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   2021, Vol. 46 Issue (6): 146-149
0
移动GIS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的应用[PDF全文]
邓良1, 吕海峰2, 张磊1, 昌仪1, 祝愿3    
1.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安徽 合肥,230022;
2.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五地质队,安徽 合肥,230000;
3.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 合肥,230001
摘要: 针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传统的工作方式无法满足体系简单、运行高效的问题,本文融合利用4G网络、移动GIS技术,设计开发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探讨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系统分布运行于移动端和Web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视、高效、交互性强的工具。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易操作、成本低等优点,便于推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    移动GIS    系统实现    
Application of Mobile GIS in Mass Monitoring and Mass Preventing Geological Hazard
DENG Liang1, LV Haifeng2, ZHANG Lei1, CHANG Yi1, ZHU Yuan3    
1.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Hefei 230022, China;
2. 815 Geological Team of East China Bureau of Metallurgical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Hefei 230000, China;
3. Anhui Institute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working mode neither make the mass monitoring and mass prevention system simple nor efficient, , the mass monitoring and mass prevention syst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4G network and mobile GIS.In this paper,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then the system is installed on mobile Phone App and Web client, which provids a visual, efficient and interactive softwar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easy operation, low cost, easy promotion, and a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mass monitoring and mass prevention    geological hazard    mobile GIS    system implementation    

地质灾害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针对性地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测群防概念始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地震的防震减灾工作,200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措施,明确规定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1];并提出要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2]。群测群防系统已被广泛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中[3-5],是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方法之一[6]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发动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对地质灾害进行多种手段的常规监测,进行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报预警,采取避让防治措施,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地抢险救灾,以达到避免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目标[7]。由此可见,群测群防工作的主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当地政府与主管部门,其履行的职责可以概括为:明确监测人与责任;宣传防治监测知识;建立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制定报警、紧急避让等措施;编制预案,明确工作程序;建立应急抢救队伍,促进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建立。

群测群防体系虽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表单还靠手工填写,纸质存档,野外使用不方便;外业仍使用手持GPS、数码相机等工具,工作效率低;预警还通过电话、广播等方式,信息传输不及时,不利于避险救灾;缺少图片和视频材料,内容表达不直观;灾害发生时,资料整合不方便,不利于迅速做出综合研判与决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测群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支撑,以智能手机或平板为终端,结合北斗、GPS为定位手段的GIS系统,是WebGIS之后又一新的技术热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行业信息化中[8-10],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移动GIS虽已实现了在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中[11-13]与巡查业务[14]中的应用,但是具体以群测群防体系角色为参考,实现地质灾害监测、巡查与调查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系统较为少见。为此,本文根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人员角色与任务,设计开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实现移动GIS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的应用,并开展应用试验。

1 系统设计

群测群防体系由县(区)、乡(镇)和村(组)等三级监测预警机构构成;县(区)级成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指挥中心,重点工作为决策指挥和日常巡查;乡(镇)级重点工作为巡查工作;村(组)级重点工作为监测;其他相关部门承担应急调查、气象预警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体系主要包括基层人民群众、当地政府与主管部门人员,任务可概括为监测、巡查、调查与指挥4个部分。

依据上述需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设计为Web端和移动端两部分。在4G网络、天地图、GPS卫星和其他条件支撑下,监测、巡查与调查工作场景为外业,负责数据采集与传输,拟由移动端实现;常规工作中,Web端负责任务指派,接收采集数据,灾害发生时,可迅速利用信息综合作出决策部署。工作模式如图 1所示。

图 1 系统工作模式图 Fig.1 Work Pattern of the System

群测群防人员利用移动端APP进行日常监测与巡查,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迅速完成灾情初报、速报;Web端接收灾情报告信息,并及时指派巡查与应急调查工作;对于正发生灾害的,直接通过系统给APP发送预警信息,领导亦可调阅应急预案进行救援指导工作;工作人员可依据逃生路线,帮助受威胁民众合理避险,完成救援处置后进行跟踪排除隐患;对于未发生灾害的隐患点,Web端可检查日常工作记录,并进行核销确认,未达到核销条件的,纳入日常监测与巡查范围。系统工作流程如图 2所示。

图 2 系统流程设计 Fig.2 Process of the System

1.1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分为5个层面,如图 3所示。支撑层为系统所需的设备和运行环境,移动端为安卓平台,服务器使用Linux系统,采用Apache软件和WampServer集成环境;数据层包括天地图、地质灾害属性及相关资料档案数据,Web端和移动端分别采用MySQL和SQLite数据库;服务层为依据逻辑关系抽象出来的功能集合,包括GPS服务、地图服务等;应用层为通过工作事务关系分析,划分的Web端与移动端两个系统;视图层为用户的交互页面。

图 3 系统结构图 Fig.3 Softwar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1.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依据用户角色划分功能模块,并设置不同权限。如图 4所示,移动端日常监测、险情报告模块使用对象为监测人、责任人,主要实现日常监测和与Web端险情互通,包括定点监测、数据录入、拍照上传等功能。工作巡查、地图影像主要使用对象为县、乡两级巡查人,主要实现巡查工作记录及地图服务功能;应急调查模块主要针对应急专家设置;历史记录模块保留了历史工作记录;政策法规模块保存了相关政策资料;科普常识模块保存了避险、救助等常识资料;公共模块为用户定制模块,可查询人员信息。

图 4 系统功能模块分布图 Fig.4 Function Block Diagram of the System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系统开发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

1) 基于天地图API接口。以JAR包形式提供各种地图服务的程序接口[15],如地图展示、标注、定位服务等,可轻松地构建各类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的地图应用程序。

