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24年新一轮硕博点申报评审工作也呈现了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量趋势。然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却未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个重要原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属于哪种教育类型并未形成共识,其培养模式也常陷入学术型或职业性人才培养的窠臼。在分等观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沦为学术学位的附庸,被视为降低“标准”的学术学位教育[2]。同时,一些高校仍把重心放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沿用“学术型”模式,使二者培养定位趋于同化[3]。此外,也有部分高校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使之与职业教育培训相混淆。而学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属性亦众说纷纭,大多从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逻辑关系展开辨析,忽视了社会人的劳动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是整个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又包含着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视角下的多样表征。故此,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价值属性作出更为恰切的梳理,明晰其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进一步廓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意涵和目标指向。
一、场域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属性场域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理论构架中的核心概念。皮埃尔·布迪厄将场域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指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整个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子场域”构成的“大场域”[4]。“子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子场域都包含着相对的价值理念,都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同时又以不同形式形塑着共同依存的整体。本研究中,并不试图去诠释场域理论最传统的“资本、惯习、场域”三个关键词的概念意涵,而更倾向于借用“子场域”的相对独立性去明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三种情境下不同价值属性的客观存在。基于场域理论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即一个多场域动态交织的综合大场域,其包含面向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子场域、面向社会需要的岗位参与和职业投入的社会服务场域以及面向个体生命实践的劳动参与场域。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场域下的三个子场域现状是:教育子场域延续学术研究生教育的固有路径而呈现出相对强势地位,属于强场域;能体现其特征和优势的社会服务子场域和个体劳动子场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属于弱场域。因此,以场域理论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究其价值属性,既是厘清三种不同子场域情境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属性的差异化表达,亦是服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对概念意涵的进一步明晰。
(一) 朝向高等教育层次的研究价值属性在教育教学情境场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并承担学术研究和学术应用功能,故其具有学术价值属性。在教育教学场域中,学术的惯习离不开“研究”的参与,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场域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对于学历学位的认同和追求也是其成为强场域的根本所在。“研究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根本之处,此研究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形成专门化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理意识和研究思维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据此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创新或实践创新[5]。学术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学院学术与应用学术,两种类型互促共生。应用学术的提出,将研究的学术性和应用的实践性相统一,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主要面向应用学术而生,具有天然的应用学术性[6]。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含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教育层次,其应用研究的广度、深度也随着学历和学位的变化而不断强化。我国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尤其是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依靠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力发展具有应用学术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凸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大批应用学术人才,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二) 面向社会服务场域的应用价值属性在社会服务子场域,服务行业创新引领离不开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岗位参与和应用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并从适用的角度强调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以此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彰显其应用价值属性。作为社会服务子场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其独有的目标指向,即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价值取向也正是其承载社会服务场域功能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向上延伸的探索与实践,正基于此也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于关注层次性而应用型不够凸显,表现为弱场域。大力发展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突破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局限,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打开的高级通道,亦是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价值诉求。当前,我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生产力模式下的低效能、低水平和低创新问题,更多采用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性特征的新技术、新模式等,这就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在长期教育改革和培养实践的基础上,我国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事业已全面起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在新质态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更好地、更有效率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在此进程中以其愈加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愈加突出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愈加凸显的社会服务功能彰显和强化该教育类型的应用价值属性。
(三) 指向自我实践场域的劳动价值属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个体子场域,将其视为劳动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现实偏差,对劳动意涵的理解过于窄化,因此,在个体自我实践劳动场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显现为弱场域。劳动既是每一个个体存在于世界的必要活动和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路径,亦是作为个体实践活动惯习的生动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劳动观是我们理解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范畴和中心线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就具有劳动诉求,劳动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故其必然具有劳动价值属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并通过劳动达成相应目标或使命,其自我价值才得以实现。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来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在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等固有活动中具备和彰显其劳动价值属性的。另外,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劳动价值属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总体思路。受文化制度、价值观多重因素的影响,社会历来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受职业教育者就业岗位一般处于产业链、岗位链底端,因而形成了一种从事“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劳动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在无形之中误解和扭曲了劳动的崇高价值,损害和遮蔽了从事职业教育者的劳动情怀。我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范畴,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更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更大场域彰显其自身的劳动价值属性[7]。
