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 Issue (1): 1-7   PDF    
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李锋亮, 周京博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要: 2023年11月10日,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届论坛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认为,应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产教深度融合助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强国建设    创新人才    制度建设    
一、引言

2023年11月10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昆明召开,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学会会员部、《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以及3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研教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周学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以及云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何开喜分别致开幕词。杨卫院士在致辞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最具有标志性的体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各抒己见、群策群力、贡献智慧,深入阐述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路径,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二、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1]。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2]。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事关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在“大会主旨报告”和“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聚焦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逻辑,探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给出了建议。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逻辑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在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厘清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逻辑,有助于明晰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建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和丰富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价值和内涵。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指出,研究生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最高端,具备学科建设、知识创新和一流大学三个新要素,需要遵循学科个体假设、产品继承假设、资源稀缺假设和控制递减假设。基于此,他提出了我国博士生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方向。一是规模层面,博士生规模决定高端创新人才的数量,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底数密切相关,由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二是结构层面,博士生教育学科结构应以导师学科分布结构为基础,以研究生的意愿学科结构为动力,以就业需求学科结构为牵引。三是经费层面,应统筹国家、学校和导师三方面经费投入,缓解博士生教育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四是思政教育层面,应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开设高水平的德育课程,保持合理的思政教育生师比,倡导学术诚信建设,培养博士生的科研精神和学术情怀,提高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五是导学关系层面,实行导师的全面责任制,开展导学过程的多方位互动与协同,充分尊重博士生的基本权利,解决师德师风失范、师生关系异化等问题。六是培养质量层面,应实行分类培养标准,客观地评估博士生培养质量;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形成可操作的分流方案。七是管理体制层面,应以刚柔结合推动管理水平,突破以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管理瓶颈,渐进式地拓展学校的自主权。八是产教融合层面,应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利用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以公益性原则培养一定数量博士生;利用领军型科技企业在全创新链上的延伸作用,协助高校培养部分应用型博士生。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研教委顾问、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教授表示,研究生教育学需要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智慧和人才支撑。针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他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研究生教育学应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学科建设新路。研究生教育学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型学科,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或跨学科视角,探究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实践探索、制度政策等问题。第二是多方面协同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需要协调好多重关系,包括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有组织地研究与自由探索的关系,学者、研究生院、政府协同关系以及中国特色与国际认可的关系等。第三是研究生教育学应聚焦核心要素、重点问题,取得关键性突破。研究生教育学需要深耕研究生育人规律、发展规律等核心问题,解决“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位授权结构布局与审核办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等重点问题,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

华南师范大学李盛兵教授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国际影响力三个方面解读了博士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他指出,博士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主要渠道,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关于教育强国的内涵,他认为教育强国是在国际比较中形成的,要在更先进教育理念和更大投入及高效率的基础上,促进本国教育公平和高水平,具有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关键指标的选取上,他建议从公平、国际影响力、对人才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衡量,并提出涵盖增加投入、内培外引、职业化培养、多学科交叉、国际化等在内的博士生教育强国实现路径。

(二) 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密切相关[3]。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变革和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研教委副主任、天津大学闫广芬教授深入探讨了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和实践理路。她指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新范式,其教育理念融汇中西方教育哲学,意在将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顺应人的个性与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承和弘扬。针对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落实,她建议基于科学原则、个性发展、国际化、强化基础、学科交叉以及实践驱动六个原则设计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天津大学为例探讨了本研贯通人才培养实践的培养方案和机制。

研教委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探讨了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本土探索。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博士生培养目标、培养环境、科研形式、研究范式以及质量控制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详细阐述了域外国家和地区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新探索,包括灵活设置学科,建立丰富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设置跨学科研究计划,提升博士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共育,构建博士生联合培养网络;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博士生研究成果。最后他提出了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路径。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丰富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二是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三是强化组织协作,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博士生培养网络。四是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博士学位成果评价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骆四铭编审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制度认知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他以近期导生冲突极端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制度认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源于对认知教育的欠缺。他认为,认知教育有利于提高对研究生教育及相关制度的认识,提高对科研失败、科研试错的容忍度、改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缓解师生科研竞争与压力。应从研究生教育制度生成与发展、研究生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角色、研究生教育产出以及研究生教育途径五个方面开展认知教育。

(三)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4]。南京农业大学姚志友教授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需求识别与服务供给策略。他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内在差距,比如规模与结构发展中的短板逐渐凸显、导向性宏观管理的政策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教育政策工具与治理主体需求间的适配性不强等问题。他建议,应培育和加强高校研究生教育需求侧治理理念,完善研究生教育需求侧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和创新高校研究生教育需求侧治理机制。

研教委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彭湃副教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视角,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科教统筹治理的逻辑与构想。他分享了科教统筹的内涵,分析了科教统筹与科教结合、科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等概念的区别,指出科教统筹是以研究和试验发展(R&D)为主要任务,将科技事业与跟科技活动有直接联系的教育事业进行通盘筹划,以达到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配合,完善创新链条和生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宏观治理架构。他指出,研究生教育治理具备高度复杂性和跨组织边界性,因此应置于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探讨研究生教育科教统筹治理问题。他进一步探讨了科教统筹的学理逻辑、实践逻辑和比较逻辑,指出研究生教育科教统筹治理具有现实紧迫性,并针对科教统筹治理基本理念、统筹机构和工作机制提出了基本构想。

