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检索:
  暴雨灾害   2022, Vol. 41 Issue (3): 355-364.  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22.03.012

 

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22.03.012

第一作者

王银平,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方法与应用研究。E-mail: wangyp0716@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3-16
定稿日期:2022-05-19
综述类气象科技论文选题与写作中的若干问题及讨论
王银平 , 崔春光 , 廖移山 , 闵爱荣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摘要:国内气象科技学术期刊基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现实需要,纷纷将综述类气象科技论文(Review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 RMSTP)的约稿和组稿作为优化稿源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使得高质量的RMSTP备受期刊青睐,也激发了众多气象科技人员写作RMSTP的积极性和投稿热情。为引导作者写好RM-STP、提高其投稿命中率,首先,介绍了RMSTP选题的4个原则,据此将其分为概述型RMSTP和论述型RMSTP两种类型;然后,阐述了RMSTP的写作动因、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论题范围“四要素”的重要性及其文中如何恰当表达,再以近年来发表的3篇RMSTP为例,重点讨论了RMSTP正文结构及其内容表达、“总结”写作和文献引用需注意的若干问题。最后指出,写好RMSTP,客观上需要作者文献检索条件好、阅读量大、科研阅历深、写作经验丰富;主观上需要作者重视培养对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及相应的综合分析、梳理和评述能力。
关键词综述类气象科技论文    选题    正文写作    文献引用    作者    
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about topic and writing of review paper about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Yinping , CUI Chunguang , LIAO Yishan , MIN Airong     
Hubei Key Laboratory for Heavy Ra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avy Rai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205
Abstract: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ake the solicitation of review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 (RMSTP) 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bibliometr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refore, high-quality RMSTPs are favored by journals, and many scientists are also stimulated to write RMSTP. In order to advise the authors to write a successful RMST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four principles of the topic for RMSTP, and divides RMSTP into two types: overview type and discussion type.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motivation and the scopes of time, space, and topic for RMSTP, and provides the suggestion about how to express them properly in the paper. Meanwhile, taking three RMSTP'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text structure and its content expression, summary writing, and literature citation of RMSTP.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writing a successful RMSTP requires the author to read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nd have ric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needs to develop themselves to have the sensitivity and insights to the scientific frontier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ertain discipline or professional fiel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abilitie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viewing.
Key words: review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    topic    text writing    literature citation    author    
引言

当前,在气象科技学术期刊竞争愈加激烈的办刊环境下,各刊为了不断追求自身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于他刊,更加重视通过加大约稿和组稿力度提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期刊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相对原创类科技论文,综述类科技论文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丁佐奇,2015),因此国内气象科技学术期刊出于增加被引频次、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纷纷将综述类气象科技论文(Review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 RMSTP)的约稿和组稿作为优化稿源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得高质量综述论文成为备受气象科技期刊青睐的论文类型之一,同时也激发了众多气象科技人员撰写综述论文的积极性和投稿热情。然而,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综述论文写得差强人意,因此编辑初审环节就被退稿。本文结合其退稿原因,从提高综述论文写作质量和投稿命中率的视角,对影响RMSTP选题和写作质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1 RMSTP的选题问题

国内RMSTP的写作与发表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每年都会有数量不等的RMSTP发表。我们以“综述”“进展”“问题讨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对19种大气科学(气象)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RMSTP的检索发现,《气象》《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学报》对此类论文刊发频率较高,发表数量相对较多,其中《气象》杂志仅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RMSTP就多达53篇。从目前国内气象类核心期刊上已发表的RMSTP看,其选题范围十分宽泛,涉及气象理论研究、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现代化、大气探测、数值预报模式及应用等专题,甚至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及名家学术思想和贡献等选题,几乎涵盖了气象学科和气象科技工作领域的各个方面。RMSTP选题范围虽广,但并不意味着RMSTP就容易写、什么人都可以写。要高效率地完成一篇高质量的RMSTP,作者首先要对其选题原则和选题类型有所了解。

1.1 选题原则

气象科技论文的选题主要遵循4个原则(王银平,2019a): (1) 现实的需要性。该原则规定了气象科技论文选题的目的,要求气象科技人员必须站在促进气象科学理论创新、推动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提高气象业务水平、增强气象服务能力或提升气象工作管理水平等的高度进行论文选题,使之满足气象科研、业务、服务、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需要。(2) 独到的创见性。该原则要求选题应当着眼于前人或他人未提出或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保证论文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或新对策。(3) 科学的理论性。该原则规定了选题的学术高度,强调气象科技人员在确立选题时,既要有科学的态度,还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对选题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入了解。(4) 完成的可能性。该原则规定了选题的难度应与气象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专业能力、知识储备和科研环境等相一致,从而保证论文能够高质量、有效地完成。

