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融入高等教育各领域。凭借海量信息、超强算力和便捷使用,数字化赋能已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高校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指引了新方向。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虚实融合教学场景、智能学伴、教育机器人等新型资源开发,使数字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知识建构、技能训练、交流协作、反馈评价等教学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数字化”。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下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在中小学校、大中专学校、职业学校建设一批虚拟现实课堂、教研室、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基于教学大纲的虚拟现实数字课程,推动教学模式向自主体验升级,打造支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沉浸式新课堂”。同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指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这些政策文件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提供了基本遵循。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研究生思政课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化赋能为研究生思政课提质增效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如何赋能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厘清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明晰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内在机理,构建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这些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何谓赋能: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涵赋能来源于企业管理学术语——授权赋能(empowerment)。它是指“通过对个体授权来提升组织的权能”。[1]随着数字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数据已成为除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生产要素。因为“数字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管理、处理和传播信息,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学习,并拥有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帮助个体进行创新、改造和适应当前所处环境,将影响他们个人在商业市场的竞争力”。[2]数字化赋能概念由此产生。如今, 数字化赋能已经广泛运用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成为改善管理,提升效能,实现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动力。
思政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数字时代研究生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特征。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有效融入研究生思政课,通过数字化的放大、倍增和叠加效应,从深度、广度和宽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有效性和针对性,使数字化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
(一) 数字化赋能拓展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深度研究生思政课不是本科阶段思政课的简单延伸,是理论深度的大幅度拓展。“简单照搬本科生教学无论是理论解释力还是实践指导力都无法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3]本科阶段思政课关注的是解释理论概念和概念体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研究生思政课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拓展和理论延伸,更加注重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的问题释惑,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全面的阐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要求上培养熟练运用理论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探究的能力。让研究生学会思考,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外面的世界,识别事情的真伪,探求背后的因果和逻辑。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师生理论深度交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收集学生课堂活动动态数据信息,投屏弹幕发消息,实时统计分析学生教师使用相关数据,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教师概括学生的认知难点与思想困惑,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 数字化赋能拓展研究生思政课的知识广度研究生是青年中思维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学习自主性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学习动机。目前研究生思政课课堂提供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无法容纳满足研究生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专题式教学内容的不足,可以提供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可以提供数字化相关专题素材和资源,让学生在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思考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获得感悟提炼学术观点提供知识储备;可以及时提供研究生关注的思想理论学术动态链接,为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心中困惑和心理迷雾提供有力借鉴。数字化赋能为获取海量学习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学内容不再受限于教材,教学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研究生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研究方向随时随地选取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
(三) 数字化赋能拓展研究生思政课的专业宽度由于研究生来源存在类别、年龄、学科、动机、个性等现实差异,单向度的教师课堂专题讲授已不能满足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性化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4]当前研究生大多数是“00后”生人,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数字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数字化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成为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有效载体,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供给者转型为智能学习服务者。在智能学习服务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生不同的学术关注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料。人文学科研究生擅长发散思维,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和敏锐的社会感知能力,特别关注探究复杂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注重数理逻辑思维,具备厚重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推理判断力,特别关注探究复杂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研究生思政课数字化赋能可以根据学生特长和专业特点,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不同学科的学习空间,推送不同专业的教学案例,提供不同专业的学习问题,以满足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需求。