三、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5]。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实现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推动学科建设,更有利于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建设,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在“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开展跨学科培养、跨学科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针对推动我国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研教委委员、复旦大学廖文武教授分析了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经历,发现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而且在获奖案例中,跨学科研究和基础研究占比非常高。他指出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跨学科联合培养与联合研究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主题。面向新时代发展背景,他针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应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视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做好学位点建设动态调整;围绕国家需求做好人才预测,规划并完善学科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做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抓好培养过程监督,确保人才选拔、科研训练、学位授予等重要环节高质量运作和发展,从而为党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研教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世奎研究员探讨了跨学科流动对博士学位获得者学术生产力的影响。他指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正在逐步从研究生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已经渗透到学科建设、学位授权、招生培养等方面。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横向跨学科培养和纵向跨学科培养两条路径,目前学界普遍关注横向跨学科,对纵向跨学科的研究明显不足。这项研究以人工智能领域作为切入点,以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内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者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创新影响力、发表论文数、论文篇均被引数和专利数四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跨学科流动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者的学术表现和学术产出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并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研教委委员、厦门大学徐岚教授分享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这项研究基于案例分析法、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跨学科创新创业制度规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活动、资源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效果,提出了跨学科视域下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框架。她指出,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可以实施改革完善跨学科创新创业学位制度、合理规划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提升跨学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质量、优化改进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系统整合跨学科创新创业资源等策略。

研教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李健强教授分享了多类别专业学位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实施计划。他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科技小院的工作成果。他指出,乡村是面向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还要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法律等多方面需求。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支教支农需要多类别、多学科的研究生,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小院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分享了全国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示范推广“111专项”方案,鼓励多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研教委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祝爱武教授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她指出,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是指正式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法律、规定、准则、规则、程序、方法和非正式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习俗、社会规范和职业规范、文化、伦理及实施机制。她认为,适切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应符合共享性、公正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管理价值。其本体价值是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终极价值则在于保障人的发展。她建议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应该实现对人、区域、职业、权力、资源的分化功能和整合功能,以及促进人的发展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四、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7]。因此,应遵循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生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引领和关键支撑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研究生导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针对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明确导师责任等问题给出了建议。

(一) 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和提升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江苏大学钟勇为教授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关键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是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研究生素养,而研究生素养在组织支持与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影响因素中,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术资源、创新文化、学术活动。研究生素养影响因素中,个体特征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术思维、创新动机等方面。他建议切实营造优良的创新氛围,提供充足的学术资源;注重提升研究生素养,夯实创新行为产生的基础;增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术支持,提高与创新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东北财经大学陈沛副教授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双元创新理论,从上市公司高管的研究生教育经历出发,探究研究生教育、创新型人才与组织双元创新的影响。他发现无论是上市公司CEO个体还是高管团队,其研究生教育经历对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研究生教育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强于利用式创新。他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活动开展,输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在研究生教育逐渐与学术职业解耦的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形式愈发多元,社会各方都应充分重视不同行业研究生群体的创新禀赋和社会服务才能,最终实现就业市场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的互利共赢。

云南大学李敏副研究员经过实证分析,探讨了西部地区专业硕士的就业选择、区域流动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专业硕士更倾向于留在西部的体制内等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东部企业是西部专业硕士跨区域流动就业的主要选择,东部和中部专业硕士流入西部就业的比例非常低。留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例最高的是教育学类和医学类专业硕士,而流向东部地区就业比例最高的是经济学类与工程类专业硕士。她建议,完善西部产业结构,加强对西部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支持;进一步优化西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硕士培养与地方行业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出台真正利好于西部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是西部留住人才的关键;加强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联合培养、交流访问或可成为西部地区吸引优秀毕业生的有效渠道。

研教委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王传毅副教授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构建质量测度指标,探究学位点质量、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项研究使用研究生追踪调查数据,以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案例学科,发现学位点质量和培养质量之间呈现中度相关,培养质量与发展质量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或者不相关,而相关关系的强弱在不同学科中存在异质性。他的研究还发现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名师育人成效、生师比所体现的指导精力投入密切相关,并且在服务国家的重任中培育人才,可能会产生叠加效应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 研究生导师角色定位与导生关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指导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教委委员、北京大学沈文钦副教授基于理工科实验室的多案例分析,剖析了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导师的多重角色,指出了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导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目前关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聚焦院校和院系层面,对实验室层面的关注不够。在实验室中,理工科导师承担着研究资源与经费提供者、学术指导、实验室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历年博士生调查显示,理工科博士生的各项满意度显著低于人文社科博士生,部分原因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他指出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存在导生知识不匹配、导师科研指导与导生交流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改革。