RMSTP的选题除需要遵循上述4个原则外,针对性和时效性这2个原则也不容忽视,即要求作者撰写的RMSTP应针对当前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中的热点与新动向或新需求进行选题。相对而言,无论RMSTP是何选题,完成的可能性原则对作者在文献资料准备、写作技能、完成期限上的要求更高。如《暴雨灾害》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全面回顾和梳理我国暴雨科学研究进展、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暴雨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出版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暴雨灾害》专刊” (见2019年第5期),“专刊”稿件均通过向专家约稿获取,此前编辑部对每篇约稿的写作内容和质量及完成时间等细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再如,在顾震潮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气象》编辑部特邀丁一汇院士撰写了《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一文(丁一汇,2021),该文从7个方面回顾和梳理了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方面的卓著贡献。因此,对一些特定选题的RMSTP的约稿,期刊编辑部多会从针对性、时效性、完成的可能性三原则出发,评估该文适合由谁来写能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1.2 选题类型

根据RMSTP的阐述侧重点及其对正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将其分为概述型RMSTP和论述型RMSTP。

(1) 概述型RMSTP。此型TRPMS侧重于概述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以对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应用进展等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为主,辅以必要的注释,客观反映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科技动态,而较少评述。此型TRPMS的题名中一般都含有“综述”或“进展”等标志性词语。如《近50 a华北暴雨研究主要进展》一文(张文龙和崔晓鹏,2012),作者用较大篇幅回顾总结了50 a来华北暴雨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其分型、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复杂地形以及下垫面、气候学特征等,只是在结尾部分用简短文字归纳了未来华北暴雨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此型TRPMS在已发表的TRPMS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写作难点是对文献筛选及其内容取舍不易把握。

(2) 论述型RMSTP。该型RMSTP针对的多是以往或现阶段气象理论、方法、技术或其应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误区、缺陷等,侧重于论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见解或主张,并借助辨析、纠偏、校正等论证方式,对已有概念、原理、标准、规范等的理解或应用错误或偏差予以纠正,或对传统技术、方法等予以改进和完善,以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准确了解这些概念、技术、方法等的科学内涵并正确使用。此型TRPMS的题名中多带有“问题”或“讨论”等标志性词语。如,孙继松和陶祖钰(2012)发表在《气象》杂志上的《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作者针对当时各级预报员岗位培训班、各层面技术交流会以及日常预报会商、学术研究论文撰写等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天气预报思路和天气分析问题,如基本概念被不恰当应用、有些明显不满足基本约束条件的物理诊断量被广泛滥用、用大尺度天气动力学理论解释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等,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辨析和讨论,帮助业务一线的预报员澄清了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物理含义、应用前提或物理假设以及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误区,其无疑对各级预报员及时理解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并将天气动力学中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准确地应用到实际天气预报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概述型TRPMS,论述型TRPMS对作者的气象科学理论素养、研究造诣及写作技能的要求更高,非高水平或写作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学者难以写好。

实际写作过程中,TRPMS中的概述和论述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是述论结合、彼此兼顾。有别于原创类气象科技论文,TRPMS虽不强求研究内容的创新,但需要作者在对已有相关文献广泛阅读与适当转述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高屋建瓴地评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的创新视角(胡世文,2016)。因此,TRPMS中或多或少都要有作者本人的观点或见识,如果纯粹只是对他人文献的转述而本人不作任何评述,这样的综述论文难免有文献堆砌之嫌,对同行读者的参考借鉴意义也不大。因为当今网络如此发达,气象科研业务人员对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很容易搜索到,他们阅读TRPMS,更愿意看到自己感兴趣专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所以,TRPMS是否有发表价值,作者的评述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

至于作者在TRPMS中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何种方式表述、表述到什么程度,也是写作TRPMS的难点之一。有人在评析档案学综述类文章时提出作者可以采用3种方法表述自己的观点(严永官,2014): 一是在每一部分结束时,针对该部分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指出优劣;二是在小结部分表述,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从总体上阐述现有研究的成败得失,并提出个人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三是设置专门部分来表述,此法比较适合就某一重点内容进行阐述,话题虽小,但论述相对较深。虽然上述3种方法是针对档案学综述类文章写作提出的,但可供TRPMS作者参考和借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作者的评述都要客观公正,且有独到见解,如果作者受阅历和知识面所限,就很难做到对前人研究成果作出高水准转述并确保评述言简意赅。

