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5 Issue (4): 41-51   PDF    
“双创”背景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基于“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实证研究
宋子玉1a,2, 彭湃2, 王学义1b    
1a. 大连民族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600;
1b. 大连民族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
摘要: “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支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双创”背景下,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即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导师的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指导风格均激励研究生的知识创新。对于以创业经历为代表的实践创新,控制型指导风格起到积极作用,支持型指导风格起到消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和师生关系能正向调节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学位异质性。本文为“双创”背景下研究生导师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提供现实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 导师指导风格    研究生创造力    批判性思维    师生关系    异质性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路径。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批复了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1],随后在2017年和2020年批复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有41个,占总数的19.33%,这些基地的设立旨在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由此可见,“双创”背景下,高校对于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景肩负重要的使命担当。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3]

2022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入选高校有170所本科院校和27所职业院校。高校的“双创”工作主要聚焦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创新创业相关实践活动的探索。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多面向本科生,仅有少数高校(如湖南大学)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研究生必修课[4]。北京理工大学提出“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育人新理念,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构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5]。2023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388.29万人,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已然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型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本科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更灵活的时间和相对成熟的心智,更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对比国外一流院校,以耶鲁、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之一[6]。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双创”教育必不可少。学术创新和创业能力是研究生创造力的重要体现。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7]。研究生的知识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学术类成果,以学术论文、学科竞赛、专利为代表。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水平主要以创业、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项目)为代表。2021年“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Master’s Students,以下简称SDOMS)发现,54%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研究生表示,所参与的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相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影响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4, 8]。在引领和激励研究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既是技术向产品转化创新探索的咨询专家,也是创业过程中商业实践的指导者。梁辰等研究发现师生合力实现技术创新转化,共同创业,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9]。因此,基于SDOMS的调查数据,本文尝试研究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有益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是用于解释领导风格对个体创造力影响的重要理论之一。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使得领导对个体创造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10-11]。有关领导风格的研究,以Burns提出的交易型领导风格和变革型领导风格,Oldhan和Cummings提出的支持型领导风格和控制型领导风格最具代表性[12-13]。前者多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中,而后者多用于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Oldhan和Cummings、Zhang和Bartol的研究均认为支持型领导风格对个体的创造力能产生积极影响,与之相对的,控制型领导风格对个体的创造力能产生消极影响[13-14]。Amabile等研究发现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起到促进作用[15]。王茜等研究和Gu等研究认为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与控制型指导风格均正向激励研究生的创造力[16-17]。蒙艺和罗长坤[18]通过对基础医学院师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导师的领导力与研究生能力呈现先降后升的正U型非线性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为了决定个体信念和行动而进行的理性的、反思性的高阶思维过程。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常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决定了个体的创造力[19]。张青根和沈红强调批判性思维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创造和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导学冲突事件频发,教育部等部门对构建和谐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愈加重视。已有文献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研究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21-22]。因此,本文尝试检验在“双创”背景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中,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

综合来看,对于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已有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聚焦“双创”背景下导师的支持型和控制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学术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影响,并考虑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构如图 1所示。

图 1 “双创”背景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
三、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的数据源自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面向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所高校开展的SDOMS调查。问卷发放11052份,有效回收10497份,有效回收率94.98%。问卷的信度、效度良好,抽样及说明详见《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021)》。通过对比SDOMS调查样本分布与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情况发现,本调查可以代表除医学外全国高校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样本相关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详见表 1

表 1 SDOMS调查样本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

尽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过程不同,前者更注重知识创新、后者更注重实践创新,但通过对比图 2硕士研究生“双创”表现的学位类型差异可以发现,学术型硕士在论文发表及创业经历两方面的表现均好于专业型硕士。对此的具体分析将在后续的异质性分析部分展开。另外,通过图 3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双创”表现的学科差异性很大,但由于SDOMS调查样本中不同学科的受访者数量差距较大,其中工学3972人(占样本总量37.84%)、管理学1591人(15.16%)、哲学54人(0.51%)、军事学5人(0.05%),所以对于样本量有限的学科(如哲学、军事学),其数据量不适于回归分析。因此,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暂不探讨各学科之间的差异。

图 2 硕士研究生“双创”表现的学位类型差异
图 3 硕士研究生“双创”表现的学科差异
(二) 变量定义

研究生创造力:分别用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创业经历作为研究生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若被调查的研究生有论文发表,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同理,若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

