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2.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随着双创战略的提出与落实,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对创业企业来说,获取资源的支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新企业普遍存在“新进入缺陷”,为获得资源支持所尝试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1-2]。这些缺陷包括缺乏经营历史以展示其可靠性,不易吸引优秀员工以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以及难以与客户、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建立稳定可靠关系等[3]。这些缺陷集中被称为新企业成长中的“合法性门槛”[4]。
Suchman(1995)根据环境对组织战略导向影响的差异,提出了依从、选择和操纵三种组织合法化战略[5]。Zimmermen(2002)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企业往往缺乏支持新企业的规范和价值观等认知基础,创业者必须创造新词汇、制作新标签,从而建立新企业实体的声誉,即创造性合法化战略[4]。企业家叙事被认为是获取合法性的一种有效方式[5]。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讲故事是企业家的“工具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6]。成功的企业家也往往被认为是高明的讲故事的人[7]。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创业企业家叙事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从外部获取资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8-9]。
现有的理论文献探讨了创业企业家叙事作为企业家主动策略行为来构建创业企业合法性进而获取资源支持的问题。Lounsbury & Glynn(2001)提出文化创业的概念,揭示了企业家叙事通过企业独有的资源资本和行业层面的制度资本进而获得外部资源的过程机理。Martens(2007)以公司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为叙事研究材料,探讨了企业家叙事通过传递合法身份、阐述商业逻辑和说明企业家的努力等途径影响资源获取的问题。O’Connor(2004)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创业团队叙事的性质及合法性构建的过程。Chen(2009)研究了在商业计划展示中的内容准备和激情对资源获取的直接影响[10]。Su(2013)通过内容分析,探讨了企业家叙事的行为策略,包括故事的类型和主题[11]。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引入认知合法性的中介变量,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创业企业家叙事中的内容准备和激情对于资源获取的影响,并检验认知合法性的中介效应。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新创企业家通过叙事获取外部资源支持的过程机理,对对企业家叙事、合法性构建并促进企业获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背景 (一) 企业家叙事叙事(Narrative)最早被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讲述行为(叙)与所述对象(事)。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与文学等领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作为“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组织与社会科学领域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青睐[12]。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为研究创业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美国《创业研究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年出版了一期专刊讨论叙事研究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拓展。叙事研究被称之为充满想象力的科学,也必将在创业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
企业家叙事(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是企业家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或是自己企业的故事,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不同形式[6]。口头叙事包括企业家在日常工作中与自己的雇员、客户、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对话,书面叙事包括企业家精心制作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企业简介、企业网站等,也包括企业家为特定目的而制作的如商业计划书、招股说明书以及工作报告等。故事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语言,以开始-中间-结尾三种基于时间的结构构成,由情节线推动或转换[14]。Lounsbury(2001)提出了企业家叙事的完整结构应包括如下部分:作为企业家个人或创业企业的叙事主体、叙事期望达成的目标如盈利、融资或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正面声誉以及叙述主体所处的企业和社会环境。
叙事学者认为故事是一种更为有效和方便的沟通及意义建构的方式[15]。企业家叙事在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企业家讲述或关于企业家本身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新的企业,可以有利地引导外部对企业成长潜力的判断。Lounsbury和Glynn(2001)等学者认为企业家叙事是创业者构建新企业、获取所需资本以及创造增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叙事是一种将信息传递给潜在投资者的直接有效的方式。新创企业在获取外部资源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企业家借助叙事能有效克服这些挑战[16]。具体来说,通过精心制作与包装,企业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潜在投资者,从而减少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投资者对企业现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获取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以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Martens(2007)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叙事可以通过为创业企业传达一个可理解的身份、阐述商业机会的背后逻辑以及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说明企业家的特质及努力等从而帮助创业企业获取资源。