2 RMSTP的写作问题 2.1 关于RMSTP的四个要素

综述类科技论文的显著特点是要求写作动因、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论题范围(简称“四要素”)清楚明了。有的作者不了解这一特点,往往在撰写RMSTP时对“四要素”交待不清,甚至不作交待,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和投稿命中率。

2.1.1 写作动因

写作动因即写作RMSTP的动机和原因,具体指综述、回顾、展望或讨论等的背景或目的、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撰写RMSTP时,不仅要阐明本文对某一专题进行概述或论述的目的,还要指出通过概述或论述所要到达的目的。较之原创类科技论文,综述类科技论文更强调写作动因。如《对流初生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崔新艳等,2021),对对流初生机理研究的目的(即“目的”)是“对流初生(CI)是强对流天气开始活动的标志,CI机理研究是中尺度气象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局地突发强对流天气演变的科学认知和短时临近预报水平的关键所在”,对对流初生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目的(即“目的的目的”)是“帮助预报员更容易识别CI可能发生的环境,从而改进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水平,并为之后的CI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目的”旨在阐明“为啥写作”,“目的的目的”旨在说明“写作为了啥”。RMSTP“目的的目的”若显而易见或不言而喻,也可省略。

RMSTP中写作动因的表达多放在论文“摘要”开头位置或“引言”结尾位置。如《副热带高压中心区域内云和降水气候特征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傅云飞和冼桃,2017),其写作动因在“摘要”开头就有明确表达: “囿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中心区域下沉运动不利于成云致雨的传统认识,迄今有关副高中心区域内云和降水过程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回顾了……。”又如,《降雨型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研究进展》一文(林春泽等,2018),其写作动因也是在“摘要”开头表达: “为了提高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受降雨影响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文(郑永光等, 2017),其写作动因的表达则放在“引言”结尾处,即: “从目前业务预报实践来看,人们对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对流天气和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条件认识也尚未完全到位,尤其对龙卷生成机制以及与环境物理量、涡度和垂直风切变等的关系理解还有欠缺,因此,……。”写作动因是在“摘要”开头还是“引言”结尾表达都无关紧要,但写作实践中“目的”多在“摘要”开头表达,而“目的的目的”多在“引言”结尾表达。

2.1.2 时空范围

RMSTP是针对一定时段和范围内气象学科或专业领域特定论题或话题展开全面概述、论述、诠释、评价或介绍而写成的科技论文,明确的时间、空间范围是RMSTP写作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不仅决定RMSTP的综述内容和学术价值,也给读者阅读提供线索。实际写作中,时间、空间范围的表达一般不分开。

(1) 时空范围的确定原则。撰写RMSTP前,可基于两个方面确定其时间范围: 1) 本综述前已有人写过一篇或多篇该选题的综述,且前人综述已能基本概括和总结当时该学科或专业领域的进展,鉴于此,除作必要补充外,本综述应以前人综述为起点,着重总结其后的研究进展;2) 本综述前尚无人对此选题有过综述,或虽有但不足以概括当时的进展,则本综述应对该学科领域发展演变作全面回顾和概述。

RMSTP的空间范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范围,小到某一部门或单位。为体现对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全面性、系统性,RMSTP的空间范围理应涵盖国内外,其引证文献不受文种限制;但实际写作中,不可能也无必要每篇RMSTP的空间范围都涵盖全世界,作者可以根据选题的地域性和读者对象的特殊需要,缩小空间范围,如国内、国外、国内某省(区)、某部门、某机构等,如《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预报系统的发展》一文(麻素红等,2021),其空间范围仅限于国家气象中心一家单位。

(2) 时空范围的表达。要在RMSTP中将选题的时空范围表达清楚,一般采取以下3种方式。

1) 直接在题名中表达。在题名中附加有关表达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词语,如《近20年我国××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省××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研究动态及进展》之类的题名中,就出现了表征时空范围的词语或短语。

2) 间接在题名中表达。在题名中附加有关间接表达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词语,尤其是表达时间概念的短语,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等,专业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或社会常识很容易判断其时空范围。如“改革开放以来”,预示时间范围为1978年至今、空间范围为中国大陆。再如,“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暴雨研究进展”这样的题名,因为气候变暖概念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才比较正式提出,该文时间范围推定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

