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郑州轻工业大学 研究生处, 郑州 450002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机器革命交织演进阶段,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急需自主培养一大批顶尖的卓越工程师。科(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是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1]。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2022年3月,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2022年9月,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2]。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正在加速建设,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正在加快培养。
然而,传统研究生培养基地只关注核心技术突破、专业技能和开发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卓越工程师的理想信仰、社会责任感、学术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有所缺失,造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基地建设中缺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短板。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中,是支撑新时代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3]。
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思政育人模式与机制,是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将结合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思政教育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融入模式,提出了在联合培养基地培植典型思政育人元素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卓越工程师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卓越工程师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成才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他们成为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因素。未来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卓越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师培养中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塑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中,学生应该不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探索自身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从而树立起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工程师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而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公民意识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工程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工程师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工程师学习科学方法和精神,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程师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工程师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工程师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使命,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要措施,更是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然趋势。
三、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缺乏顶层设计,育人过程各自为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主要分为行业龙头企业主导、高等教育院所主导和第三方主导三种类型,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涉及多部门、多群体,联合培养基地对思政育人认识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顶层设计,整合力较弱。联合培养基地的工作人员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和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领导机构只存在于形式,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清晰的层级育人脉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抱有各扫门前雪的态度,缺乏互相合作和资源互补,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政育人良性循环。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和基地日常实践管理脱节,思政育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没有牢靠的掌握,存在思政育人考核导向不明确、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协同育人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健全。
(二) 党建疏于形式,思政与科研实践育人融合不足联合培养基地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相较于本科阶段其价值观已经基本稳定、心理相对成熟,但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经济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重实践、轻党建”存在于很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中,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排在首位,对于党建及思政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部分基地对党建工作采取敷衍的态度,仅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应对党建任务,相关精神传达不到位,对党员的引领约束作用弱化。在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的学术活动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结合科研实践活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避免研究生做事功利化、信仰淡化的情况出现。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建龙头作用,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在研究生集聚的联合培养基地中灵活设立党支部,最大限度激发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支部“领头羊”的作用。
(三) 思政育人载体单一,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不健全联合培养基地的思政育人主要载体包括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思政课堂,在实际教育中存在思政育人内容挖掘不充分,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魅力缺失,无法实现“三个课堂”相互贯通、相互补位,达到各守一段渠的育人效果。政府、企业和高校在思政育人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共建、资源共用等方面整合不够,缺乏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联合培养基地中企业文化对研究生具有一定吸引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能力,但是部分基地文化建设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未深入思考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内容缺乏创新性、活动形式单一,往往只是在某些案例点上聚焦,未能完成线上链接和面上覆盖,造成思政育人质量和效率下降。
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产教融合”既要突出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强调基地的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基地建设中。
(一) “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双融合育人模式“课程思政”是指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对卓越工程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统一”的全员育人目标[4]。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理念为导向,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构建基于项目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机制,调动企业文化、红色资源、课程思政等培养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将“思政育人”融入基地教育中的“三个课堂”,形成“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双融合育人模式。第一课堂为理论技术课堂,主要由高校或企业教师讲授项目开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开发工具;第二课堂为项目研发实践课堂,在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第三课堂为思政教育课堂,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内容,开展沉浸式的思政实践教学、红色文化及企业精神教育。将“思政育人”融入基地“三个课堂”实践过程当中,建立健全基地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建立以“学院党委+研究生党支部+思政教师”的“三级联动”为模式的党组织领导体系,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基地,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班并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育人实施方案。如以大国重器事迹、红色文化资源等丰富研究生支部党建内容,将国情、党情、社情融入专业授课和实践育人的全过程。
