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 ![]() |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1 专业技术人才现状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测绘资质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通高校中的教师、科研院所中的科研人员等。2016-2020年期间,我国测绘资质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分别为344 261人、374 852人、402 841人、419 239人和438 033人[3-7](见图 1),年度增长率分别为8. 9%、7. 5%、4. 1% 和4. 5%,呈逐年增加态势;测绘资质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81. 1%、82. 0%、83. 1%、83. 3% 和84. 2%[4-8],这表明测绘地理信息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占比很高,体现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截至2021年底,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院士20名,其中,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57岁,平均年龄75岁,70岁以下者8人。截至2018年,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部门共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人选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约170人[8]。
![]() |
图 1 2016-2020年我国测绘资质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Fig.1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Qualification Unit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0 |
在高校教师方面,以开设数量最多的两个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全国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高校的专业教师约有3 0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3%。大部分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人数在15人以下,教师人数超过20人的院校占比为24%,教师人数在30人以上的高校仅占9%[9]。2020年,在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的专业教师人数在15人以上,占比为57%,人数在10人以下的高校只占20%(见图 2)[10];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72% 的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占比在40% 以上,有55% 的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占比在60% 以上(见图 3),985、211等重点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占比在90% 以上[10]。
![]() |
图 2 2020年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教师人数比例 Fig.2 Proportion of Teacher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2020 |
![]() |
图 3 2020年高校“测绘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博士占比 Fig.3 Proportion of Young Teachers with Doctoral Degree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2020 |
在与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的科研院所方面,根据本文调查统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西安测绘研究所在岗的测绘地理信息科研人员总数约1 300人。
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以普通高校为主。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中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设置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加以调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设置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11, 12]。从2017年起,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这为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教育和实践探索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教育部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组织建设了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相关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学科竞赛,包括全国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等。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2.1 本科生培养测绘地理信息本科相关专业分别设在工学中的测绘类和计算机类,以及理学中的地理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地质学类下,具体专业设置如表 1所示。其中,开设高校数量排名前3的专业分别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全国每年约有3万名本科生毕业[7]。
表 1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相关本科专业 Tab.1 Undergraduate Majors Related to Surveying, Mapping and Geoinformation in China |
![]() |
2.2 研究生培养
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研究生层次设置3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在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中设置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1个二级学科;在工学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工学交叉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中设置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与位置服务、矿山与地下测量、海洋测绘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截至2021年7月,全国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19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55所;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18所,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67所。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全国每年约4 000名研究生毕业。
2.3 继续教育培养国家、部门、地方的各类人才工程一起形成了多层级、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体系,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高端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机构改革前,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优秀科技人才申报国家各类人才工程,包括中组部、人社部的“万人计划”,人社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本部门的系列人才工程,包括科技领军人才工程、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等[13]。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通过实施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按照一顶“帽子”要求,在基础研究、技术与标准研发、装备研制、产业化支撑、战略与决策咨询等领域遴选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和创新团队[14]。在国家层面人才工程的带动下,各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鼓励和支持本地区的优秀科技人才申报本地的各类人才工程。
在企业层面上,一些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新入职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各类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继续教育。例如,南方测绘集团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黄埔培训”,已延续24年,举办46期,4 000多人受训结业,公司创办的公益平台“南方学院”走进全国150多所院校进行授课及新技术普及[15];超图集团的“917大学GIS学院”提供了从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到GIS开发的全套课程,包括若干前沿的GIS课程,通过在线考试后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3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虽然总体规模不小,但是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的数量仍然匮乏。第一,缺乏高层次战略科学家。院士梯队年龄老化,70岁以下的仅占38%。1991-1999年间当选院士10人,2000-2019年的20年间仅当选院士11人,其中,2016-2018年连续3年无院士当选。第二,领军型人才缺乏。目前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多,能够负责整体架构、设计,能够将用户和社会需求设计成技术和实施方案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负责人少。第三,能够胜任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装备研发的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级水平的工程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事“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人才偏少,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匮乏,单一类型的研究团队多,复合型、交叉型、互补型研究团队少。非科研型单位的科研团队缺乏项目、平台和激励措施支撑,科研人员单打独斗多,难于形成真正的科研团队。第四,具有国家级水平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缺乏。高水平的测绘地理信息软科学人才缺乏,高端智库专家匮乏。具有战略思维,能够跳出测绘地理信息看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测绘地理信息,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实现测绘地理信息跨界融合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基础性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在相关单位中落实不够。
