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5 Issue (1): 31-40, 65   PDF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与对策——系统理论下学科比较的案例分析
陈立斌a, 王辰光b, 郭愔c, 卢春天b    
a. 西安交通大学 实践教学中心, 西安 710049;
b.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 710049;
c. 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西安 710049
摘要: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有效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但学界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和成因关注不够。研究基于卢曼的系统理论视角, 探究学业问题表现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 并选取西部典型院校, 对18名来华研究生、12名来华研究生导师、7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将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归为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师生沟通等三方面的不足, 并从个体和制度两个层次进行了原因剖析。结果表明, 个体系统层面的文化观念差异、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薄弱导致了学业互动中的双重偶然性, 而院校教育系统层次的国际化水平不足、管理模式的缺陷加剧了这种偶然性, 且人文社科类比理工类来华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及其不确定性更明显。对此, 在招生入学、学科培养、国际化水平、管理模式等四个方面分层次提出了减少学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来华研究生    学业问题    学科类型    系统理论    双重偶然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加快教育对外开放和提升国际化程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近年来,随着教育整体水平跻身世界中上层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家、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在来华留学生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占比超过50%[2], 并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增幅较大[3]。随着来华留学生体量的增大,在其具体培养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根据已有研究,仅就来华留学研究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生源质量低、生源地过于局限、专业基础薄弱[4]、语言能力差,甚至在“985工程”建设高校也是如此[5-6],以及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率过低等[7];相应地,外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奖学金政策作用有限[8]、课程管理不合理、国际化水平不足等[9]。这些情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的“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来华研究生在整个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应当属于学业的佼佼者,但他们的诸种表现似乎说明整个来华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对其学业过程中的问题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以往关于来华研究生学业表现及问题相关的经验研究或侧重不分学科类型的整体分析,或侧重对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业状况及问题进行分析。前者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过度简化,后者则容易趋向碎片化和表象的描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大多还在宏大理论阐述和微观经验描述的摇摆之中,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正因如此,介于宏观、微观之间的中层理论更能将理论与现象融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10]截至目前,仅有部分实证研究泛化地指出来华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若干问题[11],将理工类博士研究生比人文社科类的博士研究生更容易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其发现之一[12],且这一发现与人们的日常感知吻合,侧重现象描述而过程分析不足。对高校教育管理而言,学科大类整体的比较对实际工作具有相对较强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两个学科类别的异同关乎研究生教育管理思维和模式的异同,也关乎不同学科类型来华研究生是否能顺利且有效完成学业。针对两类来华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只有在探寻不同层次原因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相关系统理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究两大学科类型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个体原因和外在原因,进而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二、理论视角与方法 (一) 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系统理论所指的系统偏向宏观内涵,指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主要社会面向之间由特定逻辑关系组成的结构及其运作机制。这尤其以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但是,这种系统观割裂了行动者与社会构成之间的有机关系,个体成了社会系统之下消极的行动者。按照这种思路,现代社会生活应当处于一种稳定结构和状态[13]。然而,当代社会不仅具有高度分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跨国教育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同时又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宏大社会系统理论的解释力远离了微观经验事实。与此不同的是,德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系统理论突破了传统个体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路径,不将系统局限在宏观结构,而是可以涵盖不同层次,且不同层次之间并不矛盾,也不是彼此包含的关系[14]。具体地,个体也可以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理系统”(即个体系统[15]325-327),此时社会则是个体进行自我参照和行动的外在环境。同样,社会作为一个封闭系统也以诸多个体的行动作为环境进行自我参照和运作,也就是说,系统与系统之间互为环境,个体系统也不隶属于社会系统[15]322-336。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社会存在多个子系统,而教育系统则是子系统之一[16]。因此,对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系统而言,就读学校教育系统的管理模式、考核标准、国际化水平等是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参照;对学校的教育系统而言,来华留学生的学业表现应成为其不断改进和运作的重要参照。但是个体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信息沟通过程中会因为语言、观念、外在条件等的差异与局限而存在结果的多种可能性,也就是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会引起双方下一步行动和彼此互动的不确定性。卢曼将这种不确定性称之为沟通的“双重偶然性”[17]

