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Vol. 14Issue (3): 145-150   PDF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8.03.001
0

文章信息

蔡长福
CAI Changfu
杨梅树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的生长效应
Effect of mixed inoculation of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and Frankia fungi on Morella rubra plants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 14(3): 145-150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2018, 14(3): 145-150.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8.03.00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4-29
杨梅树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的生长效应
蔡长福     
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将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混合接种于杨梅,研究两者的互作关系及其对杨梅生长发育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VA菌根菌与弗兰克氏菌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混合接种可以显著促进杨梅苗期的生长。进一步研究混合接种对杨梅早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表明,混合接种能同时促进杨梅果树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而且越早接种效果越明显。其中,以当年生幼苗进行混合接种的效果最佳,种植第4年开始结果,第6年进入盛果期,平均单株产量达33.66 kg,平均单果重达25.24 g,分别比对照(未接种)提高26.85%、21.89%。
关键词杨梅     VA菌根菌     弗兰克氏菌     混合接种    
Effect of mixed inoculation of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and Frankia fungi on Morella rubra plants
CAI Changf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Longyan, Fuji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Vesicular-arbuscular (VA) mycorrhiza and Frankia fungi were mixed and inoculated into the Chinese bayberry (Morella rubra) tree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fungi and its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bayberry trees at early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VA mycorrhiza and Frankia fungi, and that, mixed fungal inocul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yberry seedlings. Based on it, the promotion effects of mixed fungal inoculation on early vegetative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of Chinese bayberry were further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xed inoculation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arl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yberry, and that, the earlier the inoculation, the more obvious the improvement. Chinese bayberry trees that were inoculated with both fungi at the seedling stage could set fruits in the fourth year after planting and enter the prime fruiting stage in the sixth year. The average single plant yield and single fruit weight were 33.66 kg and 25.24 g, respectively,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26.85% and 21.89%,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no inoculation).
Key words: Morella rubra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Frankia fungi     mixed inoculation    

杨梅(Morella rubra)为杨梅科(Myricaceae)杨梅属木本植物,其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果中玛瑙”之美誉[1-2]。杨梅能与弗兰克氏菌(Frankia fungi)共生,形成固氮根瘤,是果树中少有的天然固氮树种[3-5]。因此,杨梅能适应较为恶劣的生境,是改良土壤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优良树种。

泡囊—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VA菌根),是球囊霉目(Glomales)真菌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可以有效增加寄主植物对土壤矿物质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提高植物抗逆性等[6-8]。已有研究表明,许多非豆科结瘤固氮植物可与VA菌根菌共生,形成菌根菌—植物—弗兰克氏菌三位一体的共生体系[9-10],对寄主植物生长发育产生联合增效的作用[8, 10-12]

长汀县河田镇是严重的南方水土流失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起从浙江引进‘东魁’杨梅,营建水土流失区杨梅生态果园[13-15]。由于水土流失区地力贫瘠,大约需要8 a杨梅才开始结果,无法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促进早期生长,使杨梅提早进入产果期,成为长汀水土流失区杨梅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固氮菌混合接种技术,分析了该两种菌在杨梅上的互作与促进效应,以期促进杨梅早期生长,为当地杨梅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位于东经116°00′45″~116°39′20″、北纬25°18′40″~25°02′05″,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达1 628 mm,年均气温19.2 ℃,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8、-4.6 ℃,全年无霜期274 d,≥10 ℃活动积温5 843.3 ℃·d。土壤大多为由粗晶花岗岩成土母岩发育成的粗骨性红壤,含砂量高,结构松散,土层疏松,pH值4.5~6.5,立地条件多为Ⅲ类地。现有植被主要为马尾松人工林和芒萁。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苗木

(1) 幼苗试验所用的苗木为野生种杨梅实生苗。苗木培育参照范小明[5]的方法。即选成熟杨梅种子,用0.5 g·L-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表面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播种于装有经高温灭菌的珍珠岩容器中。待苗木长至3~4 cm时移至已灭菌的混合基质容器袋。培育期间用Sideria-Young营养液浇灌,每2周1次。供试苗木选择长势相近,苗高10~15 cm的当年生苗。(2)林地试验的苗木,选择树龄相同、长势相近的大田常规培育的‘东魁’杨梅嫁接苗。

