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MA, Beijing 100081;
3.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of CMA, Beijing 100081
我国地处东亚地区,受东亚季风和复杂地形作用的影响,暴雨天气频发。暴雨往往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江河洪涝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暴雨的发生机理以及预报理论和方法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给气象工作者提供当年汛期(4—10月)暴雨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从2008年开始,武汉暴雨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多位同仁分别对2008—2014年汛期全国当年主要暴雨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1-7],其总结给从事暴雨科学研究、业务预报、决策服务的相关人员及时提供了暴雨相关资料和信息,所得到的结果在暴雨业务预报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2015年4—10月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下同)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起始时段、发生区域、降水强度及极端性和异常性等特征进行综述。
1 资料来源与统计标准本文所用资料来自MICAPS系统08—08时(北京时,下同)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本文采用《暴雨年鉴(2008)》[8]中的暴雨分级、“暴雨日”以及“主要暴雨过程”的划分标准: (1)暴雨分级标准,即24 h降雨量50.0~99.9 mm为暴雨,100.0~249.9 mm为大暴雨,≥250.0 mm为特大暴雨;(2)暴雨日,指在所有观测站资料中,只要有1站达到暴雨标准,当日即统计为1个暴雨日;(3)主要暴雨过程,指同一片雨区中,有15站达到暴雨标准,且有2站或以上站达到大暴雨标准,将其作为主要暴雨过程,其起止日必须有5个或以上站达到暴雨标准;(4)各要素多年平均,指其1981— 2010年30 a平均值;(5)月降水距平,指当月降水量与1981—2010年30 a月降水平均值的差值;(6)降水资料日界为08—08时;(7)对于跨月份的主要暴雨过程,以暴雨首日出现的时间确定暴雨出现月份。另外,主要暴雨过程中统计的暴雨站数指雨量大于等于50 mm的站点。
2 2015年我国汛期(4—10月)降水概况 2.1 各月降水概况和灾情简述4月,我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江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湖南、河南、河北、贵州、广西、广东、甘肃、安徽、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区、市)出现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江西、四川、广东、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损失较重。
5月,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江淮大部、江汉、江南、华南及贵州、重庆等地累计降水量普遍在100 mm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大部、湖北南部及贵州南部等地为200~600 mm,部分地区超过600 mm,特别是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达305.3 mm,较其常年同期(200.6 mm)偏多52.5%,创近40 a以来同期最大,广东龙门达1 181.3 mm。暴雨洪涝共造成我国南方12省(区、市)1 432.3万人受灾、69人死亡、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35.8亿元。
6月,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暴雨过程频繁,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本月内有1个台风(1508号“鲸鱼”)登陆我国,暴雨洪涝共造成22个省(区、市)2 100多万人受灾、106人死亡、52人失踪,受灾面积172×104 hm2,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60亿元。
7月,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但南方地区强降水频繁。20—24日,四川盆地、贵州及江南、江汉、江淮等地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9省(直辖市)406.5万人受灾、15人死亡、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5.5亿元。本月内共有1510号“莲花”与1509号“灿鸿”2个台风先后登陆我国,“莲花”共造成广东省梅州、潮州、汕头及福建漳州等地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而“灿鸿”共造成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及黑龙江等省(市)直接经济损失91.2亿元。
8月,我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暴雨洪涝共造成我国18个省(区、市)710万余人受灾、58人死亡、4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山东、重庆受灾较重。本月内有1个台风(1513号“苏迪罗”)登陆我国,共造成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江苏5省773.5万人受灾、6人死亡、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9亿元。
9月,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但西南地区东部及广西降水频繁,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局部地区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全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及次生灾害造成124万人受灾、31人死亡、2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逾14亿元。本月内有1个台风(1521号“杜鹃”)登陆我国,共造成福建、浙江等地16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
10月,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受强降雨影响,云南、重庆、陕西、贵州4个省(市、区)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及次生灾害造成10人死亡和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本月内有1个台风(1522号“彩虹”)登陆我国,该台风为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登陆广东和进入广西的最强台风,共造成1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60亿元,其中广东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2.2 暴雨日和主要暴雨过程统计根据上述“暴雨日”及“主要暴雨过程”划分标准,统计2015年4—10月我国暴雨日数和主要暴雨过程,其结果显示,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雨日和41次主要暴雨过程。
