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5 Issue (1): 89-96   PDF    
硕士生推优免试中“竞胜”行为的发生机制与调适路径
朱元嘉, 周海涛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摘要: 硕士生推优免试模式是选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优先追求推免胜出为目的的群体竞胜行为。基于14位学生的访谈资料, 运用三级编码构建学生竞胜行为的发生机制, 数据显示: 推免制度面临资格标准准确性和程序公平性的双重挑战, 形成竞胜行为的外部推力; 学生权衡时间与精力沉没成本, 分析推免失利风险, 促成实施竞胜行为的内部选择; 师生及生生在二元博弈中重新分配推免资源, 推动竞胜行为迅速蔓延。竞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部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情感优化, 但失度竞胜可能导致能力发展受损与情感体验恶化。建议完善推免制度资格标准与程序, 引导学生自我超越的个性化发展, 营造教师、朋辈等多主体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推优免试    拔尖创新人才    竞胜    
一、问题提出

自1985年试点高校施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政策以来,推优免试(以下简称“推免”)在研究生招生模式占比中呈扩大趋势[1]。推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考模式依靠成绩选拔人才的弊端,侧重于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评价,成为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2]。然而,学界对于推免能否真正推优仍存疑问。有学者认为推免倾向于选择相对保守求稳的学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3]。有研究比较推免生与统考生的学术素养后发现,刚入校时推免生的学术素养总体表现不如统考生,在学术兴趣、学术能力维度上均值较低[4]。还有研究发现,统考生在科研兴趣、科研成果、写作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推免生[5]。基于推免生质量水平不达预期的现实困惑,学者们研究发现学生在推免过程中存在以获得推免资格为目的、引发的“卷字数”“选课谋划”“刷绩点”等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竞争行为[6-7]。为进一步分析学生的竞争行为、厘清学生的竞争逻辑,有学者提出竞优与竞次的概念:竞优指创新人才的培养,即面对不确定性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怕失败是行动前提;竞次指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争取不出任何瑕疵,总在寻找标准答案,不能失败是行动策略[8]

实际上,在推免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优先追求推免胜出为目的”的群体竞争行为,本文将其定义为竞胜行为。竞胜与竞次、竞优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与竞次、竞优所具有的褒贬意味不同,竞胜作为一个中性术语,主要评析推免胜出的优先位序,而非对学生行为进行价值评判。其次,与竞次相比,竞胜更强调情境的互动性。推免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满足制度要求、注重个体优势积累,还需竞争有限的推免名额。学生时刻将自己置于朋辈比较中,追求的不仅是不能失败,更是在群体竞争中胜出的竞胜逻辑。最后,竞胜与竞优均体现出学生对成功的追求与渴望,但二者对成功的定义及实现路径存在差异。竞优的核心在于追求真正的创新,学生以此为内驱力,不断突破自我,寻求内心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竞优者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不畏失败,不被外界评价左右,更注重内在的成长。竞胜则倾向于追求外在定义的成功,学生更加期望推免生的身份带来的他者认可,将外在评价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学生均通过竞胜行为追求推免成功,也不意味着依靠竞胜行为取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就一无是处,而是这种追求一旦失度,就容易束缚学生的成长。

为深入揭示竞胜行为的产生原因与发生机制,本文将追溯至推免生选拔以前的阶段,聚焦学生在获取推免资格过程中的竞胜行为,分析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减轻失度竞胜产生的负面效应,优化推免人才选拔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推免过程中的竞胜行为是学生认知、情感、行动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量化研究难以详细揭示学生采取竞胜行为的行为逻辑与内心情感。本文选择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对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为何选择推免、在竞争推免资格的过程中产生了何种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为何、对竞争行为的感受如何。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1小时左右,共计获得访谈资料14万余字。

(二) 研究对象

考虑到不同高校、专业的推免制度在推免细则、名额、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选取来自不同高校、专业的学生共14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已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共9人,以编号“Y+序号”表示;正在竞争推免资格的学生共5人,以编号“J+序号”表示,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如表 1所示。

