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2]。一直以来,国家认同是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增强港澳台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对于助推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发展阶段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时代诉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台三地文脉相亲,与内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地缘文化血浓于水,家国文化源远流长,制度规则不断接轨,这些共通的文化特质为融入内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势所趋、人民所盼,饱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情感,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历史上来看,港澳台地区曾都有被殖民统治的历史,长期殖民统治不但剥夺了区域社会的经济财富与人民自由,而且持续削减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特性[3]。殖民统治者以意识形态灌输与渗透的方式,建立西方世界在种族遗传、文化道德上优于非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不断发酵,演化为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信仰体系、治理系统的优势论。殖民统治者极为自负地将西方文明塑造为高等文明,将中国文明贬低为劣等文明,以“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凸显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差异与冲突,巩固对殖民区域上层建筑的支配地位。殖民统治者竭力地构建导向其自身统治利益的“想象中的共同体”,宣扬意识概念如“西方价值体系中的公民意识强、公民素质高”“繁体字是正统字体、具有优越性,继承华夏文化正统”等,严重扭曲和异化公民的认知与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下,港澳台青年成长过程中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国家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淡化,表现在内地求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社会制度、学习方式、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等,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焦虑感,因此亟需进一步推进其本土意识与国家概念并存、身份区分与身份融合共进[4],为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进一步增强港澳台青年国家认同感。从现实来看,香港青年对本地域认同度高于国家认同,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相对较高,台湾是国家认同最薄弱的地区[5]。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国家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公民的相信与认可。国家认同感是从国家维度培育公民持续稳定的认同意识,构建所有成员同为一体的身份特征与情感关联。蒂埃里·德沃斯等把国家认同感的核心要义理解为国家的价值观及归属感[6]。公民对国家的归属依恋、忠诚自豪是形塑国家认同感的关键要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教育在建设及维护一个国家及民族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休斯进一步释义了学校教育在培育国家认同中的重要功能[8]。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9]。国家认同感的塑造与形成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历程,需要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及各类与国家塑造相关的历史事实、集体记忆、深刻经验汇集而成[10]。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延伸,通过学校教育方式提升公民历史文化情感、政治认同心态,增强公民国家认同感,实现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随着全球化纵深拓展,智能互联大肆盛行,新媒体加速聚变,西方自由主义泛在潜入等多重元素交织叠加作用,使得港澳台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表示“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全面增强国家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务必根植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和坚守,坚持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进一步加强“一国两制”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与意识普及,构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强化青少年文化认同,实现人心回归。
二、新发展阶段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现实挑战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长期位于强盛国家行列,中华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赢得世界的尊敬。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地球村”融合了不同国别地域、不同族群差异,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差异很大,东西方国家价值冲突愈发频繁,给当代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自由主义二元分化割裂国家认同。西方强调“国家与个体”“国家与社会”二元关系,凸显二者的割裂性、竞争性,国家秩序与个人自由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实质上侵蚀亵渎了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逻辑,游离悬浮于真实的国情背景、社会土壤、历史脉络之上,催生了矫揉造作的意识错觉。西方自由主义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伪装成基层民众,发出别有用心的声音,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扩散、经济发展的失衡、社会阶层的固化、利益分配的失谐加深了这一矛盾。
二是港澳台研究生价值观受西方影响较大。港澳台研究生政治意识与集体意识淡漠,反感传统式正面说教,排斥、抗拒简单的常规灌输,乐于及偏好有高度、有难度、有品质的学术内容[11]。不容忽视的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普遍有单调化特质,倾向于直接和简单的灌输、劝导,内容及形式不够丰富有效,难以激发兴趣感、激活内动力。与本科生相比,港澳台研究生知识基础深厚、阅历经验丰富、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及批判意识更强,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倾向使用质疑心态与批判角度来看待、理解新的知识和事务,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家认同教育增加了挑战、提升了难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不能停滞在与本科学习阶段类似的“纲要性”“概论性”层面,“硬灌输”“硬讲解”,而要体现在知识传授的理论性与讲授的生动性相结合方面。
三是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不够清晰。从现实来看,当前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模糊、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不够、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从有关调查可知,冯庆想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与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内地16所高校的1443名港澳台青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超过50%的港澳台学生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答非所问,缺乏基本认知;16.53%的港澳台学生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港澳台青年学生对国家演进、历史更迭缺少认识, 对国家整体系统的认知相对肤浅, 对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定位比较模糊[12]。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教育开展比较匮乏、质量不高、呈“边缘化”“淡漠化”,甚至部分“扭曲异化”。“一国两制”制度和“基本法”宣讲教育比较“片面化”“简单化”,导致了当地部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空心化”,教育“泛社会化”现象也屡屡发生。再加上新媒体出现加剧了多元价值主义盛行,其自由而多样的特性为多元价值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提供渠道,实质易于祛魅,国家价值观被淡化。