指导风格:Hyungshim等研究与古继宝等研究认为导师的指导风格并不是非此即彼,而可能是组合在一起的[24-25]。导师的指导行为不能简单地通过二维象限描述,各维度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26]。因此,本文并没有将导师按照指导风格进行二维分组,而是分别计算每位导师指导行为在支持型指导风格和控制型指导风格方面的倾向得分。(1)支持型指导风格。支持型指导是一种以满足下属的需求和偏好为导向的领导风格,比如关心下属的需求与偏好,创造一个友好的、心理上支持的工作环境。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体现在科研中则是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反馈,提供学术上与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在高等教育的研究背景下,设计问卷时参考Amabile等研究和Overall等的研究方法, 将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进一步划分为个人支持、学术支持和自主支持三个维度[15, 27]。个人支持强调当研究生面临研究瓶颈、个人压力或信心危机时,导师为学生提供安慰和同情,尊重学生并对学生的能力充满信心。例如:导师对我的失误/问题/困惑会及时进行疏导、解决;导师会关心和鼓励我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等。学术支持强调建立明确的学术目标和期望,及时提供有效的建议和信息以及实际的帮助,以用于完成科研任务。例如:导师会根据我的学习兴趣安排科研任务;导师为我提供参加学术会议所需经费及合理的助研津贴;导师会对我的论文进行细致修改等。自主支持强调鼓励学生公开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例如:面对导师,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导师指导时我能不断收获新东西(如新想法、视角、知识、方法)等。(2)控制型指导风格。控制型指导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风格,通过指令性的语言,对研究生的工作内容、期限、效率等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课题组在设计问卷之初,在一定范围内对研究生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的总结将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确定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工作进度控制、工作范围控制及私人空间控制。例如:导师严格要求我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导师强制要求我参加课题项目等学术活动;导师干涉我的私人事务。自变量涉及的问卷题项采用四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到4分,得分越高,表示导师的某种指导风格越强。

参照Hayes的研究,为使回归方程的系数更具解释意义,本文对自变量进行Mean Centering处理[28]。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2所示。

表 2 核心变量描述性统计

此外,通过既有文献发现,研究生的创造力与学生年级、是否有工作经历、导师性别、学校所处地区等因素相关,因此将上述分类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描述性统计见表 1

(三)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导师的指导风格对于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力的影响,学者们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一般认为,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能够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一些学者认为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会通过抑制个体动机对研究生的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而另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导师的控制型指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是积极的[29-30],其原因是东亚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学生从小接受集体主义以及尊师重道的教育,易于接受导师的指令性要求,并且控制型指导风格会减少学生在适应性、组织工作等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活动。此外,在SDOMS调查中发现,仅有10.5%的研究生出于学术研究兴趣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求学动机攻读研究生,71.73%的研究生的初衷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适当的控制型指导风格是必要且有效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和控制型指导风格均正向激励研究生的创造力。具体研究假设如下:

H1: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正向激励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H2: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正向激励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H3: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正向激励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H4: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正向激励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由于因变量为二值变量,本文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模型设定如下:

$ \begin{gathered} \log i t\left(P_i\right)=\ln \left(\frac{P_i}{1-P_i}\right)= \\ \alpha_0+\alpha_1 { Guiding_style }_i+\varSigma { Control }_i \end{gathered} $ (1)

Pi表示样本中研究生进行知识创新或实践创新的概率,分别代入学术论文发表和创业经历。Guiding_stylei表示导师的指导风格,依次代入支持型指导风格、个人支持、学术支持、自主支持和控制型指导风格、工作进度控制、工作范围控制、私人空间控制。

ΣControli为控制变量,如上文所述控制自变量外可能对研究生创造力产生影响的因素。α0为模型中的常数项。

四、实证结果

表 3是导师的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通过第(1)列可以发现,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比第(2)到第(4)列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来源于个人支持、学术支持和自主支持三方面,且自主支持>个人支持>学术支持。这说明,研究生在进行知识创新时,是否在导师面前充分的表达个人的研究设想最为重要,其次是在面对研究瓶颈时,导师能否给予及时有效的安慰和鼓励,最后是学术上的实际指导与经费支持。假设H1成立。第(5)列展示的是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影响。与支持型指导风格一致,其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示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同样对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比第(6)列到第(8)列的回归结果,三种控制对知识创新均有积极作用,且工作进度控制、工作范围控制、私人空间控制对应的影响依次降低。假设H2成立。

