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 Issue (3): 83-89   PDF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研究生理想信念——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胡传双1a, 简红江1b, 张勇刚2    
1a. 巢湖学院 教务处, 安徽 巢湖 238024;
1b.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24;
2. 海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口 571199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深刻反映中华文明刚健厚德与睿智果敢的品质, 折射出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刚健有为的责任感、天下大同的包容性、其命维新的创新观等有利于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方向、拓宽研究生理想信念的视野、实现研究生理想信念的追求。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我国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难免会受观念认知模糊、西方思潮恶意渗透、价值取向扭曲、人格坚守滑落等因素影响, 这就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 厚植研究生理想信念根基。实践中, 要坚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 理清模糊认识, 凝聚文化合力; 摒弃错误思潮, 弘扬优良传统; 积极应对转型, 坚守高尚人格。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生培养    理想信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对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无疑会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它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根本地位,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为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急需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来看,它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契合,其精髓以及很多至理名言,为培养研究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储备了不可或缺的营养精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既有其独特的价值,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实践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独特魅力,为培育研究生理想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华夏文明的苍劲,展示出千古中华民族智慧的辉煌。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明内核,永恒执着的向前毅力,繁育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为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提供了坚毅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阔步不息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时代巅峰的基石,为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提供了敦实的民族底气。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表现为刚健有为的责任感、天下大同的包容性、其命维新的创新观,这些为培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结论,深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根本地位,同时,映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追求的品质。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研究生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将发挥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用,对提升“高校研究生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3]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责任感有利于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丰碑。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华夏文明的历代更替,这部中华巨著,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载着人类文明的重任,一路向前,显示出中华民族对发展人类文明的责任担当。盘古开天的鞠躬尽瘁、女娲补天的乾坤大爱、伏羲发明创造的人文情怀……这些远古的绝代典故,无不深藏着千秋中华的丰功伟绩。儒家的仁爱主张,体现出深厚的民本情结;道家的自然法则,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墨家的爱利夙愿,体现出社会兴利除害的公正;法家的革故鼎新,体现出国强民富的进路……这些古代文化思想凝聚出中华民族永恒的前进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恢宏气度,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最高凝练,其中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穿越时空的伟力,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呈现出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博大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豁达境界,尽显“天地人”三才力行不退的愿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魂大义,透射出中华民族浩然之正气……如此磅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具体生动地揭示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责任担当,是培养研究生理想信念不可多得的优质佳酿。

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经久永存的密码。马克思主义一经来到中国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烈欢迎,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即实现全人类真正的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当前,作为新时代青年就是要秉持这一密码,并将这一密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必须抓紧抓好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与对中华民族责任感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责任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进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格局”[4]。研究生作为有志青年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能动群体,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责任感增强研究生文化自信,更能激发他们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充分体现出追求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理想信念的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理解,后化于人伦与社会,形成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精微妙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天然性,奠定了其天下大同的包容性特色。盘古“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壮举,“河图洛书”的呈现,尽管对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神话般的传说,但本质上揭示出中华文化天地般的缘根。正如《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5]408的视野,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仅此足以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从民族发展方面看,包容性表现为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的文化内质。抛弃不同民族观念与认知的差异,析取不同民族的共同观,在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中,取长补短,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域。诚如儒、道文化善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扩宽了中华民族追求公平公正的心海。中华民族尤其能立足“尚和”“求大同”的自身文化优势,增强与其他民族的情感交流,同时,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嫁接培植外来文化的有益文化元素。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合”文化独特鲜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绝佳风景。从民族文化内容看,包容性体现出非凡气度与高超智慧。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体用主张,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特点,但其浩瀚的包容空间,尽显“天地人”一体的理想追求。荀子“君子贤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的精湛义理,意蕴深刻,已经远远超越个人层面的修养,透射出中华民族韬光养晦的文明基因。《秦誓》篇“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而实能容之”[6]33的空灵心性,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情结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品格,彰显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高远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积淀了深广的理想空间,养育出无数脍炙人口的典故。管鲍之交、廉蔺之合、七擒孟获……这些典范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赢得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建立一个和美繁荣的理想社会,是培养研究生理想信念不可缺少的天然极品。

