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立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兴衰都与独立自主思想密切相关。学界对独立自主思想研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主要集中在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研究上。目前,中国知网上对独立自主思想进行综述研究的代表文献有:谭双泉和罗德荣的《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研究述评》,该文对1992年以前学界关于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研究作了评述;2010年,明成满在《党的文献》中发表了题为《近年来国内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研究综述》。文章认为,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这个思想主体来开展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决议》发表以后,学界涌现了大量关于独立自主思想研究的专著和文章。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纵向上延伸独立自主研究的深度,在横向上拓展独立自主研究的广度。
(一)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决议》为理论工作者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力地推动了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为界,可以把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6月《决议》产生以前,“独立自主”主要是在应用层面上作为政治宣传口号使用,尚未形成学术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以“独立自主”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这一阶段共有35篇文章发表,其中50年代2篇、60年代6篇、70年代25篇,1980年到1981年6月发表文章2篇。20世纪50年代,“独立自主”思想散见于一些文章,尚无专题论及。20世纪60年代,以“独立自主”为主题的文章开始发表,但文章大部分属于新闻报道,如1969年《焊接》发表文章《广大革命工人坚持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我国发展普通低合金钢获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胡华与蔡德祜两位学者在《教学与研究》中分别发表题为《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几个问题》和《试论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的文章。①这两位学者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内容的讨论对人们理解独立自主内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独立自主”作为政治口号的这一研究特征更显突出,如197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重大胜利——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获得初步成功》,1970年5月《组合机床通讯》发表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沈阳小型拖拉机制造厂主变速箱体加工用组合机床》。上述这类文章往往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口号,理论论述不足。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界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独立自主思想的科学内涵。这一转变是紧随当时的社会形势的,即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对“左”倾错误造成关门主义的纠正,促成了学界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关系的思考。1977年及其后的文章主要从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这一视角来阐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涵,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洋为中用》中指出,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也不排斥向外国学习。[1]但这类文章仍未从理论上对独立自主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阶段:从1981年6月《决议》公布至今,学界关于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热潮一直持续着,对独立自主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一,研究成果上,关于独立自主思想的论著颇丰。以“独立自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查询到已发表文章521篇。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以“独立自主”为题的硕士论文约20篇,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国际政治等学科和专业,为学界展开独立自主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视角。②除了有李凤梧所著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王庭科主编的《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黄仁伟所著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专著专门论述外,还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著作中涉及独立自主思想问题,如张启华、张树军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石仲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文东等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其中,王庭科所著的《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该书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既考察了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把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置于具体的历史客观环境中进行全面阐述。
其二,研究领域上,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均有涉及。
其三,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独立自主的含义、内容、意义、形成与发展过程、运用、理论渊源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也探讨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
相较于前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成绩都是显著的。总体上,这个阶段的研究既保留了前一阶段把独立自主与形势需要紧密结合的特点,又对独立自主进行了学术理论探讨,做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结合,达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学界关于独立自主思想的论著相当丰富,呈现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研究特点。
一是关于独立自主思想渊源的研究。关于独立自主思想的渊源,学界存在“一源说”与“二源说”之争,即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意识为根基,或是两者的结合。在早期研究中,学者更侧重于把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刘福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列宁论证了这一原则的可行性,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一步证明了它的必然性。[2]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来挖掘独立自主思想的来源,如张建云等认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尊自信、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渊源。[3]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又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如王庭科把上述两方面都作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渊源。[4]
二是关于独立自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历史的纵向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形成和发展进行梳理和评析。如王庭科认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是在大革命时期初步积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运用和发展、建国后继续发展和完善。[4]谭双泉和罗德荣指出,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0年5月到1935年1月,是独立自主思想提出和初步运用阶段;第二阶段从1935年1月到1949年10月,是独立自主思想在实践中运用和丰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实行独立自主的重要阶段;第四阶段从1978年12月至今,中国共产党全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5]有的学者通过特定的时期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如郑志廷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梳理。[6]王春龙对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了解读。[7]
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的专题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阶级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独立自主思想的科学内涵。如田心铭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在处理国家关系、国际关系、党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内外力量关系及外交政策等各个方面[8];赵万江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不同阶段的关系来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绝不照搬照抄别国的革命经验[9];杨建英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建设和改革中确立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0]