表 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三) 资料整理与分析

本文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在开放式登录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打散、编码、合并,抽象出53个初始概念,合并同类项后获得18个初始范畴。在关联式登录时,依据初始范畴内在关系形成8个主范畴。在选择式登录时,本文将“学生竞胜行为的发生机制”确立为核心范畴,编码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学生竞胜行为发生要素主范畴表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者在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后,以部分预留原始资料进行饱和度检验,发现没有新的概念范畴产生,可认为硕士生推免过程中竞胜行为的发生要素已达到理论饱和。据此,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 1所示)。

图 1 硕士生推优免试中竞胜行为的发生机制
三、竞胜行为发生的双向因素与交互影响 (一) 竞胜的外部推力:推免制度资格标准准确性与程序公平性的双重挑战

每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构建人类的认知与行为[9]。推免制度既要增强资格标准的准确性,又要确保程序的公平性。实践中,准确与公平的难题诱发了学生的竞胜行为。

1. 从能力考察到成果比较的资格标准

推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考查学生创新、科研、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从中选出适合学术深造的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造诣,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判和变革的勇气等综合素质[10]。为了判断学生是否有资格推免,需要将“拔尖创新”这一抽象名词可测量化,转化为科学、具体、可行的资格标准。然而,学生的能力素养难以被简单测量,如何准确评估学生是否具有推免资格成为重要挑战。

实践中,有的高校以学生有无成果等同于将来能否“拔尖创新”,成果质量审核标准较为模糊;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于注重学生成果评估,弱化了创新品质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学生敏锐感知显性成果导向的资格标准,主动内化高校要求。J1直言:“学校推免中看重成果,只有这么一种‘优秀’被推到了很多人眼前,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向这种‘优秀’靠拢,这种导向下大家就各显神通。”一些高校忽视资格标准的过程性考核与学生自我评价,仅在最终考核时关注学生成果数量是否满足要求。J3抱怨:“学校只是按照要求最后看看你有没有达标,过程中啥都没有做。”一些学生逐渐领悟到,获得推免资格的核心在于满足制度规定的各项要求。他们发现资格标准设置的宽泛性、推免内涵的显性成果导向、评价方式的结果导向等特征,有针对性地依据制度要求采取行动,积极投身各类活动、积累成果,逐渐衍生出竞胜行为。

2. 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制度程序

推免制度及实践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乎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实践中,推免制度程序面临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以学生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虽相对公平,但有些片面,难免落入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的窠臼。推免制度程序中,学生过于注重短期学术成果和成绩排名,容易产生应试心态,催生竞胜行为。Y3回忆:“成绩分数占大头,其他比例太低了,所以其他活动都没人参加。”另一方面,以推免生综合素质为主的考核虽相对全面,但考核指标越多,程序中留给学生的竞胜空间越大。Y2质疑:“推免指标越多越不公平,大家都跑去当学生干部,谁能当谁就有很大的空间。”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成为多数高校推免制度程序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难以避免制度程序固有的不足,引发学生竞胜行为。

推免制度程序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所有学生了解评审标准与过程,做出合理决策。然而,有的高校制度解释相对缺位,未全面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推免制度的内容与要求。“没有人给我们解释过为什么这么设置推免制度,但是我自己劝说自己接受,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的。”(Y2)多数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制度的真正目的与操作规范,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导致对推免制度产生误解,过度放大推免的重要性,诱发竞胜行为。同时,学生若未能充分掌握推免制度的调整频率与内容,容易产生迷茫与不确定的心理。J5一直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不得不全方位准备,以防变动。“因为它每年都在变化,你不知道你做的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或者到时候没用了,所以不管什么都要做。”(J5)推免制度程序信息解释与宣示存在不足,学生难以准确自我定位。为提升成功几率,学生不得不紧抓每个得分点,这加剧了竞胜行为的发生。

