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基于信号“指纹”特征的雷达辐射源识别
陈涛 , 刘志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在电子对抗领域,正确识别雷达脉冲信号是电子对抗侦察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雷达脉冲信号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普遍性和唯一性的包络上升沿特征("指纹"),通过使用宽带数字接收、信号分选与跟踪、数字正交混频等技术即时提取包络上升沿波形,并计算与"指纹"模板的Hausdorff距离,达到识别并匹配雷达辐射源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际现象对Hausdorff距离的计算时机以及应用方式做出了正确的修改。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信号所对应的雷达辐射源个体。
关键词: 电子对抗     雷达辐射源识别     雷达脉冲信号     上升沿特征     Hausdorff距离    
Radar emitter recognition based on signal “fingerprint” feature
CHEN Tao , LIU Zhiw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Identifying radar pulse signals correctly is the key o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To match and identify the radiation source, the technologies of wideband digital receiving, signal sorting and tracking and digital orthogonal mixing, etc., are used to catch the rising edge features of the envelope, considering that the radar pulse is stable, universal and unique. In operating process,the computing timing of Hausdorff distance and application are improved by analyzing practical phenomenon. Through a lot of experiments, it is prov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corresponding radar emitter.
Key words: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radar emitter recognition     radar pulse signals     rising edge characteristic     Hausdorff distance    

随着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战场信号环境对传统信号识别算法愈发不友好。一方面信号环境的日趋密集使得传统参数的精确获取更加艰难;另一方面新体制雷达的不断出现使其参数以各种规律变化,加大了使用传统参数进行识别的困难程度。因此,针对雷达辐射源所发射信号的内部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雷达辐射源所发射的脉冲信号的内部特征是相对于基本特征而言的,附加在雷达信号上的无意调制特征,也称作雷达“指纹”[1],是因雷达辐射源采用特定的调制器而附加在发射信号的某种特性,该特性不因发射信号的形式改变而改变,同时本身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在获得先验信息的前提下对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进行特征测量并匹配识别。

1 雷达辐射源的“指纹”特征

由于辐射源的“指纹”信息受信号传输环境、接收机特性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进行识别与提取比较困难。但随着数字接收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指纹”信息提供了软硬件基础。

目前对雷达辐射源“指纹”特征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接收机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包络波形及其参数(上升/下降时间、脉冲顶部包络、上升/下降角度等)、载波频率偏移、非线性效应等几个方面[2-6],具体描述如下:

1)利用雷达脉冲信号的稳态特征进行识别

雷达脉冲信号的稳态特征持续时间长,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可以获得较多的采样点数,对软、硬件基础要求较低。雷达脉冲信号的稳态特征主要包括噪声特性、非线性等产生的无意识调制所带来的杂散特征、频率漂移和雷达脉冲包络特征等。但同时由于进行分析需要较长时间的参数,因此更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而且实时性较差。

2)利用脉冲前后沿特性进行识别

脉冲前后沿特性特征包括脉冲的上升/下降时间、上升/下降角度倾斜时间等新参数以及脉冲上升、下降沿时频特征。图 1给出了雷达脉冲信号包络图。其中脉冲宽度属性与脉冲包络的下降沿属性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受多径效应的影响最大[7],从这个角度出发选取雷达脉冲包络上升沿波形特征进行研究成为主流。

图 1 雷达脉冲信号包络波形

雷达脉冲信号的包络上升沿特征取决于辐射源个体进行信号发射的相关硬件设备的物理属性,不会随着雷达工作方式、工作场合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即便是同批生产的雷达,其硬件设备也会有不同之处,直接影响其脉冲包络上升沿特性,所以雷达脉冲信号的包络上升沿特征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唯一性。而正是如此,本文选择提取脉冲包络上升沿特征进行雷达信号源个体识别,达到“指纹”识别的设计目标。

雷达脉冲信号的包络上升沿识别存在的困难就是它持续时间比较短,脉冲上升非常快,同时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对采样频率有较高的要求。文中根据需求选用了采样速率达到1.5 Gsps,分辨率为10 bit的由TI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DC10D1500的高速AD芯片。

2 信号预处理及“指纹”模板提取 2.1 数据采集

使用FPGA进行宽带中频数字信号的接收,做16路信道化处理、瞬时测频,并负责信号预分选中信号参数的测量、缓冲存储读取以及跟踪器的具体实现。为方便与ADC10D1500链接,同时考虑功耗、性能等指标,选用ALTERA公司Stratix III系列EP3SL200F1152I4型号的FPGA芯片。

