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静.
- Zhang Jing.
- 2008-2017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和病原变化动态数列分析
- Trend of epidemics and variation of pathogen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a dynamic series analysis, 2008-2017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2): 147-154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9, 40(2): 147-154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9.02.00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10-22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肠道病毒71型(EV71)等数十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EV71在亚太地区已引起数千人死亡[1],造成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1-2]。2008年3—5月我国安徽省首次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3],2018年5月手足口病被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4]。2011—2012年其他国家陆续报告Cox A6和Cox A10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和流行,发病率明显增高[5-7],流行特征发生变化。现对2008—2017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强度及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是了解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变化趋势,识别重点防控地区及人群,为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1.数据来源:病例监测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手足口病个案数据;病例诊断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8]。病原学监测数据来自“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个案数据中实验室诊断结果。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收集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信息。全国暴发疫情报告按原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执行[9]。暴发疫情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手足口病病例。
2.实验室检测:由接诊医院及CDC负责采集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采用实时RT-PCR或RT-PCR技术对监测样本进行肠道病毒(肠道病毒通用型、EV71、Cox A16)核酸检测[9]。
3.分析指标与方法:
(1)疾病流行强度及临床严重性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重症比例。
(2)对收集的病例数据按片区分组计算指标,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各省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划分为7个片区(即西北部、北部、中北部、中南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见图 1。
(3)对2008—2017年各地区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重症比例分别建立动态数列,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公式:
AIS为平均增长速度,常用于经济领域,反映某指标在较长时期内逐年递增的平均速度,Xg为平均发展速度(指n个年份“报告期指标与上期指标之比”的几何平均值),i=1,2,…,n(年)。
4.统计学分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疫情概况:2008—2017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7 945 30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4.59/10万,死亡3 623人,报告死亡率0.03/10万,病死率0.02%。其中重症151 194例,重症比例0.84%(表 1)。<5岁手足口病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9.66%,男、女性发病数比为1.58:1。死亡病例中,<5岁病例累计占死亡病例总数的97.96%,男、女性死亡数比为1.82:1。
2.不同地区流行强度及变化趋势:
(1)流行强度:报告发病率以南部地区最高(298.22/10万),东部(167.18/10万)和中南部(142.81/10万)位居第2、3位(表 1)。报告死亡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南部(0.05/10万)、中南部(0.03/10万)和西南部(0.03/10万)。报告病死率居前3位为西南部(0.036%)、西北部(0.025%)和中南部(0.024%)。报告重症比例居前3位为中北部(1.75%)、西南部(1.24%)和北部(0.63%)。经统计学比较,各地区的报告发病率(χ2=5 616 000,P<0.01)、报告死亡率(χ2=855.96,P<0.01)、报告病死率(χ2=448.44,P<0.01)和重症比例(χ2=54 771.8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西北部报告发病率(40.79/10万)相比,其余6个片区均明显高于西北部,其中南部报告发病率为西北部的7.33倍、为东部的4.10倍。与西北部报告死亡率相比,除北部外的其他5个片区均高于西北部,其中南部报告死亡率为西北部的5.24倍、为中南部的3.42倍。
(2)流行趋势:
① 报告发病率:2008—2017年,南部各年份的报告发病率高于其他片区,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图 2)。而北部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西北部上升不明显,北部和西北部发病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北部、东部、中南部、南部和西南部5个片区在2010、2012、2014和2016年报告发病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呈2年周期性波动。动态数列分析显示,10年间全国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15.92%(表 1)。仅北部发病率下降1.09%,其余片区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增长幅度排序:南部>西南部>中南部>中北部>东部>西北部>北部。