研教委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肖敏副研究员梳理了导学伦理关系的相关研究,从逻辑演进、概念界定和功能定位的角度探讨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伦理,为研究导学和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分析路径。她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责权范围和边界模糊,研究生导师失德失范行为使导学矛盾升级,因此有必要强化研究生导师对于第一责任人角色的认同。她从伦理学的视角明确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指出导师第一责任人角色具有多重性、社会性、规范性和秩序性四个特征,并且具备价值引领、责任培育、行为规范和和谐互动四个功能定位;研究生导师遵循第一责任人角色的伦理行为模式开展指导工作,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及其关系,接受并认可角色伦理的期待和要求,并且将伦理期待内化为道德信念及第一责任人角色的道德规范。

五、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新时代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增强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构建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8]。在“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探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专业实践治理有效性等问题,以及“国优计划”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发展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学位与研究生培养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9]。研教委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李娟研究员深入探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她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设置和试办以来取得诸多成就,但目前存在培养目标片面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而忽视学术性和高层次、产教融合重形式轻内容等误区。科研能力培养并不是学术学位的专有要求,也应在产教融合实践创新过程中设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她指出选题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学术训练应秉承实践出真知,研究与写作应体现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

研教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张乐平研究员通过文本分析以及访谈,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评价和治理问题。他指出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学生社会化和校企合作融合性等方面存在挑战。他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式,指出专业实践治理的必要性,认为良好的专业实践需要必要和适度的学习经历及体验、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与评价标准以及科学有效的方式与渠道。未来应该通过识别专业实践影响因素、测度学生发展水平以及建设实践教育共同体等途径提高专业实践治理的有效性。

研教委委员、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教授基于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调查,探究了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对博士职业发展的影响路径。这项研究发现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既存在生产功能也存在信号功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通过博士生的人力资本增值以及博士文凭的信号价值促进博士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这项研究验证了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对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为国家进一步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规模提供了实证证据。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

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征,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9],有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天津大学李永刚副教授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分析了工学博士生参与工业研究项目的挑战和改进办法。他通过个案访谈挖掘工学博士生独特的社会化经历,探究工学博士生参与工业研究项目过程中科学取向和工业取向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冲突。研究发现,工学博士生在工业研究项目参与中存在正向结果和消极体验的悖论。一方面,工学博士生在学科知识、研究能力和效用取向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工学博士生在工业研究项目参与中面临研究方向冲突、资源竞争、研究成果冲突等多重张力,导致导生关系存在利益化、商业化以及功利化等异化现象。他提出应当重新思考工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科研训练以及工业研究项目的参与程度。

研教委委员、兰州大学包水梅教授分享了“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及其可能的预防措施。她分析了“国优计划”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国优计划”的推出能够培育高水平创新型师资,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培育科学教育教师,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层次,增进教师综合素养。然而,“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可能会面临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内源性动力不足、非师范类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基础薄弱、“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组织机制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她建议从转变价值观念、调整教育学院定位、建立统筹性组织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研教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团队的曲玥博士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时代需求出发,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她指出,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融汇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供人才支撑。然而目前存在配套政策和积极实施制度不完善、学生淘汰和分流机制不清晰、学生评价政策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招生、课程体系、导师队伍以及工程实践等培养关键环节亟须完善。她指出未来应该重视解决学生入企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处理好校企上层达成共识与基层认知及落实不到位、企业项目与适合学生培养的项目、学生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关系。

六、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赋予了研究生教育新的使命任务和战略地位,也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性支持,发挥着高端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

本次论坛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立足于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着眼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擘画了以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蓝图。与会专家既重视理论深度又关注现实需求,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坚持实践探索,为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诸多前瞻性建议: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产教深度融合助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 (2023-05-29)[2023-11-12]. http://www.moj.gov.cn/gwxw/ttxw/202305/t20230529_479780.html?eqid=9825d952000398ff0000000664757ed7&eqid=f9a7f096004be34c00000006647fd1fd.
[2]
洪大用.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09): 1-7.
[3]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9): 1-9.
[4]
仇苗苗, 姚志友.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认识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08): 29-3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EB/OL]. (2023-07-31)[2023-11-12]. 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5642.htm.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0-07-29)[2023-11-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gov.
[7]
洪大用.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N]. 中国教育报, 2022-11-25(1).
[8]
李锋亮, 孟雅琴. 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02): 1-6.
[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2020-09-25)[2023-11-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Accelerating Top-Notch Talent Cultivation to Make China Strong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 Summary of the 7th National Forum on Postgraduate Pedagogic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I Fengliang, ZHOU J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7th National Forum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Postgraduate Pedagogic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as held in Kunming, Yunnan, on November 10, 2023. Themed "Accelerating Top-Notch Talent Cultivation to Make China Strong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forum arranged discussions on four topics: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for Making China Strong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ross-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o Innovative Professionals", and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After discussion,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the forum unanimously believ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continuously deepened. Therefore, they put forward that we should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or making China strong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trengthen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omote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vigorously develop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omot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o high-level and applied talent with in-depth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system development for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ake China a strong country    innovative talent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