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董薇, 周楚, 葛琳, 李东民, 吴尊友, 柔克明. 2015.
- Dong Wei, Zhou Chu, Ge Lin, Li Dongmin, Wu Zunyou, Rou Keming. 2015.
- 2008-2014年中国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分析
-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AIDS-related sexual transmission in China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12): 1337-1340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36(12): 1337-1340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2.0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9-23
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30年间,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干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基本没有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工作;第二个10年,主要以卖淫妇女为核心开展的干预措施试点及局部推广;第三个10年则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落实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干预措施[1, 2]。除单阳家庭外,我国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MSM者、暗娼和外来务工人员。针对该人群开展常规防治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安全套发放和监测检测。2008年我国建立了以县(区)为单位按月(季、年)报告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网络直报系统。本文利用2008-2014年全国高危人群干预信息系统历年数据以及全国哨点监测数据,分析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的落实情况。
资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及相关指标: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汇总2008-2014年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网络直报数据,按年度分析MSM人群、暗娼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干预工作指标(包括月均干预人数和干预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2008-2014年全国哨点监测数据中相关人群的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讨论我国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3]。
2. 指标定义:预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和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开展HIV检测等活动。每月实施的干预活动按月统计上报,统计的干预人数中有重复统计。因此,按月统计的干预人数,严格意义上说是人次数,不是人数。由于按月统计的干预人数重复比例很小,可以认为人次数几乎等同于人数,因此,选择月均干预人数作为工作量估计指标,而月均干预覆盖率指标由每月报告的该人群月均干预人数除以该人群估计数获得[4]。
3. 统计学分析:采用历史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利用Excel软件制作统计图描述研究人群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结 果1. MSM人群预防干预情况:2008-2014年,全国MSM人群月均干预人数从2008年的4.9万人增至2012年的25.2万人;2013-2014年略有减少,分别为20.7万人和19.4万人。月均干预覆盖率从2008年的8.6%升至2012年的78.5%;2013-2014年稍有下降,分别为73.5%和72.3%(图1)。
![]() |
图 1 2008-2014年MSM月均干预覆盖率及月均干预人数变化趋势 |
同期国家哨点监测数据显示:除2008年MSM人群近一年接受干预服务比例高于其他年份外,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近一年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比例、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以及最近6个月肛交安全套使用率等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虽稍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逐年小幅稳步上升(图2)。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107个MSM人群哨点,每年监测约4.3万MSM。
![]() |
图 2 2008-2014年MSM人群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趋势 |
2. 暗娼人群预防干预情况:全国暗娼人群月均干预人次数从2008年的32.9万人增至2012年的62.5万人,2013-2014年我国政府加强打击卖淫嫖娼行为,暗娼人群月均干预人数减少,分别为55.2万人和44.0万人。暗娼人群月均干预覆盖率从2008年的30.9%升至2012年的87.0%,2013-2014年稍有下降,分别为83.7%和81.0 %(图3)。
![]() |
图 3 2008-2014年暗娼人群月均干预覆盖率及月均干预人数变化趋势 |
同期国家哨点监测数据显示:除2008年暗娼人群近一年接受干预服务比例高于其他年份外,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近一年接受干预服务比例、检测并知晓结果比例以及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每次均用安全套比例等知识行为学指标的变化趋势是逐年持续提高(图4)。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设立520个暗娼人群哨点,每年监测18.7万名暗娼,暗娼人群的总体HIV感染率一直保持在0.2%~0.3%的较低水平。
![]() |
图 4 2008-2014年暗娼人群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趋势 |
3. 外来务工人员预防干预情况:干预覆盖率从2008年的4.7%上升至2012年的12.4%,2013-2014年有小幅回落,分别为11.7%和10.6%。月均干预人数从2008年的202.4万人增至2012年的311.9万人,2013-2014年减少为267.2和226.0万人(图5)。
![]() |
图 5 2008-2014年外来务工人员月均干预覆盖率及月均干预人数变化趋势 |
我国从2012年起开始对男性流动人口开展哨点监测。在开展哨点监测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部分人被纳入男性流动人口的哨点监测。2012-2014年国家哨点监测数据显示:男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左右,低于其他高危人群,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50%左右,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更低,仅为40%左右(图6)。
![]() |