基于新时代百年任务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具有一致的终极目标,即用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青年人生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特别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研究生的人生航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元素哺育研究生的价值认同,让研究生成为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的楷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具有极强的容错纠偏功能,在强调物质发展的同时,提出了“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7]71的精神主张,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旷远博达的生民情怀为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丰盛的文化沃土。由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有利于昭示研究生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催生研究生积攒奋斗动力,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供强悍的文化自信力,从而拓展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视野。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命维新的创新观有利于实现研究生理想信念的追求

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盛的基因,中华民族的远祖们为华夏繁荣发展开启了创新的引擎源头。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创新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动力,中华民族正是抓住了创新这根主线,成就了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华夏先民的生产实践形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经典章句,体现出中华民族创新思想深远弥久,创新实践底蕴深厚。尤其是“作新民”跃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体现出中华先民创新的内在品质,即要求生民改过自新,去旧从新,自强自新。于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其命维新的优良品质,是器物创新与人的观念创新的完整表达。上升到国家层面,创新意义深重。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时代,中华民族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创新与民族存亡的密切关系,由此,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千古绝句。至周以降,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征。从文献典籍看,创新思想贯通于华夏千秋,经久不息。《周易》充满着华夏创新不已的思想精髓,凝练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运动,归纳了“盛德大业至亦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仁用情态;《道德经》以道为自然之本源,生衍万物不息;《山海经》以伟大的先祖神威造化华夏大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力量;《庄子》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展现出华夏民族的创新思维……凡此种种,酿就了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精神风骨与品格丰碑。从创新实践看,中华民族可谓是尽展风骚。自“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8]22的制度创新始,中华民族在改革创新的阵痛中历练新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纷争与改革家们的治国之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子主张,“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的繁荣成效,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康乾盛世的出现,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尽管有些改革创新实践产生的历史作用甚微,但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来源。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命维新的创新观,凝聚出华夏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信心,是培养研究生理想信念不可忽视的人间珍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深厚创新观,为研究生实现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劲的文化自信支撑。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理念”[9]与其命维新的创新思维,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显得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由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代表着人类进步方向,其伟大的创新力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辩证统一,具有超强的实践目标追求。研究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就是要为实现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面对中华民族繁荣发展重任,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应注重增强民族创新进步意识,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命维新的历史脉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观丰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根基,涵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创新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命维新的创新思维、创新成就不仅能激发研究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且更能理清他们以国家民族社会理想为引领,凸显个人理想张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命维新的创新魅力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紧扣时代创新步伐,及时捕捉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创新才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面临的现实挑战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接近,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可预测事件增多,各种思潮不断泛起,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遭遇新的挑战与严峻考验。特别是西方一些媒体别有用心地传播、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内,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利影响。西方的舆论宣传妄图动摇中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信仰,蛊惑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定力。面对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争与文化价值观纷争,当代中国青年正经历着文化价值的判断与抉择。研究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高阶群体,在接受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市场经济不良思潮的冲击,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认知,“价值标准模糊,价值信念摇摆不定”[10],不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蜕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灵魂的躯体。

(一) 观念认知模糊,割裂内在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失去自身特色。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广维度扩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外围文化意识输入有增无减,产生了许多模糊不清观念,割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化的元素,没有实用价值,都是纸上谈兵,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窠臼。相反,金钱、物质利益至上的世俗观念成为时下主流。这种认知对研究生培养教育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商家触碰法律底线屡禁不止。盗用企业信息、骗取商业秘密、破坏生态环境、食品造假乱真,等等,“失信”“失诚”事例屡见不鲜,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蒙上了层层阴影,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出现了严重缺口。如此不良现象,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培养教育之间形成通道的阻力。认为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理想彼岸只是对未知世界的空幻描绘。在这种认知惯性作用下,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托,但社会整体价值观集中体现于急功近利的追求。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背后,人们的道德自律、道德觉悟基本烟消云散。现实利益、生存法则、私利价值的最大化迫使责任感、正义感让出位置。这些正充斥着研究生思想灵魂深处,影响其价值观形成。

