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Vol. 36 Issue (4): 349-353   PDF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4.012
中华医学会主办。
0

文章信息

王爱玲, 王潇滟, 窦丽霞, 王芳, 王前, 乔亚萍, 苏敏, 金曦. 2014.
Wang Ailing, Wang Xiaoyan, Dou Lixia, Wang Fang, Wang Qian, Qiao Yaping, Su Min, Jin Xi. 2014.
中国HIV感染孕产妇早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Incidence of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n preterm delivery among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 in China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4): 349-353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36(4): 349-353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4.012

文章历史

投稿日期:2014-10-20
中国HIV感染孕产妇早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爱玲, 王潇滟, 窦丽霞, 王芳, 王前, 乔亚萍, 苏敏, 金曦     
100101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HIV感染孕产妇早产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对HIV感染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妊娠情况、HIV相关情况等变量进行分析, 计算早产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3 913例HIV感染孕产妇中有336例发生早产, 早产率为8.6%。分析发现我国HIV感染孕产妇早产与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人口流动状态、有无妊娠高血压、是否为多胎妊娠、孕期随访次数等因素之间存在关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毒感染HIV者相比, 其他途径感染者早产率低(aOR=0.562, 95%CI:0.360~0.879)。在14~27孕周和在<14孕周就已开始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V)的孕产妇同妊娠期间从未使用过ARV药物的孕产妇相比早产发生危险性增加, aOR值分别为1.712(95%CI:1.196~2.451)和1.862(95%CI:1.261~2.749)。结论 早产是我国HIV感染孕产妇常见不良妊娠结局之一。HIV感染孕产妇早产不仅与传统危险因素相关, 还与HIV感染途径及孕期ARV药物服用情况相关。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妊娠     早产    
Incidence of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n preterm delivery among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 in China
Wang Ailing, Wang Xiaoyan, Dou Lixia, Wang Fang, Wang Qian, Qiao Yaping, Su Min, Jin Xi     
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and Children's Health,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preterm delivery in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 and to explore relate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Methods Data from ‘Information System of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Management in China, 2013' was used in the study. Information regard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regnancy, HIV relevant situations and pregnancy outcomes related to these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Incidence of preterm delivery was calculated with relate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explored. Methods 3 913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336 of them having undergone preterm deliveries (8.6%). Results from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showed that preterm delivery was associated with factors as:maternal age, ethnicity, education, being migrant, pregnancy hypertension, multiple pregnancy and times of antenatal care visits (P<0.05) of the pregnant wom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contracted the HIV infection through drug injection, the ones who were infected through other routes suffered fewer preterm deliveries (adjusted OR=0.562, 95%CI:0.360-0.879). Pregnant women who receiv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either between 14 to 27 gestational weeks or during the period of less than 14, we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preterm delivery, comparison to those who did not receive the therapy during pregnancy. The adjusted ORs were 1.712(95%CI:1.196-2.451) and 1.862(95%CI:1.261-2.74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reterm delivery was a common adverse outcome during pregnancy among HIV-infected women in China. Other than traditionally known risk factors, routes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might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risks for preterm delivery.
Key wor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gnancy     Preterm delivery    

近年来HIV感染不断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 延,据估计截至2011 年底,我国存活的HIV 感染者 和艾滋病患者约有78 万人,其中经母婴途径传播者 占1.1%[1]。我国从2001 年开始试点推行预防艾滋 病母婴传播(PMTCT)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扩大服务 覆盖面。随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管理的不断 推广和加强,我国HIV 病例报告中母婴传播的比例 逐渐降低[1]。除HIV 母婴传播(新生儿发生HIV 感 染)外,HIV感染孕产妇发生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危 险性也较未感染者增加,包括早产、死产、新生儿低 出生体重和死亡等[2, 3, 4]。早产是我国5 岁以下儿童死 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但关于HIV 感染孕产妇早 产流行状况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且 样本量较小,缺乏代表性。本研究利用我国HIV 感 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资料数据库,对2013 年我国HIV 感染孕产妇早产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探索HIV 感染孕产妇早产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 善我国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健康水平提供 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 统。我国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为全 人群登记资料,该系统范围覆盖全国31 个省、自治 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登记对象为所 有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对前来接受医疗服务的HIV感染孕产妇进行资 料登记、随访和个案信息调查,同时填写“HIV 感染 孕产妇/婚检孕产妇基本情况登记卡”、“HIV感染孕 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和“HIV感染产妇及所 生儿童随访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 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该系统收集 HIV感染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妊娠相关情况、HIV感 染相关行为和医疗情况、新生儿健康情况等相关信 息。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该系统。