图 6 2012-2014年男性流动人口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趋势 |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经性传播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干预人数和干预覆盖率指标变化反映出近十年高危人群干预措施基本能够在常规防治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干预力度逐年加强。哨点监测数据中,高危人群的知识行为学指标变化趋势也能够佐证以上结论。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危人群干预数据来源于全国各县(区)每月的网络直报数据,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当地的干预模式、干预人员工作能力和态度等因素,不排除个别地区存在上报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另外,近几年MSM人群的网络干预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干预手段,如何认定实际干预人数尚无统一标准,可能会导致各地区MSM人群干预数据的高估或低估。暗娼干预数据基本可靠[5],但近两年受严打政策和网络新媒体发展影响,暗娼活动变得更加隐蔽,增加了干预工作难度,因此干预人数有所下降。
随着艾滋病经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主要传播途径的疫情特征变化[6],未来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首先,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亟待加强。面对高危人群更加隐蔽、配合度更差的现状,需要多部门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以及社区、街道等基层行政机构在干预工作中的作用[7]。其次,需要探索MSM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遍较高,但存在“知行分离”现象[8],肛交安全套使用率始终在50%以下。近年来,在对该人群不断加大干预检测力度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生物学防治措施,如暴露前预防用药等[9]。第三,暗娼人群干预工作难度加大。HIV异性性传播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以农民、外来务工者及老年嫖客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低档暗娼人群HIV感染率较高[10]。随着我国打击卖淫嫖娼的力度不断加大,暗娼人群特征、卖淫活动场所及联络招嫖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干预工作的难度。第四,基层人力缺乏,人员流动频繁,能力不足。第五,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毒品等问题,使得经性传播艾滋病的干预工作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1] Wang LD. AIDS[M]. Beijing: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9:631-639. (in Chinese) 王陇德. 艾滋病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631-639. |
[2] Wang LD. HIV/AIDS epidemic and control in China[M]. Beijing: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6:142-149. (in Chinese) 王陇德. 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42-149. |
[3] Yin WJ. Primary exploration for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migrant workers[J]. Mod Prev Med,2008,35(3):577-578. (in Chinese) 殷文娟. 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初探[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577-578. |
[4] The national HIV/syphilis/hepatitis C sentinel surveillance reports[R]. Beijing:National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8-2014. (in Chinese) 全国艾滋病/梅毒/丙肝哨点监测报告[R].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4. |
[5] Xu P,Han L,Zeng G,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HIV/AIDS in China:Policy evolution and trends[J]. Chin J Health Policy,2013,6(7):64-70. (in Chinese) 徐鹏,韩琳,曾刚,等. 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64-70. |
[6] Zhao Y,Ma Y,Ye JJ,et 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ulti-sectoral coordin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V/AIDS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J]. Anhui Med J,2014(2):230-233. (in Chinese) 赵烨,马颖,叶晶晶,等.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多部门合作存在问题的系统评价[J]. 安徽医学,2014(2):230-233. |
[7] Qiu XQ,Zhang J,Xie AQ,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on knowledge behavior about AIDS in MSM[J]. Pract Prev Med,2013,20(11):1297-1300. (in Chinese) 邱兴庆,张静,谢爱齐,等. 男男性接触人群的自我效能对艾滋病知识行为影响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297-1300. |
[8] Gong MC,Li YJ,Wang HL,et al. New strategy for HIV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to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of HIV-1 infection[J]. Chin J Int Med,2011,50(12):1067-1070. (in Chinese) 弓孟春,李翊嘉,王焕玲,等. 防控HIV感染的新策略——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HIV-1感染的暴露前预防[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67-1070. |
[9] Yang WJ,An WF,Ma YM,et al. Survival effect regarding earlier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on AIDS patients[J]. Chin J Epidemiol,2014,35(9):1065-1068. (in Chinese) 杨文杰,安伟锋,马彦民,等. 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9):1065-1068. |
[10] Li XB,Zhang ZK,Wen XQ,et al. Survey on HIV/STIs prevalence and high risk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different settings[J]. Pract Prev Med,2013,20(7):816-818. (in Chinese) 李秀苾,张振开,文小青,等. 不同档次场所暗娼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和高危行为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16-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