② 报告死亡率:全国手足口病报告死亡率呈波动下降,双数年份高于单数年份。南部各年份报告死亡率普遍高于其他片区,并且在双数年份出现高峰,2017年继续下降至较低水平。西南部地区位居第2位,2011年达到高峰值后持续下降(图 2)。动态数列分析显示,全国手足口病报告死亡率下降3.49%。北部、中南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5个片区均下降,下降幅度前3位的分别为北部(-13.11%)、中南部(-11.13%)和东部(-8.35%)。西南部和中北部报告死亡率分别上升27.53%和0.60%(表 1)。
③ 报告病死率:西南部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病死率高于其他片区,但2011年后病死率水平已有明显下降(图 2)。西北部在2011年和2015年出现两个高峰,中南部和南部在双数年份出现升高,东部地区病死率最低,在2010年后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死率总体下降16.86%(表 1),其中仅西南部呈上升趋势(4.15%),6个片区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居前3位的为南部、中南部和东部地区。
④ 报告重症比例:图 2显示,中北部重症比例较高,除2013年和2015年低于西南部外,其余年份均为最高。从2011年起,西南部的重症比例上升明显,位居第2位。南部在2010、2012、2014和2016年分别出现小高峰。北部隔3年出现一个高峰(2011、2014和2017年)。西北部重症比例最低,2011—2014年相对较高。表 1可见,全国手足口病报告重症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9.56%,7个片区重症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以西南部、北部、西北部和中北部的增幅较高,分别为32.28%、19.15%、13.83%和13.83%。
3.不同人群的流行强度及变化:
(1)流行强度:表 2可见,年龄别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分别为1~、2~和3~岁组,发病率分别为3 184.19/10万、2 547.47/10万和2 052.19/10万。年龄别报告死亡率前3位年龄组为1~、2~和0~岁组。报告病死率居前3位为0~、1~和2~岁组,总体随年龄升高而病死率降低,仅9~9.9岁组例外,高于8~岁组。
(2)流行趋势:
① 报告发病率:<10岁人群报告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较快的是0~、1~和5~岁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08%、23.35%和15.31%(图 3、表 2)。
② 报告死亡率:图 2和表 2显示,1~岁组除了2008年和2009年,其他年份报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2010年以来呈现双数年份增高的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平均增长速度较低(1.21%),其次2~岁组报告死亡率较高,但呈下降趋势(-10.70%)。4~6岁组出现增加趋势,7~岁组明显下降。
③ 报告病死率:图 3可见,0~岁组的病死率水平在各年份高于其他年龄组的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0年和2014年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1~岁组病死率水平位居第2位,在2010、2012、2014和2016年分别出现高峰。2~岁组在2010年出现较明显高峰,2014年有一个小高峰。见表 2。6~岁组病死率平均增长4.28%,其余年龄组病死率均呈下降,7~岁组下降最明显,其次是2~、1~和0~岁组。男、女性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3%和-16.75%,至2017年男性病死率(0.004 6%)已低于女性(0.005 4%)。
4.不同地区病原构成及变化趋势:
(1)病原型别及构成:2008—2017年累计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809 901例,病原学确诊率为4.51%,其中EV71阳性348 001例,占42.97%,Cox A16阳性190 685例,占23.5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1 171例,占33.48%。全国、西北部、北部、中北部、东部、中南部均以EV71构成比最高,而南部和西南部以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最高(表 3)。7个片区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 988.60,P<0.01)。
(2)病原构成变化趋势:全国2013、2015和2017年3个单数年份以其他肠道病毒占优势,其余7个年份均以EV71占优势。2008—2012年以及2014、2016年EV71占优势的构成比分别为61.38%、47.63%、52.56%、51.15%、48.88%、44.50%和40.04%。2013、2015和2017年其他肠道病毒占优势的构成比分别为47.99%、52.27%和46.04%,其他肠道病毒的检测阳性数总体有明显增加。
表 3可见,全国EV71构成比和Cox A16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4.28%和3.07%,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上升16.07%。6个片区的EV71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仅北部上升。5个片区的Cox A16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仅西南部和东部Cox A16呈上升趋势,其他肠道病毒构成除西南部略有下降外,其余6个片区均呈上升趋势。
7个地区不同年份病原构成见图 4。EV71构成:西南部有在单数年份升高的特点,而2017年例外;南部地区EV71构成呈现双数年份升高。其他地区隔2~3年出现小幅升高。Cox A16构成:中南部构成相对稳定,西北部、西南部隔1~2年出现升高,南部地区从2010年出现双数年份增高的特点。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南部单数年份构成比明显增高,东部有逐渐增加趋势,西南部2016—2017年有所增加,西北部构成虽然相对较低,但也呈现增加趋势。
5.不同地区暴发疫情及变化趋势:2008—2017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暴发疫情6 000起,报告病例117 559例,死亡484例。暴发疫情最多的年份为2012年(1 405起,占23.42%),暴发病例数最多的年份为2008年(47 293例,占40.23%),死亡数最多的年份为2011年(96例,占15.83%)。报告暴发起数最多的是西南部(2 993起,占45.88%),病例数最多的是东部(39 127例,占33.28%),死亡数最多的是西南部(164例,占33.88%)。罹患率最高的为西北部(1.60%),病死率最高的为西南部(1.33%)。2012年之后暴发疫情起数、暴发病例数和死亡数均显著下降。2017年与2012年相比,暴发起数、病例数、死亡数分别下降了76.30%、43.01%和72.15%。
动态数列分析,全国报告暴发起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长13.93%,病例数呈下降趋势(-23.34%)。北部暴发疫情数量平均下降16.97%,其余片区均为上升趋势,南部增长速度(26.42%)最高。南部、西南部、中北部和西北部暴发病例数分别上升29.96%、20.31%、16.36%和7.59%。暴发病例数下降的片区为东部、北部和中南部(表 4)。
讨论2008—2017年我国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和重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报告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尤其2011年后呈显著下降。初步分析可能与EV71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增加,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救治能力提高、暴发疫情发现及时性提高和综合防控措施(传染源管理、宣教、培训等)取得一定成效有关。