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在我国预防艾滋病母 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所登记的HIV感染孕产妇及 其新生儿;②2013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分 娩;③本次妊娠结局为活产。排除死胎、死产、分娩 孕周<28 周或>42 周者。活产是指分娩孕周≥28 周,并且胎儿娩出时呼吸、心跳、脐带搏动及随意肌 缩动4 项生命现象中至少具有1 项。若分娩孕周不 详,则出生体重需≥1 kg。

3. 研究指标和变量定义: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变 量包括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既往妊 娠史、本次妊娠情况等;HIV感染相关状况变量有可 能的HIV感染途径、HIV咨询情况、接受预防艾滋病 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抗反转录病毒(ARV)药物种类 和时间等。早产定义为分娩时妊娠孕周<37周。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分类变量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趋势 X2检验。以是否发生早产为因变量,以HIV 感染孕 产妇的一般特征、既往妊娠史和本次妊娠情况、HIV 感染相关因素和ARV药物使用情况等为自变量,采 用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P< 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基本特征和早产率分析:2013 年全国所报告 的HIV 感染孕产妇个案中,在排除妊娠信息记录错 误、死胎死产、分娩孕周<28 周或>42 周的病例之 后,共计有3 913 例HIV感染孕产妇(包括58 例双胎 妊娠和1 例三胎妊娠)纳入本次研究分析,其中有 336 例孕产妇发生早产,早产率为8.6%。

2. 人口学特征与早产的关系:HIV 感染孕产妇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早产的关系见表 1。对不同年龄 组HIV 感染孕产妇早产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各组 间早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 年龄组(<20 岁)和高年龄组(≥35 岁)孕产妇早产 率均高于中间年龄组(20~35 岁)。另外,民族和文 化程度也与早产之间存在关联。汉族HIV感染孕产 妇早产率(9.4%)高于少数民族的早产率(7.7%),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 加,早产率也有增加趋势(趋势检验P<0.01)。早产 也与孕产妇的流动状态有关,同来自本市本区县的 HIV 感染孕产妇相比,来自本市其他区县或其他省 市地区的孕产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增加(P<0.01)。

表 1 HIV感染孕产妇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早产的关系

3. 妇妊相关因素与早产的关系:3 913 例HIV感 染孕产妇中有1 642 例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剖宫产率 为42.0%。有妊娠高血压的孕产妇发生早产的危险 性增加(P<0.01)(表 2)。多胎妊娠孕产妇早产发生 率高于单胎妊娠的孕产妇(P<0.01)。按孕产妇孕 次和产次分别进行分组分析,未发现HIV 感染孕产 妇的孕次和产次同早产之间存在关联。未发现孕期 随访次数与早产之间存在关联。

