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 Issue (3): 1-6   PDF    
创新驱动 融合育人 追求卓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王战军, 覃艺雯, 李旖旎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 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大使命。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张, 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 亟需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培养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学专门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历经10余年, 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提出"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 高起点率先创建了研究生教育学新学科, 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施了"四融合"多元复合育人新模式, 走出了一条成建制、系统化、可持续的研究生教育学研究与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新路。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    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引擎,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201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人数为58.97万[1],2022年增加到124.25万[2],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倍增。但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有相关学科体系难以包容和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人才缺乏;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对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实践跟进不足,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学方向培养的人才对新时代人才目标的响应不够,育人模式缺乏全面性、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等。在庞大的研究生教育体量和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急需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发展,急需一批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审时度势,2010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教育方向研究生,2016年正式创建全国首个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始终将“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总要求贯穿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开创了“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学新学科领域育人新理念,打造了“资源共享、部门协同、环节互通”的研究生教育学“卓越共同体”育人新机制,构建了“胸怀壮志、交叉创新、协作品格和国际视野”的“四融合”育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国际视野下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构建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这一“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知识生产”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3]。知识生产的过程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在学习传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要尤其注重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创造,这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典型标志。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目前,研究生教育学还不是目录内学科,导致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缺乏学科的保障和支撑。学科体系的缺失制约了研究生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建设能够支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筑牢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之根基。

(一) 创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凝练五大学科方向

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分析研究生教育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行特征的学科[4]。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已建成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为加快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稳步向教育强国迈进,需要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构造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新体系,指导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加快培育引领和指导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学涵盖研究生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评估、研究生教育政策、学科建设和工程研究生教育等5个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育人规律等;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评估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双一流”建设与评价、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评估等;研究生教育政策包括研究生教育政策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决策、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等;学科建设包括大学学科建设基本理论、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探索、数智时代学科评估变革等;工程研究生教育包括工程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证研究等(见表 1)。

表 1 “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5大研究方向

为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建立了中国首家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校级专业学术机构“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5],自主设置了国内首个“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凭借已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经验,依靠一支文理工管交叉学科聚集的优质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服务国家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 创新“研究生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学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依据[6],是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但还缺乏对研究生教育更基础的规律性探索,亟需创新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适合研究生教育学的课程教学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汇聚了一批全国多年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的学者专家,围绕“研究生教育学”知识体系,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著作。在国际比较研究过程中,主编《世界研究生教育经典译丛》,包括《博士生教育的变迁》《博士生教育与未来的教师》《博士生培养——研究生院的成功与失败》《获得博士学位的成功之匙》《学者养成:重思21世纪博士生教育》《研究生院之道》等。在课程教材方面,围绕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目标、内涵,编研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研究生教育学科内容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用书《研究生教育概论》以及《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中国学位制度实施四十年》等。这些教材已被上海市等5个省(直辖市)采纳,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导师的培训用书。在教育评估方面,出版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等,为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出版了《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与推进策略》等,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建设路径。在研究生教育政策研究中,出版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研究资料汇编(2010—2020)》《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文件资料汇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1999—2022)》等,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干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此外,为扩大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我们正在出版一系列代表中国学术水准、反映中国学术前沿、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研究生教育英文著作。

(三) 创制“研究生教育学”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北京理工大学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出发,创制了“研究生教育学”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该方案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分层分类指导。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分层次明确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总体要求,并将培养要求和考核标准细化到各个学期,将研究主题和推荐研究题目细化到各个研究方向,将推荐书目细化到理论类、方法类、专题类等多个类别,以增强培养方案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明确学科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在学校统一开题答辩和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设置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预答辩,聘请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专家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把关,并将考核要求写入培养方案;采取一种“演习”和“加练”的方式,减轻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压力,提升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内驱力。第三,激励与惩处并举。培养方案应将激励制度与惩处制度相结合。在激励制度方面,设置了学科年度优秀研究生评选、购书经费支持、科研奖励等制度;在惩处制度方面,在学校惩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组织相关考核,针对考核情况给出对应解决办法。奖惩结合,充分发挥培养方案的导向作用,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学期、年度“研究生学术盘点”制度。要求每位研究生做学术盘点报告,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作点评专家,指导每一位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其次,为研究生专门开设了“暑期学习班”,邀请全国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开拓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再次,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论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研究生增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能力提供了平台支撑。

