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地理基础底图设计 | ![]() |
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以下简称《经济图集》)以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结合文字、统计图表、遥感影像、图片等表达方式,通过纸质版、电子版和网络版地图的出版形式,生动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结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全面系统地表现我国社会经济现象分布的时空特征,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全面了解。《经济图集》的设计编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地理基础底图设计是其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地理基础底图编制成败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图集》的质量好坏。
在已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中,全国性底图主要有两种:一是详细表示行政区划界线分布,为社会经济要素使用的地理基础; 二是表示水系、重要居民地和国界线、省区界线,为自然条件和资源制图使用的地理基础。其底图系统的设计偏重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骨架,根据图幅面积大小、统计资料的详细程度及表示方法的选择来选择合适的底图要素(主要是行政区划界线和居民地)表示级别,底图要素选取类型和数量少,未能随专题要素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改变,难以满足各种专题图的定位和定向需求,更无法同时满足纸质图和电子图的需求。
有关地理底图设计编制的研究十分有限,其中,文献[1]中《深圳市地图集》的底图设计根据不同图幅需要设计了5个底图系统; 文献[2]提出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要根据所反映的专题要素的需要、地域特点、制图区域的比例尺的大小和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来设计。这些研究突破了底图单一的局限性,但并未提出科学的具有普适性的底图系统实现方法。本文以《经济图集》地理底图设计和编制为例,探讨底图要素的选取原则和分类分级方法,不同底图中底图要素的统一协调方法,以及底图要素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方法,形成《经济图集》特有的底图系统。
1 地理基础底图数学基础设计《经济图集》反映我国的经济活动范围大到全世界,小到国家级经济区; 表示的主题既有全国各类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又有区域经济概况与各种经济活动。因此,基础地理底图数学基础应设计为主要满足编制全国地图、全国陆地图以及经济区地图使用的系列底图[3]。
系列底图投影应尽量统一[4],并满足全部图幅编制,《经济图集》主要是全国图。为了满足变形尽可能小,横版全国图(陆地图)选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选择105°E,标准纬线为25°N、47°N,南海诸岛作为移图采用标准纬线为7°N,19°N; 竖版全国图(含南海)也选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经济图集》设计为4开图集,分展开页、单页、双拼。根据图幅的图表、附图配置,并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中国地图标准图为基本资料,选用1:900万、1:1 400万、1:1 600万、1:2 000万、1:2 400万等整百万的比例尺设计底图,以方便识记。多种比例尺相互配合,利于图面的整体配置。
2 地理基础底图表示内容设计《经济图集》中基础地理底图主要担负两项任务,一是标识位置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骨架[5]; 二是为专题要素提供地理背景,辅助专题要素的表达,阐明分布规律等。专题图的底图要素主要包括境界、水系、居民地、交通、地貌等。专题图的主题不同,表达的内容和表示方式也不同,相应地所需地理底图要素内容和详细程度也不同。即使相同主题,随着比例尺和阅读方式不同,需要的底图要素内容和详细程度也有差异[6]。
纸质地图、网络电子地图和电子地图的用户群和读图方式不同,对地理底图要素的选取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纸质地图受图纸大小限制,载负量不宜过大,地理底图要素选取较少; 网络电子地图则不受图纸大小限制,其载负量相对较大,可以表达较多的地理要素; 电子地图主要面向管理和专业人员使用,则需要更为丰富的区域地理背景知识。
为了满足纸质地图、网络电子地图和电子地图3种媒介的《经济图集》编制需要,地理底图要素类型多且数量多,需要根据分类型、分等级、分比例尺的方法进行选取,构成统一协调的多级比例尺、多层次的系列底图要素,然后根据各幅专题图的比例尺和主题组合形成适合的底图。
2.1 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我国大量的经济、资源等统计数据都是以乡镇或县市级行政区为单位,逐级汇总形成。因此,行政区是统计专题地图的必须的地理基础要素。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市级行政区、2 862个县级行政区。
