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DS的桥梁形变监测系统实现 | ![]() |
近年来,我国在修路筑桥方面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加快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1]。随着各种斜拉桥、悬索桥等大跨度的桥梁相继出现,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桥梁大国。但由于老化、超载,以及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不足等原因, 正在运营的大部分桥梁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各种“病患”, 导致我国桥梁安全事故频发[2, 3]。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为例,该桥在建成后不到一年垮塌,除了建筑质量原因外,未采取安全监测措施也是没有提早发现隐患的原因之一[4]。
传统的桥梁安全监测方法有人工光学测量法、连通管法、引张线法等[5],但大多数方法自动化程度低、工作量大、观测易受气候和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漏掉重要和危险的信号,且数据采集无法在时间上同步等[6]。基于此,本文系统采用我国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与GIS的集成技术[7],设计和研发了一套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桥梁形变监测系统,具有全天候、全自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8],将其运用到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的形变监测上,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监测效果。
1 形变监测系统硬件布设方案及技术指标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桥梁形变监测系统主要由基准站、监测站、监控中心以及通信网络组成[9]。基准站是建立在监测站附近的具有稳定基础的位置,作为实时形变监测的参考基准,提供差分数据,主要设备为北斗高精度接收机及天线[10]。监测站安置在桥梁的关键位置,主要设备包括北斗高精度接收机和天线,通过有线通信网络将实时数据流传至监控中心[11]。监控中心获取基准站和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后,利用北斗实时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形变量获取,并进行图形化显示,提供给该系统。通信网络连接监控中心和基准站、监测站,将基准站、监控站的北斗数据实时传至监控中心[12]。
1.1 北斗监测点布点方案 1.1.1 北引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北引桥监测范围从11号墩至0号墩,跨径布置为50 m简支T梁+30 m简支T梁+9×40 m简支T梁,共布置了12个断面、22个测点,如图 1所示,图 1中实心三角形为静态测点;空心三角形为动态测点,下文相同。
![]() |
图 1 北引桥测点布置 Figure 1 Measuring Points Arrangement of North Approach Span |
1至10号墩墩顶布置两个测点,11号墩顶布置1个测点,监测桥墩横向沉降变形,共21个点,均为静态观测点。
在11-10号的50 m跨跨中布置1个断面,监测主梁的变形,共1个点,均为动态观测点。
北斗测点安装在专用支架上,支架距离桥面高度为3 m,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确保汽车振动不造成北斗测点的非结构变形振动。
1.1.2 主桥主桥监测范围为0至5号主墩,共布置19个断面、34个测点,如图 2所示。
![]() |
图 2 主桥测点布置 Figure 2 Measuring Points Arrangement of Main Bridge |
主塔塔顶布置1个测点,监测塔顶空间位移,全桥共有两个点,均为动态测点。边墩和辅助墩墩顶各布置两个测点,上下游各1个,监测地基沉降,全桥共8个点,均为静态测点。
边跨监测跨中断面,上游布置1个动态测点,全桥共两个。次主跨监测三分点断面,每断面布置两个测点,上下游各1个,监测主梁变形,全桥共8个点,为动态测点。主跨监测八分点断面,每断面布置两个测点,上下游各1个,监测主梁变形,全桥共14个点,均为动态测点。
1.1.3 南引桥南引桥监测范围从5号墩至22号墩,跨径布置为17×50 m简支T梁+40 m简支T梁+50 m简支T梁,共布置24个断面,43个测点,如图 3所示。
![]() |
图 3 南引桥测点布置 Figure 3 Measuring Points Arrangement of South Approach Span |
6至24号墩墩顶均布置两个测点,监测桥墩横向沉降变形,共38个点,均为静态观测点。
在5-6跨、9-10跨、13-14跨、17-18跨、21-22跨(均为50 m跨)跨中各布置1个断面,监测主梁的变形,共5个点,均为动态观测点。
1.2 北斗基准站布点方案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形变监测采用短基线解算的方式进行,根据桥梁和地表沉降监测范围, 参照国家标准进行站点选址(见表 1)、数据分析,最后结合监测点与备选点的基线长度来合理确定备选点的位置。目前, 受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 监测桥梁的周边、沿河、沿江地区密集的高层住宅小区严重影响了基准站的可视空间。另外, 土地的商业开发造成基准站建设用地补偿、拆迁补偿及其他经济原因补偿实施困难。因此, 该项目基准站建设用地采用与地方院校、事业性单位合作解决,基准站布点方案见图 4。
表 1 白沙洲长江大桥基准站布点选址说明 Table 1 Base Stations Siting Description of Baishazhou Bridge |
![]() |
![]() |
图 4 武汉白沙洲大桥基准站布点方案 Figure 4 Base Stations Location Scheme of Baishazhou Bridge in Wuhan |
1.3 通信网络布设方案
由于本项目监测点数据的最大监测频率为20 Hz,单点数据速率达到22 kB/s, 数据要求传输质量高、时延小、环境适应性强、稳定性好, 故选用光纤作为主要传输媒介。所有桥上的传输连接线加光纤收发器,光纤全部采用1 310 nm的单模光纤。
北斗监测站通过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 ONU)把监测数据由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由于监测点数量较多,设计使用分光器把监测点光信号数据汇聚后再进行信号传送。每座桥设计使用若干个分光器, 由分光器把汇聚数据通过光纤传送到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OLT连接路由器运营商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把监控数据传输到公司数据机房。
考虑工程走线的实施难度,该项目首先把监测点数据汇聚到分光器,分光器放置在其管理监测点的中心位置,和接收机共机柜,每20个监测点汇入一个1分24的分光器。