(二) 构建“三联三促”育人格局,打造高素质基地思政导师队伍以“校企联合,以案促学;资源联合,以文促学;思研联合,以创促学”为主要内容,构建“三联三促”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参与基地的实践、联合学习、主题教育和党建工作,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重点做好“三个联合”,即高校和企业相联合,以项目案例中的工匠精神培养为主线,从敬业、精益和专注层面落实思政目标;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相联合,以党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为主线,从模式、形态和理念层面助推思政育人;思政教育和科学研究相联合,以创新实践、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为依托,从能力、德育和实践层面促进价值观建立。
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思政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建设和汇聚思政育人力量,构建“主导师+行业导师+德育导师”的三导师协同思政育人机制[5]。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要发挥高校主导师的思政第一责任人作用,强化主导师的思想引领和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建立行业产业导师队伍,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构建专业的思政导师队伍,选聘专职思政辅导员,实时跟踪研究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的思想、生活、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动态变化,提升基地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奋斗精神。
(三) 探索实践和创新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培育高素质卓越工程师在联合培养基地运行过程中,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思政元素与创新实践项目的对接,打造有灵魂的育人项目。例如组织基地研究生到企业文化中心或附近的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设置一些与基地高技能工程师协同开展的课题,让研究生在基地中能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索,培养和锻炼学生探索、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协同工作过程中,工程师可通过科学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以身示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实践中培育高素质卓越工程师。
五、培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典型思政育人元素 (一) 将政治素养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政治素养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立场)、政治情怀和政治信仰。首先,政治认知回答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性质“是什么”的问题,在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党支部,设置党支部书记岗位,开展日常党建教育和活动,强化政治教育。其次,仅仅有“认知”还不够,能否在理性层面“认同”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是基地教师和政治素养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再次,还应该对这一政治立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家国情怀。无论是基地的专业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育人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要心怀国之大者,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6]。在与中信重工共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创新基地过程中,如建设的习仲勋展览馆和焦裕禄展览馆沉浸式的党建学习,通过对习仲勋、焦裕禄在中信重工工作生活的了解,能深刻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人民和事业无限忠诚。让研究生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二) 将勇于“揭榜挂帅”的探索精神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基地建设过程中,可以出台社会服务贡献认定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把科研育人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组建“本-硕-博”动态研究团队,打造“专精特新”科研创新团队,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和运行方法,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以国家和区域战略布局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广泛征集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联合培养基地发榜,导师和研究生以团队形式揭榜和解决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可加速培养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精神。其次是实践育人,以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红色实践构成“三个实践课堂”联动机制,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构建符合基地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实践育人体系。
(三) 将优秀文化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在企业建设的基地,应强化基地文化建设,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科学精神的宣传融入硬件基础条件建设中;企业工匠精神是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优秀工匠选聘为兼职导师,在基地中参与研究生培养,培植研究生的担当与奋斗精神。基地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革命红色文化精神信仰。最后,不定期邀请院士、企业领导、劳动模范等到基地开展交流活动,把思政育人有机融入基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与中信重工共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创新基地过程中,将诚信敬业、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焦裕禄精神作为基地建设的文化灵魂。焦裕禄同志在洛矿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带领工友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焦裕禄大道”、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焦裕禄同志任车间主任时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故居、焦裕禄带领工友制造的我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实物、《精神的路标——焦裕禄在洛矿》著作,以及《焦裕禄》《焦裕禄在洛矿》《永远的焦裕禄》等多部影视剧,这些真实企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进入基地的学生。
(四) 将工匠精神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关于技术创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理念和实践[7]。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成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研究基地建设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提升基地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在研究基地建设中,工匠精神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匠精神要求我们追求卓越品质,追求精益求精。在研究基地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将工匠精神融入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推动产品不断升级、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尊重技术和崇尚技艺,注重技能培养。在研究基地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承,注重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推动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基地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和创新,推崇实践经验和工匠智慧。在研究基地建设中,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基地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更新升级。