企业家通过叙事获得资源支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说服”的过程[10]。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投资者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故事本身的内容和企业家的情感表达[17]。一个好的故事,包括深思熟虑的情节、出人意料且合理的结局,表明了企业家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或者说是如何准备的[17]。激情则说明了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有多大的动力,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会如何克服困难以及企业家是否能够影响、说服并引导员工们走向成功[18]。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企业家叙事的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区别开来,前者定义为“内容准备(Preparedness)”,后者定义为“激情(Passion)”。在企业家叙事中,内容准备和激情对叙事的成功一样重要[10]。
(二) 认知合法性合法性是一种“能够帮助组织获得其他资源的重要资源”[4]。Suchman(1995)将合法性定义为“一种广义的认知或假设,即一个实体的行为在一些社会构建的规范、价值观、信仰和定义体系内是可取的、适当的和合意的。”合法性也被定义为“组织活动和结果与社会一般的价值观、规范及期望的一致程度”[19]。合法性概念的一个关键在于合法性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因为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大多数时候没有明确的和完整的证据表明,某项行动是最好的或唯一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或者一个目标比另一个更好。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社会系统发展了规定的规范、价值观和模型等,这些在整个系统中被不断强化,并被普遍接受为合法的,即可接受的,令人满意的,或适当的。当面对不确定的决策时,人们会引用这些规范、价值观和模型来进行处理[4]。
关于合法性的研究中,学者们之前通常关注的是已经成立或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持续的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合法性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Zimmerman(2002)认为合法性在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新创企业由于缺乏过往的经营记录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稳定可靠的关系等而存在“合法性门槛”。对大多数的新创企业来说,合法性不仅仅是获得的资源,更是一个关键的产出[2]。因为在这个阶段,合法性的获取意味着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的前兆[20]。Tornikoski和Newbert(2007)认为,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争取合法性的过程:创业需要资金、人力和市场等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历史记录,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不愿意把资源投入到新创企业,因此,新创企业只能通过服从制度规范和有效控制外部环境来获得合法性并赢得公众的信任,进而获取其成长所必需的资源[21]。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从合法性的来源对合法性的类型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将合法性划分为制度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法。制度合法性来源于政府、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果企业的行为完全符合这些规章制度,那么企业在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眼里也就相应具备了制度合法性;规范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或者是与新企业相关的社会环境。一个组织通过持续的盈利能力、员工的公平待遇或社会网络关系等能够证明其遵守的规范和价值观是恰当的、合意的,则说明企业拥有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来源于广泛持有的信念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这些信念和假设以及由各种专业机构发布的科学的知识和信仰体系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框架[22-23]。简单来说,认知合法性是由对事物或活动的接受和认可形成的。当一项活动被人们所熟悉时,它就具备了认知合法性[20]。
基于合法性的理论回顾和本文的研究,文章专注于新创企业认知合法性的构建问题。Suchman(1995)形容认知合法性是合法性三个维度中最为微妙和强大的。对新创企业来说,认知合法性是极其重要的[24]。新创企业由于缺乏历史记录与可靠关系而不为人熟知,因此当企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则说明企业获得了较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当投资者不需要积极思考企业的合法性,也就说明企业是认知合法的[20]。
三、研究假设 (一) 企业家叙事与资源获取企业家叙事对资源获取的作用,最直接体现在企业家通过有效叙事影响利益相关者,进而赢取信任并获得关键资源,如融资、顾客购买等。有效的叙事能减少人们感知到的不确定性和商业机会开发的风险,并激发调动潜在的资源提供者投资于创业企业。Martens(2007)等基于对美国1996-2000年IPO招股说明书的实证分析也得出,创业性叙事通过有效传达组织身份、说明商业机会开发的有效性、激发兴趣和承诺来提升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
在企业家叙事中,充分的内容准备通常意味着一个可良好交付的、有趣且适当的“剧本”[20],代表了企业家为创业企业增长所积累的大量学习过程[25]。考虑到企业家向投资者说服的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问题,精确明智的回答也将向投资者发出信号,即创业者在新企业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以及对企业成功的信心。叙事中的内容准备类似于企业家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行为,能加深对创业过程有益的见解和知识。Chen(2009)的研究证明了在商业计划的展示中,企业家的内容准备对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积极重大的影响。Jeffrey和Matthew(2012)的研究认为在创业企业的“说服”过程中,企业家的内容准备行为能积极影响潜在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基于以上所述,文章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即:
H1a: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对新创企业的资源获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Vallerand(2003)将激情定义为“一种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人们喜欢的或认为重要的活动上的强烈倾向”。这表明激情能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和行动。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表现出来的激情是最常被观察到的现象之一。马云、俞敏洪等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讲故事者同样有着出色的语言与沟通技巧,通过丰富的和充满能量的肢体动作或神态表情来达到更好吸引投资者的目的。Zacharakis和Shepherd(2001)指出,在模糊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一个企业家的声明往往很难被证实,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如激情,对风险投资者的主观评价非常重要,因为它经常能提高风险投资在商业计划评估中的信心[26]。Cardon(2009)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者将激情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27]。基于以上所述,文章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即:
