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反演数据与PM2.5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 | ![]() |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610000;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00;
4.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2.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00, China;
3.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00, China;
4. College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
由于PM2.5粒径小,其污染对人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1-4],因此,对于PM2.5浓度的监测和研究迫在眉睫。重量法、光散射法、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是目前测定PM2.5浓度常用的方法,但是受仪器和测定方式的限制,此类方法耗时、耗力且不具有实时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反演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魏玉香等[5]对2007年南京市的PM2.5质量浓度开展了日、月和季变化的特征分析,并根据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研究了PM2.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郭洁等[6]以成都为例研究了GNSS水汽与大雾天气变化的关系,并借助水汽变化来研究雾形成的原因;王勇等[7]针对雾霾天气过程研究了天顶对流层延迟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变化,结果发现PWV在雾霾过程前后有较大的波动;李同文等[8]融合卫星遥感与地面测站区域的PM2.5进行了相关的反演。本文以北京房山地区为例,对其应用于PM2.5的浓度监测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研究思路近年来,在GNSS反演中,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 ZWD)的解算经验模型一般不予直接采用,而是由ZTD(zenith total delay)减去ZHD(zenith hydrostatic delay)获得高精度的ZWD[9]。PWV由Businger等[10]给出的湿延迟与可降水量的关系获得。
通过分析PM2.5成分及其在大气中的活跃情况,空气质量的变化必然引起PM2.5浓度的改变,而GNSS信号一定会受到影响。根据已有理论研究和经验,本文方法的研究思路如图 1所示。
![]() |
图 1 研究思路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Research Idea |
2 实例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GAMIT软件,GNSS反演数据采用国际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站提供的GNSS数据,为了获得水汽,还另外加入了气象文件。此处主要分析北京市35个监测站的PM2.5数据。根据北京市35个监测站的位置来看,近2/3的点位于主城区,而IGS站距离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约30 km。为了使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本文的PM2.5数据来源选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基于北京市的35个监测站的平均观测值。
通过反演,得出时间分辨率比较高的对流层延迟序列,结合气象实测数据(气压、温度)获得水汽序列[11]。当气象文件的时间间隔为30 min时,反演水汽的精度可以达到1~2 mm。本文采用SHAO、BJFS、LHAZ、URUM、WUHN等5个IGS站100天的观测数据对BJFS的气象文件进行解算来获取其可降水量。由于雾霾天气的变化具有季节性,为此选取BJFS地区连续运行的IGS监测站在2013年9~11月,2014年2~3月、5~6月、10月共计100天的数据。
图 2是北京地区PWV水汽与PM2.5浓度变化对比图,数据为每2 h获取一次。
![]() |
图 2 北京地区PWV水汽与PM2.5浓度变化对比图 Fig.2 Change Comparison of PWV and PM2.5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
从图 2(a)可以看出,第266日处有一次数据下降,根据北京当地的天气情况看,第265日有一次降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状况一直良好,直到第271日和第272日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期间的水汽含量也随着一起升高。第273日和第274日再次出现降雨,大气水汽含量降低且天气质量状况转好。在第280日当天出现一次降雨,使得天气质量状况有所好转(由于篇幅所限,图 2中没有展示2013年第277-第296日变化图)。第285日和第286日再次出现一次降雨过程,期间天气晴好。而在第289日雾霾再次来袭,水汽含量也紧随其后有所升高,直到第291日出现降雨,状况有所改善之后又小幅升高,第295日再次出现降雨,天气质量良好。
从图 2(b)可以看出,水汽含量与PM2.5的浓度几次波折,且每次都有少许滞后现象,但整体正相关性明显。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第301日为霾、阵雨,之后水汽含量与PM2.5都有所下降,天气质量转好。第304~第306日为严重雾霾天气,虽没出现降雨,但水汽含量也明显增高。第309日为多云天气,第312日和第313日为多云、霾天气,其余天气均为晴。
从图 2(c)可以看出,第316日和第317日为雾霾天气,水汽含量也比较高,318日出现北风,PM2.5浓度下降。第325~第327日雾霾加重,水汽含量也明显增高。第328日出现北风,水汽含量与PM2.5质量浓度都得到降低。
从图 2(d)可以看出,除第45~第48日为严重雾霾天气,峰值达到近500 μg,水汽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均保持良好的正相关性。第49日出现降雪,PM2.5的质量浓度和水汽都有少许下降。第51~第57日为雾霾天气,在第56日达到近500 μg的峰值,水汽含量在这期间也较高。第57日出现降雨,第58日出现北风,使得天气质量状况急剧转好,水汽含量也急剧下降。第59日为多云,第62日为霾、阴天气,水汽含量随之增高,空气质量转好。
