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万玉立, 斗智, 赵剑云, 王岚.
- Wan Yuli, Dou Zhi, Zhao Jianyun, Wang Lan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019年学术质量评估及影响力分析
- Analysis on academic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6-2019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6): 1128-1132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1, 42(6): 1128-1132
- http://dx.doi.org/10.3760/cma.j.cn112338-20210519-0041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5-19
近年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并采取诸多举措,包括组稿约稿和栏目建设、专业化建设融合发展、项目课题推动发展、数字化建设、国际化建设、编辑团队建设等,以期不断提高杂志办刊质量、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对杂志2006-2019年引证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价杂志学术质量、办刊质量和影响力,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截至目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已被PubMed/MEDLINE、PubMed Central(PMC)、Europe PubMed Central(EPMC)、Scopus、EMBASE、Chemical Abstract(CA)、WHO COVID-19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等国内外十余种知名的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连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称号。多次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总被引频次用以展示期刊在学科交流中的绝对影响力,影响因子则用于展示期刊的相对影响力[1]。即年指标反映期刊对学术热点和前沿知识把握的灵敏度[2]。即年指标、他引率、文献来源量(载文数)和选出率对影响因子有重要影响[3]。因此本研究对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文献来源量(载文数)和选出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1.数据来源: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扩展)[4-17]、《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核心)[18-31]摘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019年文献来源量(载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由两人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核实。
2.指标定义[4]:(1)总被引频次: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被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影响力的大小。
(2)影响因子:期刊评价前2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用的次数,用于测度期刊学术影响力。
(3)即年指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
(4)他引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测度期刊学术传播能力。
(5)文献来源量(载文数):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它们是统计期刊引用数据的来源。
(6)文献选出率:按照统计源的选取原则选出的文献数与期刊的发表文献数之比。
3.统计学分析:通过Excel软件中的折线图对2006-2019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作图,分析有关指标和变化趋势。
结果1.文献来源量(载文数)和选出率:《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201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每年文献来源量(载文数)分别为241、250、346、343、396、406、318、287、311、313、320、334、338、299篇。文献选出率分别为66%、69%、79%、86%、95%、100%、96%、88%、99%、87%、96%、98%、99%、99%。
2.总被引频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扩展总被引频次从2006年的3 365上升至2019年的7 817,核心总被引频次从2006年的1 875上升至2019年的5 055,中间略有波动。见图 1。
![]()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扩展版(2006-2019年) 图 1 2006-201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
3.影响因子:扩展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1.566上升至2008年的2.267,然后经历了一段下降,到2011年下降至0.597,之后再次上升,到2019年上升至2.799。核心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和扩展影响因子一致,从2006年0.904上升至2008年的1.436,然后经历了一段下降,到2010年下降至0.759,之后再次上升,到2019年上升至1.842。见图 2。
![]() |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扩展版(2006-2019年) 图 2 2006-201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 |
4.即年指标:2006-2014年扩展即年指标基本维持在0.135~0.277之间,2014年后呈上升趋势,从0.174上升至2019年的0.741。2006-2014年核心即年指标基本维持在0.096~0.240之间,2014年后明显上升,从0.110上升至2019年的0.602。见图 3。
![]() |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扩展版(2006-2019年) 图 3 2006-201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即年指标 |
5.其他指标:2006-2019年本刊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4%~97%之间。引用刊数从2006年的605本增至2019年的1 003本。学科影响指标从2006年的0.71增至2019年的1.00。学科扩散指标从2006年的5.87增至2019的45.60。平均引文数从2006年到2019年几乎翻倍。基金论文比保持在44%~67%之间。见表 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载文数在同类期刊中保持在高水平,文献入选率高,尤其是近两年,99%的文章都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纳入分析。本刊始终立足于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促进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文献计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2019年,在109种中华系列杂志中,总被引频次中位值为1 544[32],本刊核心总被引频次为5 055。从影响因子来看,2019年109种中华系列杂志中,影响因子均值为0.871[32],而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842。2019年109种期刊的平均即年指标是0.134[32],本刊指标为0.602。中华系列杂志他引率通常在80%以上(自引率 < 20%),本刊2006- 2019年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4%~97%之间,高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平均水平(81%~85%)[33]。
与本刊1999-2005年引证指标相比[34],总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影响因子在2010年前后有个波谷,2014年后呈上升趋势,并创新高;即年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幅度增大。即年指标越大,说明期刊文献信息被吸收和被利用的速度越快、信息传播的能力越强,常用于评价期刊把握学术界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能力。即年指标提升说明杂志把握学术热点和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始终保持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对热点、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重大传染病及时予以报道,以便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本刊第一时间设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栏,从2020年2月(第2期)开始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等[35-36]多篇备受关注的论文,单篇论文2020年当年被引达669次,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科学依据。
此外,本刊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等近年也在增长,从侧面反映了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增加。
综上所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呈健康发展态势,近年来在保持高发文量的同时,努力把握学术动向、追踪学术热点。近年来采取的系列举措提高了杂志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为我国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李贺琼, 邵晓明, 杨玉英, 等. 2006-2010年我国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及其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5): 876-884. Li HQ, Shao XM, Yang YY, et al. Self-citation rate of 48 surgical journal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0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J]. Chin J Sci Tech Period, 2013, 24(5): 876-884.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3.05.013 |