(二) 社会多元思潮,滋生不良影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科学结论,已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思潮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贯穿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与生态领域的中轴,任何与这两种思潮对立的观点都是要不得的。然而,随着中国发展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大,西方多种思潮涌入国门。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西方思潮都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属性,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各种机会宣扬资本主义立场,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在西方物欲唯大的影响下,有些青年研究生放弃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放弃了对艰苦奋斗的坚守,放弃了贫贱困苦的操守。西方思潮迷惑了青年研究生灵魂,一些青年失去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勇气,失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西方思潮用现实的功利主义蒙蔽了青年研究生第三只眼,使他们看不到人生奋斗目标,丢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然正气。西方思潮正是抓住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机会,将新自由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等敏感思潮渗入中国教育领域,让更多青年研究生无视国家法律制度,追求极端自由的个性,追求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导致青年研究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知的错觉。可见,西方思潮严重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培育。

(三) 价值取向扭曲,破坏人格坚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多元价值提供了有利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有着其他价值观无法取代的特定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西方“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价值观所标榜的民主、自由、公正、法治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一厢情愿,全然不顾人民群众的诉求。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教育领域的无情渗透,让研究生高阶群体一时不知所措,在是非判断、善恶取舍、真假明辨、美丑鉴别等方面产生困惑。西方价值对中国社会领域的渗入,使许多青年研究生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冷眼旁观,漠然视之,认为国家及其公务机关是处理公共事务的主体,个体没有必然义务去关心。“不关己,莫闲管”的认知成为常态。此种现象有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丈夫”的人格形象。从而在车站、道路、码头、超市、集市等公共场所,出现了道德冷漠。研究生理想信念受到西方利己主义直接冲击,思想灵魂遭到无情涂抹,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行为随处可见。有些研究生为了功名利禄,不顾声誉得失,忘乎所以,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和谐环境,产生对立冲突,影响了团结。这种现象完全违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己”“慎独”“内省”的道德准则。甚至不顾法律威严,侵犯他人荣誉、名誉,失去了人格尊严。西方价值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渗透,助长了部分研究生消费观、享受观居高不下,配对高消费与高享受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勤俭节约形成了极大反差。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

中国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道路艰难曲折可谓久矣,面对诸多困境,新时代,中国研究生培养教育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因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隐含着研究生教育发展持续追求的一种内在品质”[11]。由此,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遵循人才强国法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一如既往地迈着雄健的步伐前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优质人才。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沃土,对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必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遇到的多种困境,是中国研究生培养教育必须破解的任务。目前,整体观之,研究生年龄尚轻,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难以驾驭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肤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掌握得太少,更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来龙去脉。因此,要积极结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科学研究,引导研究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景,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底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对“两个结合”的基本遵循。

(一) 理清模糊认识,凝聚文化合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资源与有利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珍贵素材,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深厚渊源。新时代,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时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元素,把中华优秀传统的制度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历史借鉴,唾弃西方市场经济的不良现象,以公正、利国、利民的芳心,攒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义力量。以唯物观与辩证观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方向与法律法规建设,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元素,并融入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教学中,同一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立、相违背的行为作斗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化爱国情怀”[12],呈现中华民族制度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教育。三种文化诉求的一致性,必将塑造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清洁心地。由此可见,只有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文化、经济文化、法律文化等,并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研究生清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研究生消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之间的错误认识。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参观中华历史名人馆等活动,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提升研究生人格修养,增强研究生中华民族的骨气,养成研究生勇毅前行的志气,厚植研究生人生发展的底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帮助研究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摒弃错误思潮,弘扬优良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感到不安。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空前提升,西方各种思潮正加紧向中国渗透,妄图扰乱中国人民的思想。面对西方思潮与中国主流文化对峙的境况,研究生教育必须紧扣党的教育方针,筑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防火墙,形成研究生教育强大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也能包容多元文化,但决不允许西方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威胁与破坏。针对西方各种思潮的合理因素,特别是西方经济模式下的自由、民主、竞争、效率、分配等观点,通过开展研究生专题教育,厘清研究生认识困惑,形成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借鉴有度,科学消化,慎重吸收,综合创新,而不是直接拿来应用。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在多元思潮中善于挑选、善于鉴别、善于创新,不被西方多元思潮所迷惑、所蛊惑。敢于面对西方多元思潮,深刻体悟“守真志满,逐物意移”的哲理妙义,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武装研究生思想灵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方式破解错误思潮的影响,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惯性,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生力量。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任课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形成团队合力,认真规划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素化解到课程教育、活动教育中。尤其是要把中华民族“公义胜私欲”“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7]的传统美德,有机融入研究生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把四大发明的创造精神、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嫦娥奔月的梦想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让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直接感受中国精神的历史延承意义。这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都是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的珍宝,是增强研究生民族情感教育与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的必然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资本主义思潮也有了新的生存土壤,一时难以根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十分注重中华传统美德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融入,用中华传统美德消解研究生对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惑,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为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夯实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根基。