从图 2(e)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水汽与PM2.5保持良好的正相关性。结合气象状况,在第147日出现浮尘天气,但伴随有北风,PM2.5少许下降,整体质量较好。在第151日出现多云、阵雨天气,PM2.5和水汽含量都有所下降。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第281~283日为雾霾天气,水汽含量在这期间持续偏高。而在第284日出现阵雨且伴有北风,PM2.5骤然下降,水汽含量也随之骤然降低如图 2(f)所示。
由上述实例分析可得:①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为雾霾高发期,且冬季相对干燥,水汽含量普遍偏低;②冬季,PM2.5的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且颗粒物受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更大[12, 13];③通过气象因子与PM2.5的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分析,降雨、降雪以及北风等天气都会改善空气质量,其中,降雨和北风除尘效果较好[14]。因此,水汽与PM2.5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15]。
为进一步探究各反演量与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对北京地区的结果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从表 1可以看出,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对ZTD、ZWD、PWV产生影响,相关系数在0.45~0.69,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表 1 PM2.5与ZTD、ZWD、PWV的相关系数 Tab.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M2.5 and ZTD, ZWD, PWV |
![]() |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GNSS反演技术,利用GAMIT软件对北京地区的IGS站数据进行解算,获得相关的反演量,并根据已有技术获得PM2.5的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发现PM2.5的质量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且颗粒物受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更大,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有更高的相关程度。研究数据表明,GNSS反演数据与PM2.5质量浓度存在正相关性,在PM2.5的监测与预警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为寻找新的监测方法提供了思路。
[1] |
孙峰, 张大伟, 孙瑞雯, 等. 北京地区冬季典型PM2.5重污染案例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6): 1-12. DOI:10.3969/j.issn.1002-6002.2014.06.001 |
[2] |
杨新兴, 尉鹏, 冯丽华.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J]. 前沿科学, 2013, 7(2): 12-19. DOI:10.3969/j.issn.1673-8128.2013.02.003 |
[3] |
杨洪斌, 邹旭东, 汪宏宇, 等. 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3): 77-82. 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2.03.014 |
[4] |
郭新彪, 魏红英. 大气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13, 58(13): 1171-1177. |
[5] |
魏玉香, 银燕, 杨卫芬, 等. 南京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9): 29-34.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09.09.008 |
[6] |
郭洁, 李国平, 黄文诗. GPS可降水量与大雾天气关系的初步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4): 142-146. |
[7] |
王勇, 闻德保, 刘严萍, 等. 雾霾天气对GPS天顶对流层延迟与可降水量影响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2): 120-123. |
[8] |
李同文, 孙越乔, 杨晨雪, 等. 融合卫星遥感与地面测站的区域PM2.5反演[J]. 测绘地理信息, 2015, 40(3): 6-9. |
[9] |
蒋光伟.基于地基GPS的实时遥感水汽的理论与应用[D].陕西: 长安大学, 2010
|
[10] |
Businger T. The Promise of GPS in Atmospheric Monitoring[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6, 77(1): 5-18. DOI:10.1175/1520-0477(1996)077<0005:TPOGIA>2.0.CO;2 |
[11] |
王勇, 刘严萍. 地基GPS气象学原理与应用研究[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2.
|
[12] |
江琪, 王飞, 张恒德, 等. 北京市PM2.5和反应性气体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3): 829-837. |
[13] |
周一敏, 赵昕奕. 北京地区PM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1): 111-124. |
[14] |
王勇, 刘严萍, 李江波, 等. 水汽和风速对雾霾中PM2.5/PM10变化的影响[J]. 灾害学, 2015, 30(1): 5-7.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5.01.002 |
[15] |
张双成, 赵迎辉, 戴凯阳, 等. 西安地区雾霾与GPS水汽的相关性分析[J]. 工程勘察, 2016, 44(3): 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