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故事地图的传统哲学思想全球传播研究——以老子思想传播为例 | ![]() |
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3. 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
4.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2.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Spatial-Temporal Big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Megaciti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Shanghai 200241, China;
4.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近年来,GIS凭借自身对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处理的功能优势已经与多学科交叉实现相关平台及产品[1-3]。其中,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HGIS)为研究事件发展进程、区域经济开发、聚落成长变迁、人群地域特征、灾害或疫病的空间演进等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研究视角,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HGIS平台,例如菲律宾文化地图、纽约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英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4]、比利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普遍具有完善的数据库功能和平台开发系统,数据来源丰富,多注重探索重大事件的时空运行规律,将历史的自然背景信息耦合进系统,以进行综合分析和空间模拟。
中国开展HGIS研究的时间相对滞后,但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法的成熟和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国内一批HGIS平台开始涌现,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5]、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6]、民国时期北京都市文化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古琴名人时空采集系统[7]等。
尽管目前关于HGI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8],但在历史学科中,GIS技术的普及程度依然不够高,学科交叉程度依然较低;且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集中于历史气候、河流地貌、乡村聚落、环境变迁、疫情灾害、考古遗址定位等方面,鲜有探究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如老子思想等)的长时间演变与全球范围传播。另外,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比,国内诸多GIS平台在数据集成、数据挖掘和数据模拟显示等方面仍有较大不足,大部分平台仅提供数据查询功能,缺乏对历史事件发展变化进行时空挖掘的功能,作为历史分析工具与研究手段,平台的GIS功能体现不多;另一方面,除了专业人士外,大众用户也会应用HGIS平台,要考虑平台对于大众的适用性、易读性和可参与性。
近年来,故事地图应用广泛,其核心思想是将叙事融入地图。早期的叙事理论局限于文学,文学文本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时间概念,然而,其对空间演化过程的描述十分抽象模糊。地图通过地图符号可以进行空间描述,实现对客观世界中错综复杂的现象和事物的表达。有不少学者围绕视觉叙事[9]、故事地图[10]、地理叙事[11]、地图叙事[12, 13]等主题开展研究,通过修改制图表达方式、借鉴文学叙事手法,增强故事可视性与可读性。叙事理论与地图设计的融合能够以空间可视化的形式有效表达事件的时空进程,把文学文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隐式信息显性化,把人脑认知系统中的模糊性结构清晰化[14],可为读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故事氛围。
本文借鉴故事地图的设计理念,提出基于故事地图生产过程的总体设计框架。利用文本处理、GIS空间分析及可视化的相关方法与技术,以老子思想传播为例,研发传统哲学思想全球传播HGIS平台,为哲学思想传承与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方法。将各类非结构化的历史材料(包括《道德经》译本、相关著作与论文等)进行时空数据建模,构建老子思想传播时空数据库,研发老子思想全球传播地理信息开放平台,运用多种可视化手段展现老子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为理解老子思想在全球传播的演变模式提供新思路。