H1b: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对新创企业的资源获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 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很多学者强调了合法性对创业企业的重要性。Stinchcombe(1965)将合法性形容为新创企业的“一剂解药”。合法性被认为是创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28]。外部利益相关者由于新创企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以及与创业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新企业的评价往往是模糊的。合法性将有助于激励投资者,因为它表明企业的结构是合理的并致力于正确的规范、价值观和模型,能够用适当的手段追求可接受的目标,这意味着投资于新企业是合适的。合法性提高了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本、技术、雇员和客户等各种资源的机会[1][4][5][8]。
Suchman(1995)认为认知合法性在合法性的三个维度中是“最微妙和最具力量的”。尤其在新创企业中,认知合法性极其重要[24]。综合以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2:认知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的资源获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 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与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有效的叙事企业家会直接将重点放在提高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合法性[2]。然而新创企业不会被利益相关者赋予合法性,直到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的行为与所秉持的理念是合法的。因为叙事的目标是证明合理性和建立企业成功的信心,因此企业家叙事能积极影响对企业的评价。叙事不仅有利于企业家获取内外部资源,更把企业家、企业以及其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Lounsbury(2001)等提出了“文化创业”的概念,说明企业家利用巧妙的叙事手段和话语形式,能识别和利用机会,获取合法性,以便吸引更多的资本进而创造财富。O’Connor(2004)和Martens(2007)等人的研究中也证明创业企业的资源获取是通过有效传递组织身份、激发兴趣和承诺等合法性手段获得的。
通过在叙事中的内容准备,企业家可以积极地影响获得认知合法性的机会。正如前文所述,制度理论学者认为只有当利益相关者将企业家和新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才认为企业具备认知合法性。积极的内容准备体现的是企业家对公司成长的深思熟虑和努力工作,可以减轻外部的担忧并帮助利益相关者迅速而透彻地理解公司。相反,当利益相关者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商业,企业被认为是合法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关的研究认为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从事的活动旨在积极地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这增加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21]。因此,文章认为企业家叙事中的内容准备能提高企业的认知合法性,认知合法性的提高会导致公司从潜在投资者中获得更大资金支持的可能。基于以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3a: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对新创企业认知合法性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H3b: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资源获取间存在中介效应。
充满激情的企业家对自己的公司和想法表现出强烈而积极的情绪,他们一直思考和谈论自己的想法,并忙于调动资源将其变为现实。企业家叙事中表现出的激情很重要,因为它能引导投资者对企业家更有信心。慷慨激昂的陈述更帮助企业家拓展他们的社交网络并显得更具说服力[29],同时也会导致情感的传染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30]。相反,考虑到创业企业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当叙事中的企业家表达平淡无奇,投资者可能会认为企业家本人不具备强烈的信心,或者企业家所述的企业价值观和理念难以获得投资者的理解和认同,即不具备认知合法性。基于以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4a: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对新创企业认知合法性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H4b: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资源获取间存在中介效应。
![]() |
图 1 概念模型图 |
四、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 数据来源与外部效度
文章的数据样本来源于商战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第一、二、三季共18名企业家的创业叙事。《赢在中国》是一档中央电视台的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自2006年开播,共播放三届。节目中选手们讲述自己的创业叙事,从而赢得评委的支持并获取风险资金投资。
通过叙事来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在本质上是一种“作秀”的活动[31]。在这出“戏剧”里,企业家是“演员”,评委们是“观众”。节目的环节设计与企业家的叙事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评委和观众的积极参与以及节目现场的互动需要企业家的临场发挥。对商战真人秀节目的研究提供了观察企业家叙事以寻求资源支持整个活动良好的视角。《赢在中国》节目完全真实模拟了创业路演环节的陈述和答问,符合更广泛的一般情境。对媒体资源进行编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20]。这种方法最关键的问题是数据收集的外部效度问题。Maxwell(2011)的研究证实了在真人秀节目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够有效地反映真实世界的决策过程。Matthew(2012)使用商战节目进行编码进而研究企业家内容准备与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也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二) 编码方法在参考Maxwell(2011)和Matthew(2012)使用媒体资源进行编码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文章开发了特定的编码方法。编码人员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有着管理学科背景并成绩最好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关于研究主题相关的培训之后,直到选择30位对我们的研究背景以及风险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非常熟知的编码人员。每位编码人员观看一组(六个)企业家叙事的视频,并据此填写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和认知合法性。内容准备和激情的测量量表采用Chen(2009)开发的测量量表。认知合法性的测量量表选自于Jeffrey和Matthew(2012)的研究。这三部分用于测量相应的三个变量维度,企业家的资源获取则用企业家获得的风险投资资金额度来衡量。本文同时选择企业家的年龄、性别及学历作为控制变量。实验共收集180份数据,每份数据表示一位“投资者”对一个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激情与认知合法性的主观评价。