3) 在论文其他位置表达。有的RMSTP从题名中看不出时空范围,但会在论文其他位置尤其是“摘要”和“引言”中呈现。如,《“雅安天漏”研究进展》一文(李跃清和张晓春,2011),其“摘要”一开始就说“围绕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天漏’现象,综述了我国近40多年来‘雅安天漏’的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时空范围从中一看便知。

再如,发表在《气象学报》2012年第3期中的《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一文(俞小鼎等,2012),无论从该文题名还是摘要中都看不出时空范围,但其“引言”一开始就指出,临近天气预报作为一个正式的天气预报范畴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Brown⁃ ing提出的。之后又指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由158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构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中国气象局从1998年开始建设由220部左右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构成的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到2012年6月为止已经布设了160余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欧洲、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在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布网。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业务布网有效地改善了对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水平。“引言”结尾表明“为了促进临近预报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必要对其迄今为止的临近预报主要方法、手段和发展方向做一个综述”。由此判断,其时间范围应是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空间范围包括国内外。这只有在阅读完引言后方可知晓。

2.1.3 论题范围

论题是一篇RMSTP全面集中概述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如《夏季江淮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一文(傅云飞等,2020),论题是降水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在被夏季和江淮地区限定后,主题就更具体、更明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蓬勃发展,气象业务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气象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为撰写RMSTP提供了丰富素材,但供学术期刊发表的RMSTP篇幅有限,一般短则5 000~ 8 000字,长则2万~3万字,论题若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因篇幅所限带来以偏概全或深度不够的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当前RMSTP的论题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变化,其小而专的趋势日益明显,以往类似《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陶诗言等,1979)、《东北暴雨的研究》(王东海等,2007)等大而泛的论题逐渐减少,而《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报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思考》(赵思雄和孙建华,2019)、《东北冷涡的定义、识别与定量化研究综述》(王婉昭等,2017)、《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新进展》(尹宪志等,2020)之类的论题越来越多。

至于论题范围的表达,有的RMSTP在题名中就一清二楚,无需另作说明。但有的RMSTP论题范围若不作说明,就会出现“大题小做”的毛病,即题名过大而超出了正文内容。如高守亭等(2018)的《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仅对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华北东北低槽和低涡暴雨的机理及其预报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我国暴雨一般包括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低涡暴雨、华北低槽和低涡暴雨、东北冷涡暴雨以及台风暴雨等类型事实不符,为此引言中对论题范围作了限定,不涉及台风暴雨和西南低涡暴雨,理由是“虽然台风暴雨和西南低涡暴雨过程雨量大,但影响系统明确,也有不少针对性的回顾,受限于论文篇幅,西南低涡和台风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不涵括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如果作者不作此限定,该文对“我国暴雨”的概述就不全,要么增加正文内容,要么修改题名。再如,俞小鼎和郑永光(2020)在《气象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当代强对流天气研究与业务进展》一文,引言中先表明,尽管强对流天气研究和预报离不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但仍将“数值预报模式进展”排除在该文之外;再将论题范围限定在“综合概述强对流产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对流风暴类型例如超级单体、飑线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然后阐述对强对流天气本身的研究进展,介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强对流天气业务和技术进展情况”上,并在文末结尾再次回应“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对中国强对流天气研究和业务几十年来进展只是选择了几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不可能全面覆盖强对流研究和业务方面的完整内容和一些学者所做的贡献”。有了上述解释和说明,该文论题范围在逻辑上才具有了合理性,从而“自圆其说”。

2.2 RMSTP的正文结构及其内容表达

综述论文一般由题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表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成逻辑关系严密的整体。其中,正文是综述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之后至“总结”之前的内容,一般占全文80%以上篇幅。写好正文是确保RMSTP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基础,既是写作RMSTP的一大难点,对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写作技能也是一种考验。

2.2.1 正文的结构形式

RMSTP正文结构安排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正文写作前作者对其如何构思和布局应下功夫做一番思考,如正文写什么,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各节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等,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RMSTP正文写作虽无固定模式,但其结构形式也有规则可循,多采用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2种形式。从近年来发表的RMSTP看,基本都采用横向结构。所谓横向结构,就是按照综述对象和具体内容分设若干一级标题或子标题,各级标题所辖内容在逻辑上呈现一种并列、递进或总分等关系。

2.2.2 正文内容的表达

RMSTP正文内容如何表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因素众多,本文以3篇已发表的RMSTP为例(表 1),仅就正文内容表达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表 1 三篇综述类气象科技论文(RMSTP)的正文结构与层次标题 Table 1 Structure and hierarchy title of Text in the three review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s (RMSTP).