三、暨南大学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实践探索本研究以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暨南大学为例(以下简称“暨大”)进行阐释。暨大是我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被称为“华侨最高学府”,是中国内地最早、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基地,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共15000人,约占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国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自1978年复办以来始终居内地高校首位。剖析暨大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实践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
作为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暨大一直以来主动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大统战事业发展,争取建设成为港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域中心。港澳台青年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对暨大“宏教泽而系侨情”办学特色予以充分肯定,勉励学子“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港澳台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暨大重要发展战略和历史使命。近几年,暨大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殷切期盼,争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和“制高点”,为凸显侨校特色,学校积极实施港澳台侨及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倍增计划,承担大量境外研究生的招收、培养任务。目前,暨大历届毕业生中有10余万人在港澳地区工作,主要集中在政治、金融、传媒、医疗等领域,为港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繁荣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认同感教育方面,学校的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一) 明确把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暨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努力培养好港澳台研究生,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当作港澳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指示精神和视察暨南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两个面向”办学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侨校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让广大港澳台研究生成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种”,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智慧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服务国家大统战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
(二) 细化加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思想引领提升国家认同感。学校高度重视港澳台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进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每年实施多项港澳台研究生参与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鼓励他们外出参加实践调研,以此推进港澳台青年学生与内地学生广泛交流,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支持者与参与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多次组织港澳台研究生和内地学生开展联谊活动,组织返校港澳台研究生座谈会,分享各自的抗疫经历和感想。
二是实施提升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分类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去吸引港澳台学生,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独特的“同向融合”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更强的办学竞争力。学校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各专业针对港澳台研究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特色课程并分类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港澳台研究生培养方案单独成册。持续深化港澳台研究生的公选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金课”建设,以文化传承为重点,以“金课”为标准,凝聚全校优势课程资源,打造专门面向港澳台研究生的特色“金课”,不断完善提升国家认同感的港澳台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是开设国情教育及政策法规课程。学校开设以国情教育和政策法规为主题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如《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加强“一国两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讲授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宣传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反映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学校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以慕课合作为切入点,推动形成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共同体,实现湾区高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惠互利,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提供支撑。
四是开展文化考察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沃土和文化支撑。学校加强港澳台研究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每年会组织港澳台研究生开展一系列文化考察活动,推进各地青年学子开展交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例如,广州西关文化考察、台湾学生昆山见习营、台湾青年岭南行、海峡两岸中山论坛、遵义学习考察活动、红色基地参观、暨南精神循迹等系列活动,促进港澳台研究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真正让中国文化的“根”和“魂”深入脑海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五是加强校内外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围绕国家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等主题设计,开展港澳台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项目、文化考察活动,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华经典艺术培训项目等校内外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将书法、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当中,传播传统中华文化艺术的魅力,提升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应对策略我国已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亟需凝聚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矢志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青少年是推进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希望,亟需应对其国家认同感薄弱的现实挑战。本研究借鉴暨南大学开展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经验,试图构建“一核两翼双转型”国家认同感教育实践模式(如图 1),以期进一步增强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帮助青年学生积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奉行理性的爱国主义准则,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全力以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体系。