(三) 信效度分析1.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
对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量表进行EFA分析,从5个测项中提取一个因子,KMO检验值为0.802,Bartel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31.739,P值为0.0000。按照因子特征根大于1,正交方差最大法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0.310%。表 1给出了因子载荷和信度分析结果。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五项测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Cronbach′s α值为0.832,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很好。
![]() |
表 1 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激情与认知合法性因子载荷与信度 |
2.企业家叙事的激情
对企业家叙事的激情量表进行EFA分析,从6个测项中提取一个因子,KMO检验值为0.764,Bartel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536.110,P值为0.0000。按照因子特征根大于1,正交方差最大法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5.963%。表 2给出了因子载荷和信度分析结果。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六项测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6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Cronbach′s α值为0.842,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很好。
![]() |
表 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 |
3.认知合法性
对认知合法性量表进行EFA分析,从5个测项中提取一个因子,KMO检验值为0.834,Bartel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408.461,P值为0.0000。按照因子特征根大于1,正交方差最大法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4.798%。表 3给出了因子载荷和信度分析结果。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五项测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Cronbach′s α值为0.863,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很好。
![]() |
表 3 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资源获取:认知合法性中介效应的回归检验 |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 2显示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的分析结果:企业家叙事的认知激情与资源获取正相关(r=0.475,P < 0.01),初步支持假设1a,而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资源获取正相关的假设1b没有得到支持(r=0.091,P>0.05);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显著正相关(r=0.516,P < 0.01),假设2得到支持;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认知合法性呈正相关关系(r=0.582,P < 0.01),初步支持假设3a,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认知合法性的正相关关系假设4a也得到支持(r=0.188,P < 0.05)。综合以上相关关系,初步支持了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资源获取之间起中介效应,即初步支持假设3b,而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和资源获取之间起中介效应没有得到支持。
(二) 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文章按照中介效应检验三步回归法,检验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激情对于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的影响机理。
1.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
第一步,做因变量(资源获取)与自变量(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的回归分析(模型1),结果显示,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显著正向影响资源获取,与相关分析结论一致,假设1a得到支持。第二步,做认知合法性与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的回归分析(模型2),结果表明,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合法性,与相关分析结论一致,支持假设3a。第三步,将中介变量(认知合法性)与自变量(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同时纳入到对因变量(资源获取)的回归分析中,得到模型3。结果显示,企业家叙事的认知合法性对资源获取的正向作用下降,但仍然存在(B=0.291,Sig=0.000),同时认知合法性对资源获取的正向作用显著(B=0.349,Sig=0.000)。综合三步中介效应检验过程来看,由于在同时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纳入资源获取作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对资源获取的影响作用相对下降(0.291 < 0.503),同时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的关系显著,则可以认定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和资源获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3b得到支持。回归过程中所有变量共线性诊断的VIF值均小于2,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
2.企业家叙事的激情、认知合法性与资源获取。