1 基于故事地图的总体设计框架GIS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地图的表达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地理地貌符号,新的设计和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在保持传统地图功能的同时,融入了可视化的新技术,通过图表等视觉形式展示信息,增强了地图的易读性,激起设计者与读图者的互动[15],使非专业读图者也能进入地图所讲述的故事。故事与地图相连,故事中具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通过地图中有效的可视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比单纯的文字、图片更容易理解。
与普通事件不同,传统哲学思想传播事件往往被置于更大的时空尺度下,在空间上体现为其传播是全球性的,超越了民族国家或特定文明的界限;在时间上体现为其传播突破了某一时间段的界域,是一种起源于古代、发展于近现代及影响未来的长时序框架下的宏大历史故事。对于老子思想传播这类历史故事,根据其传播的时空特点,其知识世界必然是丰富但碎片化的,而时间是串联历史故事、挖掘历史信息的关键因素。其表达方式旨在提高用户的兴趣,增强用户对地图的理解,降低使用的专业门槛,因此可通过将叙事理念引入传统HGIS来实现。除了以时间轴为关键线索来对整个故事进行串联[16]、完善叙事逻辑外,还可加入适当的地图设计要素发挥地图的优势。例如,采用动态变化的符号[17]、动画[18]等设计增强用户对地图内容的理解。作为传播该主题信息的主要途径,这种交互式可视化方法优化了用户的读图体验。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老子思想为例,在碎片化的知识世界探寻传统哲学思想传承与传播研究的新方法。以故事地图为切入点,从故事地图生产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包括故事要素提取、要素查询、要素整合及资料再汇聚四大主体功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播研究框架:
1)要素提取。通过文本处理的相关技术自动提取与存储传统哲学思想相关文本的时空信息,反映与传统哲学思想传播密切相关的关键事件。
2)要素查询。针对构成故事的各要素(包括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关的人物、译本、著作、景点等)提供各类查询与分析功能。
3)要素整合。将基于各要素整合的故事以多媒体视频形式提供给大众用户浏览。
4)要素资料再汇聚。基于志愿者地理信息系统思想,允许世界各地的用户对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播“故事”进行评论或补充相关资料。
2 应用实例 2.1 老子思想全球传播GIS系统功能概述以老子思想全球传播为例,根据故事地图总体设计,系统框架可分为4个功能模块,系统模块及其具体功能如图 1所示。
![]() |
图 1 系统框架 Fig.1 System Framework |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老子哲学思想)与国外哲学思想(如莎士比亚哲学思想)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①传播时空跨度范围较广;②传播媒介多样化,涉及传教士、大量书面文献等,且随着时代更迭,新的传播媒介(例如景点)层出不穷。老子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性典籍《道德经》已被翻译成73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早期传教士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现代则是以报纸期刊、论文著作、社交媒体为核心进行传播。本文设计了以故事要素提取为导向的时空信息提取模块,从海量资料中提取哲学思想传播媒介关键信息;设计了以故事要素查询为导向、以传播媒介为主要数据源的要素查询模块,传播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设计了以故事要素整合为导向的视频浏览模块,突破长时空及知识过于碎片化等认知障碍;设计了能将故事要素资料再汇聚的资料上传模块,以丰富资料储备。
1)时空信息提取。该模块借助深度学习中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方法[19-22],从用户输入的文本信息中提取时空信息,并借助地理编码以及词云生成工具在地图上对其进行可视化。
2)数据查询与分析。利用数据查询模块可对长时空跨度下不同的老子思想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与可视化,以译本[23]、著作[23]、人物、机构、景点5种专题形式供用户查询。该模块主要分为动态查询与静态查询两部分。动态查询对《道德经》译本时空分布演变进行可视化并支持对典型译本进行查询。静态查询主要包括译本及译者等基础数据查询、人物轨迹查询、人物分布查询、相关景点分布与研究机构分布查询等。
以轨迹分析为例,用户可通过获取所有与老子思想传播相关的人物轨迹及轨迹点,以分析轨迹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及事件,进一步理解传播路径,示例见图 2。
![]() |
图 2 轨迹分析与可视化示例 Fig.2 Example of Track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
3)视频浏览。将地图、资料通过一定的叙事脚本串联成视频,汇聚了许多地区的老子思想传播的相关系列故事,使用户清晰了解老子思想的传播脉络,视频示例见图 3。
![]() |
图 3 故事地图示意图 Fig.3 Diagram of Story Map |
4)资料上传。该模块允许用户上传资料,以扩充和丰富系统的数据资源,包括用户的评论及关于老子思想的著作、译作、科技论文、重要人物、其他和老子思想相关的信息等,实现众包平台功能。