在港澳台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全面提升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及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理论学习、逻辑认知发展、综合素养培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在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坚持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引导港澳台研究生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同时,注重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激发其体悟爱国主义思想、激活情感共鸣、激励报国行为,使其真正做到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遵循理性爱国依归、勇于拼搏上进、能够担当作为,持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两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中外多元立体文化交流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与文明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针对港澳台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需求,各学科专业设置特色课程并分类制订优化相应的培养方案。持续深化港澳台研究生的公选课程与专业课程,以文化传承发扬为重点,以“金课”质量建设为标准,凝聚全校优势资源,打造面向港澳台研究生的高质量特色课程,全力完善港澳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港澳台研究生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传承传授并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以国情学习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内容的课程,组织港澳台研究生开展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培养“一国两制”忠实践行者、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传播者,提升其国家认同感。
2.加强中外多元立体文化交流。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既以兼收并蓄的胸怀借鉴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要切实厘清港澳台研究生教育学习规律与身心成长规律,引导研究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升华生命与价值;实施港澳台研究生骨干力量提升计划,着力构筑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骨干力量培养体系,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推进港澳台研究生文化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港澳台研究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及外出实践调研项目,推进港澳台研究生与内地生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支持港澳台研究生与内地生开展联谊,举办港澳台研究生返校座谈会,分享经历故事与感想体悟;强化传统文化传承,组织港澳台研究生参加传统文化考察,促进各地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三) 双转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培养模式转型1.构建“质量为先、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相关政策制度,坚持把“破五唯”落实在港澳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把国家认同感教育摆在首位,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质量为先、综合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港澳台研究生多元化学术评价工作,强化国家认同感的正确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将“五育”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针对港澳台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引导研究生学位点在遵循学术要求基础上,增设更加灵活的思想导向评价观测点,坚持正确的国家认同导向,引导港澳台研究生聚焦学科前沿、直面学术问题,提升专业学习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实行“分类培养、精准施教、同向融合”育人模式。结合港澳台研究生的构成特点及实际情况,实行特色化的分类培养育人模式,分类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与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感,让他们真正明白“一国两制”的重要性,以及港澳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专门区分、用心做好港澳台研究生与内地生的分类培养,优化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突出精准教学、同向融合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国家、民族、社会认同感。根据港澳台研究生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教育情况与知识结构的差异、就业需要及创业需求的多元,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培养。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港澳台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持续提高港澳台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规范和完善港澳台研究生毕业过程管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亟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要深化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办学,促进课程资源共享,营造有利于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良好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面向港澳台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港澳台青年发挥比较优势,借助祖国平台和广阔空间施展抱负与才华。同时,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教育也要警惕“泛政治化”带来的社会撕裂,引导其清醒认识国家主权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
|
[2]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426-427.
|
[3] |
杨晗旭, 常乐. 后殖民认知偏见与港人国家认同建构[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5): 1-9. |
[4] |
谢碧霞. 生态系统视角下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机遇与挑战[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6): 5-13.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19.06.001 |
[5] |
郑宏泰, 尹宝珊. 香港与内地融合进程的反思: 兼论"一国两制"的落实[J]. 当代港澳研究, 2018(1): 55-77. |
[6] |
Devos T, Banaji M R. American=Whit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88(3): 447-466. DOI:10.1037/0022-3514.88.3.447 |
[7] |
安德森·本尼迪克特.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
薛博文. 时代挑战与实践方向: 国家认同教育的阐释与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8): 83-88. |
[9] |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教育视阈中的国家认同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 2012, 23(5): 10-14. |
[10] |
崔岐恩, 王志荣, 张晓霞. 制度与人心: 国民性结构与国家认同教育[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1): 26-34. |
[11] |
王庆, 陈厚, 李宁. 基于"研究"特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61-66. |
[12] |
冯庆想. 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观的培育——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5): 109-114. |
[13] |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02-08.
|
[14] |
段妍, 刘冲. 中国式现代化: 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9): 2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