(二) 竞胜的内部选择:规避沉没成本与失利风险的理性锁定

学生是“理性人”,在价值偏好引导下,依据推免要求对个体实力进行评估。学生既受制于时间和精力沉没成本的付出,又需对当前形势进行风险评估,双重顾虑下不得不锁定竞胜行为。

1. 时间和精力沉没成本强化竞胜执念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关注沉没成本,决策结果与沉没成本大小成比例[11]。在推免中,沉没成本表现为学生为争取推免资格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早确立推免偏好的学生越容易投入时间与精力,占据优势。Y4与J5在校期间牺牲了大量娱乐时间,以推免要求为准则规划学习生活,为推免胜出投入了大量精力。“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时间都在寒暑假,所以我有连续一年没有寒暑假,没有真正去玩,更别说出去旅游,就算是真正休息几天也是没有条件的。”(Y4)“我感觉整段时间都在做这个事情,如果不保研,这段时间可以干很多其他事情。”(J5)

前期高额的沉没成本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多,越期待有所回报,这种心理预期逐渐转变为对推免胜出的强烈执念。“我都付出这么多了,如果最后我还不能保研,我觉得我不能接受这个结果。”(J5)“害怕自己付出的东西没有结果,没有收获,要付诸东流。”(Y1)已投入的沉没成本触发了学生的“心理锁定效应”,学生锁定投入策略的同时,采取竞胜行为提高推免成功的概率。Y8在计算沉没成本后,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提升个人竞争力。“没有办法,在课程成绩方面,我付出了很多,如果我再不多参加那些容易加分的比赛,那我前面做的不就浪费了?”(Y8)学生对沉没成本的过度关注,以及为挽回损失和证明决策正确性的心理动机,促使他们合理化竞胜行为,增强采取竞胜行为的决心。

2. 规避失利风险维持竞胜优势

对行动者来说,决定哪种行动是理性行动,需要足够的信息,这信息既涉及未来的种种选择,又包括其他行动者可能采取的行动[12]。为获取推免资格,学生评估形势风险,评估内容不仅包含对资源获取难度、获取时间的判断,也包含对其他学生实力的推测。推免是一场容错率极低的锦标赛,全景式的监督机制使其对参与者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规范与引导,它将目标转化为每个阶段的具体事项,支配学生生活[13]。在精细化的时间管理与任务安排下,学生面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风险。面对时间压力、资源获取难度等失利风险,一些学生倾向于选择能够迅速增强个人竞争力、提高推免成功率的策略。“会有意识地向往届学长学姐了解哪些课程分数给得高,可能会出现挂科的课程、风评不太好的课程、课业压力非常大的课程,就不会再选了。”(Y6)“正常发论文是要做实验的,不过现在计算机软件比较发达,也有只做仿真不做实验的,做仿真可能半年就能发三篇SCI。”(J2)在此过程中,学生展现出主动竞胜的意识,确保自己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推免资格。

学生的行动不能脱离情境中的他人行动,个体需要评估他者实力以确定自我定位和竞争行为。在推免情境中,个体面临多个竞争者,尤其是在推免资格比例低于5%的专业中,有的专业只能推免1~2人。面对或明或暗的竞争者,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差,难以判断对手实力。Y4所在专业的推免名额只有两个,“只要你不是第一就是边缘人,大家多少都有点藏着掖着,你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所以一直担心自己有没有保研名额”。(Y4)未知的朋辈实力将学生置于自我优化的压力之下,学生急需寻找到争取竞争优势的途径,竞胜在此时为学生提供了减轻心理负担的方式。

(三) 竞胜的二元博弈:师生互动与朋辈竞争驱动推免资源分配重组

学生在获取推免资源的活动中缺乏完全控制权,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使用已有资源去换取对自身利益至关重要但处于其他行动者控制之下的各种资源[14]。“预备推免生”遵循集体行动的逻辑,与教师、朋辈互动交换资源,增强推免胜出的优势。

