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1]127科学、适时的发展理念是有效提高发展质效的重要遵循和重要保障。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板块,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为消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更加细致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纲领和价值导向。必须要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分析和认真贯彻落实。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根植于特定社会背景,并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总结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首先,从国际上看,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发展模式。毋庸质疑,工业文明开启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使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然而,它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2]。尤其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趋加深,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使鸡犬相闻的“地球村”饱受痛苦。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人类仍罔顾自然意愿,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漠视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那么,人类社会的“‘终极衰退’随时都可能来临”[3],最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纷纷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纲领,希冀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背景,适时提出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绿色发展理念。
其次,从国内看,“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4]当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1]141—142。而要想加快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鉴于此,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首先,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指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生存于自然界之中,理应遵循自然演化的基本规律。人与自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肯定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强调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对自然存在依赖性。同时,人又是有意志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以其独有的主观能动性时刻改造着自然界。恩格斯曾说,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人在自然界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否则,必然招致自然的惩罚。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的精华,在深刻分析时代进步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231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对自然一刻也不能脱离的依赖者。
其次,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汲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有益生态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推崇和弘扬的生态思想。比如,古希腊时期以主客二元对立为主要内容的朴素自然观;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方式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中叶的系统自然观,承认自然界、承认主体与自身之外的一切客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推崇“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道家文化以“道”为本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天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佛家文化中的“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用以比喻天地人是相互含摄的关系,彼此之间互为各自的条件,缺一不可。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物我一体”,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另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兴起了如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等各种新兴理论,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材料。
最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下,凝结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了大量工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在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时,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6]。充分肯定了自然界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肯定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用科技水平的提高支持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树立了一面科学的旗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让人担忧。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要多策并举,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多元平衡。21世纪,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列入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在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作了铺垫。习近平正是在继承和发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绿色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将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在汲取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人类历史上各种有益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世界的发展特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其蕴含的内容丰富而深刻。
(一) 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理念,它不仅“拒绝环境污染严重的GDP,也排斥带血的GDP”[7],致力于通过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来提高经济发展实效,以期不断探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交汇点和平衡点。习近平绿色经济理念为作好绿色和经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提供了价值指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231绿色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目标。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尊重生态平衡规律,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求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像传统发展那样,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味地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虽然获得了眼前的经济增长,但是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在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加之当前的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境遇下,中国必须要发展,而且发展要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8]因此,新的发展必须变革传统理念,这就是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一起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即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利共赢。
(二) 绿色环境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所提升,要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的中,就必须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期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既不能只向自然界无节制的索取而不讲投入,也不能只是单纯利用自然而漠视生态修复与建设。人类必须时刻谨记恩格斯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人类作为地球这个有机系统中的高级管理者,绝不能过分陶醉于改造自然的“胜利”,而是要时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尽可能维护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习近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并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233。习近平将保护环境提到战略地位,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为人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绿色政治生态理念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将生态和绿色意蕴延伸到政治领域,将生态治理作为党的治理能力的体现,并且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拓展了生态和绿色的内涵。
生态环境问题并非独立存在,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休戚相关,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内容,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1]中国不仅将生态治理能力作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准,而且提出要着力提高国家治理生态问题的能力,这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方面的高度自觉自省。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引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中国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对腐败现象的零容忍态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已然成为党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反腐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腐败没有彻底根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必尽”[12]。通过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为中国的一切发展营造良好的绿色政治生态环境。
(四) 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价值选择,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自律。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意识、观念和价值深入人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文化;在法治建设中,要树立绿色法律文化。
价值观规范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要想增强公众生态环境参与意识,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的树立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需要改变现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意识,纳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科学、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观。对公众生态环境参与意识的培养,要分层次、有系统、有重点的进行,利用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相关知识,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开放和共享的时代,政府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进行舆论引导。微博、微信是时下最流行的交流工具,政府可借助微博和微信平台,积极主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实时沟通,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扩散绿色消费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绿色消费的思想,使其逐步树立生态参与意识,从而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公众生态环境参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没有法律的保障,生态环境参与意识就难以确立。因此,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加强公众生态环境参与意识,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开展法律培训等,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的自信心,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
(五) 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指导思想。不仅追求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的绿色发展,而且更要追求社会的绿色发展。绿色社会发展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寄予了人类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许多城市将建设全球生态园林化的城市作为重要的规划目标,各种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在全球广泛开展。中国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中国目前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困境于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十三五”期间的城镇化规划更是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如中国在2014年提出的“建设海绵型城市”,要求将城市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强调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在城镇化过程中,既要尊重城镇建设规律,又要嵌入绿色理念,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规划土地、空间布局,加强未破坏环境的保护力度和已损坏生态的修复力度,推动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在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愈加严峻的挑战的今天,绿色社会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潮流,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综合分析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总结前人发展经验而提出的新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在新形势下做出符合国家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3],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变、加快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步伐,更是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丰富了绿色发展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的内容。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进入高风险期。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传统经济生产模式的弊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模式,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发展模式难以破解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其后果是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2015年的天津港“8·12”重大爆炸事故就是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中国的环境已经在用这种方式给人们敲警钟了,提醒人们环境安全防线不能放松了。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1]134绿色发展理念从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变革,以绿色能源、绿色科技和绿色资本推动低污染、低消耗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超越和扬弃了现有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刻,就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改变经济腿长、环境腿短的状况,引导企业家主动采取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毋庸置疑,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适时抓住绿色技术革命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传统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向。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全面小康社会集中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人们觉得能解决温饱问题,吃得好、穿得暖、有房住,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和清洁的环境等。因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刻不容缓的责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宏伟目标,生态环境改善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考核内容。
目前,中国“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14]。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推进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该理念坚持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并淘汰落后的产能,坚持绿色的生产方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减少或消除了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重要历史使命,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是制约中国梦实现的重大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5]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环保优先的绿色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关乎美丽中国的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幸福,关乎子孙后代的发展繁荣,因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生态保障。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众所周知,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生产生活巨大变革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像梦魇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和贸易的全球化扩张,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相关的人类共同体,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关乎整个人类未来的命运。
近些年来,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问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大都切实地担负起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例如: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得到了各国和政府间组织的热烈回应和推进;2011年1月,奥巴马也在《国情咨文》中呼吁投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要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上承担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使命。一直以来,中国在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更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共赢。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彰显出中国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决心,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也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1] |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27.
|
[2] |
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M].徐元,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193.
|
[3] |
LESTER R B. World on the Edge:How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llapse[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11: 10.
|
[4]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总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312-313.
|
[5]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74-375.
|
[6]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4.
|
[7] |
周晓敏, 杨先农. 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 理论与改革, 2016(5): 50-54. |
[8] |
乔清举. 心系国运绿色奠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J]. 学习时报, 2016(1): 1-3. |
[9]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19.
|
[10] |
习近平.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EB/OL].(2015-03-07).http//news.xinhuanet2015/03-07/6238614.shtml.
|
[11] |
段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学阐释[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3): 97-103. DOI:10.3969/j.issn.1671-0681.2016.03.017 |
[12]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394.
|
[13]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1-5).
|
[14] |
陈吉宁.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全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短板[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6(1): 60-75. |
[15] |
陈吉宁.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写在2015年"六·五"环境日[N].人民日报, 2015-06-04(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