2)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评价标准单一,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科技人才评价存在行政化、“官本位”倾向。缺乏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探索性、基础性研究项目。从科研人员自身角度看,一些研究人员往往在短期性、产出快的科研项目或研究方向上有很强的驱动力,而对国家和行业急需、基础性研究工作上缺乏内生动力。加之受社会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不配套,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搞基础研究的人太少。
3.2 人才培养建议1)加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对标世界级水平,继续打造以“两院院士”队伍为首,“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主的国家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对国家级科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方式,支持其担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以及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对领军人才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项目予以特殊支持,依法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对地理信息企业科技领军人才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多科技创新成果、有国家级及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突出的测绘地理信息基层单位,提供更为优惠的人才政策,以激发基层单位的创新内生动力。
针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争取设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建技术攻关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养出杰出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领军人才。
2)将培养使用青年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行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高素质毕业生招聘难、高素质青年人才流失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帮助青年解决入职初期面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困难。遵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青年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实施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其“风向标”作用。鼓励各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建立各自职业早期资助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在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项目中,适当增加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组建科研团队。
3)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遵循测绘和地理信息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知识生产逻辑、人才培养逻辑和市场需求逻辑,更新测绘和地理信息学科专业知识,丰富学科专业内涵,科学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测绘和地理信息学科专业设置与地理信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改进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快速响应需求的能力。设置测绘和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加强基础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起点布局支撑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建立基础学科高端领军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科研院所与地理信息企业深入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4)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软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各测绘地理信息智库和测绘发展研究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式战略决策咨询研究队伍。在测绘地理信息相关软科学研究项目设置、有关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实行测绘地理信息软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机制。
5)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模式。鼓励相关测绘科研单位试点探索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科研岗位结构比例和聘用标准,推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激发内部活力。支持有关测绘单位通过课题研究、流动岗位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测绘、信息等领域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围绕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性经费相协调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投入;强化科技创新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采取旨在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的更加灵活的绩效工资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督促相关科研单位将激励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软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4 结束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自然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测绘地理信息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地理信息企业等需要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做好政策引导,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应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6]。科研单位应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企业应加强科研投入,为科研人才创新提供良好条件。
[1] |
徐德明. 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测绘地理信息, 2012, 37(5): 3-6. |
[2] |
贾丹. 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人才战略需求及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3): 1-4. |
[3]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六年测绘地理信息统计年报[R].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北京, 2017
|
[4]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七年测绘地理信息统计年报[R].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北京, 2018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二〇一八年测绘地理信息统计年报[R].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北京, 2019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二〇一九年测绘地理信息统计年报[R].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北京, 2020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二〇二〇年测绘地理信息统计年报[R].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北京, 2021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年鉴(2018)[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8.
|
[9] |
汤国安, 张书亮, 杨昕, 等. 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分析[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编著.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0).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20: 116-130
|
[10] |
姚宜斌, 赵前胜, 高迎春. 我国测绘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分析[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编著.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0).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20: 131-141
|
[11] |
李清泉. 高层次测绘与地理信息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C]. 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 北京, 2011
|
[12] |
贾丹. 全国高校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分析[J]. 测绘通报, 2013(7): 112-114. |
[13]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砥砺奋进的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辉煌成就[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7.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 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自然资党发〔2020〕64号[EB/OL]. http://gi.mnr.gov.cn/202101/t20210106_2597314.html. 2021
|
[15] |
缪小林.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人才招聘与培养[M]//王广华主编. 测绘地理信息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报告(2021).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
[16] |
桂德竹, 程鹏飞, 文汉江, 等.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作用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97-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