(三) 积极应对转型,坚守高尚人格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竞争风险,带来了生存危机,各领域各行业都面临着从低速慢跑到高速冲刺的转型阵痛阶段。产业发展从单一结构到复合结构的转型,科技发展从电气化自动化到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价值理念从一元向度到多元互补的转型,等等,整个世界正处于思想互嵌、观念交织、价值互补的局面。面对世界文化意识潜流涌动的态势,中国研究生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应对,而不是回避退缩。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民贵君轻”“礼义廉耻”“和衷共济”等中华优秀文化元素的张力,并渗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公共课程教学中,以增强中国研究生教育底气,为研究生能应对转型态势提供文化自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此逻辑,中国研究生教育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人类发展诉求。为此,要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如积极组建研究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小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专题讨论团队等,研讨“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守望相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同时,以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坚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地位,紧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向,放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目标,将研究生教育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应对全球发展新变化。积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责任感、仁爱观、人伦情结、道德境界”等,融入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参观考察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中,滋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消解旁观冷漠、相互猜忌的不良现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人物传记、文物遗产等重要资源,通过中华传统美德的专题学术报告,拓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空间与历史空间,陶冶研究生理想信念,历练研究生坚守高尚人格的实践品行。

四、结语

“两个结合”的科学结论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遵循与指导思想,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研究生理想信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设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研究生群体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显得举足轻重。在实践层面上,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出中华民族刚健奋进的民族丰碑,展现出华夏儿女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对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激励研究生更好地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以文化自信厚植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根基,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脉络,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生产力的历史规律,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13]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 2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4.
[3]
祝春华, 张艳丽, 王洪旭, 等.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研究生涵养的培育[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01): 150-153.
[4]
靳诺. 新文科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教育[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02): 5-10, 123.
[5]
南怀瑾, 徐芹庭. 周易今注今译[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408.
[6]
王国轩. 大学中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33.
[7]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71, 153.
[8]
独角工作室.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M]. 北京: 海豚出版社, 2009: 22.
[9]
王利群, 赵晓杰, 王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194-196.
[10]
张俊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价值信念涵养的影响[J]. 新课程(下), 2015(08): 9.
[11]
马永红, 于妍, 张飞龙. 动态静态双重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涵、取向、路径[J]. 江苏高教, 2023(10): 53-61.
[12]
杜小峥. 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现实考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03): 63-68.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15.
Nurturing Ideal and Belief of Postgraduates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Value Connotation,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Practice Path
HU Chuanshuang1a, JIAN Hongjiang1b, ZHANG Yonggang2    
1a.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24, Anhui, China;
1b. School of Marxism,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24, Anhui,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9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deeply reflects the strong, moral, wise and courageous charact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reflects a high degree of conformity with Marxist ideal and belief. The strong and promis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inclusiveness for global peace, and innovation concept of always pursuing the new contained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conducive to consolidating the ideal and belief of postgraduates, expanding their horizons, and realizing their pursuit of ideal and belief. While facing the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world, it is hard for China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as vague cognitive concepts, malicious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ideologies, distorted values, and decline in personality on it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of postgraduates and foster their ideal and belief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actice, we should persist in combining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s of Marxism, clarify vague understanding, gather cultural synergy, abandon erroneous ideological trends,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s, actively respond to transformation, and uphold noble personality.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deals and b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