2.1.2 菌种

(1) VA菌根菌为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tum),从杨梅根际土壤中分离而来,利用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富集培养后制成[16]。(2)弗兰克氏菌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提供,菌株编号为:Frankia sp.FMrl13。利用BAP培养基液体培养,通过离心富集、无菌研磨制成菌悬液备用[5]

2.2 试验方法 2.2.1 幼苗接种

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处理:R1为单接种VA菌根菌,R2为单接种弗兰克氏菌,R3为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CK1为未接种的对照。每个处理各20株,3次重复。各处理的接种方法如下。R1:将准备接种的幼苗种植在装有混合基质(红壤与稻壳碳质量比为5:1)的容器袋中,同时在每株根部接种30 g的VA菌根接种剂;R2:先将幼苗根部浸泡在弗兰克氏菌悬液中,浸泡1 h,接种菌量为每株10 mg湿菌体,再将浸泡后的幼苗种植在装有混合基质的容器袋中;R3:先将幼苗按R2方法接种上弗兰克氏菌,再将幼苗按R1方法接种上VA菌根菌。

2.2.2 林地混合接种

在幼苗接种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林地混合接种。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混合接种的时期不同,设置4个处理。T1在幼苗期接种(即按照R3方法进行处理),T2在常规嫁接苗造林1 a后接种,T3在常规嫁接苗造林2 a后接种,CK2为未接种的对照。每个处理各20株,3次重复。各处理采用挖穴接种法,即在杨梅植株根际附近,每株接种60 g VA菌根接种剂和含有20 mg湿菌体的弗兰克氏菌菌悬液。

2.2.3 苗木的培育、栽植及抚育

杨梅幼苗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之后,按常规的苗木管理方法进行培育,并于第2年嫁接‘东魁’杨梅。选择长势良好、根系发达的1年生‘东魁’杨梅嫁接苗上山种植,栽植密度为300~450株·hm-2。栽培时,每株施15 kg厩肥、1 kg过磷酸钙;种植第1、第2年,于每年春梢、夏梢、秋梢萌发前各施1次追肥,每株施0.2 kg钾肥、2 kg沼液。杨梅树形修剪、控花控果、病虫害防治等参照常规的丰产栽培管理方法[17-18]

2.3 测定指标及统计分析 2.3.1 幼苗试验

接种6个月后,分别测量苗高、地径、鲜重、侧根数、菌根侵染率、结瘤数、根系P含量、叶片P含量、鲜根固氮酶活性等指标。菌根侵染率按文献[19]的方法测定,植株P含量测定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20],固氮酶活性测定采用乙炔还原法[20]

2.3.2 林地试验

分别观察不同处理的始果期、盛果期以及盛果期植株的干基径、树高、冠幅、单果重和单株产量等指标。干基径指树干离地面50 cm处的直径,其他指标按常规方法测量。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8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处理对野生杨梅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苗期生长量

对比不同接种处理的苗木生长量表明,R1、R2、R3的苗高、地径、植株鲜重均大于CK1,说明无论是单接VA菌根菌、弗兰克氏菌还是两者混合接种,均能促进苗木生长(表 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对幼苗的苗高、地径和植株鲜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R3处理效果最好,苗高、地径、植株鲜重较CK1分别提高51.1%、99.1%、66.6%。

表 1 不同接种处理对野生杨梅苗期生长的影响1)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inoculation treatments on the growth of wild Chinese bayberry seedlings
处理 苗高/cm 地径/mm 植株鲜重/(g·株-1)
R1 50.50±1.14BCb 10.847±0.812Bc 100.34±5.01Cc
R2 54.93±1.20ABb 12.815±0.448ABb 120.02±3.70Bb
R3 63.70±3.16Aa 14.664±0.329Aa 150.41±7.45Aa
CK1 42.17±2.07Cc 7.366±0.717Cd 90.30±2.43Cc
1)R1.单接种VA菌根菌,R2.单接种弗兰克氏菌,R3.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CK1.未接种的对照。同列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
3.1.2 VA菌根发育