1. 师生互换资源助推竞胜发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业成绩,影响学生能否获取推免资格。在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之上的价值判断,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15]。教师的“有限理性”,为学生实施竞胜行为提供了可能。譬如有的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倾向于为坐在前排的学生打高分。前排学生认真听课的状态,符合教师对学生形象的期望,这种价值判断侧重于身体的外在表现。Y1洞察到教师的评分偏好后,采取主动坐在前排的竞胜行为,“我会刻意刷存在感,每节课坐到第一排,给老师留下好印象”。(Y1)

在学业成绩评定过程中,有的师生群体围绕评教分数和学业分数产生动态博弈,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反馈的机制。有的教师为使个人评教分数最大化,采用为学生划重点、编制习题册题目等方法,间接促进竞胜行为的产生。Y1透露:“期末考试前会让老师帮忙划重点,老师考虑到学生会写教师测评不会太为难你。”J4表明:“考试时候的题目都是之前老师讲过的题目,还有练习册上的题。”考核的初衷是测评学生心智的发展,策略性出题将心智的发展转化为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背书、刷题等重复性训练取得高分,师生群体间的互动促使推免资源再次分配,一些学生通过竞胜获得更大优势。

2. 朋辈竞争资源加速竞胜蔓延

推免名额的稀缺性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信息差,为确保个人实力积累的优先级,学生普遍采取竞胜行为。朋辈群体具有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两种功能逻辑。在社会遵从功能逻辑下,学生与朋辈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或决策[16]。一方面,学生处于集体竞胜的环境中,受朋辈群体影响,主动学习与模仿朋辈的竞胜行为。“一个推免的学长说学生会活动会加分,我猛然意识到我没有什么社团经历,就临时加了一个。”(Y6)另一方面,学生的竞胜行为为其他朋辈提供参照,并经过他人的竞胜行动间接影响自我,进一步催生自我竞胜行为,形成竞胜的循环。“你做了什么项目加分都能打听到,那些项目又是每年都办的,其他人下一年就会参加那些项目,所以好加分的竞赛要尽量多参加。”(Y1)朋辈群体的社会遵从功能逻辑传播了竞胜渠道,引发了朋辈群体内的相互模仿。

在社会比较功能逻辑下,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估时并非基于自身的绝对能力,而是参照朋辈群体中的相对水平[16]。竞胜行为是资源竞争行为,当朋辈群体威胁到自身推免资格时,学生及时反应、采取策略赢得竞争优势。一方面,当学生处于劣势、排名较为落后时,依靠竞胜行为扭转局面、赶超对手:“有些人在大四一下拿了两个奖,打得我措手不及,必须赶紧参加点比赛或者发点论文才能赶上。”(Y4)另一方面,当学生优势地位不明显、容易被反超时,为维持优势地位,采取竞胜行为,快速拉开与朋辈之间的差距。“之前我没有考虑过发普刊,觉得普刊含金量很低,但是你不发人家发,不就被落下了吗?”(Y7)

四、竞胜行为的“双刃剑”结果与体验 (一) 竞胜能力的差异化发展

在竞胜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习得了默会知识与技能,强化了基础能力,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失度竞胜的程式化特征,可能会触发一些学生的标准化行为,抑制学生创新思维、批判精神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1. 适度前置性竞胜能强化基础能力

竞胜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决策平衡能力。前置性竞胜行为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了经验借鉴,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性知识与基础能力。Y9回忆:“很多比赛对论文格式和排版是有要求的,这对我考计算机二级很有帮助。有一些竞赛是需要答辩的,也会锻炼个人汇报能力。”为成功获取推免资格,Y5投身于多类竞赛之中,磨炼了决策与平衡能力,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做出最优化选择,“每走一步都不断在尝试,如果你觉得这个希望很大,就去尝试,如果希望不大,就自己调试,自己也在平衡、权衡”。(Y5)

