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 |
2. 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 武汉,430072;
3. 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100097
2. Wuhan University Press, Wuhan 430072, China;
3.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entre of Natural Resources Ministry, Beijing 100097, China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致力于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然之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点和核心。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因此,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重点之一。
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研,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独立、封闭运行、各自为政[2];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出现内容上不理解、知识上不搭界、方法上不科学、为思政而思政等现象[3];③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不清晰,找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和抓手,存在一定盲目性、重复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问题[4],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高。以上是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紧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本文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和以《GNSS定位测量》为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探索。
1 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要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紧跟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厘清行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这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明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明确专业群“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专业群建设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研究的起点;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专业群“怎样培养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核心。
通过调研和文献整理,明晰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以测图制图”为核心的传统测绘发展到“以空间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服务对象由基础测绘和相关行业应用发展到空天地海一体化、自然资源服务,集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提取与应用、信息共享与服务于一体[5]。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明确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办学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紧盯“云物移大智”等带来的测绘新技术新业态,以服务时空数据“生产、处理、分发与应用服务”产业链为目标,携手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专业基础相通、核心技术各异、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培养基础深厚、德技并修、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分阶段实施”的建设理念,从源头定位课程学习与思政修养教育的关系,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群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构建了“专业-课程-课堂”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专业层面:将“扬测绘文化、铸测绘精神、精测绘匠艺”作为专业群课程思政主线,建立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层面:各课程结合自身特点,从哲学思维、科学素养、法治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劳动意识、实践创新、职业能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课堂层面:把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嵌入教案设计、教学研讨、教法创新、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课堂教学环节。
通过明确专业思政主线、课程思政主题、课堂思政话题,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形成表 1所示的“三目标融合、三课程递进、三课堂联动”的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显性专业教育与隐形思政育人有机融合。
表 1 “三目标融合、三课程递进、三课堂联动”的内涵 Tab.1 Connotations of Three Goals Integration, Three Courses Progression and Three Classrooms Linkage |
![]() |
2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教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前沿热点问题,探索出了具有《GNSS定位测量》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模式。
2.1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落实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剖析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能力,精心选择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精选思政育人结合点,聚焦思政元素和案例,系统设计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见表 2。
表 2 《GNSS定位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Tab.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GNSS Positioning Measurement Course |
![]() |
2.2 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将传承、弘扬、树立、践行以“测绘精神”“北斗精神”“珠峰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灵魂融入知识体系,在厘清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元素对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了本课程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把思政育人案例融入知识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大批显性知识和隐含价值有机结合的“特殊”知识点网络,将思政元素中的“德”通过“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渗透进课堂、浸润进教材、滋养进学生头脑,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2.3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混合式教学,深化课程思政教法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立德树人教育贯穿于知识学习全过程,采用案例启发式、实践对话式、画龙点睛式等方法策略,将哲学思维、科学素养、家国情怀等融入课程知识点[6],形成了“案例导入、搭建框架、思政育人、协同合作、综合评价、精准提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精湛认证”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学生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过程评价:教师利用“职教云”开展个性化教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发现其学习问题,线下教育以线上数据分析结果为参考,精准指导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实现思政育人全过程。结果评价: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试题库,探索线上知识考核+线下“汇报式”素质考核模式。精湛认证:通过“现场实际操作+ 虚拟仿真系统”对核心技能进行精湛认证,认证标准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2.4 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堂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德意识、育人责任与育人能力,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保证“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7]。组建了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能工巧匠等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制定每期课程思政研究主题,包括政策文件学习、课程标准优化、建设模式、元素挖掘、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开展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形成了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了一支“双师”比例高、爱岗敬业、能协同育人的优秀团队,同时也是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教师党员突击队。
3 结束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教学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8],让学生爱上专业、爱上职业、爱上事业。专业群先后培养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等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技艺精湛、不畏艰险,立志扎根基层一线、用青春坚守测绘事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1-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
[2] |
何源.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 2019(11): 80-84. |
[3] |
赵鹤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0(1): 108-110. |
[4] |
房敏. 课程建设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 13(1): 105-110. |
[5] |
宁津生. 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1-9. |
[6] |
王穗辉, 潘国荣, 张松林.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测绘专业课教学的探讨[J]. 测绘地理信息, 2022, 47(2): 152-154. |
[7] |
王石, 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 15-18. |
[8] |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S3): 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