(1) 正文一级标题的设置。正文篇幅因占RMSTP绝大部分,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一般都会分设若干个一级标题和子标题。从表 1中可见,案例Ⅰ、Ⅱ属概述型,案例Ⅲ属论述型,案例Ⅱ一级标题最多(6个),案例Ⅲ最少(2个),案例Ⅰ居中(3个);案例Ⅰ、Ⅲ均设有子标题,案例Ⅱ无子标题。从有利于体现综述的逻辑关系、增强可读性和加深读者印象的角度考虑,RMSTP一级标题的设置不宜太多,以2~3个为佳,最多不超过4个。相对而言,案例Ⅰ正文的3个一级标题与题名契合最好,不仅层次分明,且易读易记。而案例Ⅱ正文6个一级标题的设置值得商榷,其中有的标题顺序互换也未尝不可,若按照业内对天气或天气系统从“探测→机理→预报”的惯常思维,将其第1、2节合并为“1西南低涡识别与统计”(下设2个子标题),第3、5、6节合并为“2西南低涡机理”(下设3个子标题),再将4节作为“3西南低涡集合预报”,这样对一级标题整合之后,其逻辑关系就变得清晰了。案例Ⅲ仅从2个一级标题看不出“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区别与联系”,需借助正文阅读才能明确。因此,在设置正文的一级标题时,应充分考虑各节内容的逻辑关系或时间脉络。

(2) 正文一级标题与其子标题之间的过渡问题。RMSTP正文一级标题大多下设子标题,至于下设几个子标题、为何这么设,一级标题能否统领子标题,各子标题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作者在文中给出合理解释,实际写作中多是在正文一级标题与其第一个子标题之间用一段过渡文字进行解释,此过渡段不仅是论文篇章结构布局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的需要。图 1表 1中案例Ⅰ正文一级标题1、2以及案例Ⅲ正文一级标题2分别与其第一个子标题之间的过渡段示意图(图中参考文献非本文所引,未在文后著录,下同)。从中看到: 案例Ⅰ第1节过渡段仅一句话,正因有了这句话,才使其下5个子标题所属内容均与各种机器学习方法促进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或自动气象站资料在强对流监测中的应用有关,也为读者了解相关技术和成果提供了线索和依据;第2节过渡段主要提供两点信息,一是临近预报概念溯源及不同定义,二是当前强对流临近预报主要聚焦在对流的初生、发展、消散等特征上。案例Ⅲ第2节的过渡段明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是删除上述3段过渡文字,其可读性必然大打折扣。

图 1 RMSTP正文一级标题与其子标题之间的过渡段写作范例a、b (摘自周康辉等,2021)与c (摘自孙继松,2017) Fig. 1 Writing cases a, b (adapted from Zhou et al., 2021) and c (adapted from Sun, 2017) of transition between the first level title in the text of RMSTP and its first subtitle.

(3) 段首提示句的必要性。所谓段首提示句,是指RMSTP正文各节、各小节中各段落(除过渡段外)开头的一句或几句话(允许自成一段),其旨在概括本段(节)写作要点、提示读者阅读。如表 1中案例Ⅰ第2.4节共有3个自然段,各段在引述文献之前都有段首提示句(图 2)。从中看到,第一、二段段首提示句仅一句话,第三段段首提示句用了两句话,但均为作者对深度学习方法在临近预报不同应用方面的理解、认识或观点,段首提示句为下文引哪些文献、引什么信息提供了依据,从而保证本段内容能够紧扣主题、有序展开。因此,段首提示句对写好RMSTP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图 2 RMSTP正文段首提示句写作范例(摘自周康辉等,2021) Fig. 2 Writing cases of tip sentences at the beginning of paragraph in the RMSTP text (adapted from Zhou et al., 2021).

有的RMSTP正文各节、各小节段首提示句较多,也可自成一段。如表 1案例Ⅰ第1.1节(图 3),在引述文献之前就有一段提示文字,想必作者是考虑到目前国内外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强对流云团识别的研究成果较多,若将其作为段首提示句接着直接引用文献,就会造成段落文字过长,不利于读者阅读理解。因此,此提示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于上文过渡段的作用。

图 3 RMSTP正文提示段写作范例(摘自周康辉等,2021) Fig. 3 Writing case of tip paragraph in the text of RMSTP (adapted from Zhou et al., 2021).

