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真真, 汤哲, 王荣 .
- Li Zhenzhen, Tang Zhe, Wang Rong .
- 中国7个城市老年人失能现状调查
- Status of elderly disability in 7 cities of China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12): 1561-1564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6, 37(12): 1561-1564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12.001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6-08
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其中60岁组失能率为0.68%,70~90岁组分别为2.15%、6.49%、18.56%,而≥100岁者高达29.19%;女性失能率(3.35%)高于男性(2.52%)[1]。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的老年人失能率调查和有代表性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此本研究调查我国7省市(城镇及农村)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失能的流行病学特征。
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2011-2012年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照我国地理区域分布,北方地区选取北京、西安、哈尔滨,南方地区选取成都、重庆、长沙、上海共7个市,将调查点≥60岁城乡社区老年人按年龄分为60~、70~、80~岁组排列登记,年龄段及性别比例抽取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情况(按年龄分段和性别比例)在各选择点按比例抽取,确定抽取各社区人群年龄段分布人数。调查总样本6 864名老年人中,男性2 967人,女性3 897人;农村2 508人,城区4 356人;60~、65~、70~、75~、≥80岁5个年龄组分别为1 627、1 395、1 429、1 336、1 077人。
2.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参考WHO国际同类研究卷,采用卫生部行业基金老年健康综合评估课题组设计的老年健康评估问卷,调查由各地区所选的三级医疗机构负责实施,包括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湘雅医院、湘雅医学院第三医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全部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方式,采用统一设计的评估表进行评估。
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地区、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等)、躯体健康评估(各系统慢性病)、躯体功能评估[基本生活活动能力(ADL)、操作性生活活动能力(IADL)、体能检查]、生活行为与社会功能评估(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睡眠情况、参与社会活动)、心理健康评估(GDS抑郁量表)、认知功能评估(智力量表、MMSE量表)、医疗情况。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3.老年人失能评估标准:
(1)定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失能老年人是指因年迈虚弱、残疾、生病、智障等而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洗澡、如厕、室内运动、购物等)中任何一项活动且必须依赖他人特别照料才能延续生存的老年人,其生理、心理同样受损。失能的评估采用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老年人躯体功能或失能情况,量表分为ADL(包括洗澡、穿衣、大小便、室内走动、上下床、进食)和IADL(包括购物、打电话、整理家务、洗衣、理财、服药、使用交通工具)2个分量表。
(2)程度分类:评估标准为ADL、IADL各项均无障碍者为功能正常即完全自理;仅IADL功能受损者(有1项IADL指标达到完全不能自理,ADL指标均自理)为轻度依赖;有1~2项ADL指标达到完全不能自理者为中度依赖;有≥3项ADL指标达到完全不能自理者为重度依赖。
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计算标化率(加权值),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失能老年人分布特征:总样本调查6 864人,其中失能老年人572人,失能率为7.0%(加权值)。其中男性为240人,失能率为6.0%(加权值);女性为332人,失能率为7.9%(加权值)。女性老年人失能率明显高于男性,是后者的1.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区失能老年人为244人,失能率为4.7%(加权值);农村失能老年人为328人,失能率为10.9%(加权值),农村老年人失能率明显高于城区,是后者的2.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5~、70~、75~、≥80岁5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失能率(加权值)分别为2.5%、4.0%、5.3%、9.9%、25.1%,随年龄增高失能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2.老年人失能的差异:
(1)地域差异:我国北方地区老年人群失能人数为460人,失能率为7.6%(加权值),南方地区老年人群失能人数为112人,失能率为5.4%(加权值),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城乡人群差异:北京、重庆、哈尔滨、成都、西安、长沙、上海7个城市的城区老年人失能率加权值分别为5.7%、5.3%、4.5%、3.9%、3.0%、2.3%、1.2%,上述各城市间城区老年人失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北京市老年人失能率最高,上海市最低(表 2)。又在南、北方分别抽样调查成都、北京2个城市的农村老年人,北京市农村老年人失能率为11.1%(加权值),成都市为10.3%(加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
Murray和Lopez[2]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发现, > 60岁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失能率,在发达国家为20%,非洲国家为50%。2009年美国≥65岁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者占8.42%。2004年我国失能老年人比例达到8.9%[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失能率为2.95%,南北地区间无差异,但各省市间有差异,其中北京、上海市分别为4.43%、3.14%[1]。201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全国城乡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分析,东北地区老年人失能率最高(8.8%),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6.7%,东部地区最低(4.8%)[4]。本研究中我国城乡老年人总体失能率为7.0%,北、南方老年人失能率分别为7.6%、5.4%,北方高于南方;在调查的城市中,北京市城区老年人失能率最高(5.7%),上海市最低(1.2%),南北方地区各城市间失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龄是失能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高龄成为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及阿拉斯加本地人失能危险因素之一,45~49岁人口中功能受限率为18.7%,≥85岁人群功能受限率为66.6%[5]。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AI/ANs调查者中,年龄每增长1岁失能率就会增加2%~4%[6]。日本Hisayama研究显示老年人年龄越大,失能率越高,平均每增长5岁老年人失能率就增加一倍[7]。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失能率随年龄增加而快速上升,60岁组老年人失能率为0.68%,70岁组为2.15%,80岁组为6.49%,90岁组为18.56%,≥100岁组高达29.19%,老年人口失能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快速递增趋势[1]。本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城乡社区老年人在60~、65~、70~、75~、80~岁年龄段平均失能率分别为2.5%、4.0%、5.3%、9.9%、25.1%。