方法同上,结果见表 4。结果显示,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对资源获取的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B=0.107,Sig=0.205),假设1b没有得到支持。中介变量(认知合法性)与自变量(企业家叙事的激情)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家叙事的激情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合法性(B=0.266,Sig=0.001 < 0.05),与相关分析结论一致,支持假设4a。将中介变量和自变量同时纳入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但由于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资源获取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因此认知合法性在两者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
![]() |
表 4 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资源获取:认知合法性中介效应的回归检验 |
六、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与理论启示
基于创业理论中企业家叙事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文章从企业家叙事的角度检验了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和企业家叙事的激情通过认知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资源获取的机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企业家叙事与认知合法性。研究发现,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和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对提高认知合法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说明,在企业家叙事中一个经过精心制作充分准备的故事内容和充满激情的叙事方式都能有效促进新创企业认知合法性的提高。
2.企业家叙事与资源获取。文章的研究证实了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对资源获取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但企业家叙事的激情与资源获取正相关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其原因可能是,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投资者更为关注企业家叙事中的内容而非企业家如何充满激情的叙述这个故事。初创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需要由企业家在叙事中阐述更多的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前后一致的内容,并能够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共鸣,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叙事的激情,包括在叙事中的神态表情和动作语言并不为利益相关者所关心,也不能积极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资源支持。
3.认知合法性的中介效应。本研究的最主要贡献在于引入了认知合法性,验证了认知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与资源获取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家通过叙事获取资源的合法化过程机理。作为一种途径,企业家通过讲述一个深思熟虑并充分准备好的故事来获取认知合法性,从而获取资源支持。不同于先前的研究,文章首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认知合法性引入到企业家叙事与资源获取关系的研究,基于整合视角对企业家叙事与新企业认知合法性成长以及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二) 实践启示文章的研究证实了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和激情对认知合法性的显著影响作用,企业家叙事的内容准备经由认知合法性的中介机制对企业资源获取有积极影响作用。对于初创企业的企业家来说具有如下启示:一是初创企业要注重讲故事。新企业由于缺失经营历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存在新进入缺陷,需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构建其合法性,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并获取资源支持,从而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关键问题。二是相比于如何叙述一个故事,企业家更需要的是制作一个好的故事。有的企业家善于讲故事,其口若悬河、神采奕奕,有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语言,然而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比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尤其是在面对潜在投资者获取资源支持的“说服”过程中。制作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前后一致并能引起共鸣的故事,积极阐述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从而建立为大众熟知和认可的形象,克服新企业的“合法性门槛”,获取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因此,初创企业家在叙事时,首先需要的是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和组织特征等制作一个好的故事。
(三) 研究局限及展望文章的研究对企业家叙事、合法性构建以及资源获取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然而,文章也存在着以下的研究局限:一是尽管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将真人秀节目作为叙事研究的对象来进行编码是有效的,而且对企业家叙事及其合法性进行评估的30位志愿者也经过了足够的培训,但是这些志愿者并不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实际创业活动中的潜在投资者;二是文章的叙事样本来源于《赢在中国》节目中成功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家,该节目举办过三届,每届6名共计18名的企业家获得了投资,出于文章研究中对结果变量数据获得的考虑,文章仅以这十八位企业家的叙事为样本,并没有考虑其他未获取投资的企业家。样本的局限性对文章实证分析的数据统计效力和精确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三是文章关注的是新创企业的认知合法性构建研究,对于其他合法性类型如制度合法性或规范合法性因为缺乏有效的数据获取方式而没有进行测度。以上的局限也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关注,比如研究不同类型的合法性构建如制度、规范、社会政治和行业合法性在企业家叙事与资源获取之间的作用机理;也可以研究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叙事与合法性构建的区别;同时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探索成功获得资源支持与获取资源支持失败的企业家叙事的差异以及合法性构建的影响过程等。
[1] |
ALDRICH H E, FIOL M C F. Fools rush in: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 645-670. |
[2] |
DELMAR F, SHANE S. Legitimating first:Organizing activities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19): 385-410. |
[3] |
STINCHCOMBE A L.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C]//Chicago: Rand MoNally, 1965: 142-193.