二、何以赋能: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就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过程来看, 数字化赋能可以从资源赋能、结构赋能和心理赋能三个维度来探究数字化技术与师生之间相互协同合作的方式。
(一) 数字化资源赋能,有利于学情获取和精准研判数字化资源赋能是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被赋予数字化资源,提升了获取和管控资源的能力。目前数字技术已经使教师教学对象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成为可能,能够追踪个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数据集和调查数据,在大数据环境下对特定学生的价值测度和选择偏好行为进行研究,开展初步的探索。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引导学生自行获得思政课学习资源,这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发展。
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课堂学情分析工具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使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潜在需求,可以设计面向不同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参考内容,将研究生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需求切实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人工智能中问题自动生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出题效率,从而缓解教师的出题压力,减轻教师重复劳动,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率。
(二) 数字化结构赋能,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的优化数字化结构赋能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等做出适时改变,以消除降低教学效果的结构性障碍。数字化赋能不仅重塑了师生层面教与学的交互关系,而且重构了组织层面教与学的行为模式。“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的加速融合,产生的鲜活、互动性强的新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5]传统的研究生思政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线下授课,专题化讲授方式进行,教师事前做好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也是规定的和统一的,无法考虑研究生个性化需求和不同专业的学科需求,难以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课表时间固定,难以及时解决研究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认知盲点,课后没有后续跟踪与持续提高,不符合学生思想连续性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研究生思政课提供知识的形态和模式,教师可以同时收集并分析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有针对性地诊断和改进教学设计,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平台的监测和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学习效果和存在问题,教师能够及时诊断学习效果和学习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的教学服务。
数字化测评工具以及资源管理工具可以实时动态记录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所有情况。大数据对课堂教学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存储等都为研究生思政课建立科学化的教学评估机制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也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估系统带来了全新变革。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萃取能力,其内容生产能够“识别输入的文字表意并将之指向某种图像,而相关的图像在网络中又被不同的人赋义成特定文字,经过反复对比和整合最终形成关联性输出结果。”[6]其具备的特征关联驱动成为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 数字化心理赋能,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培育心理赋能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善和增强人的认知、情感、动机等主观意识。研究生思政课是在本科思政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学习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是提高运用最新理论观察时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7]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力量的后备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至关重要。创新来源于好奇。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将动画、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应用于思政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避免因为过于抽象理论而失去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的兴趣点在于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去年年底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语言处理工具GhatGPT,在思政课堂的讨论和数字教学平台的使用能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此外,数字化心理赋能意味着改变学生学习形态和思维范式。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仅来自课堂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且来自网络数字化课程中小批量、分布式精讲。研究生学习的组织方式,由集中式班级听讲转向了边听边问,问讲结合的学术探讨式学习,更好地培育学术思维。以学习通、雨课堂、对分易等为代表数字教学平台,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广泛采用,为研究生思政课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各类数字化群组,引导学生虚拟小组和虚拟数字空间里自由沟通交流,在数字空间里拉近彼此的距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高阶性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应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提供相关的高阶智能教学服务,让研究生在课堂学习合作中探究学术问题,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灵感,产生思想火花,在协同讨论解决难题中锻造学术团队意识。
三、以何赋能: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现实路径虽然数字化手段已广泛运用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但是如何让数字技术全面进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区域,使数字化提升与教学元素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搬运和重复的技术叠加,则需要在充分发挥人与技术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技术与教师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以实现人与技术的无缝衔接和自如转换。