考虑到监测数据安全和后期职守难度,该项目在桥梁现场即把监测数据接入通信运营商VPN网络,OLT配置的接口板根据需要进行增配。同时,OLT连接路由器,再由路由器通过运营商VPN网络转发所有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到中心机房,进行数据统一处理。
1.4 北斗桥梁形变监测数据中心硬件组成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满足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形变监测大数据存储、管理、服务等需求, 未来可面向武汉市大中小型各类桥梁的安全监测要求, 构建北斗桥梁安全监测云数据中心,其主要硬件由服务器群和数据存储组成。
服务器群包括解算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卫星时钟同步服务器等。数据存储包括数据中心主存储、数据库在线存储、离线存储。该数据中心将来还可以通过云计算无限动态扩展, 服务全武汉市桥梁安全监测的需求。
1.5 主要技术指标经过测试,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 2。
表 2 主要技术指标表 Table 2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
![]() |
2 形变监测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开发 2.1 系统软件功能
该系统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提供北斗位置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动态解算,实现了传统监测方法难以实现的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三维立体式形变监测。其主要功能模块分为图形显示模块、实时监测模块、分析评估模块等。
1) 图形显示模块主要是显示桥梁上所有监测站点的位置情况,以三维模式浏览当前桥梁的视图,并可以进行三维相应的操作,如旋转、放大、缩小等。
2) 实时监测模块以曲线、表格、桥梁三维模型的形式,可视化实时监测桥梁测点的三维坐标数据、水平和垂直位移数据、位移变化速率数据、位移水平和垂直加速度数据以及测点历史曲线、位移趋势等。
3) 分析评估模块是在处理、分析测点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对桥梁形变进行安全评价,预测点位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位移趋势,并综合考虑测点所在处桥梁部件应力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整个桥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桥梁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2 系统集成开发模式及应用展示本系统基于ArcGIS Engine,采用了组件式二次开发模式。ArcGIS Engine是一套完备的嵌入式GIS组件库和工具库,支持包括COM、.NET框架、Java和C++等多种开发语言,能够运行在Windows、Linux和Solaris等平台上,可以方便地将GIS功能嵌入到目标开发软件中。桥梁管理者可以通过软件查看监测点的位移实时信息及历史信息, 掌握桥梁的位移变化趋势。根据监测点不同程度的位移情况,系统提供了3个级别的报警, 并可根据不同的报警级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除了软件界面实时报警之外,系统还可以通过短信和邮件的方式发送报警信息,确保桥梁管理者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及时掌握桥梁安全状态信息,如图 5所示。
![]() |
图 5 系统应用界面 Figure 5 Application Interface of System |
3 结束语
该系统通过综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现代传感、网络通信、信号分析与处理、分析预测及桥梁结构分析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了高精度、高可靠、全天候、全自动、三维立体式形变监测,提高了桥梁安全监测的准确性和预测评估的可靠性,并将其运用在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的形变监测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了预定的桥梁安全监测效果。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拉动北斗及相关产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 王建波, 栾元重, 许君一, 等. 小波分析桥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J]. 测绘科学, 2012, 37(3): 79–81 |
[2] | 李新科, 高潮, 郭永彩, 等. 利用改进的SIFT算法检测桥梁拉索表面缺陷[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 40(1): 71–76 |
[3] | 杨登科, 邓连生, 安向东, 等. IG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最优噪声模型变化探讨[J]. 测绘地理信息, 2016, 41(1): 7–10 |
[4] | 蔡东健, 岳建平, 张永超. 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在CORS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测绘通报, 2012, (4): 4–7 |
[5] | 张帆. 基于CORS的快速静态定位的应用与分析[J]. 测绘地理信息, 2016, 41(1): 34–36 |
[6] | 赵正林. 有关GPS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3): 88 DOI: 10.3969/j.issn.1673-1328.2012.13.113 |
[7] | 尹小君, 赵庆展, 宁川, 等. 城市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5): 91–93 |
[8] | 黄勇, 汪伟. 基于软阈值小波降噪的天津CORS站点数据分析[J]. 城市勘测, 2011, (6): 89–91 |
[9] | 韩党军, 沈延峰. GPS外业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检查[J]. 城市建筑, 2014, (30): 315–316 |
[10] | 秦艳华, 郝中豫, 谢树明. 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质量检查内容探讨[J]. 城市勘测, 2015, (4): 37–40 |
[11] | 吴浩, 杨剑, 黎华. GPS原理及工程安全监测应用[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
[12] | 张风霜, 杨国华. GPS连续观测资料小波变换质量评价探讨[J]. 测绘科学, 2011, 36(6): 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