表 2 HIV感染孕产妇本次妊娠相关情况与早产的关系

4. HIV 感染相关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按HIV 感 染孕产妇可能HIV 感染途径进行分组,注射吸毒组 早产率为13.0%,早产危险性较其他感染途径者升高(P<0.05)。将HIV 感染孕产妇按妊娠期间预防 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ARV的使用情况分为 四组,即未服用ARV组、一种或二种药物使用组(单/ 双药物组)、含蛋白酶抑制剂(PI)的高效联合抗反转 录病毒药物(HAART)组(PI-HAART 组)和不含PI 的HAART组(非PI-HAART组),四组的早产率分别 为7.2%、11.5%、9.9%和8.2%,不同ARV药物组间早 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HIV 感染 孕产妇按本次妊娠开始服用ARV药物的时间进行 分组(孕期未服用ARV 组,≥28 孕周时开始服用 ARV组,在14~27 孕周之间开始服用ARV组,<14 孕周时即开始服用ARV组),不同组间早产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4 孕周开始 服用ARV药物组的早产率最高,为10.8%。在HIV 检测前未接受咨询和HIV检测后未接受咨询的孕产 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接受过咨询的孕产妇,但二者 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 3)。

表 3 HIV感染相关情况与早产的关系

5. HIV 感染孕产妇发生早产的多因素分析:本 研究以是否发生早产为因变量,以HIV 感染孕产妇 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人员流动 状态、孕次、产次、孕期随访次数、有无妊娠期高血 压、单胎/多胎妊娠、HIV感染途径、本次妊娠开始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ARV 药物种 类、本次妊娠开始使用ARV 药物的时期等为自变 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 模型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 变量筛选。各个自变量的分组方法同单因素分析分 组方法,所有自变量均以哑变量形式放入模型中。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 4),HIV 感染孕产妇的年 龄、文化程度、人员流动状态、孕期随访次数、有无妊 娠期高血压、单胎/多胎、HIV可能感染途径、本次妊 娠ARV药物开始服用时期等因素与早产之间存在 统计学关联。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年龄<20 岁组和 年龄≥35 岁组发生早产危险性均高于年龄为20~ 35 岁组,aOR值分别为1.730(95%CI:1.033~2.897) 和1.538(95%CI:1.107~2.137)。HIV 感染孕产妇 中,文化程度较高者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更易 于发生早产,流动人口比本地人口更易于发生早 产。妊娠期产前检查随访次数为1~4 次者早产发 生危险性高于产前随访次数为≥5 次者(aOR= 0.562,95%CI:0.360~0.879)。与吸毒感染HIV者相 比,其他途径感染者发生早产危险性低(aOR= 1.489,95%CI:1.129~1.965)。另外,同妊娠期间未 使用过ARV 药物的HIV 感染孕产妇相比,本次妊 娠在14~27 孕周和在<14 孕周既已开始使用ARV 药物者早产发生危险性增加,aOR值分别为1.712 (95%CI:1.196~2.451)和1.862(95%CI:1.261~ 2.749),见表 4

表 4 HIV感染孕产妇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本研究分析基于全人群登记资料,故可从人群 特征和地理空间等多个维度有效减少了研究的选择 偏倚。本研究分析的HIV 感染孕产妇中早产率为 8.6%,高于中华医学会2004 年16 省城市调查报告的 孕产妇早产率(7.8%)[6],也高于刘兰等[7]报道的 2005 年我国南北10 县(市)的单胎早产率(3.8%)。 国外研究也发现HIV感染孕产妇与一般孕产妇相比 妊娠结局会受到HIV 疾病的影响,更易于发生不良 妊娠结局[4]。另外,我国HIV 感染孕产妇早产发生 率低于Ezechi 等[8]报道的尼日利亚HIV感染孕产妇 早产发生率(11.1%),也低于Townsend 等[9]报道的 英国和爱尔兰HIV 感染孕产妇的早产率(13.3%)。 除不同研究间的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外,这些差异 也可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调查的HIV感染孕产妇 人口构成情况以及HIV预防策略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不同有关。

早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孕产妇的年 龄、产次、多胎、妊娠期疾病、既往早产史、产前保健 服务利用情况、吸烟史、营养状况、种族和社会经济 状况等[10]。本研究也发现HIV感染孕产妇早产与妊 娠年龄过高或过低、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流动 人口、吸毒等传统危险因素之间存在关联,这与既往 研究结果一致。