2.2 老子思想全球传播GIS系统可视化设计 2.2.1 整体风格可视化设计通过对底图样式、地图符号、页面版式等的设计来达到易读、易理解、易传播、易研究的目的。传统哲学思想跨越时空而经久不衰,思想内涵丰富深厚。整个系统的色调为暗蓝色,饱和度较高,在体现老子思想的智慧与深邃的同时,充满现代科技感。界面标签与选中样式为红白色,与暗蓝色对比强烈,吸引人的注意力,且能有效避免单一颜色给人带来的疲劳感。以蓝、红、白为主色,使整个系统更加简约大气。各子界面亦从底图样式、地图符号、页面版式等方面进行相关设计,来达到易读、易理解、易传播、易研究的目的,增强艺术表现力,便于读者对内容进行解读与感知。
2.2.2 底图底图是时空信息可视化的基础,决定了地图叙事的基调。色彩决定了底图的类型与风格,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制图表达对象,与语言文本一样,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底图色彩应具有显著的协同性,使幅面协同统一,增强叙事逻辑,满足地图叙事手法的要求。系统主要使用的是Mapbox Basic基础风格白色底图及自定义暗夜蓝底图。如图 4所示,数据查询、资料上传等模块采用的是自定义暗夜蓝底图。由于哲学思想传播媒介多样化,这些模块涉及的数据类型较多、属性范围较广、时空跨度较大,且以较细粒度进行可视化展示,故使用暗色地图体现文化厚重感。如图 5所示,资料分布查询等界面使用的是白色简约风格底图。这些模块多以聚合方式传递信息,较浅淡的底色背景有助于突出呈现相应主题内容。
![]() |
图 4 静态数据查询 Fig.4 Statistic Data Query |
![]() |
图 5 人物分布查询 Fig.5 People Distribution Query |
2.2.3 符号
符号设计在遵从图案化、精确化、协调性等原则的同时,还要具有层次性、相似性、简洁性。系统中地图的符号设计满足了以上原则,可被分为抽象符号和具象符号两种类型,不同的符号类型对应不同的表达方法与内容[24]。例如,人物、著作分布点使用具象符号(相片)表示,能更直观地呈现老子相关事物在地图上的分布;景点机构等专题模块使用默认的符号或者相关的几何图案作为抽象符号,具有相似、简洁的特征;地址提取模块的符号采用图标叠加该地址文本首字的方式,能更加清晰地展现提取的地址;对于著作、译本等基础数据,系统采用了动态的如涟漪状变化的红色符号,红黑的配色与符号动态的变化[25]使老子文化资料更为生动,体现老子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与强大的生命力;资料统计采用多类型聚合饼图,通过圆环大小及色彩差异对资料种类及数量进行区分,并随地图缩放产生变化,具有层次性、精确化的特征,能直观反映世界各地的资料分布数量及著作、译本、论文3种不同资料类型的占比。
2.2.4 布局以叙事地图理论[26]为指导,对老子思想传播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将叙事要素分为叙事空间要素、叙事时间要素、叙事内容要素3类。本文以动态查询模块为例进行展示,其要素布局见图 6。叙事空间要素包括两类:①体现叙事场景的空间载体(世界地图),占据界面的视觉中心位置,是维持各类要素和叙事功能的重要框架[27];②事物抽象的空间信息表达(地图表达要素)。叙事时间要素采用的是水平时间线的表达方式,可以加强叙事的线性特质,强化信息表达的连续感。在确切的时间点上可对重要的人物、事件进行标记,表现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后续发生的事件如果受已发生事件的影响,可进行联动展示,突出因果关系,强调其影响。叙事内容要素实现了对整个叙事流程的具象补充,将事件与空间进行连接。模块基于“大屏”理念,以典型译本封面轮播控件与详细信息框实现叙事内容要素的表达,既独立于叙事空间之外,又可置于时空框架中进行联合展示,如图 7所示。
![]() |
图 6 要素布局 Fig.6 Feature Layout |
![]() |
图 7 要素查询 Fig.7 Feature Query |
3 结束语
本文以故事地图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故事地图理念的传统哲学思想全球传播研究框架。以老子思想为例,利用已有的历史资料、出版物、社交媒体等数据,将故事、历史与GIS融合,运用时间轴、交互场景设计、动态符号等表达方式讲述老子思想的传播故事,以实现同时面向科研工作者和大众用户的老子思想研究、学习和传播平台,为传统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地理学的新视角。
本文以故事地图生产过程为视角,提出了故事要素提取、分析、整合、再汇聚的设计框架,使用户全方位了解相关信息。然而,故事地图的生产过程(尤其是要素整合阶段)在自动化方面依然比较欠缺。如何更智能地实现故事地图的自动生产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1] |
彭明军, 李宗华, 杨存吉. WebGIS实现技术及发展研究[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1, 26(1): 41-44. |
[2] |
张萍.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 2018(2): 35-47. |
[3] |
王家耀.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 535-1 545. DOI:10.13203/j.whugis20210679 |
[4] |
王大学. 国际学界国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利用的现状及启示[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2(3): 98-104. DOI:10.16095/j.cnki.cn32-1833/c.2016.03.016 |
