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5 Issue (4): 52-59   PDF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现实境况与实践进路
乔刚, 乔渝婷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 人文关怀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导师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尊重学生,持续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在学业、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特质,推动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构建和谐导生关系的重要抓手。当前,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面临着角色认知不足、关怀知识技能欠缺、关怀内容供给失衡及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导师应全面提升人文关怀认知,确保育人职责有效落实;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着力提升人文关怀成效;系统供给人文关怀内容,切实做到“三全”化人。高校要持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怀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    

人文关怀是人对人本身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关怀,它既是人的一种美好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要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1]。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多数在校研究生面临着学术研究、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诸多困惑与压力,亟需各方给予多层面、多维度的人文关怀。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对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性审思: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

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是导师的基本职责,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应全面把握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其时代价值,才能确保其将人文关怀职责落到实处。

(一)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解析

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作为一个政策话语,“人文关怀”首次出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文件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2]。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0年“人文关怀”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当中都提及要注重人文关怀。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为有效开展人文关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保障。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所谓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导师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尊重学生,持续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特质,推动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关怀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支持与帮助,全面关怀学生的发展。在关怀内容上,既要在学业发展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更要关注其职业规划发展和就业情况,即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关怀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在关怀方式上,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在具体情境中采取交流、沟通、引导、指导、支持与帮助等多样化的方式给予学生关怀。在关怀路径上,要在“强化”上下功夫。其中,在学业方面应强化学术资源支持,加强学业指导与进度管理;在日常生活方面既要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也要关爱其心理健康;在就业方面应强化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关怀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规律的倡导,促使研究生导师强化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认同与追寻,推动其更加关注和支持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人文关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对人存在的关心、对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关照,对人身心健康的关爱,也包括对人社会地位的关切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关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人文关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人是人文关怀的主要价值要素,人文关怀以人本身作为价值起点和理论核心。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以遵循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所进行的育人活动。“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以关注研究生的个体发展与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其主体地位和价值,关注其成长与发展,满足其多样化需要;以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其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心理健康、精神状态以及自我实现,增强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通过多样化、适切性的人文关怀方式来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能够有效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导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和研究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关心关爱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学业、就业等各个方面,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能够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关怀,才能切实提高育人的成效。人文关怀立足于关注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为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只有切实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关爱学生,对研究生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与全面化的关怀,才能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2.人文关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

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是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的关心、关爱、帮助、激励与支持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导师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育德、育知、育人的全过程、各要素。一是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即导师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加强思政引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即导师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深入了解其学业需求,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业发展资源,并进行悉心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学业成就。三是关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即导师从日常消费态度和方式、身体健康状况、社交情况等方面全方位关注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并主动提供帮助与支持,有效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来自学业发展、职业选择、经济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研究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有助于研究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五是关怀学生的就业情况。即导师通过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协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其就业技能,能够拓宽研究生的就业视野,帮助其有效就业。

3.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导生关系的重要抓手

关怀伦理认为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指建立一种稳定的关怀关系。而稳定的关怀关系是信任的基石,是建立和谐导生关系的基础。国内外实践表明,只有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平衡,研究生教育才有可能取得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和优秀人才培养效果[4]。导师对学生满怀期望与关心以及通过关注学生的多元需求,关心其学业进展、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等,能够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增强导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导生关系。研究表明,情感交流与支持在导生关系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5-6]。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导生之间的积极沟通和平等交流,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导师在学业、日常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给予学生充足的关照与支持,能够提升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拉近导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导师通过面谈、组会、邮件、微信、日常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业近况、心理健康与就业情况等内容,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导师的关心与爱护,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良师益友型导生关系。

二、现实境况: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主要困境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但是部分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过程中面临着角色认知不足、专业知识技能欠缺、关怀内容失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影响着和谐导生关系的建立,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 人文关怀角色认知不足,未能有效落实育人职责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受个人经验、价值观、获取信息的有限性和不及时性以及认知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自身在人文关怀中的角色认知不足,导致其未能有效落实育人职责。

一是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它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导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注重其个体的心理状态与情感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心理状态,有助于导师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导师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育人功利化倾向明显,过于追求科研绩效而忽视人才培养[7]。与此同时,部分导师对于人文关怀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品德形成、有效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关怀计划,更不愿意在关怀学生的生活、身心、就业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削弱了人文关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对自身在人文关怀中的角色缺乏全面认识。明确自身角色是导师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前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导师仍未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是履行人文关怀职责的关键主体,对自身角色理解不清,未很好掌握研究生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和基本技巧等。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导师还是抱着固有的“导师的作用就是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的其他方面是由辅导员等管理人员负责”的想法,即重学术轻思想,把指导研究生做学问和做人分离开来[8]。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数量的持续增加,大部分导师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位培训就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当中,对于自身在人文关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与掌握,难以在具体实践当中有效落实人文关怀职责。