2) 轻结构化数据编码JSON。既有利于程序处理运算,又易于人工阅读和理解;可以被前后端程序广为使用,能够将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简化,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6]

3) 离散点聚合技术。天地图封装的接口通过算法计算实现聚合。根据隐患点所在的地理位置,将不同地图层级下,同一个范围内的隐患点聚合到一块,集中显示。

4) Web2.0标准的AJAX开发技术。采用异步运行机制,用户请求的发送和服务器响应的接收互不干扰,实现了底图的快速加载、流畅显示,增强了用户使用体验效果。

5) 离线缓存技术。联网状态下将最新数据缓存到本地,在离线状态仍可调阅。为每条记录设计了非自增型且唯一主键编码(UUID)的标示,避免了重复提交、数据主键冲突的问题。

6) 多种安全保障技术。运用先进的SHA摘要算法、Base64编码、访问权限管理等技术保障数据和系统的安全。

3 系统实现

系统采用PHP语言开发,搭配JavaScript脚本,利用JSON格式实现数据传输;移动端通过AJAX引擎配合天地图移动API接口获取底图;通过加载天地图将地质灾害数据库调取的信息绑定显示。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实现了系统功能。

3.1 Web端

Web端主要界面如图 5所示,地图影像模块实现1~18级范围的地形图、卫星图、道路图地图展示功能;信息管理模块提供数据录入、更新与维护功能,还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功能;任务列表模块实现任务的指派与工作阶段展示,险情报告、应急速报、应急调查、工作巡查和移动端实现互通,当模块接收APP信息时,会有闪烁状态和声音提示,方便使用人员接收与处理;人员管理模块实现人员信息的更新与维护,数据备份模块实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图 5 Web端界面图 Fig.5 Interface Diagram of the Web Client

3.2 移动端

移动端主要界面如图 6所示。

图 6 移动端APP界面图 Fig.6 Interface Diagrams of the APP

1) 现场拍照,数据录入功能。工作人员在距离地质灾害隐患点200 m(可定制)范围内才可进行信息填报,上传功能,避免了工作不实现象,实现了资料的集中汇总,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任务接收,信息交互功能。系统及时、完整接收了灾情初报、速报信息,并可迅速完成预警信息发布、任务指派工作,减少了沟通成本。

3) 灾情定位,导航直达功能。使用者可迅速地锁定灾害发生位置,并调用成熟的地图服务,方便选择更准确、快捷的救援路线。

4) 统计汇总,多种分析功能。系统提供距离、缓冲区分析等GIS分析工具,还可实现统计功能,为准确应急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5) 方便检索,及时通讯功能。系统将数据缓存到本地SQLite数据库中,并建立了索引,提供多种查询及检索方式,方便使用。

6) 实时传输,高效应急功能。系统集中存贮了联系方式、历史监测、巡查记录、应急预案、区域防治方案、及政策法规等档案信息,方便使用者及时调阅,迅速开展应急工作。

7) 其他功能。系统还提供天气预报、防灾避险常识、监测业务要点培训等服务功能。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参与对象的需求分析,设计了功能模块,实现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该系统融合了移动GIS与业务流程,实现了群测群防工作的信息化表达;并组织在合肥市及辖区开展应用试验,试验表明: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调查、巡查、应急等业务的融合,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可以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实践证明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也还存在救援力量信息表达不完整、大比例尺逃生路线上图难等问题。后期研究可以考虑将预警模型嵌入,并做好与无人机实现实时直播互通,系统将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394号[Z]. 2003-11-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1]20号[Z]. 2011-06-13
[3]
郭志浩, 魏芳. 兰州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空间格局分布[J]. 测绘科学, 2018, 43(4): 76-79.
[4]
夏添, 唐川, 李璇琼, 等.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WebGIS系统实现[J]. 测绘科学, 2013, 38(3): 194-196.
[5]
徐岩岩, 李芳, 娄月红, 等. 陕西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动态更新系统建设[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 26(4): 92-96.
[6]
刘传正, 张明霞, 孟晖. 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6(2): 175-179.
[7]
何启仕, 梁春梅. 县(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S1): 29-33.
[8]
郑敏辉, 林良彬, 丁华祥. 移动地理信息服务动态巡查系统设计与实现[J]. 测绘地理信息, 2015, 40(2): 77-79.
[9]
李乐林, 宋炜杰, 郭程方. 基于Android手机的移动测量软件设计与开发[J]. 测绘地理信息, 2015, 40(4): 35-37.
[10]
吴长彬, 孙在宏, 吉波, 等. 基于3G和嵌入式GIS的土地移动执法监察系统[J]. 测绘通报, 2011(3): 63-65.
[11]
李朝奎, 陈建辉, 魏振伟, 等.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下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及应用[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1 020-1 026.
[12]
余丽钰. 移动GIS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12, 10(2): 113-115. DOI:10.3969/j.issn.1672-4623.2012.02.040
[13]
杨旭东, 李媛, 佟彬, 等. 基于移动3S技术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 27(4): 93-96.
[14]
鲁学军, 牛智鹏, 尚伟涛, 等. 地质灾害巡查系统设计与试验[J]. 测绘科学, 2014, 39(2): 87-92.
[15]
马梓翔, 李青元, 王兴勋, 等. 基于Android移动端的野外工作数据集成系统开发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 2015, 22(1): 67-72. DOI:10.3969/j.issn.1672-1586.2015.01.018
[16]
韩敏, 冯浩. 基于JSON的地理信息数据交换方法研究[J]. 测绘科学, 2010, 35(1): 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