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黄慧敏, 王棠, 燕虹, 曹越, 肖琛嫦, 余庆, 李十月. 2015.
- Huang Huimin, Wang Tang, Yan Hong, Cao Yue, Xiao Chenchang, Yu Qing, Li Shiyue. 2015.
- 性感觉寻求与青少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危险性行为的关系
-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and risk sexual behaviors among 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8): 821-824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36(8): 821-824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8.011
-
文章历史
- 投稿日期:2015-01-07
2. 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 武汉馨缘工作组
2. Hubei Provinc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3. Wuhan Xinyuan Working Group
性感觉寻求是个体追求刺激、新颖、觉醒的最佳水平倾向,属于一种特质人格,对个体冒险行为尤其是危险性行为有一定的塑造作用[1]。 青少年男男性行为人群(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YMSM)作为我国HIV感染高危人群[2, 3],由于大多处于性心理发育阶段和性活跃期,同时接受的性教育不够,极易发生危险性行为,导致其感染HIV的风险增加[4]。已有研究表明,性感觉寻求水平与人群HIV/性传播疾病相关的危险性行为有关,并可有效预测人群中的感染风险[5]。但目前关于性感觉寻求与危险性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年人群,尚无针对青少年人群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针对YMSM,研究性感觉寻求与危险性行为的关系,为今后更有效开展YMSM艾滋病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25岁及以下,最近6个月内与同性有过口交或肛交性行为的男性。2013年5-11月,在武汉馨缘工作组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宣传、外展活动的组织以及例行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共招募403名符合纳入标准的YMSM。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辅助调查,采用面对面询问和自填问卷的形式进行匿名调查。
2. 调查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符合条件的YMSM人群进行调查,包括受试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危险性行为状况、性态度、对艾滋病的态度及性伴相关情况等。采用Kalichman等[1](1994)修订的性感觉寻求量表(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Scale),该量表包含11个项目,例如,我喜欢火热且无拘束的性行为,在性交时生理上的感觉是我最重视的事情。要求受试者报告每个项目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每个项目赋值1~4分,根据符合程度即非常像我、基本像我、有点像我、完全不像我分别获得4、3、2、1分的分值。该量表最低分为11分,最高分为44分,分数越高,性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891。
3. 质量控制:在征得本人知情同意后进行调查,主试为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调查前说明问卷内容,要求被试者根据指导语认真、独立、如实作答。完成全部问卷后当场回收并由调查员审核,调查问卷采用双录入。
4.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及逻辑检错,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用点二列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性感觉寻求和危险性行为之间的关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性感觉寻求对危险性行为发生的影响。 结 果
1. 一般情况:共调查403名YMSM,回收3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05%。375名YMSM年龄为16~25岁,平均(22.05±2.22)岁;汉族占96.0%;42.4%户籍为武汉市,38.4%户籍为湖北省其他地区,其他省份占19.2%;教育水平本科或大专及以上占82.4%;98.9%为未婚。
2. YMSM最近6个月危险性行为发生状况:375名YMSM中,373名回答了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状况,其中有142人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41名不记得是否使用,分别占38.1%和11.0%;375名YMSM回答了最近6个月的危险性行为情况,其中209人有2个及以上性伴,即发生多性伴行为,占55.7%;194人有“419”(一夜情)行为,占51.7%;21人有群交行为,占5.6%。
3. 性感觉寻求与危险性行为的关系:
(1)不同危险性行为状况YMSM性感觉寻求得分:YMSM性感觉寻求总得分平均为(22.70±7.47)分。对具有不同危险性行为状况YMSM的性感觉寻求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1。由于373名回答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状况的YMSM中,有41名回答不记得是否使用,在比较首次同性性行为使用和未使用安全套的YMSM性感觉寻求得分时未纳入分析,因此总人数为332人,其余3种行为的总人数均为375人。由表 1可见,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近6个月有多性伴行为、“419”行为或群交行为的YMSM性感觉寻求得分较高。
(2)相关性分析:性感觉寻求得分为连续变量,不同危险性行为为二分类变量,两变量为点二列相关,可采用积差相关公式代替点二列相关公式计算相关系数[6],表 2显示的是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相关分析显示,性感觉寻求与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419”行为、群交行为呈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民族、户籍、教育程度、每月支配资金及婚姻状况等变量的影响后,性感觉寻求与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419”行为、群交行为呈正相关(表 2)。