[2] |
刘颖. 十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即年指标测度评价[J]. 晋图学刊, 2011(6): 1-4, 62. Liu 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Immediacy Index of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China[J]. Shanxi Library J, 2011(6): 1-4, 62. DOI:10.3969/j.issn.1004-1680.2011.06.001 |
[3] |
Heneberg P. From excessive journal self-cites to citation stacking: analysis of journal self-citation kinetics in search for journals, which boost their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J]. PLoS One, 2016, 11(4): e0153730. DOI:10.1371/journal.pone.0153730.eCollection2016 |
[4]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9(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9. |
[5]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8(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8. |
[6]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7(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7. |
[7]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6(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6. |
[8]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5(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5. |
[9]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4(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4. |
[10] |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3(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3. |
[11]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2(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2. |
[12]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1(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1. |
[13]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0(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0. |
[14]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9(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9. |
[15]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8(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8. |
[16]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7(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7. |
[17]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Wanfang Data Company Limited.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6(Expanded Edition)[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6. |
[18]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9(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9. |
[19]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8(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8. |
[20]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7(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7. |
[21]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6(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6. |
[22]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5(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5. |
[23]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4(Natural -0.02 Press[M]. 2014. |
[24]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3(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3. |
[25]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2(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2. |
[26]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1(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1. |
[27]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10(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0. |
[28]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9(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9. |
[29]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8(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8. |
[30]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7(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7. |
[31]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in 2006(Natural Science)[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6. |
[32] |
单卫华. 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真实学术影响力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 2020, 37(26): 21-26. Shan WH. Analysis of the real academic influence of the serial journal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 Jiangsu Sci Tech Inform, 2020, 37(26): 21-26. |
[33] |
杨静, 冯学泉, 李诺, 等.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8年引证指标分析[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12): 1141-1144. Yang J, Feng XQ, Li N, et al. Analysis on citation index of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J]. Chin J Behav Med Brain Sci, 2019, 28(12): 1141-1144.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12.016 |
[34] |
张林东, 赵剑云, 郑锡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05年学术质量评估及影响力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7): 634-637. Zhang LD, Zhao JY, Zheng XW.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from 1999 to 2005[J]. Chin J Epidemiol, 2006, 27(7): 634-637. 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6.07.022 |
[35] |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9-144. Special Expert Group for Control of the Epidemic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n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COVID-19)[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2): 139-144.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2 |
[36]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45-151. Epidemiology Working Group for NCIP Epidemic Respons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utbreak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s (COVID-19) i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2): 145-151.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