不含海域面积,在900万地图中,县级行政区平均图斑大小为0.499 cm2(如表 1所示),大于地图中可识别的最小图斑尺寸[7],可使用面状符号法来表达专题要素,因此选择县级区域及界线作为本图集的最小统计单元(县级3级、地市2级、省1级); 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柱状统计图、简单饼状、分级点符号、零钱法等可放置在市级及以上统计单元中; 而复杂的统计图表如金字塔图、百分比图等则应以省级区域为统计单元。
表 1 各级行政区划图斑面积 Table 1 Areas of Each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 |
1:1 400万及1:2 000万底图中,因县级区域图斑面积过小,一般不用于专题要素表达; 市级行政区划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采用分级底色填充的表达方法,也可配置简单图表; 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表示1级行政区划。
2.2 水系大的河流、岛屿、湖泊和水库等水系要素都是重要的地理定位要素,尤其是大的河流长度长、流经区域广、弯曲特征独特构成了不可缺少的地理骨架的基础。同时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分布特征对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是各类专题图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水系的选取标准如表 2所示。
表 2 水系要素选取规则 Table 2 Selection Rules of Hydrographic Features |
![]() |
河流(含运河)的选取(如图 1所示)主要依据河流的流域面积、长度,以及专题要素定位和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区域河网密度、河流宽度和径流量等因素。选取全国几大流域的主流为1级河流,既可保证每个区域都有1级河流经过,又满足全国6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的定位需求。适量选取几个较小流域的主河以及1级河流的重要1级支流为2级河流,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 |
图 1 1:900万水系和公路要素分级(局部缩小图)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Hydrographic Features and Highway Features in the Scale of 1:9 000 000 (Scaled-Down Version) |
根据省域水资源分布特征表现需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跨省以及在省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作为3级河流。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河流构成的河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河流构成4级河流,弥补局部区域河网稀疏的不足。
湖泊、水库的选取(图 1(a))主要依据其面积、地理位置、重要性,同时参考汇水面积、蓄水量或库容及经济影响; 岛屿的选取主要依据面积、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由于湖泊、水库和岛屿的定位作用局限于所处位置及周边地区,因此,主要根据水域和岛屿面积大小进行选取。此外,对于界湖、钓鱼岛、南海诸岛应明确表示归属。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青海湖等作为1级湖泊,另外增加重要的界湖兴凯湖; 2级湖泊主要选取具有重要作用的较大湖泊; 同时,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放大后能清楚显示轮廓形状的湖泊和大型水库为3级。
2.3 居民地各级政府驻地往往既是各级行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地理定位、定向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各级政府驻地往往是地图上重要的地理基础要素之一。根据行政区选取标准,选取首都、省级政府驻地为1级居民地; 地市级政府驻地为2级居民地; 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3级居民地应选取县级政府驻地; 此外,对于居民地稀疏地区还可适量选择知名度高的重要低等级居民地(一般为乡镇,也包含个别著名村落)作为4级居民地。
2.4 交通网铁路和公路是人类出行、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较为稳定的道路网也是地理定位、定向的重要参照物; 同时,道路网建设水平还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多种专题图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
公路要素分级如图 1(b)所示。
铁路和公路的选取主要依据道路等级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参考道路长度、连通性和区域经济水平。