表 2可见,不同接种处理对野生杨梅幼苗菌根侵染率的影响极显著,未接种VA菌根菌的R2和CK1均未发现菌根;而R1、R3侵染率则分别为64.69%、79.47%,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说明R3处理更有利于VA菌根形成。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均可促进幼苗的根系发育,R1、R2、R3的侧根数均高于CK1,其中R3侧根数最多(21.0根)。由此可见,接种共生菌能有效促进杨梅幼苗的侧根生长,增加侧根数,从而提高苗木对养分的吸收,促进苗木生长发育。

表 2 不同接种处理对野生杨梅VA菌根生长发育的影响1)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inoculation treatments on wild Chinese bayberry VA mycorrhiz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处理 侧根数/根 菌根侵染率/% wP/(mg·g-1)
根部 叶部
R1 18.0±1.0ABa 64.69±5.16Bb 1.81±0.17ABab 0.90±0.02Bb
R2 13.3±1.3BCb 0.00±0.00Cc 1.47±0.06Bc 0.74±0.02Cc
R3 21.0±0.6Aa 79.47±4.86Aa 2.16±0.11Aa 1.09±0.06Aa
CK1 8.3±1.2Cc 0.00±0.00Cc 1.25±0.12Bc 0.72±0.03Cc
1)R1.单接种VA菌根菌,R2.单接种弗兰克氏菌,R3.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CK1.未接种的对照。同列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

表 2还可见,不同接种处理对苗木根部和叶部P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R1和R3处理苗木根部和叶部P含量均与R2和CK1差异显著,R2与CK1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单接VA菌根菌(R1)和混合接种都能明显促进杨梅对土壤中P元素的吸收;而单接弗兰克氏菌并不能有效促进杨梅对土壤中P元素的吸收。由上可见,VA菌根是促进杨梅对P元素吸收的关键因子。

3.1.3 根瘤发育

接种弗兰克氏菌是杨梅产生固氮根瘤的决定因素。从表 3可见,不同接种处理对杨梅结瘤数有极显著的影响;R2处理平均每株结瘤数29.7个,而R3处理则达到48.0个,提高了61.6%;未接种弗兰克氏菌的R1和CK1均未形成根瘤。对不同处理的结瘤数进行多重比较显示,R3与R2之间差异极显著,说明R3更有利于根瘤发育。

表 3 不同接种处理对野生杨梅根瘤生长发育的影响1)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inoculation treatments on wild Chinese bayberry root nodu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处理 结瘤数 鲜根固氮酶活性
个·株-1 μmol·h-1·g-1
R1 0.0±0.0Cc 1.31±0.02Bbc
R2 29.7±1.7Bb 1.46±0.04ABab
R3 48.0±5.5Aa 1.69±0.08Aa
CK1 0.0±0.0Cc 1.15±0.08Bc
1)R1.单接种VA菌根菌,R2.单接种弗兰克氏菌,R3.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CK1.未接种的对照。同列数字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

不同处理对杨梅固氮酶活性也有极显著影响(表 3)。LSD多重比较表明,R3处理与CK1之间差异极显著,固氮酶活性提高了46.96%;R2处理与CK1之间差异显著,固氮酶活性提高26.96%;R1处理虽比CK1提高了13.91%,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弗兰克氏菌侵染形成的根瘤是促进N元素吸收的关键因子,能明显增强植株的固氮能力。

3.2 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杨梅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幼苗接种试验表明,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杨梅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时期混合接种对杨梅的促生效果。

3.2.1 营养生长

于造林后第6年调查杨梅试验林的生长情况(表 4),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时期不同对树高和冠幅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干基径有极显著影响(P<0.01)。T1树高最高(2.53 m),T2次之(2.43 m);T1干基径最大(10.93 cm),T2次之(10.10 cm);T1冠幅最大(3.48 m),T2次之(3.39 m)。对树高进行LSD多重比较发现,T1与CK2差异极显著,与T3差异显著,但与T2差异不显著。对不同处理的干基径进行多重比较显示,T1与T3、CK2之间均差异极显著,但与T2差异不显著。对冠幅进行多重比较表明,T1与CK2差异极显著,T2与CK2差异显著,T3与CK2差异不显著,但T1、T2、T3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无论是苗期还是造林前期1~2 a进行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混合接种,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杨梅早期的生长发育,而且越早接种促生效果越好,最佳混合接种时期应在幼苗期至造林第1年。