二、场域视角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大场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策应当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新型劳动者的需求。场域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三个子场域下三重价值属性为内涵,可将培养“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视为对其目标的解构与赋能,进一步彰显其类型特征与特色。
(一) 研究价值属性:指向研究生教育场域的高层次目标“一流”是一种对事物水平和质量的描述或期待,是一种相对具有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等规格的说明。“一流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对“培养什么人”的目标设计,是对应用型人才水平属性的具体化。当下,无论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还是就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而言,无论哪种类型、哪种层次的高校都需努力培养相应层次的“一流人才”。据此,“一流应用型人才”可视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基于社会对不同人才类型需求的回应、根据自身定位而自发自觉地追求更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理应具有新质态发展模式下“一流人才”的水平属性,从这样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其是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岗位技术能力、高级职业能力的“完美职业人”[8]。当前,国家倡导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正是力图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固有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新业态、新赛道、新产业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大量高层次、能应用、能创新、能实践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要契合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是一味跟进当下产业或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应通过对人的形塑和影响,通过培养能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9]。特别是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指向更应明确为: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
(二) 应用价值属性:指向社会服务场域的实践应用型目标紧跟社会需要,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岗位更具适配度的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社会服务子场域的关键表征。潘懋元先生在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渊源时指出,应用型人才是人才的一种类型[10]。这种类型的界定,是相对于研究性或学术性人才而言的,其特征是有能力基于已有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11]。一流应用型人才到底靠谁培养?新建或转型发展的本科高校,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但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模式或是生源因素等来考量,其与“一流”都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仅靠新建或转型本科院校还难以实现一流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图景。而承担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普通高校,具有深厚的办学基础,无论其办学资源条件还是其人才培养体系,都更为完整、更有竞争力、更具备孕育“一流应用型人才”的土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因此,瞄准培养“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必然目标。
(三) 劳动价值属性:指向个体自我实践场域的情意认知目标在个体自我实践的劳动场域,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属性是其内在价值属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在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的劳动论是新质态生产力发展模式下的应有之义,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应弘扬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理应在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主动作为,聚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素质不仅是其专业知识能力的高层次,更是其具有恰切、知情、意行的综合呈现。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提倡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奋斗精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作为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重要探索,更能彰显新时代劳动论的价值意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教育,是实现自我的劳动教育,亦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指向自我实践的正确劳动观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内涵。
三、场域理论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向如前分析,场域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三个子场域,并以三重价值属性共同形塑和支撑着其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看,还需从更宏观的场域视角探索从理念的多域融合到实践的跨域协同赋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服务新质态生产模式下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 超越认识的理论场域:从固化走向多元,以多域融合理念建构新质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态圈在学术逻辑的统治之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隐忧仍在。受其自身培养方式、学历层次属性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不同的组织群体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或偏差。在社会上,弱化、矮化、窄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象需改变,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进一步扭转。
从内部看,在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受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长期存在“学术漂移”现象而难以跳出传统窠臼,致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份符号被淡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被弱化。从外部看,用人机制、用人环境的差别化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因其身份而处于被“候选”的境地。可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与时代需求,一方面又在多重现实里面临着来自不同利益主体态度分歧的尴尬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不完全,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过于窄化,科学育人生态圈没有完全形成。适应新质态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遵循社会需求的同时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消弭利益主体分歧,消解固有的认知误区,实现多重跨域融合。统筹学习场域、工作场域、研究场域,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一体化部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好的育人生态,破解国家重大需求难题。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通过制度设计进行跨域整合,消弭固有障碍,强化服务需求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12]。
(二) 遵循创新的研究场域:从适应朝向引领,以“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统领新质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在知识经济与数智化时代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的生产地,是新质生产力最具活力的改革力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创新发展、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以及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13]。一流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中的人从适应需求到引领发展,这一转变必然隐含着能力提升和学历学位的上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克服其对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复合路径,聚焦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需求导向, 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 实现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断头桥”到“立交桥”的升级和提质[14]。对一流应用型人才的体系构建和培养链条拉长,是有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纾解之道,亦是达成“创新”和“质优”的必然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倒逼行业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应受到社会关注,这种关注是基于“应用型”的竞争力。回应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积极构建以“交叉”“贯通”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生瞄准社会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潜心研学。