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Issue (6): 21-21-28, 89   PDF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李昊灿, 李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不断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之变和把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之需, 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 其以立德树人为基石, 以学科布局为核心, 以教学资源为支撑, 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但在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办学特色弱化, 服务社会效能待提升; 学科结构失衡, 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受阻; 协同培养不足, 工程实践能力待加强的现实瓶颈, 这制约了其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 可通过明晰办学定位, 培育精英服务社会发展; 优化学科结构, 推动特色学科建设; 坚持多元协同, 构建合作办学支持体系的路径来破解现实困境, 以此推动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行业特色型高校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一词首次进入人们视野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的新表述,而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各领域开展建设的时代主题。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建设和发展教育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其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含了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新期待”[2],因此,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主题。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具有显著行业属性、面向行业、服务行业,事关农、林、水、地、矿、油等国计民生基础领域的高校。“据统计,我国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2/3为行业特色型高校;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4/5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新入选的25所非985/211高校中,行业特色型高校近20所。”[3]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沿革有自身特定的历史渊源与属性特征,其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同时也为培养领域人才、行业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着世界格局重塑、新发展格局建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与新要求,这赋予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而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更关乎着国家的富强与振兴。但由于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转型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共性困境”[4],因此新时代要准确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方位,深入探索和思考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时代新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应从战略位置上体现其使命担当与行动自觉,因此聚焦时代之变和把握时代之需成为了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 聚焦时代之变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因而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和洞悉审视两个大局,科学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此不断增强机遇与风险意识,从而科学、系统、可持续的规划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

其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需要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融入服务和支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5],因而面向“十四五”时期以及更为长远时期的发展,加快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从未来发展需求看,建设制造强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方面人才十分紧缺”[6],这急需行业特色型高校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重新审视新阶段的新形势与新要求,着力办好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其二,洞悉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21世纪,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热潮的快速推进,我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来支撑构建中国特色与争创世界一流的建设与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也在国家重大专项、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众多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但从目前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偏低且对国家竞争力贡献不足”[7],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在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更为深邃的战略眼光洞悉全球大变局,通过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的变革,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型领军人才队伍,精准实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局新生。

(二) 把握时代之需

立足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审视与明晰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造就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发展的时代刚需。

其一,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拔尖人才是在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随着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其更注重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因此作为行业领域建设的技术支撑,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承担起人才智库培养的时代重任,通过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科技创新的堡垒作用,将人才培养与行业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以此提升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从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其二,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伴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创新和转型升级成为了新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作为前沿科技攻关、技术创新驱动的智库高地,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动力引擎作用。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特征,其是行业高精尖人才输送的重要支撑,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新时代的行业类研究生教育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且更具先导性的作用,其能够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动态的人才培养调整,从而优化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以此将行业特色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聚焦并面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其三,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内生动力,因此这就要求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展开,引导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走向精品化、特色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与国家和区域的各项建设相协调,主动聚焦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高层次的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强化对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的服务能力,以此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随着高等教育数量与规模问题的解决,注重质量与特色成为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对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学者指出其是“人的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三者的有机统一”[8];也有学者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驱动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文化引领力”[9]几方面阐释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还有学者从“统筹特色与贡献”“统筹供给与需求”“统筹传承与创新”[10]三方面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综言之,无论是高等教育高质量,还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亦或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教育高质量等方面而言,其都蕴含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维度的重要使命。但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培育行业高层次人才的科研高地,其具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般特征,因而准确厘清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义,以更加注重特色要求高、培养质量优、服务能力强的特质实现新时代行业特色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时代应有之义。

(一) 以立德树人为基石,培育行业拔尖创新精英

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其不仅关系着研究生个人价值观念的养成,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否合格、可靠,因此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将研究生培养工作置设于国内大局与国外变局的战略高度进行审视,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规定,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以立志兴学报国发展道路为取向,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行业精英。当前,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创新转型的攻坚期,不同行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结构与质量的供给不足矛盾日益凸显,这使得国家和社会对世界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而加大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力度,更加注重培养质量优、特色成效高、供给导向准的行业人才成为了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应然要求。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培养勇担使命实干兴邦的行业创新人才,切实发挥好研究生人才智库的动力源作用,引导研究生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和个人小目标与国家大目标相结合,培养成为厚植家国情怀和践行学术责任的时代新人,使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成为国家发展的领跑者和行业革新的领导者。

(二) 以学科布局为核心,构筑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

学科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起着引领与带动作用。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不断丰富知识谱系和拓展课程内容,从而以良好的学科生态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坚守行业特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但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变革,学科结构单一、知识体系狭窄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布局已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代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应破解学科结构失衡和学科壁垒凸显等困境,实现单科化向综合化、交叉化的转变,以此促进学科间的有效互动与优势互补,通过多学科的集成融合引领社会发展和适应时代需求。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要谋划好顶层设计,遵循巩固发展优势学科、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和鼓励开展交叉学科的原则,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导向、行业转型发展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设置,统筹联动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方向,形成动态共生演进的学科布局,不断提高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前沿化水平,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以教学资源为支撑,保障行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影响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同时也决定了行业高校研究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走出固守象牙塔的封闭状态,以多元、开放、协作和共享为理念,不断汇聚多方主体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的共治格局,打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信息和制度的壁垒,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供给为保障,积极探索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面对高等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局面,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动构建“政产研学用”育人体系的“硬资源”,集聚政府、行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资源,以平台、团队、项目为支撑指导研究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科研攻关和实践探索。同时,研究生导师队伍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也要注重高素质导师队伍的“软资源”建设,大力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和提升指导科研实践的能力,着力探索团队教学和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不断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实践认知水平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此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了全球性趋势,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增强开放办学理念,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工程,鼓励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鉴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博采众长,切实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