以四横四纵全国高速铁路网为依据,参考五纵三横的全国铁路骨架网选取1级铁路,可满足全国6大区域的定位需求; 依托1级铁路,适量选取连通各省会城市的高铁或干线铁路为2级铁路,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根据省域铁路网分布特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重要作用的干线铁路作为3级铁路。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铁路构成的铁路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干线和城际铁路构成4级铁路,弥补局部区域铁路网稀疏的不足。
选取五纵七横全国高速路骨架网作为1级道路(图 1(b)),可满足全国6大区域的定位需求; 依托1级铁路,适量选取连通各省会城市的高速路为2级道路,基本可满足全国各省市的定位需求; 根据省域道路网分布特征,以及部分辖区面积大的地级市定位需要,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重要作用的高速路和国道作为3级道路。根据电子地图放大使用的特点,基于选取的1至3级道路构成的道路网密度,适量选取在省内具有较为重要的省道以上道路构成4级道路,弥补局部区域路网稀疏的不足。
2.5 地形山脉、山地和名山等典型地貌是地图上定向、定位的重要地理骨架。山地主要依据地表起伏选取,以立体感强的晕渲法表示。此外,在不适宜采用晕渲法表示的专题图中,采用注记和点符号表示。
山脉主要依据其规模分级选取,其中,南岭、秦岭、燕北、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大小兴安岭等选作1级山脉,2级山脉选取跨省重要山脉及较大规模山脉,3级选取省内规模较大的山脉对1级、2级进行补充。山峰的主要作用是专题图中的局部地理定位。因此,山峰的选取主要依据知名度、相对海拔高低,1级山峰选取三山五岳、珠穆朗玛峰等全国著名山峰进行全国大区域定位; 2级选取省内重要山峰对1级进行适当补充。
3 数据组织管理设计 3.1 数据组织《经济图集》地理底图内容丰富、数据量大且组合复杂,为了避免数据冗余,便于底图数据维护和应用,基础地理底图数据宜按分类型、分级别、分比例尺的方式建立底图数据库,统一管理和维护底图数据[8]。首先,根据不同比例尺以及分类分级结果,将地理底图要素分图层储存; 然后,对每个图层按照统一的规则命名; 最后,建立相关图层间的关联,如对于行政区界线、行政区域、行政区注记等图层,可创建关联字段,便于数据查找调用和统一更新。
3.2 底图的编辑与数据管理1) 编制大比例尺(1:900万)全要素基础地理底图。对全要素数据依据分类分级原则进行选取,确保单要素选取指标科学准确、多要素选取指标相互协调、各要素空间关系正确,以保证本图集底图要素的统一协调。
2) 大比例尺全要素底图审核无误后,按地理底图先大后小的比例尺顺序,逐级缩编小比例尺全要素底图。缩编过程中,保持同一要素在不同比例尺中内容取舍、综合程度的系统性,小比例尺图中要素只能由大比例尺图中同类要素选取,综合处理得到,小比例尺图中要素级别等于或低于大比例尺图(如1:900万图中1级河流可能在1:1 400万图中降级为2级),以保证整个底图系统的统一[9]。
3) 将全要素底图按科学合理的数据组织方法建立底图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组织、分层存储。在使用中可根据图幅主题和比例尺等自由组合各要素,建立相应的底图工程文件,如图 2所示。
![]() |
图 2 1:900万经济图底图设计局部实例 Figure 2 Design of the Base Map in the Scale of 1:9 000 000 |
4 结束语
在《经济图集》底图设计的研究中,提出底图要素的选取原则、分类分级原则及方法,并依此原则进行底图设计,制作了科学实用的《经济图集》底图系统,实际应用中可按情况选择合适的要素类型及级别进行表达,以满足多方位的需求。该底图系统便于数据统一管理、更新、灵活使用,可保证同比例尺图幅的底图要素统一,不同比例尺图幅的地图要素协调,保证了《经济图集》底图系统的协调统一,为《经济图集》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 胡胜华, 何宗宜. 《深圳市地图集》地理基础底图的设计与编制[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2, 27(3): 9–11 |
[2] | 李军利. 基于专题地图中地理底图的设计思考[J]. 测绘技术装备, 2012, (3): 52–53 |
[3] | 黄仁涛. 专题地图编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
[4] | 何宗宜. 地图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
[5] |
于冬梅.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6-1011403931.htm |
[6] | 张新长, 艾廷华. 专题地图地理底图数据库的结构设计[J]. 测绘通报, 1994, (5): 30–33 |
[7] | 陈毓芬, 陈永华. 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在电子地图设计中的应用[J]. 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1999, 5(3): 64–67 |
[8] | 姜秋冬, 程雄, 王维莉, 等. 基于GIS平台的系列专题地图数据组织方法[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 35(6): 44–45 |
[9] | 武丽丽, 江南, 姜鹏远, 等.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以大比例尺陆地交通图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 34(6): 251–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