(二) 人文关怀知识技能欠缺,难以有效提升育人成效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是二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分享生活和心理感受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导师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技能作为基础支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导师因人文关怀的专业知识不足与专业技能缺乏,导致其难以有效提升育人成效。

一是缺少人文关怀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的人文关怀知识是导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开展人文关怀的重要支撑。在实践方面,虽然大多数导师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甚至是多学科专业知识,但是大部分导师人文关怀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特别是部分导师未能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专业知识,使得其对人文关怀的内涵与作用缺乏深刻、系统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发挥人文关怀的育人作用。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与研究机构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但培训次数往往较少或非强制性参加,相关培训又主要集中在“如何跟踪监控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如何制定指导学生的规定与程序”两方面,其他方面的培训鲜有涉及[9]

二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研究生导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部分导师人文关怀专业技能的缺失,成为影响和谐导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欠缺。心理疏导是指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泄压、引导, 从而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10]。大部分导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往往是基于自身的教育与生活经验,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焦虑、孤独、苦闷、冷漠、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心理问题,更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疏导,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等。目前,大多数导师主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业以及科研成效,而在其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方面投入不足,有时甚至无意中加剧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沟通能力有待提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者的能力问题导致双方关系既可能更加紧密,也可能疏远或中断。英国学者斯诺认为“较高水平的导师并不将谈话完全局限于学科内,也处理很多学生个人生活上的问题”[11]。当前,部分导师沟通能力不足,沟通方式亟待优化,沟通方法有待改进,沟通频率普遍较低,其换位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其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未能精确感知和理解学生所传递的信息,无法准确表达对学生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导生关系的建立。数据显示仅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做到与导师每周交流一次以上,还有个别学生与导师交流每学期不到一次[12]

(三) 人文关怀内容供给不足,难以给予全面化的关照

只有以平等为准则、以理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怀,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13]。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存在内容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制约了人文关怀的效果。

第一,缺乏对学生学业的客观关照。学业成绩是衡量研究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方面,长期以来,受“五唯”评价标准的影响,部分导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是部分学术性研究生的导师,过于关心学生对于自己的课题完成进度、实验进展情况、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位论文的完成状况等,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缺少一定的关心和关爱。他们认为与其让研究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直接要求研究生从事给定的课题研究[14]。另一方面,导生关系被“老板—员工”式的雇佣关系所取代,导师在以谋取学术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扭曲了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学生在这种功利型导生关系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劳务负担[15]。因此,在导生之间形成了老板—雇员型(从属型、雇佣劳动关系)、缺失型(放养型)、冷漠型、功利型、简单型、紧张型等类型的导生关系[16]

第二,缺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爱。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Nature-Biotechnology》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六倍,全球41%和39%的研究生分别存在中度至重度的焦虑与抑郁表现[17]。在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18]。研究发现,导师的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与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学生的压力呈显著负相关[19]。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情绪、自我效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 进而对导师产生抵触和疏离感。

第三,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教育的关注。从内容构成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职业素质拓展与生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的统一,既包括职业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和基本创业技能,也包括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还包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品格养成、生涯建构能力[20]。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并未对导师指导学生就业职责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更多是出于个人意愿。另外,繁重的科研压力使得大部分导师无力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无心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发展教育,更别说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科学指导。65.2%的美国博士生和超过50%的澳大利亚和韩国博士生会和导师讨论职业发展问题,中国博士生只有36.9%的人会和导师谈论此话题,但有29.5%的博士生在做职业决策时会通过“观察导师”这一方式来辅助自己的判断[21]

(四) 综合评价机制亟待完善,尚未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推动导师开展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文关怀综合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关怀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是评价标准欠缺。近年来各高校虽然都相继出台《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就导师的岗位职责、导师权利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大多数高校对于导师人文关怀职责及其具体的评价标准等内容却鲜有涉及。从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关于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的政策文件中,有关导师人文关怀的内容较少涉及[22]。同时,大多数高校对于导师人文关怀的内容缺乏科学界定与具体量化,评价角度狭窄且内容过于笼统,未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科研奖项、学术头衔等数量与级别作为考核指标和依据,缺少育人成效方面的评价,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23]

二是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导师进行人文关怀的评价以管理部门为主体,学院(系、部、所)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参与度不高,难以真正发挥评价具体实施者的作用。与此同时,导师作为人文关怀职责的直接落实者,并未有效参与到评价活动当中,从而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导师参与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如在评价过程中缺失话语权,将直接影响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生成性的养成[24]。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导师开展人文关怀成效与其招生资格、任期聘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等有机结合,使得导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也使得人文关怀难以取得实效。而研究生作为人文关怀评价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大多数高校并未有效发挥其评价主体的作用,未能让其真正参与到具体的人文关怀评价活动中。