在卢曼看来,沟通是系统形成的基础,也是降低双重偶然性的手段。也就是说,沟通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双重偶然性使系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交错地“参照”与“渗透”,即相互影响,不断降低双重偶然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这一过程也产生着新的困难和复杂性,比如语言和符号一方面具有降低偶然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表达结构的局限性和缺陷[10]147-190。因此,沟通过程中的“观察”成为必要,“观察”是一种通过与他者的区别性判断来确定自身特征的行为。通过观察,系统可以对沟通过程中的双重偶然性进行适当了解和把握。其中,一阶观察是对系统运作过程的观察,二阶观察是将观察者作为观察者身份进行的观察[18]。但是,在卢曼看来,人类个体或某一具体群体不是社会思考的核心[19]。因此,二阶观察对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更具意义。由于来华研究生作为跨文化交流者,其学业表现与国内师生个体层次的互动、非个体层次的规章制度与环境紧密关联,并由此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卢曼的系统理论及其双重偶然性概念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及其学科差异的原因分析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站在“二阶观察”的角度,提出院校的教育系统如何减少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二) 案例与方法

鉴于以往经验研究多选取东部高校案例的情况,本文旨在通过选取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明西部来华研究生学业存在的问题。据此,研究选取了西部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院校X大学作为案例。X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中的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工科在国内外影响力很强,多个工学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学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X大学在整合院系资源的基础上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其人文社会学科也发展迅速。2015年1月,为配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X大学向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发出倡议,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截至2018年12月,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高校成为该联盟的成员。同时,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要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20]。可见,X大学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是国内最早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院校之一。因此,以X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了比较理工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来华研究生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的共性和差异性,本研究同时选取了这两类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同时,本研究还以半结构式访谈了该校部分来华研究生导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访谈这三类群体,是为了对被访者陈述的事实进行对比和确证,并发现不同群体在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业这一核心主题如何产生影响。为便于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研究还访谈了位于北京的国内顶尖水平的Q大学,以及位于西安的S大学和B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部分来华研究生及其导师与管理人员。

针对被访者的类型,综合已有文献中有关来华研究生各类问题表现、成因和过程,设计了以来华留学研究生为主的系统性访谈提纲。具体地,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方面,访谈提纲包括入学前后全过程的个人入学动机与准备、心理预期与现实比较、学术资源情况和学术氛围、日常管理与学业考核、师生互动与关系、外在制度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在来华研究生导师方面,访谈提纲包括指导研究生和来华研究生的经历、来华研究生报考要求、来华研究生课程学习、指导来华研究生经历等维度;在来华研究生管理人员方面,访谈提纲包括学生报考要求、招生范围、课程规定、考核通知与管理等维度。此外,对每一群体的访谈还包括开放式问题,以发现被访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访谈在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陆续开展,其中对学生的访谈集中在2021年8月至11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 1表 2表 3所示。尽管被访来华研究生的选取以分批滚雪球方式为主,但被访者的国籍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主,这与被访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基本一致,并符合该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基本定位。因此,被访者在类型方面与全校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据此,分析结论在信效度方面是比较可靠的。

表 1 被访来华留学生基本信息
表 2 被访来华研究生导师
表 3 被访来华研究生管理人员
(三) 思路框架

根据前文已有文献对学业问题的碎片化研究内容,本文将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总结为图 1。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学生本人作为个体的主观原因以及个体之外的客观原因。然而,这一作用过程分析过于复杂,且不能更好地说明入学后主客观原因之间的作用关系。在问题维度方面的六个表现中,从结果和外在表现上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学业问题、与学业问题最为符合的只有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和师生沟通,而这三者也可以通过观察来考察。在主观原因方面,通过信息素质解释图书资源利用行为本身存在同意重复的可能,即用问题本身解释问题表现,忽略了客观学术资源状况的限制作用。因此,主观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语言能力、专业基础和文化观念。为此,可以将主观原因的个体视为一个系统,将个体之外制约个体的客观外在视为一个环境系统,据此可以简化和理论化对图 1的作用过程。

图 1 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问题维度及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过程 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间接作用的结果方向,实线箭头表示直接作用的结果方向。