2008—2017年全国手足口病总报告发病率为134.59/10万,低于新加坡的手足口病近年报告发病率(2007年435.9/10万[10],2015—2017年发病率447.56/10万[11]),但高于泰国手足口病近年报告发病率[12-14]。泰国近5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上升了324%(2007—2011年为20.2/10万,2012—2016年发病率为85.78 /10万)[12-14],疫情上升均与2012年出现Cox A6变异有关[5]。我国2012—2017年报告发病率(161.2/10万)与2008—2011年发病率(126.4/10万)相比上升了31%,上升幅度低于泰国。我国南部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为西北部发病率的7.33倍。相关研究表明,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气温、湿度和风速)以及人口密度呈正相关[15-16],我国南部与西北部相比,呈气温高、湿度大、人口密度大等特点,进一步佐证了手足口病发病率与气候因素和人口因素的关联性。
我国2012年报告暴发疫情数最高,2016年出现小高峰。EV71从2008年开始广泛流行,呈隔年高发、双数年份流行增强的特点;Cox A16流行周期为2~3年,且在2012年Cox A16流行强度增大;此外,2012年部分地区Cox A6病毒发生变异,使易感人群增加,分析提示以上因素均与2012年暴发疫情的增加有关,且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可能每间隔4年左右会出现较大变化,并对流行强度造成影响,为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病原动态变化,非EV71和非Cox A16的其他肠道病毒进一步分型十分必要。
本研究南部地区手足口病报告死亡率居首位,主要是因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手足口病死亡率较高,在2010、2012和2014年分别出现了明显的死亡率高峰,这与EV71在此年份的流行增强,从而造成EV71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加有关。
本研究显示,我国西南部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重症比例均呈上升趋势,报告病死率居首位,且是病死率唯一呈上升趋势的地区;西南部报告暴发疫情起数和暴发病例病死率均位居首位,提示应对西南部地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予以高度关注,需加强监测与防控,特别要提高西南部手足口病重症诊断和救治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西南部主要是在单数年份病死率较高,而西南部单数年份主要是以其他肠道病毒占优势,与南部病原变化规律不同,南部死亡率和病死率高的年份是EV71数量和构成较高的年份,初步判断与EV71活动增强基本同步。其他肠道病毒如Cox A6、Cox A10、Cox A4可能会引起重症,尚无证据表明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对西南部单数年份病死率增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手足口病的主要疾病负担在于早亡带来的寿命损失。近年仍以1~3岁组发病率最高,0~1岁病死率最高,因此,防控手足口病的重点人群仍是<3岁儿童。EV71感染与重症和死亡有显著相关性[17],EV71疫苗免疫保护率达90%以上[18-19],建议今后对高病死率地区<1岁婴儿提高EV71疫苗接种率,可能是降低疾病负担的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
我国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的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受到疫情报告率、就诊率、诊断能力的影响。根据全国抽样调查结果,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4.53%,漏报率为5.47%[20],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5.65%(95%CI:94.64%~96.51%),较2010年和2013年有所提高[21],即2015年传染病漏报率下降至4.35%,2013年全国手足口病漏报率为3.66%[22],虽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报告率总体较高,但仍会低于真实的发病强度。我国近10年手足口病上升趋势仍未得到遏制,<3岁儿童是重点干预对象,各地区应根据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和防控薄弱环节制定防控策略。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et al. 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J]. Lancet Infect Dis, 2010, 10(11): 778-790. DOI:10.1016/S1473-3099(10)70194-8 |
[2] |
Chang LY, Huang LM, Gau SS, et al. Neurodevelopment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fter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 N Engl J Med, 2007, 356(12): 1226-1234. DOI:10.1056/NEJMoa065954 |
[3] |
Zhang Y, Zhu Z, Yang WZ, et al. An emerging recombinant human enterovirus 71 responsible for the 2008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Fuyang city of China[J]. Virol J, 2010, 7: 94. DOI:10.1186/1743-422X-7-94 |
[4] |
Zhang J, Sun JL, Chang Z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between 2008 and 2009[J]. Biomed Environ Sci, 2011, 24(3): 214-221. DOI:10.3967/0895-3988.2011.03.002 |
[5] |
Puenpa J, Chieochansin T, Linsuwanon P,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A6, Thailand, 2012[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4): 641-643. DOI:10.3201/eid1904.121666 |
[6] |
Blomqvist S, Klemola P, Kaijalainen S, et al. Co-circulation of coxsackieviruses A6 and A10 in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utbreak in Finland[J]. J Clin Virol, 2010, 48(1): 49-54. DOI:10.1016/j.jcv.2010.02.002 |
[7] |