(一) 线上与线下协同共育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信息交流的知识空间,也拓展了师生学术探讨的便捷渠道,使得研究生思政课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共振的学习模式。数字技术极大提高了存储、组织、搜索和分析的效率。以前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现在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分析模拟的软件工具可以辅助记忆。不需要再学许多死记硬背的知识,高质量的数字精品思政课人人都可以以极低成本获得。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支持的沉浸式学习成为数字时代重要学习方式。VR的沉浸性特征能够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多空间视角、情境化体验、促进学习迁移来提升教学效果。[8]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20世纪末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时代真的出现了。”[9]如今,以人工智能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将预言变成了现实。数字技术产生了原来机器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创造性和情感类工作,开始一步步成为可能。研究生思政课堂应使用最新的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让研究生用沉浸式体验感受某个事件,教师采取适时课堂讲解,小组研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塑造。
(二) 实践与虚拟自由切换的教学手段数字化深度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既需要加强研究生数字思政资源的顶层设计,需要加强授课教师的数字素养,突破传统单一线性模式,“与数俱进”走思政课教学现代化之路。在运用虚拟数字化场景学习时,要辩证对待实践教学和场景教学的关系。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场景再现给学生们带来沉浸式体验,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在虚拟场景中,而是在言传身教的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亲身活动、亲自体验增加知识、增加智慧,进而弥补虚拟场景教学的现实缺憾。同时,要着眼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和自由转换,建构时空自由转换、虚实双全的思政课数字赋能体系。
(三) 个性与共性统筹兼顾的教学理念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也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一直处在较为被动的接受状态,很少有机会主动思考。数字化教学颠覆并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强化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例如,研究生来源不同专业学科, 个体年龄、经历、素质及能力差异较大,传统教育是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诉求。而数字技术支撑下教学活动的实施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筹兼顾和有效应对。教师可以在数字教学平台构建的数字空间借助人工智能AI机器人分身为多个虚拟角色,组织小组讨论、分层次练习、精讲点评等多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个性化特征,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兼顾研究生个性差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自动生成其所需要的解答,比教师个人面向全体学生的解读更具优势。
四、赋而不能: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应避免的问题数字技术可以赋能研究生思政课,为课堂提供有用的知识供给,但是数字资源与技术始终是工具和手段,需要人正确地驾驭和使用,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注意避免以下几种赋而不能的情形。
(一) 虚拟体验僭越亲身实践“在数字化时代,教学不再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面向更加复杂学习环境的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式创新。”[10]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服务于研究生思政课,而非替代思政课育人的功能。过度营造“沉浸式”虚拟数字体验,会使研究生形成“数字化生存”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多数研究生本身阅历不足,缺乏工作经历,反而会使研究生脱离现实,弱化或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有的高校投资百万建虚拟数字课堂,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大。特别是研究生思政课对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活动的“度”把握不当,则可能使研究生沉迷网络,使研究生思政课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因为数字不能提供知识的理解力与领悟力,从而使学生无法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无法获得科学辩证思维的训练。
(二) 工具理性僭越价值引导研究生思政课课堂时间有限,视频、VR体验只是服务课堂教学的手段,教师课堂理论阐释和学生课堂问题探究才是启智润心的主体。许多高校斥巨资兴建虚拟仿真实验室。目前高校思政课的确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数字技术装备、过分依赖数字技术手段、过度沉迷技术效果等认识偏差。数字化技术过多会降低师生的情感交流,数字化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因素吸引学生注意力,弱化了师生面对面现实交流中的亲切感,无形中增加了师生的心理隔阂,削弱了师者的教育权威。数字不能自发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力与引导力。特别是思政课中意识形态层面内容讲授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和认识瓶颈,更需要在遵循心理规律、选准思想沟通渠道的基础上,设计巧妙的教学构思,重塑讲授体系、创新讲授方式、利用数字载体,让讲授内容使学生产生共情,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另外,数字化技术会涉及学生隐私问题,需要收集处理大量学生数据,如历史记录、学业成绩、学业评定等,数据一旦被滥用或泄露,将造成不良影响。
(三) 人工智能僭越人类智能数字化赋能目的是将研究生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一切教学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研究生的价值观虽然已初步成型,但其思想政治素质仍需进一步完善,仍可通过深入内生与外塑学习而发生积极改变。一旦过度使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生的效应不完全是正能量,有时会带来新问题。一方面,研究生年龄偏大,接触数字技术时间长,早已养成“数字化”生活习惯。便捷获取的数字信息使得研究生价值观产生“首因效应”与“信息茧房”,特别是受到网络自媒体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后,在课堂上会抗拒甚至反感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时间过多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多项课堂教学活动之间进行数字切换,其结果必然导致弱化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智能讲解,弱化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本身的深度思考,冲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人类智慧结晶的理性光辉,无法体现研究生思政课的高阶性,成为本科思政课教学的重复,也就无法达成研究生思政课步步高、步步深的教学要求。
[1] |
杨梦宇, 张晓校. 数字技术如何形塑了高等教育[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3): 56. |
[2] |
刘宁, 彭飞凡, 于梦鑫. 数字化赋能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 开发研究, 2021(06): 58-59. |
[3] |
刘志. 把握研究生思政的三个着力点[N]. 光明日报, 2019-03-19(15).
|
[4]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光明日报, 2019-02-24(01).
|
[5] |
邓晖. 用数字化技术激活思政课新生态[N]. 光明日报, 2023-05-09(13).
|
[6] |
王少. 机遇与挑战: AIGC赋能[J]. 教学与研究, 2023(5): 110. |
[7] |
本书编写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1年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1-12.
|
[8] |
张慕华, 祁彬斌, 黄志南, 等. 沉浸式虚拟现实赋能学习的内在机理[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6): 92-93. |
[9] |
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 梅艳,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9.
|
[10] |
刘宝存, 岑宇. 世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趋势及镜鉴[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6):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