根据卢曼的系统理论,可以将来华研究生个人作为个体系统,分析个体在制度规范为主要环境条件下的学业基本特征与问题表现。其中,个体系统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观念、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对个体影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外在教育系统原因则包括管理模式、国际化水平两个主要因素。国际化水平不仅包括已有研究主要所指的教学国际化,也包括图书资料、网络数据库等学术资源的国际化。无论是学业基本特征还是问题表现,主要以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和师生沟通为主。也就是说,这一框架中,个体系统的原因不仅直接作用于问题表现,而且还通过教育系统的原因进一步加剧问题表现,这种两重原因均以双重偶然性机制来呈现(图 2)。

图 2 来华研究生学业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框架
三、基本特征与问题维度 (一) 基本特征

与“211工程”的S大学的相比,X大学的大部分被访来华研究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为“较好”及以上,他们的父亲多数从事公务员或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较好”及以上的比例为70%。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21],这些留学生应当为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强者。但现实中他们的学业状态并不表现为集中较好,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硕士的优秀程度并不比S大学明显突出,并且在学科大类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相对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而言,理工类专业来华研究生的导师对学生的联系和管理显得更为规律和频繁,导师定期召开师门会议的频率较高,且受实验室空间的约束,科研参与度较高。其次,理工类学生的科研产出相对较多,而人文社科类学生不仅科研产出相对较低,而且与导师的联系沟通也不够紧密,互动时间没有规律。再次,理工类专业来华研究生研究选题更为聚焦,使用谷歌学术、“Sci-Hub”等学术资源频次较高,在文献查询方面信息素养相对较高;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来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宽泛的描述性国别比较为主,一些专业设置涵盖内容相对宽泛,甚至部分来华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存疑。在此情况下,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相对泛化和碎片化。

(二) 问题维度

来华研究生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个体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行动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在院校教育系统这一环境中不断自我生产和自我参照的结果。因此,瞄准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表现的最主要方面,是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与过程,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的基础。这些学业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学术参与、资源利用与师生沟通等三个方面。

1. 学术参与方面

来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两极分化相对明显。一些来华研究生的学习行为非常消极,尤其表现在实验室工作相对较少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在X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留学生相对集中的R学院,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来华研究生上课的出勤率也明显低于国内研究生,甚至在提交必修课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至少50%的留学生存在延迟递交和联系困难的情况,最终需要多次催促和鼓励才能递交。

同时,无论是人文社科类专业还是理工类专业,相对中国学生而言,大部分来华研究生参与学术研讨会、论坛以及学术讲座并不积极。其中,理工类研究生因专业性质原因,具有明确的实验内容和相对固定的设备与研究空间,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学术组会的频率也相对较高,但他们参与其他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频次就相对较少;相比理工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来华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率更低,虽然一些人表示自己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但实际的参与行为却极为有限,如他们认为应该增加学术讲座或报告的频率,但自身却几乎没有参与过现有学术讲座或报告,更谈不上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

2. 资源利用方面

对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是科研能力的重要表现,决定着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也是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重要维度之一。X大学来华研究生整体信息资源利用并不理想,同时这种不理想在学科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性。无论是理工类还是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即使选课网络系统有中英文两种界面,他们在选课等环节也经常出现超过规定时间、不清楚或不理解选课的具体要求等突出问题,更谈不上对网络数据库的充分和有效利用。

被访来华研究生大多表示现有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料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一些外文在线资源因学校没有购买而导致不能获取全文数据,理工类研究生也表示自身并不常从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且很少使用图书馆在线数据资源,认为我国图书馆纸质图书资料以中文为主,难以与其需求有效匹配,英文印刷资料比例较低、更新较慢;相比理工类,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认为应该增加他们自己国家的相关资料,以及母语的图书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通过网络付费软件登录“谷歌学术”等网络学术平台获取学术资源外,还较多地从他们自己国家的网站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和资料。整体而言,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对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相对较差,其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来源学术性明显不足、引用的规范性明显不够。