3 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 3.1 4月暴雨过程4月我国共有21个暴雨日、1次主要暴雨过程。4月全国平均降水量43.0 mm,接近其常年同期(44.7 mm)。4月累计降水量超100 mm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广东东部、海南东部、陕西西南部等地,其中湖北东南部至安徽南部累计降水量超200 mm(图 1a)。4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大部、新疆东南部、西藏中南部、青海中北部、陕西中西部、宁夏大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北部等地降水偏多1倍以上,西藏中部偏西地区、内蒙古中西部、新疆中部、青海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2倍以上(图 1b)。
![]() |
图 1 2015年4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 precipitation amount (unit: mm) and (b)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percentage (unit: %) over China in April 2015. |
对发生在该月的1次主要暴雨过程(即4月2—4日江汉、江南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受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出现暴雨。2日,暴雨集中在安徽南部、湖南北部、湖北东南部等地;3日,随着中低层切变加强,低空急流加强,雨带西伸北抬,暴雨集中在湖南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共21站暴雨,其中7站大暴雨;4日,随着西南低空急流减弱,强降水随之减弱,在江西北部、湖南东南部、安徽南部等地出现分散性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湖南临湘(269.4 mm)。
3.2 5月暴雨过程5月我国共有30个暴雨日,8次主要暴雨过程。5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0.0 mm,较常年同期(69.5 mm)略偏多。4月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均超100 mm,广东中北部部分地区超600 mm (图 2a)。5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出现在东北大部、华北南部大部地区、江南中部至华南大部以及贵州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中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等地,新疆中部、甘肃西部、黑龙江西北部和西南部、吉林西部、广东中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图 2b)。
![]() |
图 2 2015年5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 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2 Same as Fig. 1 but for May 2015. |
对该月8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5月1日,江南中部暴雨过程。受东移西风槽、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中北部等地出现暴雨,该过程持续时间仅1 d,有21站暴雨,其中2站大暴雨。
(2) 5月4—6日,华南中部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广东、广西东部、福建南部出现强降水。4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广东中部、福建南部,共18站暴雨,其中2站大暴雨;5—6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广东中南部和广西东部,6日有16站暴雨,其中4站大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佛冈(312.9 mm)。
(3) 5月10—11日,江南中部、华南暴雨过程。受500 hPa东移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安徽南部、江西、湖南东部、广东等地出现强降水。10日,暴雨区主要集中在江南中部、华南北部,共出现43站暴雨,其中3站大暴雨;11日,随着冷空气南下,主要暴雨区南压至华南中南部;12日,随着高空槽东移入海,强降水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西都昌(178.0 mm)。
(4) 5月14—16日,江淮、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南支波动、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湖北东部、湖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中部、江西北部、广西东部、广东等地出现移动性强降水过程。14日,强降水首先出现在湖北东部、安徽西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共63站暴雨,其中4站大暴雨;15日,随着江淮切变线南压至江南中南部一带,暴雨区从江南东部延伸至华南西部,共92站暴雨,其中9站大暴雨;16日,随着副高南退,低空急流减弱,暴雨较为零散地分布在浙江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小。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西雁山(240.4 mm)。
(5) 5月18—20日,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高空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贵州南部、广西、广东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初期,暴雨落区较分散;19日,随着副高西伸北抬,西南急流加强,暴雨主要出现在贵州南部、广西北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中部一带,共20站大暴雨,1站特大暴雨(广东海丰308.2mm);20日,随着副高东退,西南急流减弱,暴雨区范围缩小,强降水范围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中部及南部沿海一带。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海丰(640.6 mm)。
(6) 5月22—23日,华南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广西中部、广东中部自西向东出现强降水,22日,广西中部、广东西北部出现东西向暴雨带,共42站暴雨,其中5站大暴雨;23日,随着系统东移,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广东中部地区。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佛冈(199.7 mm)。