同时,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的引领,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因此更要向内求发展,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具使命担当,为国家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三) 聚焦服务的应用场域:从个体走向融合,以校企产教融汇主动嵌入新质态下知识能力养成的过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存在学位性质模糊不清, 社会认可度不太高的问题。差异化的招生、收费与证书制度,导致生源吸引力不强;教育资源匮乏与培养管理粗放,导致人才培养“专业性”弱化等问题[15]。扭转这些现象,关键在于构建彰显其典型特征和优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的现代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竞争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需要。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动的实践创新模式,拓展资源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为校企联动育人提供保障。在育人特色上深耕细作,要在具体举措中对专业学位软学科、硬学科进行区分,差异化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增加相应的实践课程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课程体系建设上寻求差异化发展,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与企业对接加大实践课程案例库的开发力度和应用,“围绕学生中心,实践能力突出”不断加强和鼓励教师将案例开发与案例研究结合,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整合案例库推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格为基准统领各类资源,着眼于服务区域或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把解决和服务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作为指向,关注新质生产力模式下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和关键问题,让行业化的属性嵌入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培养过程,凸显应用性。抓牢实践能力培养着力点,使实践育人制度化是避免“学术漂移”的有效举措,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将研究、创新、发展应用于实践之中,真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培养所需应用型人才。
(四) 走向本真的劳动场域:从传统走向新时代,以新时代劳动观重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和使命走向自我本真的劳动场域是对劳动深层次价值的追求,意味着要回归到劳动最根本的意义上,即通过劳动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通过生产劳动形成了现实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是独立于人的事物,而是内生于人的生产劳动之中。以习近平的“劳动观”重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键在于培育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应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也是服务社会的直接路径。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教育既是构成生产力的软要素,又深度参与并影响着生产力发展全过程[16]。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素效应,进一步凸显其应用价值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应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和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彰显新时代劳动观价值意蕴的重要载体。
(五) 达成科学的治理场域:从管理转向治理,以协同治理框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治理效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大场域,具有类型属性。完善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环境,构建更契合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其教育治理的综合效能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已基本健全,从学士、硕士向学术博士的学术型上升通道已经完全打通并有精细的制度设计。相比之下,专业博士学位类型只有6种,尚未与专业硕士学位建立完全对应关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因为专业硕士向博士学位的上升通道狭窄、机会有限,专业学位在学位授权体系中成为一种终结性的学位,从而导致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的价值认同更为降低[17]。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改变以“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重点对以后的“增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操作层面,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适度扩大授权点录取选拔自主权,进一步改革入学考试形式,加大企业参与招生录取的力度和权重,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辅以学科专业考试,可使其类型属性更加凸显,更能体现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逻辑。同时还需要解决落地企业参与,评价标准设置,选人用人畅通等问题。着力强化制度保障,构建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学位质量、发展质量“四维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程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15]。因此,关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利益相关主体,要领会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积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效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场域中,培养高水平一流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旨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需要积极回应,以未来国家远景目标的实现重塑其定位和任务。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稳步推进和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决策的实现都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参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深刻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意涵和目标指向的基础之上,抓牢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聚力点增值赋能。
[1]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EB/OL]. (2022-10-28)[2023-11-09]. http://www.rmlt.com.cn/2022/1108/659676.shtml.
|
[2] |
杨斌. 专业学位教育的再认识与再进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25-28. |
[3] |
王永哲.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34(4): 22-25, 79.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6.04.005 |
[4] |
王兴, 阙明坤. 场域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31): 20-26.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21.31.005 |
[5] |
董云川, 唐艳婷. 试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6): 8-14.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9.06.002 |
[6] |
龙宝新.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学术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6): 16-23. |
[7] |
李伟, 闫广芬.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与实践转向: 基于分类观的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5): 51-57. |
[8] |
陈鹏, 庞学光. 培养完满的职业人: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 教育研究, 2013, 34(1): 101-107. |
[9] |
漆新贵. 适合教育: 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5): 5-7. |
[10] |
潘懋元, 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 2009(1): 7-10. DOI:10.3969/j.issn.1003-8418.2009.01.002 |
[11] |
华小洋, 蒋胜永.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1): 101-103. |
[12] |
张学敏, 侯佛钢. 从理论到实践有多远: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知识转化机制探讨[J]. 现代大学教育, 2020(1): 103-109, 112. |
[13] |
杨超.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4): 56-63. |
[14] |
张继平, 董泽芳. 质量与公平并重: 高等教育分流的本质含义及实现机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57(2): 186-192. |
[15] |
王海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危机"与纾解策略[J]. 江苏高教, 2017(4): 74-77. |
[16] |
王顶明, 黄葱. 以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4): 58-65. |
[17] |
王莉, 陈秋苹.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 挑战、调整与走向[J]. 江苏高教, 2020(10): 8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