基于工程实现的具体考虑使用了基于多相滤波的信道化结构,利用信号抽取、滤波、IFFT实现信道化结构,将信道划分为16路信道。而由于滤波器组采用了50%交叠的形式,会存在信道模糊问题,因此采用CORDIC算法进行信道判决,经信道判决得到正确的输出信道[8]。信道判决过程如图 2所示。

图 2 信道判决过程

CORDIC(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ing)算法是一种通过反复迭代获取最终结果的算法,其核心思想即为通过一系列角度较小的基本旋转,不断地迭代来实现逼近所要旋转的角度的目的,最终计算出所需的幅值和相位信息。

旋转角度φ通过n次的微旋转αi迭代实现,迭代过程为

式中:di=-sign yidi的正负代表第i次微旋转朝哪个方向,αiαi>0是第i次微旋转的角度,第i次微旋转过程如图 3所示。

图 3 第i次微旋转

为便于实际应用,令旋转角度αi=tan-12-(i-2)(i>1),则第i次的旋转过程表示为

式中:Yi=risin θiXi=ricos θi

综合上述推导可得CORDIC算法最终表示为

而当i趋于无穷时,CORDIC算法收敛的结果如图 4所示。

图 4 CORDIC算法求取相位和幅度示意图

图中是为保证最后范数的不变需要乘以的补偿因子。而幅度,即完成了幅度信息的提取。将其用于信道判决实现过程如下:

1)将CORDIC算法求得的第k个子信道的幅度Ak[n]与阈值Vth比较,当幅度Ak[n]大于阈值Vth时,进行测频运算。

2)将在信道k的频率k满足条件的|k|≤fc/4的输入信号作为信号处于信道带宽内有效频率,并认为该信号属于信道k。从而得出信号有效频率点的判决条件:

式中fc是接收机中单个子信道的信号处理带宽。

图 5所示,此时辐射源信号位于第9路信道,经信道化判决提取出来,同时使用延时技术,将接收到的原始信号延时到信道化处理完成之时,确保信号上升沿信息不丢失。

图 5 信道化处理及延时采样
2.2 特定辐射源信号捕捉

主要就是配合使用射频(RF)、脉冲宽度(PW)这2种常规参数,利用脉冲到达时间(TOA)参数进行基于脉冲重复周期(PRI)特征的信号分选识别。对于PW以及RF参数使用k-均值聚类,在PRI分析时需要采用序列差直方图(SDIF)算法,同时配合谐波校验(弥补SDIF算法对谐波处理的不足)、脉冲序列搜索(对所得PRI进行验证)以得到信号分选结果。

在信号分选完成之后,按照预设威胁判定标准得到想要处理的信号,将其脉冲描述字发送至跟踪器以进行后续处理。系统中的信号跟踪使用了PRI跟踪器,即利用PRI进行跟踪,主要就是为了给出波门信号,以方便进行后续脉冲上升沿采集处理。

跟踪过程与分选类似,先使用脉宽、载频关联比较器对信号进行滤波以克服复杂的信号环境,再进行PRI捕捉,直到捕捉5个周期的脉冲信号认为跟踪成功。

2.3 正交混频

对实测信号进行解析表示后,可从信号的解析形式下很方便地获得信号瞬时幅度信息、瞬时相位信息和瞬时频率信息[9],因此为了得到脉冲信号包络上升沿特征,需要通过对信号AD采样所获取的数字序列进行正交变换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其瞬时幅度。

图 6所示即为这里所做的正交变换的过程,先将x(n)与本振序列cos(ωn),sin(ωn)相乘,再通过低通滤波器,得到的x(n)与y(n)分别为其解析表示的实部与虚部,而瞬时包络可为

图 6 数字序列正交变换图示

图 7为雷达脉冲信号在正交变换处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际状态,而图 8所示即为将数字脉冲序列正交变换后所得的包络波形统计提取出的辐射源“指纹”模版。