在与中信重工共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创新基地过程中,大力宣传用“工匠精神”铸就“大国重器”。闻名全国的“刘玉华姑娘组”,痴迷刀具革新的“刀具大王”张邦栋,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万斤钉小组”,“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杨奎烈,以及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刘新安,大国工匠杨金安等新一代工匠精神优秀代表是学习表率。基地的研究生有机会与大国工匠们面对面交流,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卓越工程师培养铸魂育人。
(五) 将工程伦理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工程伦理是对工程师和工程活动的规范与指导,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目标价值追求,即工程师对人类进步的承诺、对提升人类福祉的追求,这也是工程伦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包含各种工程伦理规则和规范[8]。工程伦理是卓越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应将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工程伦理融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是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应将工程伦理的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为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首先,要充分认识对卓越工程师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工程伦理的学习,可以让研究生认识到卓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例如,工程师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公正、客观、勇于担当、遵纪守法、尊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素养,在教育中应得到特别的重视。
其次,要加强对进行工程师职业层面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加强教育实践,可使同学们对工程师的职业内涵、伦理道德会有更多感悟和理解;同时,学生也会对自我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有更高要求。因此,在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与企业、行业相关的工程师工程伦理教育,能让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认知进一步升华。
再次,将工程伦理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实践环节中,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研究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联合培养基地工程项目和实践,了解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讲授具体行业实践中科技运用的伦理原则,介绍应用技术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误用或滥用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可加深对工程伦理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如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加工工序中的环保问题,生产管理中的安全问题等,运用工程伦理知识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一次小型的工程实践。
最后,工程伦理还可以融入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中。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让学生认识到某些技术的过度应用不可避免地对人类伦理道德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的过度应用将形成未来工程伦理问题。提升对工程伦理的技术敏感意识,提高工程伦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在研究生实践中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也能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加严谨和负责的态度[9]。
综上所述,将工程伦理融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不但能够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应当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的融入,并加强探索和创新更多符合实际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六) 将学术诚信融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学术诚信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需要重视学术诚信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的建设中,如何融入学术诚信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制度,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论文写作、项目开展等方面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和标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设置一些专门的学术诚信教育课程,让研究生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和应该遵守的规范。明确规定研究生应该如何避免抄袭、造假等行为,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等。此外,应建立相应的检测和惩罚机制,以保证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实际落实。
其次,建立严格的过程检查制度。制定学术交流制度,定期开展研究进展汇报和学术交流,以检查项目真实进展情况。在成果产出和论文发表阶段,可以明确规定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审,要提供计算过程文档、开发过程文档和试验过程文档,以及开发的实物照片和视频证明等,经过多级筛查和确认,才能正式发表科研成果,确保产出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最后,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和引导,例如在实践环节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鼓励研究生做出积极的职业道德表现。同时,也应该注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人文类课程,如文化素质、公共事务管理、道德伦理等,帮助研究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体现学术诚信。
总之,学术诚信融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不仅是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提升和深化。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学术诚信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批道德高尚、职业素质优良、学术诚信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六、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师培养相结合,可以培养出技术水平高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工程师。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制约因素和育人模式,提出了在联合培养基地培植典型思政育人元素的方法,为推动中国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方法依据。
[1] |
赵丁选, 王敏, 卢辉斌. 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9-19. |
[2] |
严建华, 包刚, 王家平, 等. 浙江大学高水平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7): 13-18. |
[3] |
刘震宇, 郑彬, 朱太锐. 产教融合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探索, 2022(3): 49-51. |
[4] |
逄红梅, 陶启坤, 康洁.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3): 61-67. |
[5] |
叶金鑫, 韩钰, 张江龙, 等.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6): 50-56. |
[6] |
程霞, 周燕来, 田聪. 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大思政"工作的三重向度[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5): 91-97. |
[7] |
杜小峥. 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现实考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3): 63-68. |
[8] |
林健, 衣芳青.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5): 1-11. |
[9] |
陈镇, 曾永卫, 张何, 等.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7, 4(45): 15-16, 29. |
b. Graduate Depart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