显提高企业绩效.
最后,虽然现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共享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Wu等[15]认为信息共享对绩效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不能忽略间接的影响从而低估信息共享的价值.本文发现,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协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绩效.
5 结论与未来展望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工具探讨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发现信息共享质量对信息共享内容存在正向影响关系,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质量在信息共享中极其重要.其次,本研究表明信息共享正向影响供应链协同,通过界定两者的定义,明确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发现信息共享用来加强供应链伙伴间协作是很必要的.此外,本文还发现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协同的中介作用来改善企业绩效.这不仅验证了信息共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还明确了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协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供应链伙伴间不仅仅要推进信息共享的进程,还得关注如何利用共享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协作,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在实践中,由于机会主义和信息共享风险的存在,供应链伙伴间存在不同信息共享意愿,未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故为了营造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供应链伙伴间应有一致的战略目标,注重长期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彼此沟通和协作.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运营策略、沟通规则、责任约定和同步运作等,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本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调查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而不同产业的信息共享是如何通过信息共享影响企业绩效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本文得到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协同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探讨环境对两者的协调作用.
[1] |
尹钢. 制造业供应链集成模型研究综述[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 21(2): 97-104.
Yin G. A Survey on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odeling[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21(2): 97-104. |
[2] |
Li J, Sikora R, Shaw M J, et al.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1): 251-266.
DOI: 10.1016/j.dss.2004.12.003. |
[3] |
Imam B, Amrik S 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Th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s, 2013, 24(8): 743-758.
|
[4] |
蔡淑琴, 梁静. 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联研究[J].
管理学报, 2007, 4(2): 157-179.
Cai S Q, Liang J. The 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4(2): 157-179. |
[5] |
Zhou H G, Benton Jr W.C.. Supply chain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6): 1348-1365.
DOI: 10.1016/j.jom.2007.01.009. |
[6] |
Daugherty P J, Richey R G, Roath A S, et al. Is collaboration paying off for firms?[J].
Business Horizons, 2006, 49(1): 62-70.
|
[7] |
区洁容, 谢卫红, 王永健, 等. IT能力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学习型文化的调节作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3): 52-57.
Ou J R, Xie W H, Wang Y J,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the corporate learning culture[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12, 12(3): 52-57. |
[8] |
刘洪伟, 刘智慧, 朱慧, 等. 大数据环境下跨组织间协同优化决策的隐私保护算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4, 31(3): 21-26.
Liu H W, Liu Z H, Zhu H, et al. Privacy-preserving algorithm for cross-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decisions based on big data[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4, 31(3): 21-26. |
[9] |
Projogo D, Olhager J.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haring, and logistics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1): 514-522.
DOI: 10.1016/j.ijpe.2011.09.001. |
[10] |
Vachon S, Klassen R 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1(2): 299-31.
DOI: 10.1016/j.ijpe.2006.11.030. |
[11] |
曹永辉. 供应链协同对运营绩效的影响[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3): 44-50.
Cao Y H.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on supply chain operating performance[J].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13(3): 44-50. |
[12] |
Kampstra R P, Ashayeri J, Gattorna J L. Realities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8, 17(3): 312-330.
|
[13] |
Ye F, Wang Z Q.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ign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supply chai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3, 65(3): 370-377.
|
[14] |
Karkkainen M, Laukkanen S, Sarpola S, et al. Roles of interfirm information syste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7, 37(4): 264-286.
DOI: 10.1108/09600030710752505. |
[15] |
Wu I L, Cheng H C, Chien H H.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behaviors in enabl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48: 122-132.
DOI: 10.1016/j.ijpe.2013.09.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