三、积极探索:导师加强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实践进路

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进程中,导师既要提升关怀认知,也要提高关怀能力,还要拓展关怀内容,高校也要完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把人文关怀落到真处、实处、细处,才能进一步落实导师的基本职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全面提升人文关怀认知,确保育人职责有效落实

全面提升关怀认知水平是导师履行人文关怀职责的前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只有强化对人文关怀的认知,明晰角色定位,采取主动行为,才能把育人职责落到实处。

一是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认知是人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工程[25]。认知过程是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26]。导师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文关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育人效果、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应通过与学生积极地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在学业、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有效提升育人成效。

二是明晰自身在人文关怀中的角色。导师作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其在人文关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其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此,导师要明晰自身在人文关怀中的角色定位,强化自身职责落实,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科研活动、实习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就业等环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关心、关怀、支持与帮助,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研究生学业发展的指导者,导师要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等活动,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业发展环境和支持条件。作为研究生身心健康的关爱者,导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关注学生多层次的发展需求,确保人文关怀落到细处。作为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帮助者,导师要在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开展实习实践、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支持。

(二)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效提升人文关怀成效

导师是否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是提升人文关怀成效的基本条件。为此,导师要多途径、系统化掌握人文关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一是主动学习人文关怀的专业知识。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教师知识中,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因为学科知识是决定能“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基础,专业知识是决定能“教会学生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依据[27]。导师落实人文关怀职责,应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和职业规划发展等人文关怀所需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关怀,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意志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导师应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人文关怀的课程、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与同行交流学习人文关怀的心得与体会,深刻理解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与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关怀知识,持续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另外,导师要定期总结和反思自身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不断调整人文关怀举措,持续提高人文关怀实效。

二是系统掌握人文关怀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导师开展人文关怀的重要条件,是人文关怀专业性的直接表现。一方面,导师应掌握心理疏导技能,增强问题干预能力。其一,积极关注。导师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既要包容学生的不合理思想、观念与行为,也要不设置评价标准进行评判;既要注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也要发现其优点与长处,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导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其二,以倾听为主。倾听不仅涉及倾听者从表达者那里接收信息,也包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对表达者的支持[28]。在人文关怀过程中,导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强化对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并注重充分运用表情回应、语言肯定等倾听技巧,进行及时反馈。其三,强化行为认同。导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同,让其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使得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焦虑与困惑,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宣泄与释放。同时,导师要通过开放式、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方式,强化对问题的识别、疏导与干预能力,通过共情帮助学生化解其困惑与焦虑,引导其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掌握人际交流技能,优化沟通方式方法。其一,注重提高表达能力。导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沟通过程中所蕴含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并及时给予反馈。导师要提高自身的表达技能,善于发挥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功能,掌握说话的艺术,以更好更顺畅地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研究生积极的对话意愿和独立的思考能力[29]。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导师要学会调节情绪状态,避免使用情绪化或具有攻击性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其二,学会换位思考。导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与研究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研究空间[30],通过角色换位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三,注意及时反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导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帮助其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反馈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三) 系统供给人文关怀内容,切实做到“三全”化人

人文关怀是一项以人为核心且内容丰富的工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人文关怀,才能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一是既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更要关爱其心理健康。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帮助者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在日常生活方面,导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了解其日常消费情况,掌握其人际交往状况,熟知其家庭基本情况,关心其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因其接触机会多、相处时间长、信任度高等独特优势,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在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重要作用[31]。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导师要通过面谈、非面谈(微信、电话、邮件等)的交流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切学生的情感状态,并且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积极疏解心理压力。另外,导师应通过定期组织团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帮助学生积极调节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其就业状况。导师是研究生学业发展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影响研究生学业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导师要通过不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定期召开组会等方式,及时跟进学生学习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学业方面存在的困难,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导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关心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并将其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首先,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学术发展和就业创业的指导,引导其形成职业适应力、发展建构力。其次,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就业状态,帮助学生正视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排解焦虑情绪,建立就业信心。再者,导师可以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最后,导师要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实习机会,推荐适合的岗位,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 持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怀引领示范作用

持续完善人文关怀考核评价机制,是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导师落实人文关怀职责的有力保障。

一是细化人文关怀评价标准。人文关怀评价标准是对人文关怀质量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是影响评价结果的最直接要素,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导师人文关怀评价标准要科学、客观、具体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为高校开展导师人文关怀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有效支撑。为此,高校要对研究生导师人文关怀的具体标准作出明确且细致的规定,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充分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尽量细化模糊泛化的规定和表述[32]。在实践层面,高校应围绕导师如何关怀学生的学业发展、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职业发展和就业等内容列出具体清单,建立科学、客观、明晰的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导师进行人文关怀。