二、以“融合育人”为抓手,创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能解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7]。目前,研究生教育学方向存在着人才复合型特点不突出,问题导向意识不够,解决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问题能力缺乏等问题,亟需围绕“国之大者自觉性、学科交叉复杂性、多元协同系统性、时不我待紧迫性”,建立健全复合型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此,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手段,以解决制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目标,构造“培根铸魂与专注志业”“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个人研习与团队协作”“扎根中国与放眼世界”的“四融合”多元复合育人新模式,深化研究生教育学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一) 培根铸魂与专注志业相融合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坚持“培根铸魂”与“专注志业”相结合。首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要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抓好导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自觉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其次,在“导学共同体”的积极实践中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组织红色教育、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等活动,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互动合作,深刻分析国家战略需求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再次,深挖学科专业特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编写课程参考教材和学习资料,将我国研究生教育史融入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全链条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实施课堂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课程双考核制度,加深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培养研究生的大局观。最后,组织在学研究生深度参与“服务急需”的攻关研究和社会服务,研究并解决国家、地方及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问题上的所急所需,锤炼研究生敢担当善作为的能力本领。2021年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在学研究生一行34人前往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开展学习实践与合作交流。在延安窑洞门前,学习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此窑洞中写下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梁家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同甘共苦、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在延安宝塔山下重温入党誓词,在黄河壶口瀑布唱响《保卫黄河》。通过这些活动,每位研究生撰写了学习体会,研究中心编辑了《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北理工博士生赴延安学习文集》,其中一位博士生在延安就写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通过一系列培根铸魂活动,研究生们感受到了延安的魅力,体悟了“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精神,传承了北理工的红色基因。

(二)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融合

研究生教育要突出“研”字,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8]。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八个“一”的要求:要求至少选修一门跨学科专业课程,参加一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深入掌握一个跨学科理论,熟练运用一个定量研究方法,参与撰写一篇咨政报告,产出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基地为支撑。为筑牢实践基地,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要求研究生参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部门委托课题,部分研究生到学校研究生院、学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做科研助理,让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线运用专业之所学,发现真问题、思考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此外,依托国家重点重大项目课题,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研究生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申报研究课题,支持研究生深度参研科研课题,支持和带领研究生进入有关高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实践,促进研究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三) 个人研习与团队协作相融合

个人研习与团队协作相融合,是指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组成创新团队,由跨学校、跨学科、跨国家导师团队共同指导,联合攻关重要课题项目。研究生个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协作力和创新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对研究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天天有进展、周周有进步、月月有收获、年年有突破”,激励研究生不断学习创新。促进团队协作,就要做有组织的科研,充分发挥团队汇聚研究资源、凝聚研究力量的优势。首先,积极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由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组成的创新队伍,并加强与其他高校团队间合作,联合攻关重要政策调查研究,增强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要建设跨学校、跨学科、跨国家的导师指导团队,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多学科、全方位的专业指导,保障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其次,积极发挥大项目的支持作用。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紧紧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让研究生在课题组中合作或单独承担专题研究,加强对研究生个人研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提升研究生个体的创新意识、科研水平和协作品格,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再次,推进建设科研大平台。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联合校内外、国内外课题组、研究院等组织机构,积极构建跨学科门类、二级学科交叉的科研大平台,推进科研大平台的协作运转;紧抓科研数据资料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平台,稳步优化平台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研究生个人研习与团队协作能力的融合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平台支撑。

(四) 扎根中国与放眼世界相融合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9]。研究生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应国家所需,也要“睁眼看世界”,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动态,促进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首先,以思想文化为引领。将“中国问题、国际视野”作为研究生教育学教学科研团队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在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研究生提高政治站位、具备国际视野。其次,以科学研究为重点。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与论文选题要重点面向中国研究生教育实践,以解决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瓶颈问题为导向。再次,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抓手。积极创建国际学术联盟,主办国际会议,提升团队国际话语权,打造研究生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组织,为研究生提供大平台支撑;以参加国际会议、国外访学、与国外知名专家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实现研究生教育学术前沿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中外”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在国际视野下解决国家急需问题的本领,促进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

2019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带领优秀博士生代表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第63届国际比较教育协会(CIES)国际会议”,并作分论坛报告,报告从全球高层次人才需求、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该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佳“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推进研究生教育实践新变革