2. 失度程式化竞胜会弱化高阶能力

“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把生长本身看作目的”的观点强调外在目的性,过于重视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了个人的发展[17]。失度追求竞胜的外在目标,削弱了学生对长期发展的关注,一些学生努力向推免胜出靠拢,行为表现出程式化特征,批判性思考能力发展受到伤害。在集体竞胜的环境下,推免成为标准化的攻略手册,Y6依据手册采取标准化行动争取推免资格,“大一刚进来,学长学姐就会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成功保研,直接用思维导图或者公众号推给你,只要按照他们的经验一步步来就行”。(Y6) J3洞察竞胜暗含的套路后,将技能的习得方式推演至智力发展中,将学习视为反复练习的产物,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考试前多刷题,我把这些题来来回回做了很多遍,考试时候你看一眼都能知道这是哪的题”。(J3)过强的目的性使部分学生遭受竞胜的反噬,J1突然意识到自己既没有精神的成长,也没有心智的成熟,“我们会戏称学着旧的知识,做着旧的题,大家一起疯狂卷”。(J1)

(二) 竞胜情感的个性化体验

集体实践将推免演变为有捷径可走的锦标赛,学生在这场比赛中通过与自我、他人及环境的深度互动,不断深化自我认知,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1. 竞胜过程中的意外之“喜”

在学术生涯初级阶段,学生常依赖外界评价建立学术信心。学生采取竞胜行为,参加容易取得成功的活动,以获得外界认可、增强学术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这种正向反馈有助于Y7在学术道路上自信前行,“我知道比赛比较水,但是结果得到了大家认可,他们觉得我有这个潜力,对我来说很激励”。(Y7) 一些学生从竞胜行为中体验到学术成就感和满足感,将外部的规则和奖励内化,形成稳定的内在目标和价值观,实现了外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变。J2在比赛中因灵感被验证而深感快乐:“比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灵感,然后去尝试了这个灵感,发现和实验结果一样,这个时候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挺激励人的。”(J2)竞胜行为促使Y6参加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为其带来多元化的体验,“最开始我是奔着有证书才参加的活动,后来发现挺好玩的,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跟他们聊天、做游戏、参加活动,我觉得挺不错的”。(Y6)

2. 深度自反后的情感侵蚀

推免的核心初衷在于“推优”,其本质是对学生学术成就的认可。然而,失度竞胜使推免机制逐渐异化,转变为一种潜在的惩罚机制。在推免锦标赛中,Y4时刻将自己置于高压之下,学术志趣逐渐消退,失度竞胜催生的低质量成果导致其对学术产生误解,“我可能对别的东西有激情,但是我对科研是绝对没有激情了”。(Y4)一直未能深入了解科研的J1逐渐怀疑自己是否具备继续读研的潜质,“我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这种能力,适不适合走这条路”。(J1)在生活中,失度竞胜增加了推免结果的不确定性,恶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制度施加于个体的焦虑是一种“无法在个人行动过程中满足道德规则的特定形式”[18]。失度竞胜下,学生时刻面临推免结果的不确定性,推免失败的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感。J1:“焦虑来自大家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加分,一旦有了这种可能,我的危机感就上来。” Y2陷入自我认同的解构,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裂。Y2为了顺利推免选择其他专业学分系数更高的课程以获得更高的成绩,在教师询问为何选择非本专业课程时,Y2表示难以启齿,“我说因为我们专业课没有开成,我没有说想要拿这课乘1.2的学分。我不敢说,我觉得很羞愧”。

五、竞胜行为的调适与重塑

推免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科学选材、引导教学。竞胜行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自我提升。然而,失度竞胜的外部导向容易使学生陷入朋辈比较的压力,引致消极的学习体验。一旦外部激励消失,学生可能会感到怅然若失,陷入一种缺乏目标和方向感的茫然状态,对学术和个人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辩证审视竞胜行为,减轻失度竞胜引发的消极影响,需要调适与重塑竞胜行为,由与别人竞争转到与自我竞争,由胜过朋辈转向超越自我,由理性人成长为卓越人,实现提升能力、塑造品性、涵养心智的目的。