(7) 5月25—27日,华南、江南暴雨过程。受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广东中部、江西、贵州、湖南等地出现强降水。25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广东中部、江西与广东交界处,出现17站暴雨,其中5站大暴雨;26—27日,随着副高西伸北抬,暴雨区北抬,暴雨较为零散地分布在贵州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广东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龙门(282.7 mm)。
(8) 5月29—31日,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低涡切变线和强烈发展的低空急流影响,江西中东部、福建、广东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强降水。29日,随着副高西伸北抬,低空急流作用明显增强,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出现39站暴雨,其中3站大暴雨;30日,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暴雨区南压至福建中部等地;30日,暴雨零散分布在广东中部至福建沿海一带。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海丰(190.6 mm)。
3.3 6月暴雨过程6月我国共有30个暴雨日,10次主要暴雨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4.8 mm,较常年同期(99.3 mm)略偏多。黄河下游、渭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超100 mm,江西东北部、江苏南部等地超400 mm(图 3a)。6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出现在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四川盆地大部以及陕西中南部、贵州东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青海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西藏西部等地,新疆东部、西藏西部、青海西部、甘肃西部、江淮中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图 3b)。
![]() |
图 3 2015年6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3 Same as Fig. 1 but for June 2015. |
对该月10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6月1—4日,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东移高原槽、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强降水。1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湖北东部和湖南北部,共有46站暴雨,其中8站大暴雨;2日,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以及低涡切变系统增强,从贵州东北部沿长江至江苏南部形成一条暴雨带;3日,北方冷空气不断南压,低空急流减弱,暴雨区南移至江西中部至福建中北部一带;4日,强降水过程逐渐减弱,暴雨站点较为分散。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西德兴(260.0 mm)。
(2) 6月6—9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受南支短波槽、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贵州中南部至长江中下游等地出现强降水。过程初期,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贵州中南部;7日,随着低涡切变线东移加强,从贵州中部、湖南北部至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形成一条东西向暴雨带,出现19站大暴雨;8日,雨带南压,暴雨主要集中在广西东北部、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部等地;9日,随着北方冷空气继续南压,低空急流减弱,仅在江西东北部等地还出现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西婺源(274.6 mm)。
(3) 6月10—11日,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华南西北部和江南中南部出现强降水。10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出现17站大暴雨;11日,随着西南低空急流迅速减弱,暴雨站点零散分布,强度明显减弱,过程趋于结束。该过程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西雁山(207.8 mm)。
(4) 6月12—14日,西南、华南、江南暴雨过程。受东移高原槽、副高西侧西南急流和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贵州南部、广西北部、江西中部等地出现强降水。12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贵州东南部;13日,暴雨范围有所扩大,在广西北部、江西中部等地出现强降水,其中广西北部有14站大暴雨;14日,随着系统减弱,暴雨站点分散,强降水逐渐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西巴马(282.9 mm)。
(5) 6月15—18日,江淮、江南暴雨过程。受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和副高西侧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在江淮、江南北部、贵州南部等地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初期,暴雨主要出现在安徽南部等地;16日,随着副高西伸北抬,副高西侧西南急流加强,湖北东部至江苏南部一带出现强降水,共有105站暴雨,其中39站大暴雨;17日,随着切变系统南压,暴雨区南压至贵州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西部等地;18日,随着副高东退,副高西侧西南急流迅速减弱,暴雨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东北部和江西中部等地,暴雨区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小。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苏无锡(246.6 mm)。
(6) 6月20—21日,西南、江南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影响,贵州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先后出现暴雨。20日,广西南部、湖南中部等地出现暴雨;21日,随着低涡切变东移,暴雨主要集中在湖南中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湖南辰溪(250.5 mm)。
(7) 6月23—24日,西南、黄淮暴雨过程。受东移高原槽、西南低涡、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陕西南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江苏中部等地出现强降水。23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河南中部等地,共有52站暴雨,其中8站大暴雨;24日,随着西南低涡和低涡切变线东移,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重庆北部、陕西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中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四川开江(199.0 mm)。