(四) 以服务需求为目标,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研究生教育必须履行其特定的社会职能,满足其相关方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11]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特质属性和价值意蕴,其不仅承担着知识革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也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坚持服务需求为导向和旨归,加快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行业人才。立足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严峻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变革,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与行业土壤,瞄准国家战略、聚焦区域发展和面向行业需求,特别是要以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为驱动,积极拓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领域,向不同行业领域输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专业人才,以新学科和新方向的范式转型解决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增强和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引导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将科学研究融入社会需求中,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社会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通过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新引擎赋能社会发展。

三、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严重制约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 办学特色弱化,服务社会效能待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建设了一批以相关行业为依托,在特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具有鲜明行业属性和学科特色的高校,这些行业类高校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对国家战略、社会建设和行业转型的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样态。

一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囿于办学理念不清晰的困境。新时代以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但从现实状况而言,仍有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依然未走出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研究生难以真正介入行业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行业特色型高校逐步脱离了行业主管的隶属关系,这使得行业高校与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日渐弱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道,研究生教育热衷于追求“大、多、全”的办学理念,呈现出了多科性、规模性和热点性的发展趋势,这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陷入了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被弱化的困局,其不仅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也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行业特色型高校不同于综合性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应具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受时代环境和办学定位影响,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去行业化”的现象,这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对行业发展和专门人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研判,普遍存在着培养与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12],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成果产出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能力弱的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教育应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机遇、新挑战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以此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 学科结构失衡,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受阻

学科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突出问题。

一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布局有待优化。相较于综合性大学而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设置主要立足行业发展和相关领域需求,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学科。但综观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虽然传统优势学科特色明显,却存在着学科结构单一、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这限制了研究生人才的知识视野和多元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加快统筹调整学科布局,不断健全并优化学科生态,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带动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与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培养要以创新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为导向,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局面。但当前高校大多以二级学院为依托开展学科建设,虽然分科而治的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科的专业化与精细化发展,为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壁垒,成为了掣肘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凝聚力不强,不仅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能力较弱,而且扶持新兴学科建设的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立足行业特色,拓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能力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三) 协同培养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待加强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专才培育范式,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行业特色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行业等多方的主体作用,以此培育适应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当前来看,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一方面,多方协同合作育人的支持格局尚未形成。作为依托国家战略和行业部门而发展的特色型高校,其与政府、行业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共建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但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行业特色型大学与原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正日益疏离,行业对高校的指导与扶持日益减少甚至消失。”[13]这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与政府和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日渐弱化,从而不仅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够及时掌握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而且也无法及时更新和调整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培训等众多方面教学活动。因此,面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行业特色型高校亟需积极构建内外联动和开放办学的育人机制,以此实现行业高校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的共生演进。

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发展空间有待拓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催生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这对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精湛的实践技能,从而培育行业特色型研究生成为综合性的行业领军人才。但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在现行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市场需求往往存在错位现象,特别是部分导师偏重于理论研究,注重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缺乏工程技术开发的经验,实践操作课程形式化,很可能使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难以跟上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14]由此,在重科研轻实践的导向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鸿沟,这也导致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欠缺。

四、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引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命题。针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瓶颈,按照固优势、补短板、创特色、促提升的总体思路,把握住办学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积极探索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之路。

(一) 明晰办学定位,培育精英服务社会发展

办学定位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其不仅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面对当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理念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实困境,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从办学类型、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等方面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着力培养专业知识精通、专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行业人才,以此在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中实现前沿技术的攻关和产能的提质增效。

其一,推进“在行业化”战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能力。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烙印,其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引领行业而强大,因此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明晰办学定位、廓清办学理念、聚焦特色发展,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赋能。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发展中仍旧面临着“卡脖子”的痛点,因此面向“十四五”时期以及更为长时期的远景规划,高校应重拾行业特色,通过“在行业化”战略加快培养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和适应型高层次人才。

其二,积极面向行业发展,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质量。“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作为行业精英人才的后备军,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人才的能力结构是否符合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问题。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了我国行业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所面向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所需的专业技能,以此提高从事科研攻关的问题解决能力。因而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积极通过传授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着力培养专业精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行业人才,以此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技术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等众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其三,扎实推进立德树人,传承行业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在服务国家、支撑社会以及引领行业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淀和凝结了如煤炭精神、石油精神、航天精神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行业文化,这些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行业文化是立德树人的丰足养料。“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发展特色文化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5],因此在日益激烈的高校发展竞争中,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通过树立行业文化旗帜,弘扬行业文化传统,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的发展战略,以此将行业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共同理想、思维方式和实践技能不断滋养学生,从而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二) 优化学科结构,推动特色学科建设发展