在编辑工作中发现,有的RMSTP来稿,正文不少段落整段都是“×××等研究了……”“×××等研究指出,……”“×××等对……的研究表明,……”之类的文献引述或转述,这种“一引到底”式的写法不仅不符合综述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还会给读者一种纯粹“文献摘录”或“述而不评”的不好印象,即便是已发表的RMSTP中也可能存在这一问题。如表 1中案例Ⅱ第3节“西南低涡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无图无表,仅有一段文字(图 4),也无段首提示句,一开始就直接引述文献,先后引了7篇文献,既不清楚“其他系统”是相对哪一(或几个)系统而言,也不清楚“其他系统”具体指哪些系统、有无主次之分,这不利于读者对此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若能补充类似“西南低涡作为一种……系统,其往往与A、B、C等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引发X、Y、Z等强天气”的段首提示句,这对读者阅读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图 4 RMSTP正文单节写作示例(摘自刘海文等,2021) Fig. 4 writing case of single section in the text of RMSTP (adapted from Liu et al., 2021).
2.2.3 图表的使用问题

RMSTP正文内容是否需要借助插图或表格来表达,没有严格规定。但从不同时期发表的综述论文看,无图表的纯文字综述论文多见于20世纪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10 a来发表的综述论文,无图表的纯文字综述论文越来越少。因此,在综述论文中恰当使用图表,不仅能省去大量叙述或说明文字而缩小篇幅,还能增强论文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效率。

RMSTP正文中的图表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源于文献,特别是在引用文献中的重要论点、论据或结论时使用图表能起到以图(表)辅文的作用。二是源于作者自制,作者在大量阅读文献和综合分析、评价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新认识或新发现以图表形式展现,往往能启迪同行读者做出正确判断和有价值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引用他人文献中的图表未必原样照搬,可以在不损害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对其作优化处理。

一般而言,概述型RMSTP中的图表多引自文献,论述型RMSTP中的图表源自文献和作者制作兼而有之,但更偏重后者。如,表 1中3个案例正文均有图表,案例Ⅰ有四图一表,均引自文献;案例Ⅱ有四图,均引自文献,无表;案例Ⅲ有七图,其中三图引自文献,四图为作者制作,无表。可见,图文并茂的综述论文越来越受到作者与科技期刊的推崇。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在介绍有关重要科研成果或研究进展时,辅之以图表,有助于同行读者更好地阅读全文并深刻理解其中那些在当前或其后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理论、重要思想、全新观点或科学结论。

2.3 “总结”写什么

本文所谓“总结”,是对紧随RMSTP正文之后一节或多节内容的指代。不同于原创类气象科技论文最后一节标题多为“结论与讨论”和写作内容一般包括提示项、结论项和讨论项并相对较为固定(王银平等,2021),RMSTP“总结”的标题制作灵活多样,有的非常具体,如“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展望”“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的主要科学问题与未来研究重点”等;有的较为抽象,如“总结”“结论”“结束语”“展望”等。本文表 1中案例Ⅱ“总结”所用标题为“新的研究方向展望”,案例Ⅲ为“3结论”,而案例Ⅰ将“总结”分成2节,即“4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和“5结论”,其中第4节又细分为“4.1存在的问题”和“4.2未来发展”2个小节。虽然RMSTP“总结”标题灵活多样,但写作内容大同小异,即要求作者能够客观总结相关学科或专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至于“总结”写的怎么样,如总结是否到位、见解是否独到、学术价值如何、篇幅多大合适等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总之,RMSTP“总结”写什么不难理解,但写好难度不小,难在不易高屋建瓴归纳该科学或专业领域现阶段需要聚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科学预见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与趋势。有些综述论文被退稿,与此节内容缺失或写作水准偏低不无关系。

2.4 RMSTP的文献引用问题

参考文献是RMSTP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所引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RMSTP本身的学术质量和应用价值。一篇RMSTP中引多少文献才算合适没有硬性要求,其文献引用量取决于RMSTP选题的时间跨度和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如发表在《气象学报》上的《中国当代强对流天气研究与业务进展》一文(俞小鼎和郑永光,2020),全文长达28页,其中参考文献表差不多占了9.5页,约占全文版面的34%,其所引文献时间跨度长达85 a (1935—2020年)。然而,文献引用太少也不利于RMSTP全面准确反映论题的研究概貌和进展,进而影响同行读者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因此,RMSTP中对文献的引用既要适量,即适度筛选;也要适当,即对引文内容适度取舍。相比而言,后者更重要、操作更难。