(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年龄、民族、户籍、教育程度、每月支配资金、婚姻状况、性感觉寻求总分、首次性行为年龄、是否接受过学校提供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自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为自变量,分别以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419”行为、群交行为4个危险性行为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因变量为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回归方程中,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性感觉寻求、首次性行为年龄;②因变量为多性伴行为的回归方程中,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年龄、性感觉寻求、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③因变量为“419”行为的回归方程中,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性感觉寻求、每月支配资金;④因变量为群交行为的回归方程中,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性感觉寻求。由上可知,性感觉寻求是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419”行为、群交行为4种危险性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4、1.060、1.094、1.135。见表 3。
讨 论YMSM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性需求强烈,但受到的性教育有限,自我控制力及风险意识弱,易发生危险性行为[7]。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危险性行为普遍存在,有38.1% 的YMSM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近6个月有55.7%发生多性伴行为,51.7%有“419”行为,5.6%有群交行为,其中发生多性伴行为的YMSM比例最大,这可能与青少年性伴侣关系属于典型的短期性伴侣关系有关,使得青少年相较于成年人有更多机会与多个伴侣发生性关系,因此青少年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应将其作为艾滋病干预重点人群。
Kalichman等[1]发现性感觉寻求可有效预测MSM人群中性伴数量和无保护性肛交的可能性。本研究发现YMSM人群性感觉寻求与首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行为、“419”行为、群交行为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性感觉寻求水平是以上4种危险性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这与感觉寻求对冒险行为有动力作用有关,高感觉寻求者倾向于寻求多变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体验,而冒险行为由于能够提供这种刺激来源而被高感觉寻求者青睐[8]。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段促使他们对性行为产生好奇心理,而具有高性感觉寻求水平的青少年由于具有追求新鲜刺激的强烈欲望更易于从事危险性行为这类冒险行为。此外,感觉寻求水平不同的人在信息的感知方面有差异,处于危险情景时低感觉寻求者能感受到潜在的风险或压力,而高感觉寻求者不具有此种感受,危险情景下更少产生恐惧及压力,因此具有高性感觉寻求的青少年由于对危险性行为不良后果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常常低估危险性行为的消极后果,更易从事危险性行为[9]。
根据不同感觉寻求水平的个体在信息感知和行为倾向上的差异,Palmgreen等[10, 11]利用这种差异进行针对不同感觉寻求水平人群的预防药物滥用研究,将具有高感觉寻求水平的信息纳入一项面对全社区的预防药物滥用的电视宣传中,结果发现视频播放后拨打热线的咨询者中72%是高感觉寻求者。该团队后续研究亦表明以电视宣传为渠道,提供新异预防信息的干预手段能有效降低高感觉寻求青少年大麻的使用,而低感觉寻求者效果不明显。这一研究药物滥用干预的报道,证实了不同感觉寻求水平的个体在接受信息及个性需求上的差异性,为在YMSM人群中开展基于感觉寻求分析的艾滋病干预提供了借鉴。
[1] Kalichman SC, Johnson JR, Adair V, et al.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scale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ng AIDS-risk behavior among homosexually active men[J]. J Personal Assessm, 1994, 62(3):385-397. |
[2] Chinese MOH, UNAIDS, WHO. HIV/AIDS Epidemic Assessment Report in 2009[R]. 2010.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 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 2010. |
[3] Chinese MOH, UNAIDS, WHO. HIV/AIDS Epidemic Assessment Report in 2011[R]. 2011.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 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 2011. |
[4] Koblin BA, Husnik MJ, Colfax G, et al. Risk factors for HIV infection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AIDS, 2006, 20(5):731-739. |
[5] Spitalnick JS, DiClemente RJ, Wingood GM, et al. Brief report: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isky sexual behaviour among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 females[J]. J Adolesc, 2007, 30(1):165-173. |
[6] Ren C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wo correlations in correlational analysis[J]. Statistical Thinktank, 2001, 4:18-19. (in Chinese) 任春亮. 谈谈相关分析中两种相关的可换性[J]. 统计教育, 2001, 4:18-19. |
[7] Zhang ZK. High-risk behavior and intervention for HIV among MSM[J]. Appl Pre Med, 2008, 14 Suppl 1:12-15. (in Chinese) 张振开. 男男性行为人群现状及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J]. 应用预防医学, 2008, 14增刊:12-15. |
[8] Jing XJ, Zhang YQ. The addicts' personality traits of sensation seeking[J]. Adv Psychol Sci, 2004, 12(1):67-71. (in Chinese) 景蛲娟, 张雨青. 药物成瘾者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1):67-71. |
[9] Zuckerman M.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M]. New York:Cambridge Press, 1994. |
[10] Palmgreen P, Lorch EP, Donohew L, et al. Reaching at-risk populations in a mass media drug abuse prevention campaign:Sensation seeking as a targeting variable[J]. Drugs and Society, 1995, 8(3/4):29-45. |
[11] Palmgreen P, Donohew L, Lorch EP, et al. Television campaigns and adolescent marijuana use:tests of sensation seeking targeting[J]. Am J Pub Health, 2001, 91(2):292-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