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   2017, Vol. 42 Issue (6): 94-97
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地理基础底图设计[PDF全文]
张梦琪1, 何宗宜1, 程雄1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为例,根据其设计需求对其地理基础底图进行了设计和编制。着重论述了底图要素的选取原则、分类分级方法,不同底图中底图要素的统一与协调,以及底图要素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形成了该图集特有的底图系统,便于底图要素数据的灵活使用和专题要素的表达。
关键词: 地理底图     底图设计     要素选取     数据组织     底图系统    
Design of Geography Base Map of National Economic Atl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Mengqi1, HE Zongyi1, CHENG Xiong1    
1.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Atl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map compilation of its geography base map based on the need of its design.The selection rules of the base map elemen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re dissertated with a heavy emphasis. Meanwhile, with the help of the un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unique base map system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tl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formed, which will be quite good for the flexible use of geography base map data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atic elements in the atlas.
Key words: geographical base map     base map design     feature selection     data management     base map system    

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以下简称《经济图集》)以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结合文字、统计图表、遥感影像、图片等表达方式,通过纸质版、电子版和网络版地图的出版形式,生动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结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全面系统地表现我国社会经济现象分布的时空特征,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全面了解。《经济图集》的设计编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地理基础底图设计是其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地理基础底图编制成败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图集》的质量好坏。

在已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中,全国性底图主要有两种:一是详细表示行政区划界线分布,为社会经济要素使用的地理基础; 二是表示水系、重要居民地和国界线、省区界线,为自然条件和资源制图使用的地理基础。其底图系统的设计偏重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骨架,根据图幅面积大小、统计资料的详细程度及表示方法的选择来选择合适的底图要素(主要是行政区划界线和居民地)表示级别,底图要素选取类型和数量少,未能随专题要素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改变,难以满足各种专题图的定位和定向需求,更无法同时满足纸质图和电子图的需求。

有关地理底图设计编制的研究十分有限,其中,文献[1]中《深圳市地图集》的底图设计根据不同图幅需要设计了5个底图系统; 文献[2]提出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要根据所反映的专题要素的需要、地域特点、制图区域的比例尺的大小和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来设计。这些研究突破了底图单一的局限性,但并未提出科学的具有普适性的底图系统实现方法。本文以《经济图集》地理底图设计和编制为例,探讨底图要素的选取原则和分类分级方法,不同底图中底图要素的统一协调方法,以及底图要素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方法,形成《经济图集》特有的底图系统。

1 地理基础底图数学基础设计

《经济图集》反映我国的经济活动范围大到全世界,小到国家级经济区; 表示的主题既有全国各类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又有区域经济概况与各种经济活动。因此,基础地理底图数学基础应设计为主要满足编制全国地图、全国陆地图以及经济区地图使用的系列底图[3]

系列底图投影应尽量统一[4],并满足全部图幅编制,《经济图集》主要是全国图。为了满足变形尽可能小,横版全国图(陆地图)选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选择105°E,标准纬线为25°N、47°N,南海诸岛作为移图采用标准纬线为7°N,19°N; 竖版全国图(含南海)也选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经济图集》设计为4开图集,分展开页、单页、双拼。根据图幅的图表、附图配置,并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中国地图标准图为基本资料,选用1:900万、1:1 400万、1:1 600万、1:2 000万、1:2 400万等整百万的比例尺设计底图,以方便识记。多种比例尺相互配合,利于图面的整体配置。

2 地理基础底图表示内容设计

《经济图集》中基础地理底图主要担负两项任务,一是标识位置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骨架[5]; 二是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背景,辅助专题要素的表达,阐明分布规律等。专题图的底图要素主要包括境界、水系、居民地、交通、地貌等。专题图的主题不同,表达的内容和表示方式也不同,相应地所需地理底图要素内容和详细程度也不同。即使相同主题,随着比例尺和阅读方式不同,需要的底图要素内容和详细程度也有差异[6]

纸质地图、网络电子地图和电子地图的用户群和读图方式不同,对地理底图要素的选取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纸质地图受图纸大小限制,载负量不宜过大,地理底图要素选取较少; 网络电子地图则不受图纸大小限制,其载负量相对较大,可以表达较多的地理要素; 电子地图主要面向管理和专业人员使用,则需要更为丰富的区域地理背景知识。