图 7 正交变换过程中的信号
图 8 正交变换后提取的辐射源模板(信号包络)
3 应用Hausdorff距离进行匹配 3.1 Hausdorff距离简述

Hausdorff距离的定义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两个点集间的最大-最小距离,其意义即为可以用来表示2个点集间的匹配程度[10]。对于2个点集A={a1,a2,…,an}与B={b1,b2,…,bn},先计算A中的点ai(i=1,2,…,n)与B中每个点的距离dij(j=1,2,…,n),得到对应ai(i=1,2,…,n)的n个距离,再从这些数据中选取一个最小的值,该值即为是Hausdorff距离定义中的最小距离,记为dimin

按式(1)计算每一个A中的点对应于B中每个点的最小距离,最终得到最小距离的集合:

取出集合dimin最大值记为H(A,B),则

由于Hausdorff距离的计算无需考虑2个点集中的点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11],因此可以对脉冲上升沿的匹配使用Hausdorff距离法。

3.2 Hausdorff距离匹配结果

先后对辐射源1与辐射源2使用模版进行匹配,匹配结果图示如图 910所示。

图 9 使用辐射源1的模板的匹配结果
图 10 使用辐射源2的模板的匹配结果

通过对图 910进行观察发现,直接进行Hausdorff距离计算匹配出来的结果很差,无法确定匹配判断阈值,因此需要加以改进。通过对处理得到的包络波形进行分析了解到Hausdorff距离计算不理想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信号采样仍然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步,导致波形上升的采样点位置不同,而如果波形上升的采样点过于超前,还会使得脉冲包络顶部波形参与到Hausdorff距离计算之中,影响Hausdorff距离的计算结果。

4 改进及改进后的测试结果

取模版信号上升沿的有效部分作为滑动窗口,在与实测信号进行匹配时候,先用滑动窗口从实测信号左侧滑动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直接对信号幅值进行对位相减,取幅值和最小的窗口位置计算Hausdorff距离。算法改进后再分别使用辐射源1和辐射源2的模板对2个辐射源分别进行匹配,匹配结果分别如图 1112所示。

图 11 改进后使用辐射源1的模板的匹配结果
图 12 改进后使用辐射源2的模板的匹配结果

通过对图 1112进行观察发现,将匹配阈值设置为0.1即可完成对2个辐射源的可靠识别,并且仍具有较大的区分余量。说明改进后的搜索匹配算法可以胜任雷达辐射源的识别。

5 结论

1)从系统实践上论证了利用Hausdorff距离对雷达脉冲信号上升沿波形进行雷达辐射源个体“指纹”识别的可行性;

2)提出窗口搜索匹配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算法的适应能力。

3)由于算法运算量较小,可以在接收机处实现快速识别,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可以将继续增强算法的应激处理能力作为下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柳征. 辐射源调制分类与个体识别技术研究[D].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2005:17-23.
[2] 陈昌孝, 何明浩, 徐璟, 等.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 28 (1) : 1 –5.
[3] 赵国庆, 彭华, 王彬, 等. 一种新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J]. 计算机应用,2012, 32 (5) : 1460 –1462.
[4] 陆满君, 詹毅, 司锡才, 等. 通信辐射源瞬态特征提取和个体识别方法[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6 (4) : 736 –740.
[5] 刘爱霞, 赵国庆. 雷达信号包络特征的检测与分析[J]. 电子对抗技术,2002, 17 (3) : 12 –16.
[6] 廖宇鹏, 周仕成, 舒汀. 基于个体特征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方法研究[J]. 现代雷达,2015, 37 (3) : 36 –41.
[7] 毛虎, 杨建波, 邱宏坤. 多径效应对信号接收及方向测量的影响[J]. 电讯技术,2010, 50 (10) : 63 –68.
[8] 陈涛, 岳玮. 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FPGA实现[J]. 电子设计工程,2011, 19 (3) : 166 –170.
[9] 楼才艺, 徐建良, 杨小牛, 等.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M]. 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66 -73.
[10] KANG Jie, YANG Gang. Fast morphological pyramid match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e Hausdorff distance[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Kunming, China, 2011:288-292.
[11] WU Qiang, WU Xuefeng, LI Xuwen, et al. A modified image matching algorithm based on robust Hausdorff distance[J]. 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14, 20 (1) : 29 –33.

文章信息

陈涛, 刘志武
CHEN Tao, LIU Zhiwu
基于信号“指纹”特征的雷达辐射源识别
Radar emitter recognition based on signal “fingerprint” feature
应用科技, 2016, 43(3): 39-43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43(3): 39-43
DOI: 10.11991/yykj.20150800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8-07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6-25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