有的学者论述了独立自主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的运用。如罗明超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论述了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革命原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前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11];李淑梅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来带领全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经济建设上,应减少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依附;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在文化建设上,应研究中国历史、探讨中国问题、立足中国现实。[12]
近年来,关于独立自主思想还见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如曹应旺认为,中国道路包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来并践行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
四是关于独立自主思想主体与独立自主思想之间关系的研究。独立自主思想主体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要素,可以具体分成政党主体(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主体(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和理论家主体(李达、胡乔木等)。研究的重点在于介绍和界定这些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一般而言,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集中体现着他们所处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是独立自主思想理论和实践的代表,所以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其中,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成果居多,且关于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在当前依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研究模式。狭义研究主要是指对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展开研究,强调毛泽东对独立自主思想的贡献,如刘宝三提出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独立自主思想,增添“依靠中国人认识国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等新观点。[14]广义研究主要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思想研究,把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杨丽坤和马建新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影响的角度解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方针的形成,认为共产国际的援助是中国革命重要的外因,独立自主是内因。[15]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尤其是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出版,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有的学者探讨了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内涵,如王音把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思想精髓概括为“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反对霸权、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有的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对邓小平和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如陈世润从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上阐述了独立自主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运用及独立自主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内容。[17]
另外,直接以中国共产党为独立自主思想主体的论文也不少,这类论文大多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与独立自主思想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进程,如李琦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遵义会议召开这段历史,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曲折历程,认为独立自主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品质,并指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形成的标志。[18]有的学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并强调“走自己的路”的历史经验与愿景,如余伯流指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28年,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29年艰辛探索,走过了一条成就与失误交错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之路;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3年实践,迈上了一条改革开放、构建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辉煌之路。[19]也有的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如王心富认为,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在经济全球化下,即使被别国证明已经是正确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实际,强调了独立自主有着特殊的意义。[20]
笔者对这三种独立自主思想主体进行区分,但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多数研究采用的是三种独立自主思想主体的结合,而本文希望以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体为主、以领袖主体和理论家主体为辅的研究模式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凸显。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国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不及国内学界系统和深入。国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散见于相关研究中,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为对象的人物研究为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展开: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毛泽东逝世,国外学界对独立自主思想的探讨主要围绕“毛主义”有没有独创性而展开了两次论战。第一次论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卡尔·魏特夫在《“毛主义”的传说》中指出,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是莫斯科阴谋的产物,没有独创性的观点。魏特夫所持的“阴谋论”观点是针对本杰明·史华慈在1951年《中国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中提出的“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的观点而言的。对此,史华慈进行了反击,在《“毛主义”传说的传说》中,他强调了“毛主义”这个名词的使用是为了突出毛泽东的独创性。第二次论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围绕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以理查德·佩弗、安德鲁·沃尔德为代表的“左翼”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异端”,而是在中国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战略。以费正清、史华慈、施拉姆等为代表的“自由派”则更强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异端”特点。[21]68-69可见,国外学界围绕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关系的两次论战,都没有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统一性,要么过于夸大两者的区别性,这实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误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及党的指导思想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中。其一,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保持持续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有了更客观、公正的认识。如施拉姆认为,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革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2]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在《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探索》一书中把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对工人和农民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中肯定了毛泽东独立自主原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23]其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外国学者展开了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及其思想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原则在新时期的运用。[24]如美国学者戴维·W·张的《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李成的《江泽民的继承者:中国第四代领导层的崛起》。
三、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综上所述,学界对独立自主思想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研究的角度是多维的,研究的内容是广泛的,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研究也还存在着不足。
(一) 从宏观上看,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应加强系统和整体的研究其一,从纵向上,多数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侧重于其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运用和具体内容,对于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总体历史形成脉络纵向维度的研究,即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至今近百年的历史考察不足,对于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内容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剖析不够。因此,应从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思想发展史、从中共党史的高度,把独立自主思想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提供史学理论依据。