二是发挥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高校应发挥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学院(系、部、所)、导师、研究生等主体在人文关怀评价的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其中,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人文关怀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管理部门要强化宏观监督和管理,持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各学院(系、部、所)作为导师人文关怀评价的责任主体,要认真落实和执行人文关怀评价制度,确保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导师作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常态化的关心与关爱,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人文关怀的经验、不足与成效,确保自身人文关怀工作落到实处。另外,研究生所给出的评价和诉求更能推动和激励导师不断改进和提高[33]。一方面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研究生能够有效参与到评价的活动当中;另一方面,研究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18-01-18)[2024-11-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6(33): 5-14.
[3]
习近平.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N]. 光明日报, 2023-03-16(02).
[4]
耿有权. 研究生教育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206.
[5]
杜静, 王江海, 常海洋.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导学关系: 我国博士生导学关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1): 43-50.
[6]
赵磊磊, 代蕊华, 伍红林. 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 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8): 43-51.
[7]
赵丽文, 林焕翔. 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疏离的生成与归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9): 71-79.
[8]
焦丽. 构建高校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J]. 学习月刊, 2022(1): 49-51.
[9]
包水梅, 陈志华, 丁洁. 英国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应然职责与实然困境[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2): 108-121.
[10]
路瑶, 孙赟. 心理疏导能力在辅助生殖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33): 21-23.
[11]
Snow S G. Correlates of Faculty-student Interaction[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3(46): 489-498.
[12]
王凤清, 律颖, 彭耕, 等. 某高校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1): 128-130.
[13]
陆璐. 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2): 39-41.
[14]
涂艳国, 吴河江. 自由教育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重构: 基于人文学科领域的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4): 23-27, 34.
[15]
张钧. 理性与管控: 研究生导生和谐关系构建路径[J]. 教育探索, 2024(2): 41-46.
[16]
刘志.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何在: 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20(9): 104-116.
[17]
Evans T M, Bira L, Gastelum J B, et al.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6(3): 282-284. DOI:10.1038/nbt.4089
[18]
夏瑾. 研究显示: 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N]. 中国青年报, 2021-04-13(8).
[19]
Blanchard C, Haccoun R R.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dvisor Support on the Perceptions of Graduate Students[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 25(8): 1010-1027. DOI:10.1080/13562517.2019.1632825
[20]
方伟.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7): 10-18.
[21]
徐冶琼. 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吗?——基于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 96-102.
[22]
刘宁宁. 导师指导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5): 17-24. 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1.05.03
[23]
秦国华, 赖晓春, 林锋, 等. 导师"立德树人"育人能力的提升策略与评价机制[J]. 高教学刊, 2024(12): 19-24.
[24]
朱国利, 毛金德.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的价值、问题与优化策略[J]. 教育探索, 2021(10): 82-85.
[25]
彭聃龄, 陈宝国.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2.
[26]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27]
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 2014(6): 81-90.
[28]
Lipetz L, Kluger A N, Bodie G D. Listening is Listening is Listening: Employees' Perception of Listening as a Holistic Phenomen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2020, 34(2): 71-96. DOI:10.1080/10904018.2018.1497489
[29]
张雪蓉. 研究生导师职责中的人文关怀: 意蕴内涵与实践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6): 15-19.
[30]
高耀, 许丹东, 陈洪捷.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 基于2021年全国硕士毕业生反馈调查的实证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4): 52-61. 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4.04.07
[31]
姜捷. 研究生面临压力现状、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7-122, 155.
[32]
程华东, 曹媛媛. 场域视角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机制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4): 10-16. 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1.04.02
[33]
朱太锐, 程翠玉, 徐先蓬. 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2): 18-23.
Rational Examination, Real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Supervisors' Humanistic Care for Postgraduates
QIAO Gang, QIAO Yut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Humanistic care is the basic responsibility of postgraduate supervisors.That supervisors provide postgraduates with humanistic care means supervisors adhere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putting students first", consider moral education to be their fundamental task, and respect students fully throughout the entir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y continuously care for and love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diverse academic, daily life, and employment needs, cultivating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noble personality,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realiz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humanistic care that supervisors should provide to postgraduates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the "student-first" concept, a core essence for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upervisor-postgraduate relationship. At present, supervisors are confronted with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providing humanistic care to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an insufficient perception of their role, a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regarding care, an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care content, and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is regard, supervisors should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foster moral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humanistic care for postgraduates by: enhancing comprehensively the awareness of humanistic care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mast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necessary to enhance humanistic care effectively; supplying systematically humanistic care content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perfecting continuously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highlight their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of humanistic care.
Keywords: humanistic care    postgraduate supervisors    postgradu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