尽管ARV药物对降低HIV 母婴传播危险性的 作用已经取得人们的共识,然而这些医疗干预措施 对早产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议。一项系 统综述研究结果发现ARV药物的使用不会导致早 产率的增高,但使用含PI 类药物HAART 治疗的孕 产妇发生早产危险性高于使用不含PI 类药物 HAART 治疗的孕产妇,孕前或孕早期开始ARV用 药的孕产妇发生早产危险性高于孕晚期ARV用药 孕产妇[11]。本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提示HIV 感染孕产妇早产与妊娠期开始服用ARV药物的时间和所 服用药物的种类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早产与 ARV用药之间的关联会受到孕产妇的HIV 病毒载 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 故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采用 的资料为登记资料,数据来源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 播管理信息系统,故缺乏对部分早产传统危险因素 信息(如孕期营养不良等)的收集和分析。其次,本 研究采用末次月经法而不是早期妊娠超声检查方法 确定妊娠时间,故可能引入回忆偏倚。最后,尽管有 研究认为孕产妇HIV感染严重程度同早产之间存在 关联,但本研究由于受到HIV 感染孕产妇孕期接受 CD4+淋巴细胞检测和HIV 病毒载量检测例数限 制,未对这些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与早产的关系进行 分析。在以后研究中应收集HIV相关疾病严重程度 信息,并在控制传统危险因素后,探讨分析HIV疾病 严重程度及妊娠期ARV使用情况对早产作用的大 小和方向,从而为HIV 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制定和 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estimates for HIV/AIDS epidemic in China [R/OL]. [2014-10-16].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file/2012/1/20121291555312820.pdf. (in 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 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R/OL]. [2014-10-16].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file/2012/1/20121291555312820.pdf.
[2] Brocklehurst P, French 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HIV infection and perinatal outcom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eta-analysis [J]. BJOG, 1998, 105:836-848.
[3] Kupka R, Kassaye T, Saathoff E, et al. Predictors of still birth among HIV-infected Tanzanian women[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9, 88(5):584-592.
[4] Habib NA, Daltveit AK, Bergsjø P, et al. Maternal HIV status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north eastern Tanzania:a registry-based study [J]. BJOG, 2008, 115(5):616-624.
[5] Feng J, Yuan XQ, Zhu J, et al. Under-5-mortality rate and causes of death in China, 2000 to 2010[J]. Chin J Epidemiol, 2012, 33(6):558-561. (in Chinese)冯江, 袁秀琴, 朱军, 等. 中国2000-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6):558-561.
[6] 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neonatology pediatric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n initial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of preterm infants in cities of China [J]. Chin J Comtemp Pediatr, 2005, 7(1):25-28. (in Chinese)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报告[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5, 7(1):25-28.
[7] Liu L, Liu JM, Liu YH, et al. Prevalence of preterm birth among singletons in 10 counties (cities) of China, 1993-2005 [J]. Chin J Epidemiol, 2007, 28(11):1051-1054. (in Chinese)刘兰, 刘建蒙, 刘英惠, 等. 中国10县(市)1993-2005年单胎儿早产流行状况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11):1051-1054.
[8] Ezechi OC, David AN, Gab-Okafor CV, et al. Incidence of and socio-biologic risk factors for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in HIV positive Nigerian women [J].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012, 12:93.
[9] Townsend CL, Cortina-Borja M, Peckham CS, et al.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premature delivery in diagnosed HIV-infected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J]. AIDS, 2007, 21(8):1019-1026.
[10] Yang XL, Ye RW. Progresses of epidemic trend on preterm birth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J]. Chin J Epidemiol, 2009, 30(7):747-750. (in Chinese)杨晓亮, 叶荣伟. 早产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7):747-750.
[11] Kourtis AP, Schmid CH, Jamieson DJ, et al.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pregnant HIV-infected women and the risk of premature delivery:a meta-analysis [J]. AIDS, 2007, 21(5):60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