3. 师生沟通方面

相比国内研究生,来华研究生与其导师及中国学生的学术交流都相对较少。在X大学,理工类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导师,大多表示除少数学业态度积极者外,多数来华研究生就学业状况和学术思考与其交流相对较少,以被动式沟通为主。但是由于理工类学科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程序化特征,即使是被动的沟通,来华研究生也能保持相对固定频率和时长的学术交流,如日常的实验室内沟通和每一或两周召开的学术组会;与理工类不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各自的研究议题或兴趣往往差异甚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此情况下,来华研究生与同门师生特别是与导师的沟通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大多数人很少就某一学术思考与导师或中国同门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其中一些博士生甚至长期游离于学术活动之外,从事其他兼职或社交活动,导师对此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约束。学术沟通尚且如此,影响学业状态的生活方面的有效沟通更是相对缺位,即使导师定期询问其生活状态,也只能得到相对模糊的信息回馈。

四、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 双重偶然性的原因分析 1. 个体系统的原因

来华研究生在学科大类差异下存在的学术参与少、资源利用差、师生沟通弱等方面的学业问题表现,最直接的原因来自语言能力的欠缺。但语言的表达和功能并不只是单纯书面词义的简单组合,还涉及其具体运用议题范围的共识性程度,也关涉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乃至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理工类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其概念、定理和公式等抽象逻辑语言符号可以脱离具体的时空场域而存在,具有很高的共识性,因此, 其在不同国别和文化背景中的相应沟通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其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22-23]不存在明显的分裂。这样对来华研究生的学业表现而言,其学术参与、资源利用与师生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就相对较少,即不确定性相对较少。进一步来说,其学业表现在完整成熟的程序化之下表现出比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相对较好的状态。

而对学业问题相对较多的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而言,三种问题则与语言表述自身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相关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即卢曼所说的双重偶然性。由于语言表述本身具有很强的双重偶然性,同时沟通过程也具有很强的双重偶然性,因此,在这两种双重偶然性下,不同的文化观念进一步加剧了行为个体与他人、与系统沟通的困难。经验研究表明,即使在英语国家,留学生与当地文化交流和融入也存在明显局限,乃至产生文化震惊,导致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采取折中的反思策略[24]。因而,对不同于中国汉语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恐怕更是如此。一些来华研究生即使日常汉语交流能力很好,但面对学术性的书面表达则问题甚多,他们对中国具体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含义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偏差。在此情况下,任课教师或导师在与来华研究生进行沟通时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以防止触碰到宗教、文化以及观念的禁忌,从而使双方在学业和生活方面以积极沟通降低双重偶然性的可能性变低。即使个体自身语言能力尚可,但个体自身的专业基础也是制约自身学业进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来华研究生大多为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且生源地范围有限,当地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学业基础也就相对薄弱。

2. 教育系统的原因

来华研究生个体系统产生的学业问题,发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具体院校中的教育系统作为个体系统的环境,理应与之不断发生卢曼所谓的相互“渗透”即影响,对其学业表现进行观察,以及对他们自身的观察或行为进行“二阶观察”,从而使其学业整体处于最佳状态。但在实践中,个体对教育系统的约束更多是被动适应而非积极影响,个体更多属于这个教育系统而非对话的个体系统。而且教育系统作为个体系统的环境,其具体的国际化水平、管理模式的运作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即学生个体在既有外在条件下难以与制度规范的要求相契合并顺利实现学业目标。这种情况使来华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学业问题通过双重偶然性进一步加剧。

在国际化水平方面,国内研究生与来华研究生乃至与国内研究生之间缺乏积极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且大多外语表达能力不足,加之文化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造成学术互动的国际化氛围不足。特别是相比理工类专业,人文社科类来华研究生很少参与中国社会与经济议题的学术和科研活动,从而试图规避双重偶然性的发生。国际化水平不足的另一主要体现是学术数据库资源不足,图书馆馆藏资料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缺乏生源国家相应的学术出版物,且一些国际性的人文社科类数据库资源未能有效开放,从而降低了来华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对馆藏和数字学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也就是说,现有资源并未起到降低双重偶然性的作用。