女性是老年失能的高风险人群。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女性失能率比男性增加10%[6]。日本Hisayama研究认为老年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失能率,尤其在≥85岁人群[7]。印度哈里亚纳邦研究显示[8],在836名老年调查者中,男性失能率为35.9%,女性为38.8%。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为2.95%,女性失能率(3.35%)高于男性(2.52%)。1997年北京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依赖率高于男性,发生依赖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69倍[9]。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老年人失能率(7.9%)明显高于男性失能率(6.0%),是男性的1.32倍,与大多数文献报告相似。
有调查发现居住于美国南部地区的白种人比美国其他居住地白种人有更高的失能率,表明失能率存在地域差异[10]。印度哈里亚纳邦研究显示[8],相对城市而言,农村老年人操作性生活活动能力丧失更常见。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失能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失能率为2.35%,乡村为3.33%,后者高于前者[1]。2012年王建平等[11]对北京市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以WHO-ADL量表为失能评定标准,失能老人比例为11.7%,其中农村老年人失能率为16.8%,明显高于城区(7.4%)。本研究结果显示,抽样调查城市中城区老年人失能率为4.7%,农村为10.9%,是前者的2.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存在不足。如在调查抽样中各地样本量不一致,个别地区样本量偏小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其结果有待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利益冲突: 无
[1] |
潘金洪, 帅友良, 孙唐水, 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及失能规模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28(4) : 3–6, 32.
Pan JH, Shuai YL, Sun TS, et al. Analysis on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scale of Chinese elderly-Based on the 6th China Census[J]. J Nanjing Coll Popul Program Manag , 2012, 28(4) : 3–6, 32. DOI:10.3969/j.issn.1007-032X.2012.04.001 |
[2] | Murray CJL, Lopez AD. Regional patterns of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 Lancet , 1997, 349(9062) : 1347–1352. DOI:10.1016/S0140-6736(96)07494-6 |
[3] |
杜鹏, 武超.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 人口研究 , 2006, 30(1) : 50–56.
Du P, Wu C. Ability of daily life of the Chinese elderly:status and change[J]. Popul Res , 2006, 30(1) : 50–56. DOI:10.3969/j.issn.1000-6087.2006.01.006 |
[4] |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 , 2011(2) : 11–16.
The Research Group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Research on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isabled elderly[J]. Dis Res , 2011(2) : 11–16. |
[5] | Fuller-Thomson E, Minkler M.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mong older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findings from the census 2000 supplementary survey[J]. Am J Public Health , 2005, 95(11) : 1945–1948. DOI:10.2105/AJPH.2004.053462 |
[6] | Goins RT, Moss M, Buchwald D, et 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an analysis of the 2000 census public use microdatasample[J]. Gerontologist , 2007, 47(5) : 690–696. DOI:10.1093/geront/47.5.690 |
[7] | Yoshida D, Ninomiya T, Doi Y, et al.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an elderly general population of Japanese:the Hisayamastudy[J]. J Epidemiol , 2012, 22(3) : 222–229. DOI:10.2188/jea.JE20110083 |
[8] | Gupta P, Mani K, Rai SK, et al.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elderly persons in a rural area of Haryana[J]. Indian J Public Health , 2014, 58(1) : 11–16. DOI:10.4103/0019-557X.128155 |
[9] |
汤哲, 项曼君.
北京市老年人躯体功能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03, 23(1) : 29–32.
Tang Z, Xiang MJ. Physical function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elderly people in Beijing[J]. Chin J Gerontol , 2003, 23(1) : 29–3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03.01.015 |
[10] | Thorpe RJ Jr, McCleary R, Smolen JR, et al. Racial disparities in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dults:finding from the exploring health disparities in integrated communities study[J]. J Aging Health , 2014, 26(8) : 1261–1279. DOI:10.1177/0898264314534892 |
[11] |
王建平, 汤哲, 孙菲, 等.
北京社区失能老年人与照护现状分析[J]. 北京医学 , 2014, 36(10) : 792–795.
Wang JP, Tang Z, Sun F, et al. Analysis on disabled elderly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ring in communities of Beijing[J]. Beijing Med J , 2014, 36(10) : 792–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