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  2020, Vol. 36 Issue (8): ⅰ-ⅱ,   PDF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祝贺杨振升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七十周年

杨振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是变质岩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专家。他为推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前寒武纪构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先生1952年进入刚刚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留校,同时作为第一届副博士研究生师从喻德渊教授,并受当时苏联专家的指导。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从事地质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构造研究室主任、长春科技大学地质系主任、长春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杨先生早期先后参加了燕山沉降带古构造、辽东半岛早期地壳演化、秦岭造山带构造变形、五台山铁矿构造背景的研究。从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前寒武纪高级区区域地质调查及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大青山、乌拉山、辽东、吉南、大兴安岭等不同类型变质岩出露区进行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

在80年代,根据辽宁鞍山、红透山等地太古宙构造的研究,杨先生发现太古宙的地层不是简单的叠置关系,提出了构造堆积体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同时对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岩层中广泛发育的韧性剪切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变形机制划分为粘性流动剪切、塑性流动剪切和准塑性流动剪切的韧性剪切带分类。这些当年具有创新性的认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多年的实践研究使杨先生对早前寒武纪构造与填图产生了浓厚兴趣,长期坚持开展高级变质岩区填图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和推广。退休以后他仍身体力行,指导团队和学生开展变质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他带领团队和英国专家合作在冀东地区开展高级变质岩区1:5万地质调查,他不仅从英国同行学习国外的地质调查方法,而且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收集了大量国外有关图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我国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区有不同类型,冀东地区属于TTG发育地区,那么冀东的经验能否拓展到其它地区成为他不断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从冀东、晋北五台山、内蒙古大青山、辽东、吉南、内蒙古东部选择不同类型前寒武纪出露区开展多种比例尺的调查和研究。每到一个新的类型地区都经历了从不认识到发现和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知,分析总结和认识的过程,促进思想认识的飞跃。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使杨先生得以长期坚守,反复实践,在高级变质岩区域地质调查理论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提高我国高级区地质调查方法和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杨先生70年地质生涯中最崇尚的是实践。不论是在青壮年时还是耄耋之年,都深入地质调查的一线,身先士卒。他始终认为,对于前寒武纪构造的认识需要野外的认真观察、详细测量和不断追索。他的很多发现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许多认识是野外实践的升华。他经常对学生讲,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的认识增加了利器,但最基本的认识是来自野外的观察和实践。杨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地质生涯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写照。

杨先生70年地质生涯中最值得敬畏的是耐住寂寞、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几十年一直从事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区的地质调查,长期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常常是发现了新的现象并不急于发表,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调查,从中发现规律。在深变质岩区发现了大量丰富的流变构造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对这些流变现象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不同流变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正是长期的坚守才加深了深变质岩区流变构造的认识,提升了研究水平。

杨振升教授数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青地质人才,并形成了早前寒武纪地质和区域构造研究领域的优秀团队。从冀东到辽南,从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到吉南,不论是野外地质填图还是专题研究,他们正发挥着青年学者在地学前沿奋发创新的作用,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杨先生9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之际,我们仅以本专辑祝先生健康长寿!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