为了满足纸质地图、网络电子地图和电子地图3种媒介的《经济图集》编制需要,地理底图要素类型多且数量多,需要根据分类型、分等级、分比例尺的方法进行选取,构成统一协调的多级比例尺、多层次的系列底图要素,然后根据各幅专题图的比例尺和主题组合形成适合的底图。

2.1 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

我国大量的经济、资源等统计数据都是以乡镇或县市级行政区为单位,逐级汇总形成。因此,行政区是统计专题地图的必须的地理基础要素。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市级行政区、2 862个县级行政区。

不含海域面积,在900万地图中,县级行政区平均图斑大小为0.499 cm2(如表 1所示),大于地图中可识别的最小图斑尺寸[7],可使用面状符号法来表达专题要素,因此选择县级区域及界线作为本图集的最小统计单元(县级3级、地市2级、省1级); 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柱状统计图、简单饼状、分级点符号、零钱法等可放置在市级及以上统计单元中; 而复杂的统计图表如金字塔图、百分比图等则应以省级区域为统计单元。

表 1 各级行政区划图斑面积 Table 1 Areas of Each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1:1 400万及1:2 000万底图中,因县级区域图斑面积过小,一般不用于专题要素表达; 市级行政区划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采用分级底色填充的表达方法,也可配置简单图表; 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表示1级行政区划。

2.2 水系

大的河流、岛屿、湖泊和水库等水系要素都是重要的地理定位要素,尤其是大的河流长度长、流经区域广、弯曲特征独特构成了不可缺少的地理骨架的基础。同时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分布特征对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是各类专题图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水系的选取标准如表 2所示。

表 2 水系要素选取规则 Table 2 Selection Rules of Hydrographic Features

河流(含运河)的选取(如图 1所示)主要依据河流的流域面积、长度,以及专题要素定位和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区域河网密度、河流宽度和径流量等因素。选取全国几大流域的主流为1级河流,既可保证每个区域都有1级河流经过,又满足全国6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的定位需求。适量选取几个较小流域的主河以及1级河流的重要1级支流为2级河流,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图 1 1:900万水系和公路要素分级(局部缩小图)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Hydrographic Features and Highway Features in the Scale of 1:9 000 000 (Scaled-Down Version)

根据省域水资源分布特征表现需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跨省以及在省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作为3级河流。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河流构成的河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河流构成4级河流,弥补局部区域河网稀疏的不足。

湖泊、水库的选取(图 1(a))主要依据其面积、地理位置、重要性,同时参考汇水面积、蓄水量或库容及经济影响; 岛屿的选取主要依据面积、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由于湖泊、水库和岛屿的定位作用局限于所处位置及周边地区,因此,主要根据水域和岛屿面积大小进行选取。此外,对于界湖、钓鱼岛、南海诸岛应明确表示归属。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青海湖等作为1级湖泊,另外增加重要的界湖兴凯湖; 2级湖泊主要选取具有重要作用的较大湖泊; 同时,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放大后能清楚显示轮廓形状的湖泊和大型水库为3级。

2.3 居民地

各级政府驻地往往既是各级行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地理定位、定向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各级政府驻地往往是地图上重要的地理基础要素之一。根据行政区选取标准,选取首都、省级政府驻地为1级居民地; 地市级政府驻地为2级居民地; 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3级居民地应选取县级政府驻地; 此外,对于居民地稀疏地区还可适量选择知名度高的重要低等级居民地(一般为乡镇,也包含个别著名村落)作为4级居民地。

2.4 交通网

铁路和公路是人类出行、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较为稳定的道路网也是地理定位、定向的重要参照物; 同时,道路网建设水平还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多种专题图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

公路要素分级如图 1(b)所示。

铁路和公路的选取主要依据道路等级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参考道路长度、连通性和区域经济水平。

以四横四纵全国高速铁路网为依据,参考五纵三横的全国铁路骨架网选取1级铁路,可满足全国6大区域的定位需求; 依托1级铁路,适量选取连通各省会城市的高铁或干线铁路为2级铁路,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根据省域铁路网分布特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重要作用的干线铁路作为3级铁路。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铁路构成的铁路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干线和城际铁路构成4级铁路,弥补局部区域铁路网稀疏的不足。