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高速度的扩大培养规模转变为高质量的提升培养水平。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追求卓越”为目标,践行“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学科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四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一批研究生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持续推广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品牌,为国家、地方和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力量。

(一) 卓越人才担当大任,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开创了“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学新学科领域育人新理念,培养了一批学术经历丰富、学术能力强的研究生。研究生100%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委托课题等科研项目,人均参与课题4项,人均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撰写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4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等高水平著作。博士生90%以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政策和地方政策咨询研究。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综合能力强,在工作岗位发挥着骨干作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部分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接收继续从事相关研究,部分毕业生选择到新疆乌鲁木齐、陕西延安等西部地区高校就业,80%被“双一流”建设高校聘为副高级职称岗位教师。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项,多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获评省部级或学会优秀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研究生教育学博士生刘静的学位论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动态监测研究》,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收录;2021届硕士生木丽得尔·毛力提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其优秀事迹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

(二) 学科品牌独具特色,得到业界广泛认同

我们构建的“培根铸魂与专注志业”“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个人研习与团队协作”“扎根中国与放眼世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已在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设有研究生教育学科方向的培养单位得到推广,并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应用实践。为持续扩大成果影响力,我们首先以学术交流为媒介,推广成果经验。近年来,成果完成人在全国重要会议作近100场学术报告,全面介绍“四融合”育人模式和实践经验。其次,以学术著作为载体,增强成果学术性。编研的首部研究生教育学课程教材《研究生教育概论》国内发行量已超过万册,还出版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英文版学术著作。再次,以教育主管部门委托课题研究为依托,彰显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效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以及教育部、省级政府委托课题共近100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0余篇,充分彰显了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效果。

(三) 扎根中国走向国际,广泛传递中国声音

为扩大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创办并连续举办两届全球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发起成立了“全球研究生教育研究国际学者联盟”,秘书处设在北京理工大学,提升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借助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传递研究生教育之声,扩大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如2019年我们在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首次专设“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挑战分论坛”,分论坛主席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学教授担任。我们还积极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成果分享或经验交流;聘请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Susan L. Robertson教授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聘请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李军教授等著名学者为兼职研究员。

(四) 智库服务融入实践,持续产生重大影响

“服务需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服务需求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就是要具备服务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能力。我们以智库服务为落脚点,开展重点研究,服务研究生教育重点需求,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成效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提交了一系列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双一流”建设、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等主题的政策专报,部分得到正式文件采纳。我们积极参与国家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工作,由我们提出的“追求卓越”“建设研究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等思想观点写入研究生教育重大文件、重大决策。本教学成果完成人曾作为唯一专家代表出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解读新时代重大文件;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专访,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教育部官网、腾讯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持续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十余年,开创了“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学新学科领域育人新理念,打造了“资源共享、部门协同、环节互通”的研究生教育学“卓越共同体”育人新机制,构建了“胸怀壮志、交叉创新、协作品格和国际视野”的“四融合”育人新模式,持续推进了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与发展。这一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荣获了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注:本文源于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创新驱动、追求卓越、融合育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地质教育, 2013, 22(4): 94-96.
[2]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地质教育, 2023, 32(3): 125-128.
[3]
王战军, 杨旭婷, 乔刚. 研究生教育学: 教育研究新领域[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94-101.
[4]
赵沁平. 开拓、创新、求真, 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1-3.
[5]
王战军, 马永红, 周文辉. 研究生教育概论[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 113.
[6]
王战军. 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范畴与构建理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5): 1-6.
[7]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8]
洪大用. 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3): 1-7.
[9]
黄宝印, 黄海军. 加快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4): 37-43.
Innovation-driven Integrated Education for Excellence——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ANG Zhanjun, QIN Yiwen, LI Yini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Shoulder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end professionals,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ommanding height for making China powerful with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scale expansion of the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China has become a big country of post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a big country to a powerful countr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urgent for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nd postgraduates in pedagogy. Over the past above 10 year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pedag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It put forward an education concept of "innovation-driven integrated education for excellence", took the lead at a high level in creating a postgraduate pedagogy discipline, and constructed a new cultivation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pedagogy. By implementing a multi-component education mode featuring "four-force integration", it has blazed a new path for institutional,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postgraduate pedagogy research and for high-level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ostgraduate pedagogy    talent training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