(8) 6月25—29日,江淮暴雨过程。受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湖南东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等地出现强降水,其中安徽中北部至江苏中南部强降水持续3~4 d,上述地区有12站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300 mm。25日过程初期,强降水较为分散;26—27日,随着副高西伸,西南低空急流加强,安徽中北部至江苏南部形成一条东西向暴雨带;29日,随着副高北抬至江淮南部,强降水有所减弱;29日,副高南退,低空急流再次加强,安徽中部至江苏北部又形成一条东西向暴雨带。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苏江阴(475.8 mm)。
(9) 6月26—30日,西南地区东部暴雨过程。受高原槽、西南涡、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四川东部、陕西南部、贵州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26—28日过程初期,暴雨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陕西南部等地;29日,暴雨加强,四川东部、重庆西部等地出现20站暴雨,其中4站大暴雨;30日,暴雨区范围缩小、强度减弱。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四川剑阁(367.6 mm)。
(10) 6月30日—7月5日,南方暴雨过程。受东移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长江以南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过程初期,暴雨区主要在湖南西部、江西北部等地;到7月1—3日,暴雨带呈东西向分布,切变系统自北向南压至华南西北部至江南南部一带;7月4—5日,随着副高东退和低空急流减弱,强降水区范围随之减小、强度迅速减弱,暴雨零散分布在广西东部、广东西部和浙江中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江西宁都(259.3 mm)。
3.4 7月暴雨过程7月我国共有30个暴雨日,7次主要暴雨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88.7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华北中东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局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100 mm,华南、江南东部、江淮西部和云南西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200 mm (图 4a)。7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出现在江南大部、华南东北部和西南部局部、西藏西部局部、青海北部局部、内蒙古西部局部等地,局地偏多1倍以上(图 4b)。
![]() |
图 4 2015年7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 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4 Same as Fig. 1 but for July 2015. |
对该月7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7月9日,华南中部暴雨过程。第1510号台风“莲花”于7月9日12:15在广东陆丰登陆,受“莲花”及其倒槽影响,广东中东部出现强降水,共28站暴雨,其中13站大暴雨,“莲花”登陆后迅速减弱,10日强降水过程结束。该过程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广东揭西(144.8 mm)。
(2) 7月10—12日,江南东部、黄淮东部、东北地区东部暴雨过程。第1509号台风“灿鸿”于7月11日16: 40在浙江舟山市朱家尖镇登陆。受“灿鸿”及其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浙江东部、上海、江苏东部、山东半岛东部、吉林东部等地出现强降水。10日,受“灿鸿”及其外围云系影响,浙江东部首先出现强降水,共20站暴雨,其中6站大暴雨;11日,随着“灿鸿”不断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在浙江舟山登陆,暴雨主要集中在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东南部等地;12日,“灿鸿”登陆后向北偏东方向迅速移动,受其外围云系和倒槽影响,山东半岛东部和吉林东部出现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浙江象山(316.2 mm)。
(3) 7月14—17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暴雨过程。受高空槽、西南涡和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四川东南部、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地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降水。14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四川东南部、贵州中部、重庆南部等地;15日,西南涡东移加强,暴雨主要集中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和安徽西北部等地,共48站暴雨,其中12站大暴雨;16日,随着西南涡继续东移,暴雨区东移至安徽中部偏东地区;17日,该过程趋于结束,仅江苏中部、安徽东南部等地有分散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安徽定远(210.9 mm)。
(4) 7月19—21日,华南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海南、广东中南部、福建中东部出现强降水。19日,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海南和福建东南部沿海等地;20日,随着低空急流加强,海南、广东至福建沿海地区均出现强降水,共出现16站大暴雨,其中广东上川岛日降水量达362.4 mm;21日,随着低空急流减弱,暴雨零散分布在广东中部和福建中部等地,降水趋于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海南东方(392.6 mm)。
(5) 7月21—24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江淮南部、广西北部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21日,暴雨首先出现在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22日,随着高空槽东移、西南低空急流加强,贵州中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湖北东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暴雨带呈东北—西南向分布;23日,随着高空槽继续东移及低涡切变增强,湖北东南部和安徽中南部形成强辐合区,上述地区共出现16站大暴雨;24日,随着切变线东移南压,暴雨区移至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安徽南部、江苏中部一带;25日,低涡切变线减弱,强降水过程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安徽安庆(275.8 mm)。