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双重管理协调和管理规范化的不足,二是考核标准的完全趋同化。首先,国际教育学院(校级非教学学院,主管全校来华留学生招生、奖助金发放、生活等)与具体教学学院之间双重管理不协调,如因签证缓慢、前一学业阶段在国外毕业时间晚于国内时间,导致大量留学生入学时间略晚于规定时间,从而出现在教学学院选课和上课延迟的情况。同时,双重管理的模式使教学学院的学业导师和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在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容易出现责任分散的问题,国际教育学院将不同文化者安排同住一套公寓也易使其产生文化冲突。入学后,各教学学院对一些重要事件的通知缺乏明确的时效性要求,个别院系在开题或中期考核时,甚至仅在前一周才通知学生,而且校级层面的相关文件也缺乏对此的明确时效规定。这与被访Q大学教务管理人员十分清楚来华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国别宗教文化和制度差异并重视重要事件通知的时间节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不足明显制约着来华研究生学术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他们通过规避与管理人员和导师及时沟通来降低双重偶然性产生的困惑。然而,这种方式却进一步强化了真正沟通时的双重偶然性,呈现出一种沟通的悖论。其次,来华博士生和国内博士生采用完全趋同化的考核方式,并未考虑专业类型对前者毕业难度的影响。如前所述,相比理工类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术语言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制度、文化和观念紧密相关。因而,这类来华研究生作为个体要在我国系统学习相关学科,就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制度、文化和经济等有更深入地了解,甚至要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但由于相关学术概念在不同国别之间和学者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分歧,而导师大多对生源国的历史、制度、文化和经济不甚了解,难以形成十分有效的指导,这就增加了他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在此情况下,对人文社科类来华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标准要求等同国内博士生(X大学对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发表要求在国内属于难度最高的院校之一),尤其是论文发表数量要求与理工科等同,但大部分博士生奖助金发放年限少于国内学生的年限,将使其毕业难度进一步加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学科类型差异,制度方面完全趋同化的考核方式和差异化的奖助年限,通过个体层次的文化观念、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加剧了来华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与学术体系沟通时的双重偶然性。

(二) 两个层次系统的政策建议

针对学科差异下来华研究生在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和师生沟通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学业问题表现,个体系统和院校教育系统的两层原因并非相互缺乏关联的两种影响机制。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层次原因的作用过程都存在双重偶然性。在个体系统层面,语言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沟通过程的不确定性、文化观念的差异性都是造成师生沟通双重偶然性的不同面向。但同时,院校的教育系统作为个体互动的环境,其在国际化水平、管理模式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互动中双重偶然性的程度,并导致学业问题加剧以致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院校教育系统应积极对来华研究生的学业状况进行观察,并对他们自身的态度进行“二阶观察”,从来华研究生入学前后的招生、学科培养、管理模式和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全过程介入[25],以降低不确定性的产生。其中,前二者侧重缓解学生个体系统层面的问题,后二者侧重解决院校的教育系统层面的问题。

1. 个体系统层面的切入点

(1) 招生方面。在把控生源质量方面,可以直接考察来华研究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应从招生标准、招生方式和招生范围等三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层面应对国外生源高校的办学资质进行统一认证,并与国外高校和教育信息系统对接,最大限度地避免招生过程中人工审核考生资料时因缺乏统一标准和依据而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不确定性[26];其次,招生院校应当对申请者个体层面的日常语言交流能力、学术语言能力等进行多形式、多维度的考察而非只以纸质证书为门槛。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招生专业导师的意愿,并在国外线下招生过程中,增派专业教师代表前往留学生来源国直接参与面试。在线上招生过程中,更应该赋予导师最终的决定权,所有留学生均应由专业教师或教师小组进行面试考核,从而在日常交流语言和学术语言两方面均有招生质量和标准的把控;再次,由于线上面试难以主动发现更为优秀的生源,因此,应当适当增加海外线下招生的比例,同时对现有招生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并依托我国官方驻外机构加强院校特色宣传;最后,针对现有生源国家过于集中在亚洲、非洲地区的情况,应在更广范围内招生[27],对与我国关系友好的拉美国家也应进行招生宣传,扩大生源范围,拓宽招生渠道。