Fujimoto T, Iizuka S, Enomoto M,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A6, Japan, 2011[J]. Emerg Infect Dis, 2012, 18(2): 337-339. DOI:10.3201/eid1802.111147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 (2010-04-20)[2018-09-30]. http://www.moh.gov.cn/mohyzs/s3586/201004/46884.shtml.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id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2010)[EB/OL]. (2010-04-20)[2018-09-30]. http://www.moh.gov.cn/mohyzs/s3586/201004/46884.shtml. |
[9]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EB/OL]. (2009-06-12)[2018-09-30].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szkb/jszl_2275/200906/t20090612_24707.html.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2009)[EB/OL]. (2009-06-12)[2018-09-30].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szkb/jszl_2275/200906/t20090612_24707.html. |
[10] |
Ang LW, Koh BK, Chan KP, et al.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 2001-2007[J].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9, 38(2): 106-112. |
[11] |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Hand, foot & mouth disease: updates[EB/OL]. (2018-11-28). https://www.moh.gov.sg/content/moh_web/home/diseases_and_conditions/h/hand_foot_mouth_disease.html.
|
[12] |
Thongcharoen P.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ailand: world shaking outbreaks; 2012; vol 19. Bangkok (Thailand): Aksorn Sampan Press; 2012. p. 136-144.
|
[13] |
Puenpa J, Mauleekoonphairoj J, Linsuwanon P,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erpangina and influenza like illness in Thailand, 2012[J]. PLoS One, 2014, 9(6): e98888. DOI:10.1371/journal.pone.0098888 |
[14] |
Bureau of Epidemiology,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surveillance report[in Thai] [EB/OL].[2012-10-29]. http://www.boe.moph.go.th/boedb/surdata/506wk/y55/d71_4055.pdf.
|
[15] |
Hii YL, Rocklöv J, Ng N. Short term effects of weather on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 PLoS One, 2011, 6(2): e16796. DOI:10.1371/journal.pone.0016796 |
[16] |
Wang JF, Guo YS, Christakos G,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patiotemporal transmission and climate[J]. Int J Health Geogr, 2011, 10: 25. DOI:10.1186/1476-072X-10-25 |
[17] |
Bo YC, Song C, Wang JF, et al. Using an auto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identify spatial risk factors and spatial risk pattern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in Mainland China[J]. BMC Pub Health, 2014, 14: 358. DOI:10.1186/1471-2458-14-358 |
[18] |
Zhao YY, Jin H, Zhang XF, et al. Case-fatalit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EV71: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pidemiol Infect, 2015, 143(14): 3094-3102. DOI:10.1017/S095026881500028X |
[19] |
Zhu FC, Xu WB, Xia JL,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4, 370(9): 818-828. DOI:10.1056/NEJMoa1304923 |
[20] |
刘世炜, 王丽萍, 王晓风, 等. 2009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评估[J]. 疾病监测, 2011, 26(5): 392-397. Liu SW, Wang LP, Wang XF, et al. Evaluation o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in China, 2009[J]. Dis Surveill, 2011, 26(5): 392-397.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1.05.018 |
[21] |
金丽珠, 葛辉, 杜雪杰, 等. 201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 2016, 31(10): 883-886. Jin LZ, Ge H, Du XJ, et al. Reporting quality of notifiable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hospitals in China, 2015[J]. Dis Surveill, 2016, 31(10): 883-88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6.10.019 |
[22] |
郭青, 张春曦, 王晓风, 等. 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J]. 疾病监测, 2015, 30(2): 145-149. Guo Q, Zhang CX, Wang XF, et al.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notifiable 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in China, 2013[J]. Dis Surveill, 2015, 30(2): 145-149.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5.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