(6) 7月25—30日,广西暴雨过程。受南支短波槽、低空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广西东部和南部出现连续性暴雨,尤其是广西南部部分地区出现6 d暴雨。25日,暴雨区主要在广西东部;26—28日,西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在广西南部,广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广西东兴连续3 d出现大暴雨及以上量级强降水,其中26—27日连续2 d特大暴雨,27日降水量达354.3 mm;29—30日,随着低空急流减弱,强降水过程减弱,暴雨主要零散分布在广西南部等地沿海。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西东兴(983.4 mm)。
(7) 7月27—31日,东北地区南部、华北东北部、黄淮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河北北部、辽宁中南部、山东中西部、江苏中北部等地出现移动性强降水过程。27—28日强降水过程初期,暴雨主要集中在河北北部和辽宁中部;29日,副高西伸,其西侧低空急流显著增强,山东北部和辽宁南部一带出现强降水;30日,高空槽东移及切变线南压,暴雨区随之南压至山东中南部;31日,到过程后期,暴雨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山东河口(178.5 mm)。
3.5 8月暴雨过程8月我国共有31个暴雨日,6次主要暴雨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5.1 mm,接近常年同期(105.3 mm)。我国东北大部、华北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西藏东部、南方大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100 mm,其中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山东北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华南东南部及云南、贵州、重庆西部、四川南部、江苏中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200 mm (图 5a)。8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华北东南部部分地区、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及新疆西南部和中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和东南部、贵州、云南东北部、重庆西部、四川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图 5b)。
![]() |
图 5 2015年8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 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5 Same as Fig. 1 but for August 2015. |
对该月6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8月2—4日,东北东南部、华北中南部暴雨过程。受高空槽和强盛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等地出现强降水。2日,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等地;3日,随着高空槽东移和低空急流显著增强,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一带出现强降水,山东北部共出现10站大暴雨;4日,高空槽东移入海,副高东退,其西侧低空急流显著减弱,暴雨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暴雨过程趋于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山东惠民(322.3 mm)。
(2) 8月8—10日,华南东部、江南中东部、江淮暴雨过程。1513号台风“苏迪罗”于8日04:40先在我国台湾花莲县登陆,22:10登陆福建莆田,受“苏迪罗”及其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福建、江西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苏中南部出现大范围强降水。8日,暴雨出现在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共11站出现特大暴雨,其中福建罗源日降水量达376.2 mm;9日,台风中心西移至福建及江西境内,暴雨主要集中在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其中江西庐山日降水量达387.9 mm;10日,台风中心北上至安徽境内,受台风东南风水汽输送和自北方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江苏中南部出现暴雨,共21站大暴雨,江苏大丰日降水量达339.3 mm。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福建周宁(472.1 mm)。
(3) 8月11—13日,贵州、江南南部、华南西部暴雨过程。受高空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贵州中南部、湖南南部、广西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11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贵州南部等地;12日,随着高空槽东移南压,暴雨区东移南压到至贵州东南、湖南西南、广西北部一带;13日,高空槽继续东移,暴雨零散分布在江南南部、华南西北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贵州长顺(158.9 mm)。
(4) 8月16—19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西部、江南西部、江淮暴雨过程。受高原槽、低涡及其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四川盆地、重庆南部、贵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16日过程初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重庆西南部;17日,随着高原槽缓慢东移及低涡切变线增强,四川盆地、重庆南部、贵州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共48站暴雨,其中5站大暴雨;18日,暴雨区东移,形成一条东北—西南向带状暴雨带,共46站暴雨;19日,暴雨零散分布在江淮中北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四川高坪(334.8 mm)。
(5) 8月22—24日,江南东部暴雨过程。受1515号近海北上台风“天鹅”及其外围云系影响,江苏东南部、上海、浙江东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23日,出现17站暴雨,其中4站大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上海南汇(291.9 mm)。
(6) 8月27—29日,贵州、江南西部、华南暴雨过程。受高原槽、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贵州中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等地出现暴雨。27日,贵州南部至湖南西南部形成一条东西向暴雨带,共42站暴雨,其中7站大暴雨;28—29日,随着高原槽东移,低涡切变线南压,暴雨区自北向南压至广西南部一带。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贵州长顺(251.6 mm)。