(2) 学科培养方面。针对人文社科类来华留学生部分硕士专业学科属性不明确、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应对专业的学科类别进行明确,并有针对性地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增强其实践和应用性;其次,根据所选研究方向,在来华研究生学习我国基本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有关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增加我国学术研究的文献阅读量,包括理论和经验研究两方面的文献阅读。这可减少来华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的“文化震惊”[28],从而降低学业过程中问题的不确定性;再次,为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可积极选拔优秀的来华硕士研究生,根据已有成熟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对其重点关注或实施硕博连读的系统化培养,以奖励机制促进导师发挥其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对优秀来华硕士生的指导作用。如此,才能强化这部分学生进一步读博深造的意愿,并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基础,这将有利于来华博士生整体学业水平的提升。

2. 教育系统层面的切入点

(1) 国际化水平方面。针对人文社科类专业,任课教师在面对留学生比例较高的专业和班级时,应增强对留学生来源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基本了解,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的距离感。同时,在导师招生自愿的前提下,导师本人也应对所招研究生来源国的基本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有所了解,从而对所招研究生在科研内容、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针对理工类专业,在把控招生门槛语言要求的前提下,如果来华研究生所在专业中人数较多或比例较高,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英文授课方式,而对来华研究生人数过少的专业,导师则应具备更高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层次的国际化能力。

同时,针对图书资料、网络数据库等学术资源不足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招生来源国学生的数量和比例,综合来华研究生的科研需求,适当增加其所在国家的图书资料,并与生源国家的网络数据库建立联合数据平台。对重要的社科类国际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引进,方便来华研究生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提高科研能力和拓展研究主题的选择范围。

(2) 管理模式方面。针对双重管理协调不足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包括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内的不同部门之间应增强协调配合,统筹安排招生和课程教学的时间节点,避免国内研究生已开课但来华研究生尚未报到入学并导致上课晚于国内研究生的情况,注意避免将不同国别文化差异明显的研究生安排同住,给予他们结合专业性质自主选择舍友的机会;二是向国内顶尖高校和其他优秀高校学习,对重要事件如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和送审等环节,由校级教务部门制定出专门针对来华研究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并在专业教师的参与下,由各教学学院根据学科与专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规范化书面指导文件,严格按照明确且充足的时间期限,提前由院系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分别通知来华研究生;三是强化导师负责制在来华研究生学业过程中的指导、激励与约束作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导师应将所指导来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状态情况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其科研兴趣和研究思考及参与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状况进行定期追踪,并通过学术对话或书面方式对其学业进度与问题进行了解和指导。

针对考核标准形式上趋同的问题,由于理工类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属性的差异,其在双重偶然性方面的表现也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趋同化与差异化并举的培养模式。具体地,对理工类博士生而言,应以趋同化培养模式为主,在科研成果发表上坚持相近标准与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生而言,应以差异化培养模式为主,对科研成果的发表侧重质量导向而非数量要求。但无论是理工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均应考虑生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文化背景,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与意愿,侧重问题或应用导向,并坚持基本的学术规范要求,从终端入手减少来华研究生学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来华留学生存在的学业问题。一般而言,单个群体案例本身不具有所谓的代表性,也不解决代表性的问题。但如果案例本身具有典型性,对其进行分析仍能在一定程度说明一些问题机制的普遍逻辑。本文所选X大学作为西部“双一流”高校的第一梯队,并且作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与者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发起者,其来华研究生存在的学业问题,在西部其他高校中会更加明显。在此意义上,本文的分析过程对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来华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三者访谈内容的相互比较,研究发现来华研究生个人在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和师生沟通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个体层面也有院校教育系统层面的原因,并且这两方面的原因并非完全无关。具体地,来华研究生个人的文化观念差异、语言能力不足、专业基础薄弱等是造成学业问题的内在原因,而教育环境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与管理模式的不规范是造成学业问题的外在原因。或者说,个体系统层次的原因造成了来华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互动的双重偶然性,而院校教育系统的问题又使这种双重偶然性得以放大。