表 3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影响

表 4是导师的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实践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第(1)列到第(4)列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有消极的影响,且这种消极影响来自个人支持、学术支持和自主支持三方面。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假设H3不成立。现实中导师对于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态度比较“微妙”。支持型指导风格更强的导师对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上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安慰和鼓励,但支持的重点在学术创新方面,例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一些在学术上关注更多的导师,认为在校期间创业挤占了学术科研时间,他们在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给予支持的同时,对研究生的创业行为是持有消极态度的。第(5)列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影响是积极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强调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过程管理,这种特质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必要素质。通过第(6)列到第(8)列的回归结果可知这种积极作用源于工作范围控制和私人空间控制而非工作进程控制。假设H4成立。

表 4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影响

此外,通过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还发现,相较于研一年级,高年级的研究生通过知识积累,知识创新能力更强。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工作经历对学术创新的影响是消极的,这和导师在招录研究生时更青睐应届生这一现象相一致。男性导师、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生知识创新表现更好。而毕业年级、入学前有工作经历、高校所在地为中部地区的研究生在实践创新中表现更好。

五、拓展性分析 (一) 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的调节效应

基于前文的分析,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因此,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引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乘项,构成式(2)。其中Moderatori为调节变量,分别代入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自评得分和师生关系自评得分。重点关注交乘项系数γ3的符号和显著性。

$ \begin{gathered} \operatorname{log}it \left(P_i\right)=\ln \left(\frac{P_i}{1-P_i}\right)= \\ \gamma_0+\gamma_1 { Guiding }_{ {style }_i}+\gamma_2 { Moderator }_i+ \\ \gamma_3 { Guiding }_{ {style }_i} * { Moderator }_i+\sum { Control }_i \end{gathered} $ (2)

表 5报告的是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研究生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抑制作用。师生关系同时正向强化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学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但对于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中,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均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表 5 批判性思维与师生关系的调节效应
(二) 异质性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部分,本文发现相较于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双创”表现更好,因此导师的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在不同学位类型的子样本间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不同的学位类型分组,进行式(1)模型的回归检验,同时分组回归的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由基于Bootstrap的费舍尔组合检验自抽样1000次计算得到经验P值。

表 6为导师的指导风格对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创造力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影响均有显著的差异。控制型指导风格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知识创新促进作用大于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创新的促进作用小于学术型研究生。在SDOMS调查中,28.8%选择攻读专业型硕士的研究生出于“考试难度低于学硕”“学制时间短”的原因,这类学生的学术动机较弱。导师恰当的控制型指导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表现。在实践创新方面,统计结果虽显示有显著性差异,但考虑到回归系数相近,这里就不做进一步探讨。

表 6 异质性分析:基于学位类型分组
六、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 结论与建议

研究生作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其创造力水平应该被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高度重视。导师指导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其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SDOMS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在“双创”背景下,着重关注研究生创造力在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的表现,主要结论如下。

1.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影响

导师的不同指导风格均能激励研究生的知识创新,支持型指导风格抑制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控制型指导风格激励研究生的实践创新。知识创新与学术研究联系紧密,因而不同的指导风格均呈现激励作用,然而,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创业的态度却是消极的。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2020年疫情期间,我国实施了研究生扩招政策等现实情况使研究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研究生创业不仅扩大了就业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身边同学的就业机会,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因此,研究生导师在培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正确看待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给予积极的支持。

2.批判性思维和师生关系正向调节

批判性思维和师生关系在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提高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导师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激励效应。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应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新行为的基础。通过课堂与实践提高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31]。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和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创造力提升中的调节作用。

3.学位异质性值得关注

研究发现,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学位异质性。导师应该依据学位的不同,采取更适合的指导风格以便更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学术型硕士应更注重学术创新,而专业型硕士应更注重实践创新。但在调查中发现,学术型硕士的两种创新表现均优于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且能够迅速适应职场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未能充分体现出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方式上的显著差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乃至评价体系往往趋同,导致专业型硕士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未能获得预期的强化。各高校应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创业导师”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双导师队伍建设。