3.6 9月暴雨过程9月我国共有29个暴雨日,6次主要暴雨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2.4 mm,较常年同期(65.3 mm)略偏多。华北中部、西南地区大部、南方大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100 mm,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广西中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福建大部、浙江东部和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200 mm (图 6a)。9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出现在新疆大部、青海西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中北部、四川西北部和东部、重庆、江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等地,其中新疆中南部和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中部、华北北部、重庆西南部、广西中部、江西中部偏东地区、福建西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局地偏多2倍以上(图 6b)。
![]() |
图 6 2015年9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 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6 Same as Fig. 1 but for September 2015. |
对该月6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9月1—2日,华南南部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广西东南部、广东西南部和福建南部等地出现暴雨。1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广西东南部、广东沿海及福建南部等地区,共33站暴雨;2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等地。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化州(176.4 mm)。
(2) 9月4日,北京、天津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东移影响,北京、天津出现暴雨,共17站暴雨,其中3站大暴雨,该过程持续仅1 d,最大日降水量达129.4 mm (北京石景山)。
(3) 9月4—7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淮、江南,华南西部暴雨过程。受低涡及其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重庆南部、贵州、湖北东部、江苏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广西北部等地自北至南出现移动性暴雨过程。4日过程初期,暴雨主要出现在重庆南部、湖北东部和江苏南部;5—6日,随着副高南退,切变线南移到贵州至江南中部一带,切变线附近出现强降水;7日,副高继续南退至海上,低空急流减弱,强降水随之减弱,仅在广西和广东西部出现分散性强降水,但广西北海日降水量达190.3 mm,也是本次过程最大累计降水量。
(4) 9月8—11日,西南地区东部暴雨过程。受低涡及其切变线影响,川东、重庆南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8—10日,低涡稳定维持在四川盆地,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川东和重庆西南部等地;11日,低涡向东南方向移动,广西西北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等地出现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四川旺苍(205.4 mm)。
(5) 9月19—21日,贵州南部、江南南部、华南暴雨过程。受中低层切变线影响,贵州南部、广西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广东出现分散性强降水。19日,切变线位于贵州南部至江南南中部一线,切变线周围出现分散性暴雨;20—21日,随着副高逐渐南退,切变线随之南压,江南南部至华南一带自北至南出现分散性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贵州普安(151.0 mm)。
(6) 9月28—30日,华南东部、江南东部、江淮东部暴雨过程。1521号台风“杜鹃”于28日17:50在我国台湾宜兰登陆,29日08:50登陆福建莆田。受“杜鹃”及其倒槽影响,浙闽沿海地区、上海和江苏东南部出现强降水。28日,暴雨首先出现在福建东北部沿海;29日,福建南部和东部以及浙江东部沿海、上海和江苏东南部等地出现暴雨,共28站大暴雨,其中浙江镇海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314.1 mm;30日,“杜鹃”登陆后迅速减弱,仅在安徽东部、江苏中部和西部等地出现分散性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浙江镇海(335.2 mm)。
3.7 10月暴雨过程10月我国共有21个暴雨日,3次主要暴雨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39.5 mm,较常年同期(35.8 mm)略偏多。云南大部、贵州中南部、华南中西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安徽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100 mm,其中广西东部、广东西部、海南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200 mm (图 7a)。10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位于西藏中部、内蒙古西部偏南地区、黑龙江大部、吉林西部、辽宁东部、陕西北部、华北西南部、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其中西藏西部、广西东部、广东西部等地区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局地偏多2倍以上(图 7b)。
![]() |
图 7 2015年10月我国降水量(a,单位: mm)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单位: %)分布 Fig. 7 Same as Fig. 1 but for October 2015. |
对该月3次主要暴雨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简述如下:
(1) 10月3—6日,华南暴雨过程。1522号台风“彩虹”于10月4日14:10在广东省湛江坡头区沿海登陆,为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登陆广东和进入广西的最强台风。受“彩虹”登陆及其倒槽影响,广西东部、广东中西部、湖南南部等地出现强降水。过程初期,暴雨主要集中在广东中部偏南地区,局部大暴雨;4日,随着“彩虹”北移登陆湛江,强降水扩大至广西东部、广东中西部等地,共有38站大暴雨,其中3站特大暴雨,最大日降水量(284.3 mm)出现在广东阳春;5日,“彩虹”进一步向西北方向移动且强度减弱,暴雨主要出现在广西东部和湖南南部等地,其中广东暴雨站点较分散,暴雨站点从前一天的42站减为13站;6日,受“彩虹”残余环流影响,仅广东西南部沿海出现暴雨,过程趋于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东阳春(521.1 mm)。