其二,从横向上看,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关系来探讨独立自主思想,对于工人阶级作为最先进阶级如何保持阶级的独立自主这个角度的研究较少,而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则更少。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何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性质、遵循独立自主的规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 从微观上说,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应加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其一,学界虽然对独立自主思想的渊源进行了探讨,但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来源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也仍可进一步研究。
其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形成的时期、形成标准的划分存在较大分歧,分歧背后的理论假设和依据探究尚有空间。
其三,把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共运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维视角对独立自主思想展开研究。
其四,“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但什么样的路才是自己的路?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如何走自己的路?这些问题涉及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这样的归纳疏理仍是必要的。
其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项基本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定位问题上,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5]那么,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研究,独立自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又可以凝练成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深究,既可体现独立自主思想在当前的重要性,又能窥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可见,现有的研究对于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曾经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又该如何保持无产阶级性质,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等基本问题思考,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有空间。因此,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无产阶级性质、坚持独立自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 参见:胡华所写的《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几个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3期。胡华探讨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与‘独立自主原则’有没有区别?”“‘独立自主原则’是否适合任何时期?”“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原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独立自主原则’与‘又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关系是什么?”等几个理论问题。在胡华研究的基础上,蔡德祜在《试论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6期)一文中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内涵、产生背景等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② 其中以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有十篇,包括:《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赵东亮,19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李先波,1992);《论邓小平对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周丽娟,2002);《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论述》(冯聚才,2003);《毛泽东对苏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探析(1948-1956)》(刘启明,2005);《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探析》(管延伟,2005);《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探析》(程云宇,2007);《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战略思想研究》(卞超,2012);《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研究》(栾育英,2012);《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李军,2014)。以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包括以下几篇:《建国初期党的独立自主方针在对美关系中的运用》(陈红桂,1990);《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思想》(尹令华,1994);《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研究》(史国超,2014);《立三路线:中共一次失败的独立自主革命尝试》(隋亮,2010)。还有论文对独立自主思想或运用作了阐述: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和实践》(瞿昌民,1987);《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传统思想渊源——从〈易经〉到老子〈道德经〉的角度分析》(张岳霖,2012);《从中美关系三十年来看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娜仁其木格,2003);《全球化对我国独立自主政策的影响及对策》(高乐,2005);《共产国际在国际主义与独立自主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侯玉兰,1987)。
[1] |
光宇.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洋为中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77(1): 13. |
[2] |
刘福堂. 论毛泽东同志的独立自主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1985(2): 5. |
[3] |
张建云. 君子自强不息——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及其传统文化渊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4): 91-93. |
[4] |
王庭科.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 2.
|
[5] |
谭双泉, 罗德荣. 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研究综述:毛泽东研究述评[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375-387.
|
[6] |
郑志廷.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J]. 河北大学学报, 1984(3): 124. |
[7] |
王春龙. 试论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J]. 理论月刊, 2014(10): 112. DOI:10.3969/j.issn.1004-0544.2014.10.026 |
[8] |
田心铭. 走自己的路——试论独立自主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地位[J]. 学习论坛, 2011(12): 12. |
[9] |
赵万江. 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看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自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4): 24-29. |
[10] |
杨建英. 新时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9(4): 31-35. |
[11] |
罗明超.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J].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4(2): 91-93. |
[12] |
李淑梅.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J]. 江海学刊, 2012(3): 58. |
[13] |
曹应旺. 对中国共产党走自己道路的回眸与展望[J]. 红旗文稿, 2015(4): 11. |
[14] |
刘宝三.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江汉论坛, 2013(12): 5-6. DOI:10.3969/j.issn.1003-854X.2013.12.001 |
[15] |
杨丽坤, 马建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方针的形成——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影响的视角[J]. 党史文苑, 2014(10): 4-7. DOI:10.3969/j.issn.1007-6646(x).2014.10.002 |
[16] |
王音. 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初探[J]. 辽宁大学学报, 1996(6): 34. |
[17] |
陈世润. 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J]. 南昌大学学报, 1999(3): 13. |
[18] |
李琦. 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历程[J]. 中共党史研究, 2011(7): 80. |
[19] |
余伯流. 九十年感悟: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4): 20. |
[20] |
王心富. 独立自主历程的启示[J]. 人民论坛, 2007(3): 60. |
[21] |
贾金玲.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理论成果概述[J]. 国外理论动态, 2011(4): 68-69. |
[22] |
施拉姆. 毛泽东的思想[M]. 田松民, 杨德,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
|
[23] |
奈特. 再思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探索[M]. 闫方洁,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8.
|
[24] |
梁怡.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5): 98-104. |
[25]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