[5] |
葛剑雄, 周筱赟. 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为什么要研制"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J]. 东南学术, 2002(4): 43-46. DOI:10.3969/j.issn.1008-1569.2002.04.008 |
[6] |
廖泫铭, 范毅军. 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 历史学与信息化结合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应用[J].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2, 3(4): 17-27. |
[7] |
刘菊, 陈璨, 许珺. 基于众包的古琴名人时空信息采集与移动轨迹时空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6): 844-853. |
[8] |
乐阳, 刘瑜, 陈云松, 等. 空间和地理计算与计算社会学的融合路径[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2, 47(1): 1-18. |
[9] |
马全福. 视觉传达设计叙事策略研究[D].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18
|
[10] |
Mocnik F B, Fairbairn D. Maps Telling Stories?[J].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2018, 55(1): 36-57. |
[11] |
尹钰. 面向Web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12] |
王华, 周玉科. 基于叙事思维的专题地图设计思考[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 43(7): 15-17. |
[13] |
Roth R E. Cartographic Design as Visual Storytelling: Synthesis and Review of Map-Based Narratives, Genres, and Tropes[J].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2021, 58(1): 83-114. |
[14] |
吴雪儿. 基于动画的地图叙事设计策略[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5] |
欧阳梦圆, 萧沁, 高嘉诗. 信息可视化语境下的地图创意设计探析[J]. 包装工程, 2017, 38(24): 61-65. |
[16] |
马越. 面向叙事的地图可视化方法研究[D].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
|
[17] |
Cybulski P, Wielebski Ł.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 Point Symbols in Quantitative Mapping[J].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2019, 56(2): 146-160. |
[18] |
Kettunen P, Oksanen J. Motion of Animated Stream - lets Appears to Surpass Their Graphical Alterations in Human Visual Detection of Vector Field Maxima[J].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19, 46(6): 489-501. |
[19] |
鞠久朋, 张伟伟, 宁建军, 等. CRF与规则相结合的地理空间命名实体识别[J]. 计算机工程, 2011, 37(7): 210-212. |
[20] |
刘云中, 林亚平, 陈治平.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文本信息抽取[J]. 系统仿真学报, 2004, 16(3): 507-510. |
[21] |
冯艳红, 于红, 孙庚, 等. 基于BLSTM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18, 45(2): 261-268. |
[22] |
谢腾, 杨俊安, 刘辉. 基于BERT-BiLSTM-CRF模型的中文实体识别[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0, 29(7): 48-55. |
[23] |
武志勇, 刘子潇. 《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4(5): 15-22. |
[24] |
苏世亮, 吴林颖, 杜清运, 等. 文化景观地图设计: 表达对象与艺术风格[J]. 测绘通报, 2021(3): 81-86. |
[25] |
艾廷华. 动态符号与动态地图[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3(1): 47-51. |
[26] |
王双. 时空叙事可视化理论与方法研究[J]. 测绘学报, 2019, 48(3): 401. |
[27] |
钟琳颖. 面向融媒体的古城叙事地图设计与实现: 以1415-1949年清江浦古城为例[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