(2) 10月8—9日,云南暴雨过程。受孟加拉湾风暴、700 hPa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滇西至滇南一带出现暴雨。8日,受孟加拉湾风暴东侧西南气流影响,滇中出现暴雨;9日,随着不断增强的西南气流以及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云南中部700 hPa形成一条东西向切变线,受其影响,滇西、滇中和滇南等地出现31站暴雨,其中5站为大暴雨;10日,随着西南气流迅速减弱,强降水过程结束。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云南金平(204.8 mm)。
(3) 10月29—31日,江南、华南暴雨过程。受中低层切变线、西风槽及冷空气共同影响,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福建中部等地出现强降水。29日,暴雨主要出现在广西东北部、湖南中部、江西中部,共20站暴雨,其中2站大暴雨;30日,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暴雨主要出现在广西北部和福建中部等地;31日,暴雨过程趋于结束,仅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局部出现暴雨。该过程累计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广西荔浦(208.2 mm)。
4 2008—2015年暴雨日数、主要暴雨过程次数比较统计我国2008—2015年4—10月暴雨日数和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其结果见表 1。表 1中,2008—2012年数据源自《暴雨年鉴》[8-12],2013年数据源自文献[6],2014年数据源自文献[7]。
![]() |
表 1 我国2008—2015年4—10月暴雨日数(单位: d)/主要暴雨过程次数统计 Table 1 Heavy rain day (unit: d) and major heavy rain event frequency between April and October from 2008 to 2015 |
从表 1中可见,2015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雨日、41次主要暴雨过程,其中23次出现在夏季(6—8月);2015年4—10月暴雨日、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及夏季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均略高于此前7 a (2008— 2014年)平均值。
5 小结综上分析可知,2015年4—10月全国暴雨天气和暴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 2015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雨日、41次主要暴雨过程,其中23次出现在夏季(6—8月),2015年4—10月暴雨日、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及夏季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均略高于2008—2014年平均值。
(2) 当年汛期全国共出现26站特大暴雨(福建9站、广东8站、江苏和浙江各3站、广西2站、江西1站),其中有15站受1513号台风“苏迪罗”影响所致,多地出现极端性强降水。年内最大日降水量达387.9mm,8月9日出现在江西庐山,同样受“苏迪罗”影响所致。
(3) 2015年共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略低于常年平均,其中6月、8月、9月、10月各1个,7月2个。登陆我国的1522号强台风“彩虹”为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登陆广东和进入广西的最强台风,共造成1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60亿元,广东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4) 2015年5—10月华南地区暴雨过程频繁,共有23次主要暴雨过程影响华南地区,占全部过程的56%,尤其是5月份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达305.3 mm,较常年同期偏多52.5%,创近40 a最大,同时暴雨过程频发,华南、江南多地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7月25—30日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广西东兴连续3 d出现大暴雨及以上量级强降水,其中26—27日连续2 d特大暴雨,年内最大过程累计降水量也出现在该地(983.4 mm),造成东兴地区严重城市内涝。
[1] |
杨荆安, 孟英杰. 2008年5—9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J]. 暴雨灾害, 2008, 27(4): 378-382.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08.04.018 |
[2] |
廖移山, 闵爱荣, 杨荆安, 等. 2009年4—9月我国暴雨天气概述及重要过程浅析[J]. 暴雨灾害, 2010, 29(1): 96-103.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0.01.017 |
[3] |
闵爱荣, 廖移山, 杨荆安. 201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2011, 30(1): 90-96.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1.01.014 |
[4] |
杨荆安, 闵爱荣, 廖移山. 2011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2012, 31(1): 87-95.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2.01.014 |
[5] |
邓雯, 闵爱荣, 廖移山, 等. 2012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2013, 32(1): 88-96. |
[6] |
张芳华, 陈涛, 徐珺, 等. 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2014, 33(1): 87-95.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4.01.012 |
[7] |
廖移山, 汪小康, 邓雯, 等. 2014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2015, 34(1): 88-96.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5.01.012 |
[8] |
中国气象局. 暴雨年鉴(2008)[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
|
[9] |
中国气象局. 暴雨年鉴(2009)[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
|
[10] |
中国气象局. 暴雨年鉴(2010)[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
[11] |
中国气象局. 暴雨年鉴(2011)[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4.
|
[12] |
中国气象局. 暴雨年鉴(2012)[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