|
[4] |
ZIMMERMAN M A, ZEITZ G J. 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3): 414-431. DOI:10.5465/amr.2002.7389921 |
[5] |
SUCHMAN M C. 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 571-610. |
[6] |
MARTENS M L, JENNINGS J E, JENNINGS D. Do the stories they tell get them the money they need?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in resource acquisi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50): 1107-1132. |
[7] |
SMITH R, ANDERSON A R. The devil is in the E-tale:Forms and structure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M]. Northampton, 2004.
|
[8] |
LOUNSBURY M, GLYNN M A.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Stories, legitima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 545-564. |
[9] |
O'CONNOR E. Storytelling to Be Real:Narrative, legitimacy building and venturing[J]. Economics Papers from University Paris Dauphine, 2004(1): 105-124. |
[10] |
CHEN X P, YAO X, KOTHA S. Entrepreneur passion and preparedness in business plan presentations:A persuasion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ists' funding decis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1): 199-214. DOI:10.5465/amj.2009.36462018 |
[11] |
The Entrepreneur's Strategies of Storytelling: A Content Analysis[J].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2013(7-9): 42-49.
|
[12] |
ALVESSON M, KARREMAN D. Varieties of discourse:O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s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J]. Human Relations, 2009(53): 1125-1149. |
[13] |
GARTNER W B.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and a science of the imagin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613-627. DOI:10.1016/j.jbusvent.2006.10.003 |
[14] |
BRUNER J. Acts of Meaning[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15] |
WEICK K E, SUTCLIFFE K M, OBSTFELD D. Organizing and the process of sensemak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16): 409-421. |
[16] |
HAMILTON E.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identity and gender:A double epistemological shif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4, 52(4): 703-712. DOI:10.1111/jsbm.12127 |
[17] |
GARUD R, GEHMAN J, GIULIANI A P.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A narrative perspective[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7): 1177-1188. DOI:10.1016/j.respol.2014.04.015 |
[18] |
VALLERAND R J, BLANCHARD C, MAGEAU G A, et al. Lespassions de l'ame: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4): 756-767. DOI:10.1037/0022-3514.85.4.756 |
[19] |
ASHFORTH B E, GIBBS B W. The double-edge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0(1): 177-194. |
[20] |
POLLACK J M, RUTHERFORD M W, NAGY B G. Preparedness and cognitive legitimacy as antecedents of new venture funding in televised business pitch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5): 915-939. DOI:10.1111/j.1540-6520.2012.00531.x |
[21] |
TORNIKOSKI E T, NEWBERT L.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A legitimac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2): 311-335. DOI:10.1016/j.jbusvent.2005.12.003 |
[22] |
BRIDWELL-MITCHELL E N, MEZIAS S J. The quest for cognitive legitimacy:Organizational identity crafting and internal stakeholder support[J].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12, 12(2): 189-207. DOI:10.1080/14697017.2011.645053 |
[23] |
DÍEZ-MARTÍN F, PRADO-ROMAN C, BLANCO-GONZÁLEZ A. Beyond legitimacy:Legitimacy types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3, 51(10): 1954-1969. DOI:10.1108/MD-08-2012-0561 |
[24] |
ÜERBACHER F. Legitimation of new ventures:A review and research programm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4, 51(4): 667-698. DOI:10.1111/joms.12077 |
[25] |
COPE J. Towards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29): 373-397. |
[26] |
ZACHARAKIS A L, SHEPHERD D A.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nd overconfidence on venture capitalists'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4): 311-332. DOI:10.1016/S0883-9026(99)00052-X |
[27] |
CARDON M S, WINCENT J, SINGH J, et al. The nature and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3): 511-532. DOI:10.5465/amr.2009.40633190 |
[28] |
NAGY B G, POLLACK J M, RUTHERFORD M W, et al.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 credentials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behaviors on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legitimac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5): 941-965. DOI:10.1111/j.1540-6520.2012.00539.x |
[29] |
BARON R A.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3(2): 328-340. DOI:10.5465/amr.2008.31193166 |
[30] |
CARDON M S. Is passion contagious? The transference of entrepreneurial emotion to employee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8, 18(2): 77-86. DOI:10.1016/j.hrmr.2008.04.001 |
[31] |
DOWNING 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Narrative and dramatic processes in the coproduction of organizations and identit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29(2): 185-204. DOI:10.1111/j.1540-6520.2005.00076.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