表 4 不同时期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东魁’杨梅营养生长的影响1) Table 4 Effect of mixed VA mycorrhizal and Francis fungi inoculation time on vegetative growth of 'Dongkui' Chinese bayberry
处理 树高/m 干基径/cm 冠幅/m F
树高 干基径 冠幅
T1 2.53±0.07Aa 10.93±0.32Aa 3.48±0.05Aa 7.393* 9.932** 6.9*
T2 2.43±0.03ABab 10.10±0.35ABab 3.39±0.06ABa
T3 2.27±0.09ABbc 9.17±0.32Bbc 3.31±0.08ABab
CK2 2.07±0.12Bc 8.60±0.45Bc 3.09±0.07Bb
1)T1.幼苗期接种;T2.造林1 a后接种;T3.造林2 a后接种;CK2.未接种的对照。同列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
3.2.2 生殖生长

杨梅从幼苗至开花结果,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营养生长阶段。通过人为干预促进生长发育,加快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意义。从表 5可见,CK2始果期是造林后第6年,盛果期是第8年;T1始果期提早到第4年,第6年进入盛果期;而在造林后第1~2年混接的T2和T3始果期也提早到第5年,第6年开始大量结果。盛果期调查表明,不同时期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杨梅单果重和单株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不同处理的单果重和单株产量进行LSD多重比较显示,T1处理与其他3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由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大小可知,T1处理效果最佳,平均单株产量达33.66 kg,平均单果重达25.24 g,T2处理效果次之。由此可见,混合接种可促使杨梅提早开花结果,而且接种时间越早则效果越好,以幼苗期混合接种的效果最佳。

表 5 不同时期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东魁’杨梅生殖生长的影响1) Table 5 Effect of mixed VA mycorrhizal and Francis fungal inoculation time on reproductive growth of 'Dongkui' Chinese bayberry
处理 始果期 盛果期 平均单果重/g 平均单株产量/kg
T1 第4年 第6年 25.24±0.41Aa 33.66±0.50Aa
T2 第5年 第6年 23.07±0.11Bb 30.64±0.43ABb
T3 第5年 第6年 22.52±0.29Bbc 28.15±0.96BCc
CK2 第6年 第8年 21.89±0.22Bc 26.85±0.75Cc
1)T1.幼苗期接种;T2.造林1 a后接种;T3.造林2 a后接种;CK2.未接种的对照。同列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
4 讨论与结论 4.1 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的相互作用

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非豆科固氮树种不仅能与弗兰克氏放线菌共生,同时也与VA菌根菌共生,形成VA菌根菌—植物—弗兰克氏菌三位一体的共生体系[9, 12]。弗兰克氏放线菌与宿主植物形成根瘤,增强对N的吸收从而促进其生长,但对P的吸收能力较差[22-23]。VA菌根可以促进植物对土壤中P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进而有利于固氮根瘤的生长,提高根瘤的固氮活性[4, 10, 21, 24]。因此,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两者形成互补,联合增效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

本研究对杨梅幼苗混合接种了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结果表明,侧根数、菌根侵染率、根瘤数都有显著提高,而且植株对P吸收和固氮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也说明混合接种能更好地发挥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的作用,共同促进N、P的吸收。但不同菌种之间或不同植物个体之间,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相互作用会有所不同[11-12, 25-26]。本研究仅涉及1种VA菌根菌种和1种弗兰克氏菌种在杨梅幼苗期的效应。因此,对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的菌种组合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杨梅其他时期的生长发育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对杨梅生长的促进作用

杨梅是天然的非豆科固氮树种,能在贫瘠的环境下生长,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优良树种。20世纪80年代发现杨梅根部可侵染弗兰克氏菌形成固氮根瘤[23],随后对杨梅弗兰克氏菌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菌株分离、培养、选优及抗性研究等[3-5, 27]。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杨梅根际分离出多种的VA菌根菌[9],并通过人工接种方式研究其对杨梅生长的促进效应[25]