2.4.1 文献的筛选

一篇RMSTP的参考文献数量控制在多少篇以内原则上不作要求,但具体引用时,可供选用的文献可能成千上万,如此多的文献不可能都引,这就存在一个如何筛选的问题。以“适度”为标尺,文献筛选遵循4条原则: (1) 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引文献与本文选题或论题及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资料、数据、观点、结论等信息高度相关,避免引非相关的文献。(2) 新颖性原则。即使检索到的文献高度相关,也可能少则10余篇、多则达100篇,仍需要继续筛选,这时应充分考虑文献的新颖性,除经典文献外,尽量引新近文献(如近10 a或5 a内),避免让读者感觉论文缺乏新意。(3) 原始性原则。要求所引文献均为作者亲自阅读过,避免将他人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条目直接拷贝到本文参考文献表中,尤其是外文文献应格外慎重,因为他人论文在引用时不一定正确或规范。(4) 完整性原则。要求所引文献能完整呈现综述论题的研究概貌、进展和特点,包括反映本学科特定时段内具有较高创新价值、对未来研究应用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文献,特别是专业同行公认的重要文献不能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待发表文稿不宜作为RMSTP的参考文献。因为: 第一,尚不确定该文是否真能发表;第二,即使该文最终得以发表,但发表前可能再次作了修改完善甚至纠错,造成引文信息与修改后的原文信息有出入。

2.4.2 引文内容的取舍

RMSTP是作者在研读了大量气象科技文献基础上写成的,文中必然会引用较多前人或他人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其篇幅一般要比原创类气象科技论文长。上述文献筛选“四原则”解决了引什么文的问题,但如何引,包括引什么、引多引少、是分散引或集中引、是复述或摘录等,都需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细加琢磨、妥善处理,即对引文内容做出适度取舍。在RMSTP写作实践中,对引文内容的适度取舍不是写作时的“临时功课”,而是写作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即文献加工处理。文献加工处理大致分三步(严永官,2014): (1) 阅读领会。通读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文献,重点文献宜精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掌握文献内容梗概,领会文献主要论点。(2) 摘录要点。基于对文献的阅读与领会,摘录每篇文献要点,包括基本原理、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论等。(3)分类编排。按照综述论文的“四要素”,整理文献的摘录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分类编排,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只有经过了上述文献加工处理的3个步骤,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对引文内容做出适度取舍。

2.5 什么人更适合写RMSTP

理论上,任何人都可写综述论文,只要具备了撰写综述论文所需的科研经历、专业水平和写作功底,就不存在谁能写、谁不能写的问题(王银平,2019b)。但有别于原创类气象科技论文,RMSTP写作对作者主、客观条件均有较高要求,有些条件作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实践、总结、积累可以具备,但有些条件非个体努力可以企及甚至可遇而不可求。有些选题的综述论文写作,不仅要求把握好时间节点,对作者人选人数也有要求,非亲历者、见证者、专业团队莫属。如,智协飞和张玲(2009)在参加完2009年8月11—15日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第六届学术年会之后,及时写出了《AOGS第六届学术年会气象学研究报告综述》一文,该文于同年10月发表在《大气科学学报》第5期,如果作者不是此次年会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就不可能如此短时间内完成此文。再如,罗亚丽等(2020)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撰写的《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 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一文正逢其时(想必不会有人在改革开放39周年或41周年撰写一篇同类选题的综述论文),其署名作者多达19人,分属13个单位,如此大的选题,非普通作者或一己之力可为。

然而,不少作者尤其是大气科学相关专业在校或在职研究生,误以为写RMSTP不难,从网上下载若干篇文献后再通过拷贝粘贴整理成篇即可。如,有的研究生作者在写答辩论文开题报告时收集到了一些参考文献之后,对其稍加整理,未加仔细研读和深刻理解,仅凭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一知半解,简单模仿他人已发表的RMSTP“照葫芦画瓢”,就将写成的RMSTP投给期刊。也有作者在遇到评职称或项目结题等急需论文之时,不愿在原创类气象科技论文写作上下功夫,以为写RMSTP简单、快捷,就到网上搜寻文献,将文献内容略加汇编直接投给期刊。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退稿”。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些作者尚不具备对特定学科和专业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及相应的综合分析、梳理和评述能力。