首先,完善推免制度,提高资格标准的准确性与程序的公平性。提高对学生成果的质量审核标准,重视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资格标准评审细则和程序,引入包含学术成绩、科研能力、实践经历等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依据成果的学术价值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要求。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差异化评审细则,理工科要加强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相关技术竞赛的权重,人文社科要注重论文发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增加中期考核、年度评估等阶段性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失度竞胜行为。推免过程中制定详细的考察标准,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轮考核,评估学生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设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对评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及时公示评审标准、程序、结果等推免相关信息,通过教师、校内相关平台进行推广和解释,以便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监督。

其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重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强烈担当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竞胜的本质不在于与他人竞争,而在于自我超越,需秉持个性化发展原则,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提供个性化课程选择,设计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领学生的自我提升与个性发展。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技能竞赛、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个人能力。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指导。引入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和学术规划建议,根据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目标。健全学生咨询中心的职责,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兴趣特长,提供实习机会、就业指导和创业扶持。

最后,依托各主体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任课教师、朋辈等主体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各主体之间联系,有效调动和整合各主体优势,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定期举办师生座谈会,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结合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特定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期末考核增加分析题、应用题和拓展题,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贡献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减少学生对于成绩的依赖,降低教师考前“划重点”的动机。同时,综合考核教师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加强教学督导与同行评议,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引导学生朋辈之间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组成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申报和开展小型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研究能力,在推免过程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秦国柱, 孙志远. 改革开放40年来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变革趋势、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5): 100-106.
[2]
张旭菲, 卢晓东. 推荐免试研究生"保内"还是"保外"?——基于院士学缘异质性分析的视角[J]. 现代大学教育, 2019(3): 26-33, 112.
[3]
牛新春, 杨菲, 杨滢. 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9): 1-10.
[4]
吴琪. 推免生更优秀吗?——基于N大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学业成就的调查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9: 23.
[5]
廖月婷. 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32-35.
[6]
郭艳玲. 保研内卷影响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28.
[7]
张洋磊, 黄亚苹. "内圈"竞争: 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表征及成因: 基于学生评价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 146-151.
[8]
刘云杉. 拔尖的陷阱[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11): 1-17.
[9]
肖灿. 研究生推免制的要素、困境及举措: 以社会学制度主义解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2(4): 109-118, 124.
[10]
高晓明.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0): 65-67.
[11]
侯玉波, 王婷, 陈书怡. 日常决策中的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及其验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108-114, 193.
[12]
詹姆斯·S.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 邓方,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30.
[13]
林小英, 杨芊芊. 过度的自我监控: 评价制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4): 14-32.
[14]
詹姆斯·S.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 邓方,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8-29.
[15]
Hou Y W, Lee C W, Gunzenhauser M G.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s a Disciplinary Mechanism: a Foucauldian Analysis[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17, 40(3): 325-352.
[16]
吴愈晓, 张帆. "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 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J]. 教育研究, 2020(7): 123-142.
[17]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5.
[18]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 夏璐,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144.
The Mechanism and Adjustment Path of "Competing for Victory" in the Recommendation with Exam-exemption
ZHU Yuanjia, ZHOU Haitao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Recommendation without examinat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select and cultivate first-class innovators. In practice, there is a group competition behavior that aims to pursue the victory in this system as a priority. Based on the interview data of 14 students,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competitive behavior is constructed using three-level coding. The data show that this system faces the dual challenges of accuracy i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and fairness in procedures, becoming a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competing for victory" behavior. Students weigh the sunk costs of time and effort, analyze the risks of failure in recommendation with exam-exemption, and choose to implement "competing for victory" behavior. Students weigh the sunk costs of time and effort, analyze the risk of failure, and choose to implement competitive behavi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s reallocate resources in a binary game, promoting the rapid spread of "competing for victory" behavior. This behavior can help som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and emotional optim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excessive competition may lead to impaired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ed emotional experience.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of the recommendation with exam-exemption system,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ity through self-transcendence,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eachers, peers, and other subjects to cooperate in educating students.
Keywords: recommendation without examination    first-class innovators    competing for victory    
硕士生推优免试中“竞胜”行为的发生机制与调适路径
朱元嘉, 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