本研究首次对杨梅混合接种VA菌根菌和弗兰克氏菌,促进了杨梅早期的生长发育,在造林后第4年开始结果,第6年进入盛产期。本研究可为长汀水土流失区杨梅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亚梅, 陈健, 李维锋, 等. 杨梅的综合研究与利用[J]. 食品科技, 2007, 32(10): 75–78. DOI: 10.3969/j.issn.1005-9989.2007.10.022
[2] 何新华, 潘鸿, 佘金彩, 等. 杨梅研究进展[J]. 福建果树, 2006(4): 16–23. DOI: 10.3969/j.issn.1004-6089.2006.04.006
[3] 李志真. 杨梅共生菌Frankia的分离培养及侵染特性[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 28(3): 247–251. DOI: 10.3969/j.issn.1001-389X.2008.03.013
[4] 何新华.杨梅Frankia菌多样性和nifHDK基因克隆及杨梅转基因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4: 13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2004076045.htm
[5] 范小明. 杨梅根瘤内生菌的回接侵染特性[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5): 738–741. DOI: 10.3969/j.issn.1000-2286.2003.05.021
[6] 李桂伶, 范继红. VA菌根对黄檗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3): 25–30.
[7] 张科立, 蔡吉苗, 黄贵修. VA菌根对植物生长及抗逆、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08, 28(5): 95–100. DOI: 10.3969/j.issn.1009-2196.2008.05.022
[8] 屈兴豫.几种牧草植物接种VA真菌与根瘤菌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D].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4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29-2004076796.htm
[9] 林清洪, 曾新萍, 章宁, 等. 福建省主要非豆科固氮树木VA菌根真菌鉴定[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 23(3): 270–273. DOI: 10.3969/j.issn.1001-389X.2003.03.019
[10] 任嘉红, 刘瑞祥, 张晓刚, 等. AMF及Frankie混合接种对沙棘生长效应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4, 31(2): 6–9. DOI: 10.3969/j.issn.0253-2654.2004.02.002
[11] 何兴元, 吴清风, 韩桂云, 等. 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初步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6): 876–878.
[12] 赵淑清, 田春杰, 何兴元. 固氮植物的菌根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2): 306–310. DOI: 10.3321/j.issn:1001-9332.2000.02.038
[13] 黄素兰, 范小明. 杨梅生态园营建初期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 18(3): 45–46, 86.
[14] 范小明. 杨梅生态园林下凋落物的分解状况分析[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5, 27(2): 21–22, 29. DOI: 10.3969/j.issn.1002-2651.2015.02.005
[15] 黎舒, 郑巧巧, 林文俊, 等. 中轻度水土流失区银杏林下套种花卉效益分析[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 13(3): 150–155.
[16] 齐国辉, 陈贵林, 吕桂云, 等. 丛枝菌根菌在草莓上的应用试验[J]. 河北果树, 2001(1): 14–16. DOI: 10.3969/j.issn.1006-9402.2001.01.010
[17] 聂谷华, 朱迎强. 优质丰产杨梅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 2016(3): 49–51.
[18] 董建国, 柴春燕, 徐绍清, 等. 环境友好型杨梅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 33(4): 189–191. DOI: 10.3969/j.issn.1672-0873.2017.04.079
[19] 唐明. 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3.
[20] 李文凤, 房翠翠, 霍英芝. 不同农作物根际自生固氮菌分离及固氮酶活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7): 385–386. DOI: 10.3969/j.issn.1002-1302.2014.07.132
[21] 李晓林, 曹一平. VA菌根菌丝对土壤磷和铜的吸收及其相关性[J].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5): 65–72.
[22] 王娜媛.弗兰克氏菌与红桤木共生体系的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6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98-1011401480.htm
[23] 余其华. 临安县木本根瘤植物的调查[J]. 浙江林学院科技通讯, 1983(1): 35–38.
[24] 宋勇春, 冯固, 李晓林. 泡囊丛枝菌根对红三叶草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 6(2): 171–175.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0.02.015
[25] 王小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杨梅幼苗生长及铁素吸收效应的影响[D].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6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13270035.htm
[26] 仲崇禄.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 17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2201-2000000425.htm
[27] 谭晓庆, 康丽华, 康志雄, 等. 杨梅弗兰克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8, 28(5): 33–36. DOI: 10.3969/j.issn.1001-3776.2008.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