3 结束语

RMSTP是基于大量原始文献资料、针对一定时段和范围内气象学科或专业领域特定论题或话题展开全面概述、论述、诠释、评价或介绍而写成的科技论文。本文对RMSTP选题与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选题原则和类型,写作动因、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论题范围“四要素”,正文结构及其内容表达,“总结”写作内容与要点,文献筛选和引文内容取舍,作者要求等。就对RMSTP感兴趣并准备付诸写作实践的普通作者而言,RMSTP并非气象专家学者的“专利”,但总体上还是那些专业水平较高、逻辑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强、阅读量大、科研阅历深、写作经验老练并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撰写的RMSTP,其学术价值和写作质量相对较高;当然,不排除那些脚踏实地、学风严谨、不畏困难、愿意吃苦、文献检索条件好的中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在对文献深入研读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也能写出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RMSTP。

参考文献
崔新艳, 陈明轩, 秦睿, 等. 2021. 对流初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 气象, 47(11): 1297-131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21.11.001
丁一汇. 2021.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J]. 气象, 47(7): 773-780.
丁佐奇. 2015.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6(3): 305-311.
傅云飞, 罗晶, 王东勇, 等. 2020. 夏季江淮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暴雨灾害, 39(4): 317-324.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20.04.001
傅云飞, 冼桃. 2017. 副热带高压中心区域内云和降水气候特征研究回顾与展望[J]. 暴雨灾害, 36(6): 489-497.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7.06.001
高守亭, 周玉淑, 冉令坤. 2018.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42(4): 833-846.
胡世文. 2016. 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变迁分析[J]. 山东图书馆学刊, (4): 21-24. DOI:10.3969/j.issn.1002-5197.2016.04.005
李跃清, 张晓春. 2011. "雅安天漏"研究进展[J]. 暴雨灾害, 30(4): 289-295.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1.04.001
林春泽, 王宁涛, 王清, 等. 2018. 降雨型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研究进展[J]. 暴雨灾害, 37(5): 393-400.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8.05.001
刘海文, 毛江南, 杨朝虹. 2021. 2000年以来西南低涡的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学报, 44(3): 336-344.
罗亚丽, 孙继松, 李英, 等. 2020. 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 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J]. 气象学报, 78(3): 419-450.
麻素红, 沈学顺, 龚建东, 等. 2021.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预报系统的发展[J]. 气象, 47(6): 685-692.
孙继松. 2017. 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区别与联系[J]. 暴雨灾害, 36(6): 498-506.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7.06.002
孙继松, 陶祖钰. 2012.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 气象, 38(2): 164-173.
陶诗言, 丁一汇, 周晓平. 1979.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J]. 大气科学, 3(3): 227-238. DOI:10.3878/j.issn.1006-9895.1979.03.05
王东海, 钟水新, 刘英, 等. 2007. 东北暴雨的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2(6): 449-560.
王婉昭, 李辑, 胡春丽, 等. 2017. 东北冷涡的定义、识别与定量化研究综述[J]. 气象科学, 37(3): 394-402.
王银平. 2019a. 气象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要领[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6-8.
王银平. 2019b. 如何提高综述型科技论文的编辑初审效率[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39(6): 196-198.
王银平, 崔春光, 苏爱芳, 等. 2021. 暴雨天气个例分析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讨论[J]. 暴雨灾害, 40(2): 111-124.
严永官. 2014. 对"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评析——以《档案学通讯》和《档案管理》近3年刊发的文章为例[J]. 档案管理, (4): 11-14.
尹宪志, 王毅荣, 庞朝云, 等. 2020. 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新进展[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4(6): 134-140.
俞小鼎, 郑永光. 2020. 中国当代强对流天气研究与业务进展[J]. 气象学报, 78(3): 391-418.
俞小鼎, 周小刚, 王秀明. 2012.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J]. 气象学报, 70(3): 311-337.
张文龙, 崔晓鹏. 2012. 近50 a华北暴雨研究主要进展[J]. 暴雨灾害, 31(4): 384-391.
赵思雄, 孙建华. 2019. 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报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思考[J]. 暴雨灾害, 38(5): 422-430.
郑永光, 陶祖钰, 俞小鼎. 2017. 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问题[J]. 气象, 43(6): 641-652.
智协飞, 张玲. 2009. AOGS第六届学术年会气象学研究报告综述[J]. 大气科学学报, 32(5): 716-722.
周康辉, 郑永光, 韩雷, 等. 2021. 机器学习在强对流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进展[J]. 气象, 47(3): 27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