因此,应避免把学业问题归于个体自身或教育环境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既要看到个体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也应考虑个体之外的条件性制约因素,并须分析两种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过程中对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避免宏观和微观的二元割裂,避免个体层次是院校教育系统子系统的机械观点。基于此,才能在积极观察和了解来华研究生学业表现、态度等的基础上,针对学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这也是本文根据系统理论及其双重偶然性概念,尝试在中层理论的方法论视角下,从个体系统和院校教育系统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原因。其中,个体系统层面的建议并非文化观念、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等先在制约因素的直接对偶物或对立面,而是依据“一种社会事实只能由另一种事实解释”[29]的方法论思路,指出紧密关联的解决方式。同时,无论是个体系统还是教育系统层面的切入点,都是为了降低来华研究生学业过程中互动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降低双重偶然性,从而使其学术参与、资源利用以及师生沟通等方面学业问题得以缓解,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显性数量转化为更高的质量导向。由于探索性研究难以窥探更大范围的因果机制,因而,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的特征、产生与解决路径还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注释:

① 自我参照又称自我指涉,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的不断区分,并标识出“自我”的过程。

② 双重偶然性也被译作双重偶联性、双重偶在性,是卢曼对现代社会系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意义不断分化和复杂化的表述,分化和复杂化导致了沟通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③ 资料来源:X大学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 (2020-06-18)[2024-02-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6/18/content_5520244.htm.
[2]
教育部. "十三五"时期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EB/OL]. (2020-12-22)[2024-02-19].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34/mtbd/202012/t20201222_506945.html.
[3]
教育部.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 (2019-04-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4]
李海生, 龚小娟.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32-37.
[5]
史迹. 来华留学研究生汉语语言能力调查研究[C] //何文潮, 刘玉屏, 靳洪刚. 全球化的中文教育: 教学与研究——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7: 12.
[6]
张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反馈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 51-58.
[7]
李德娟. 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现状及提升研究: 基于北京交通大学100名留学生的调查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 2014(11): 72-76.
[8]
赵彬, 刘水云. 对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政策的审思: 基于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感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3): 73-80.
[9]
朱萍, 巩雪. 来华留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 江苏高教, 2016(5): 96-99.
[10]
王兴宇. 反思与建构: 高等教育学中层理论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22(6): 19-24.
[11]
汪滢, 王战军. 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4): 65-72.
[12]
Shao Y F, Shi X C. The Effect of Study Abroad on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C].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ETIE 2015), 2015: 284-292.
[13]
周怡. 社会结构: 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 社会学研究, 2000(3): 55-66.
[14]
高宣扬.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83-84.
[15]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 卢曼思想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322-336.
[16]
周兰芳.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全纳教育[J]. 教育评论, 2013(6): 147-149.
[17]
孙秋芬, 周理. 双重偶然性与信号博弈中的相互误解[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3(1): 108-115.
[18]
卢曼. 风险社会学[M]. 孙一洲, 译. 桂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317.
[19]
华莱士, 沃尔夫. 当代社会学理论[M]. 刘少杰,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9.
[20]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 (2016-07-15)[2024-02-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21]
布尔迪厄. 区分: 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 刘晖,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22]
李晓璐. 能指与所指关系视域下教育图像化转向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33): 13-15.
[23]
肖娅曼, 吕彦.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能指"是什么: 对我国语言学界"符号"观的批判[J]. 社会科学研究, 2013(6): 129-134.
[24]
Sobkowiak P. The Impact of Studying Abroad o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19, 9(4): 681-710.
[25]
汤妩艳. 来华留学生教育治理: 困境、模式与出路[J]. 法学论坛, 2020(1): 126-134.
[26]
刘进. 来华研究生因何质量不高?——基于结构-功能-环境的深度访谈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2): 53-60.
[27]
洪大用.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9): 1-7.
[28]
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武汉: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49-160.
[29]
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 狄玉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122.
Academic Problems of Foreign Postgraduates in Western China: Subject Comparison Based on System Theory
CHEN Libina, WANG Chenguangb, GUO Yinc, LU Chuntianb    
a. Practice Teaching Center,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b.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c. 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 of Niklas Luhmann, the study takes X University, a typical university in western China, as a case study, identifying 3 academic problems: deficiencies in academic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then the reasons at the individual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al level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cepts, weak languag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lead to double contingencies in academic interaction, and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institutions at the institu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level and the defects of management mode exacerbate the contingency,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 problems and uncertainti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o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regard,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to alleviate academic problems from four aspects: enrollment, discipline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nd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cademic problems    types of disciplines    systems theory    double contingency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与对策——系统理论下学科比较的案例分析
陈立斌, 王辰光, 郭愔, 卢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