选取五纵七横全国高速路骨架网作为1级道路(图 1(b)),可满足全国6大区域的定位需求; 依托1级铁路,适量选取连通各省会城市的高速路为2级道路,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根据省域道路网分布特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重要作用的高速路和国道作为3级道路。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道路构成的道路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省道以上道路构成4级道路,弥补局部区域路网稀疏的不足。

2.5 地形

山脉、山地和名山等典型地貌是地图上定向、定位的重要地理骨架。山地主要依据地表起伏选取,以立体感强的晕渲法表示。此外,在不适宜采用晕渲法表示的专题图中,采用注记和点符号表示。

山脉主要依据其规模分级选取,其中,南岭、秦岭、燕北、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大小兴安岭等选作1级山脉,2级山脉选取跨省重要山脉及较大规模山脉,3级选取省内规模较大的山脉对1级、2级进行补充。山峰的主要作用是专题图中的局部地理定位。因此,山峰的选取主要依据知名度、相对海拔高低,1级山峰选取三山五岳、珠穆朗玛峰等全国著名山峰进行全国大区域定位; 2级选取省内重要山峰对1级进行适当补充。

3 数据组织管理设计 3.1 数据组织

《经济图集》地理底图内容丰富、数据量大且组合复杂,为了避免数据冗余,便于底图数据维护和应用,基础地理底图数据宜按分类型、分级别、分比例尺的方式建立底图数据库,统一管理和维护底图数据[8]。首先,根据不同比例尺以及分类分级结果,将地理底图要素分图层储存; 然后,对每个图层按照统一的规则命名; 最后,建立相关图层间的关联,如对于行政区界线、行政区域、行政区注记等图层,可创建关联字段,便于数据查找调用和统一更新。

3.2 底图的编辑与数据管理

1) 编制大比例尺(1:900万)全要素基础地理底图。对全要素数据依据分类分级原则进行选取,确保单要素选取指标科学准确、多要素选取指标相互协调、各要素空间关系正确,以保证本图集底图要素的统一协调。

2) 大比例尺全要素底图审核无误后,按地理底图先大后小的比例尺顺序,逐级缩编小比例尺全要素底图。缩编过程中,保持同一要素在不同比例尺中内容取舍、综合程度的系统性,小比例尺图中要素只能由大比例尺图中同类要素选取,综合处理得到,小比例尺图中要素级别等于或低于大比例尺图(如1:900万图中1级河流可能在1:1 400万图中降级为2级),以保证整个底图系统的统一[9]

3) 将全要素底图按科学合理的数据组织方法建立底图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组织、分层存储。在使用中可根据图幅主题和比例尺等自由组合各要素,建立相应的底图工程文件,如图 2所示。

图 2 1:900万经济图底图设计局部实例 Figure 2 Design of the Base Map in the Scale of 1:9 000 000

4 结束语

在《经济图集》底图设计的研究中,提出底图要素的选取原则、分类分级原则及方法,并依此原则进行底图设计,制作了科学实用的《经济图集》底图系统,实际应用中可按情况选择合适的要素类型及级别进行表达,以满足多方位的需求。该底图系统便于数据统一管理、更新、灵活使用,可保证同比例尺图幅的底图要素统一,不同比例尺图幅的地图要素协调,保证了《经济图集》底图系统的协调统一,为《经济图集》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胜华, 何宗宜. 《深圳市地图集》地理基础底图的设计与编制[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2, 27(3): 9–11
[2] 李军利. 基于专题地图中地理底图的设计思考[J]. 测绘技术装备, 2012, (3): 52–53
[3] 黄仁涛. 专题地图编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 何宗宜. 地图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5] 于冬梅.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6-1011403931.htm
[6] 张新长, 艾廷华. 专题地图地理底图数据库的结构设计[J]. 测绘通报, 1994, (5): 30–33
[7] 陈毓芬, 陈永华. 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在电子地图设计中的应用[J]. 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1999, 5(3): 64–67
[8] 姜秋冬, 程雄, 王维莉, 等. 基于GIS平台的系列专题地图数据组织方法[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 35(6): 44–45
[9] 武丽丽, 江南, 姜鹏远, 等.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以大比例尺陆地交通图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 34(6): 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