(二)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然而研究生是创造力快速发展的群体,批判性思维和师生关系同样在动态变化。未来可采用追踪问卷调查方法,更准确地捕捉到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其次,SDOMS是基于我国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调查,仅代表我国高等教育视域下的研究结果。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跨文化样本,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以得出更普遍性结论。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② 调查采用比例抽样方式,根据硕士在校生的培养高校隶属关系比例、所处地域比例、学科门类比例以及学术与专业学位比例的总体分布,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在全国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在读硕士生总样本仅为0.1%、3.3%,因此抽样后的被访者人数较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EB/OL]. (2016-05-12).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12/content_5072633.htm#:~:text=%E6%A0%B9%E6%8D%AE2016%E5%B9%B4%E3%80%8A,%E5%87%BA%E4%BB%A5%E4%B8%8B%E5%AE%9E%E6%96%BD%E6%84%8F%E8%A7%81%E3%80%82.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7-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
[3]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13).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
李树涛, 李建, 刘韬.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教学实践: 以湖南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9): 22-26.
[5]
王战军, 覃艺雯, 李旖旎. 创新驱动  融合育人  追求卓越: 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3): 1-6. 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4.03.01
[6]
吴雪萍, 袁李兰. 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6): 102-109.
[7]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8]
侯士兵, 冯霞, 玄雪梅. 双创视角下优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2): 27-31.
[9]
梁辰, 陈谦明. 基于接力创新的研究生创业调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4): 66-72.
[10]
Shin S J, Zhou J.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onservation, and Creativity: Evidence from Korea[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6): 703-714. DOI:10.2307/30040662
[11]
Zhou J, Shalley C E. Research on Employee Creativ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3, 22: 165-217.
[12]
Burns J M. Leadership[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8.
[13]
Oldham G R, Cummings A.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3): 607-634. DOI:10.2307/256657
[14]
Zhang X, Bartol K M. Linking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1): 107-128. DOI:10.5465/amj.2010.48037118
[15]
Amabile T M, Schatzel E A, Moneta G B, et al. Leaders Behavior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Perceived Leader Support[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1): 5-32. DOI:10.1016/j.leaqua.2003.12.003
[16]
王茜, 古继宝, 吴剑琳.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学生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5): 14-17.
[17]
Gu J, He C, Liu H. Supervisory Styles and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Roles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7, 42(4): 721-742.
[18]
蒙艺, 罗长坤. 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 直线相关还是曲线相关?[J]. 复旦教育论坛, 2015, 13(3): 27-33, 65.
[19]
江静, 杨百寅. 善于质疑辨析就会有高创造力吗: 中国情境下的领导——成员交换的弱化作用[J]. 南开经济评论, 2014, 17(2): 117-128.
[20]
张青根, 沈红. 一流大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及其增值: 基于对全国83所高校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 2018, 12: 109-117.
[21]
马永红, 吴东姣, 刘贤伟. 师生关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 学术兴趣的中介作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 40(6): 117-125.
[22]
潘炳如, 顾建民. 导师指导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不同学科类别的差异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 4: 52-60.
[23]
彭湃, 胡静雯. 控制型指导与研究生能力增长: 基于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数据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9): 52-61.
[24]
Jang H, Reeve J, Deci E L. Engaging Students in Learning Activities: It is not Autonomy Support or Structure but Autonomy Support and Structur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102(3): 588-600.
[25]
古继宝, 王茜, 吴剑琳. 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1: 45-50.
[26]
彭湃. 情境与互动的形塑: 导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与解释框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9): 61-67.
[27]
Overall N C, Deane K L, Peterson E R. Promoting Doctoral Students' Research Self-efficacy: Combining Academic Guidance with Autonomy Suppor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1, 30(6): 791-805.
[28]
Hayes A F.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3.
[29]
Amorose A J, Horn T S. Intrinsic Motiv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iate Athletes' Gender, Scholarship Status, and Perceptions of Their Coaches'Behavior[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00, 22(1): 63-84.
[30]
Zhou J, Su Y. A Missing Piece of the Puzzle: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 Cultural Patterns of Creativity[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0, 6(3): 391-413.
[3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18-01-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On the Influence of Supervisors' Guidance Style on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Promo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National Survey on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SONG Ziyu1a,2, PENG Pai2, WANG Xueyi1b    
1a. Party Committee Student Work Department,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Liaoning, China;
1b.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Liaoning, China;
2.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serve as strategic pillars for making China an innovation count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ne of the key tasks in reform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he creativity of postgraduates-specifically,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knowledge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innovatively in practice.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n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how supervisors' guidance styles influence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The study finds that different guidance styles all stimulate postgraduates' knowledge innovation. For innovation in practice represented by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the controlling guidance style plays a positive role, while the supportive guidance style has a negative impact. Further study reveals that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positively adjust the influence of a supervisor's supportive guidance style on the creativity of postgraduates. The influence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guidance styles on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exhibits academic degree heterogeneity.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is paper provides postgraduate supervisors with realistic evidence and insightsfor them to enhance postgraduate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supervisors guidance style    postgraduates'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te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