学科建设不仅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才供给侧与社会需求的联结点,其直接关乎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优势学科特色明显,但却存在学科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拓展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积极优化学科结构,不断推动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是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一,发挥共生效应,优化学科布局。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但这种优势往往是一枝独秀的单一学科,而反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其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相关支撑学科,形成了一个重点明确、结构协调的学科网络。因而这就要求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着眼于学科体系的生态布局,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既要为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要为支撑学科的发展提供生长空间,以“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的有机统一,加快形成结构协调、层次清晰、互为支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

其二,辐射相关学科,打造专业学科群。学科群建设有利于使优势学科辐射和带动关联学科发展,以此在推进学科高峰的同时引领学科高原的建设,从而拓宽行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为造就拔尖人才创设良好学科环境。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要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为遵循,锚定前沿科技和关键领域,以“学部”“大学科”为理念扩大学科覆盖面,通过以优势学科为中心着力凝聚相近和相关学科,从而动态调整学科群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开放性、前沿性、适应性的学科形态形成优势学科突出、相关学科协同的发展局面,以此培养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成为重基础、宽口径的行业精英。

其三,注重学科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是孕育行业特色型高校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培育高素质研究生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要根据行业发展动向,推进行业需求与新兴专业的紧密对接,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的束缚,积极搭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使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借鉴转化为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兼具广博学科视野的创新人才,以此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三) 坚持多元协同,构建合作办学支持体系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其既是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合培育支撑国家战略计划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应然要求。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改变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以此破解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现状,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人才质量的提升。

其一,深化政产学研联动育人机制。“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和区域社会、行业企业已经形成共生共赢的‘三螺旋’发展态势。”[16]因此,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不断深化政产学研融合育人的理念,积极重构并发展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办学关系,探索政府、行业、高校等多元主体间的动态耦合育人机制,以国家战略规划和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引,综合研判并精准掌握社会需求的变化,通过项目合作、基地共建、人才联培等多种形式与政府和行业开展合作办学,以此汇聚多元主体的育人资源,不断扩大和深化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政府、行业等多部门间的互惠发展。

其二,创建科研发展实践创新平台。科研发展实践创新平台是高校对接行业前沿需求的重要纽带,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要革新封闭“教育内循环”的办学局面,拓展校内外科研发展实践创新平台,将教育教学活动与行业实践互通互联,以行业发展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行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创新平台实现科研与实践的对接,切实提升行业特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也要积极推动国际和国内行业特色型高校间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高校高端智库的优势,以研究生学分认证、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案例教学等方式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的务实合作,深化国际和区域间研究生培养的交流互鉴,从而在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中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

其三,创新导师团队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离不开高层次的导师队伍,但单一导师制难以满足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需求,因而行业特色型高校要聚集一批推动科研攻关、实践技能精湛、具备创新意识、引领专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以此通过创新导师团队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充分调动政府与行业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深度交流达成联合培养意向,邀请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导向更新和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从而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融合与衔接,以此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实现高质量交互。

五、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缘起并成长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其不仅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知识创新的源泉与技术革新的要塞,同时也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和引领行业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走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办学路向,以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成为了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担当。因此,立足于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景观,聚焦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与时代挑战,不断守正与创新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以高层次行业人才为战略资源不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此始终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 人民日报, 2020-07-30(1).
[2]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DOI:10.16750/j.adge.2021.09.001
[3]
汪业周, 朱亚茹. "双一流"命题的整体审视——以行业特色型"双一流"高校为例[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4): 1-6, 24.
[4]
王莉芳, 邬佳, 王昕德民, 等.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22(3): 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6]
翁铁慧. 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1): 1-6.
[7]
郑文龙, 欧阳光华.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涵、挑战与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6): 46-53.
[8]
王智超, 朱太龙.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探寻[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9): 1-8, 17.
[9]
王战军, 常琅, 张泽慧.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2): 8-15.
[10]
陈峰. 走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9): 22-24.
[11]
刘国瑜. 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53(5): 21-25.
[12]
王关义. 我国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思路探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4): 12-16.
[13]
张文晋, 张彦通. 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1): 103-106, 120.
[14]
王秀梅.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0): 81-84.
[15]
冯刚. 文化传承创新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2): 26-27, 48.
[16]
李北群. 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探索[J]. 江苏高教, 2022(4): 52-56.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Industry-characteriz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LI Haocan, LI Y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o train students into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for lead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or the fulfillmen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th the focus o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n two major situations (adapting to the progr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the world undergoes unprecedented in a century) has become a joint endeavor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as rich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eaturing underscored mo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upported by rational discipline mix for meeting service need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such universities, due to weak school-running management, the efficiency in serving society is restricted; due to imbalanced stru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re impeded; and due to insufficient cooperative training, the abilit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is bottlenecked. All this has hinder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better define the 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elite who can better ser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optimize discipline mix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and we should continue multi-level coordination and explore a better way to establish a system to support cooperative school runn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realistic dilemma. Only with these measures can we create a new pattern for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