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Issue (5): 84-90   PDF    
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鲜明特征、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
韩奥林1, 冯用军2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1106;
2.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西安 710062
摘要: 课程思政话语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契合研究生需求的课程思政话语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有别于传统思政话语, 在鲜明特征上, 话语主体的多元性与引导性兼具、话语内容的生活性与时代性并存、话语表达的亲和性与趣味性统一、话语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交织; 在运行逻辑上, 推动价值观念输出是话语运行的逻辑起点、保持师生良性互动是话语运行的逻辑中介、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是话语运行的逻辑终点。因此, 要在优化路径上, 实时更新话语主体的思想理念、深度挖掘话语内容的丰富涵养、着力完善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有序提升话语环境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 研究生    课程思政话语    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立德树人的课程观,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构建彻底摆脱了传统思政话语长期以来“单兵作战”的困境,推动了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而行、互为补充。一般来说,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构建是内在构成要素高效互动与整合的过程,集中表现为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互促,这就意味着话语构建实效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话语主体的引导性、话语内容的丰富性、话语表达的创新性、话语环境的服务性。进一步探究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鲜明特征、运行逻辑,对于积极探索话语优化路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鲜明特征

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承载着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因而具有政治性、主导性、引领性、阐释性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环境等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一) 话语主体的多元性与引导性兼具

信息时代是一个话语主体多元、众声喧哗的时代,思政课教学也只有通过增强自身黏性才能让学生从面对手机屏幕中抬起头,从关注海量碎片信息中重拾专注。[2]作为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内容的制定者、话语表达的发起者、话语环境的优化者,多元性的话语主体可从不同学科和专业视角施加正向影响力,其影响力集中体现为教师立德树人、传授知识、模范带头的育人过程,从而科学引导学生修得一技之长、保持高尚人格。当前,除了一些具有较高学历、学位、职称以及学术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外,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也是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主体的重要构成。他们的话语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通过互动分享自身的家国情怀、思想感悟、工作经历,有助于积极塑造研究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绝不是对传统思政课的零星修补,更不是将思政元素简单融入研究生课程的标签化改造,而是要深层次强化多元话语主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确保他们善于把握研究生的真实情感和心理需求,善于引导研究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多元话语主体自觉夯实理论基础并提升思想境界,及时识别和抵制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论,及时廓清那些严重困扰研究生价值观认知的思想迷雾。善于将内涵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研究生逐步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多元话语主体要特别注重研究生的全方位发展,着力推进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统筹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在对话交流、理论思考、实践活动中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循序渐进的人格教育、道德教化、价值引导,努力让研究生真切信服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自觉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二) 话语内容的生活性与时代性并存

话语内容从根本上取材于并服务于人民生活实际,是人民生活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的具体话语。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内容尽力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主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旨在确保话语内容本身更具生活气息、更显时代内涵,进而赢得广大研究生的高度认同和坚定支持。课程思政作为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崭新课程形式,应向思政教育实践注入时代色彩,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4]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相对封闭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已然被打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深层次激发了研究生的主体性意识,导致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自主性空间更加开阔,迫切需要彰显课程思政话语内容的生活性与时代性特征。当前,网络语言逐渐流露出研究生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真实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立且封闭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在话语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道信息屏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微信朋友圈将线下的熟人社会移植到线上,只有互为朋友才能看到对方生活动态,或者即便是朋友也不能看到对方设置权限后的动态。这种信息屏障实际上造成了话语交流的壁垒:一方面,如果研究生有选择地屏蔽或开放日常社交信息,那么话语主体就无法准确把握研究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如果课程思政话语无法精准有效地传达给研究生,那么这类话语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就容易被他们忽视。加之商业化运作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牢牢抓住了研究生的兴趣点,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和精准推送一系列内容的同时,也使他们对其产生高度的依赖性并取关了一些课程思政平台。

(三) 话语表达的亲和性与趣味性统一

话语表达的背后是逻辑理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回顾历史不难看出每个阶段的思政话语表达都有差异。高校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政治站位之高、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都是罕见的,由此形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特质。[5]一般来说,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表达在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思政话语表达,因为不同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差别较大,使得课程思政亟待融合不同学科的话语表达方式。研究生课程思政首先要通过着力提升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精准表达能力,不断夯实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其次要通过弘扬科学精神、深化道德教育等方式,有效激发研究生对知识背后深层价值内涵的思考;最后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话语资源,善于运用趣味十足的话语表达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从而尽可能拉近话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然而,随着短平快的新媒体话语表达日渐流行于网络空间,话语受众逐渐形成了碎片化、繁杂性的思想认知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实际成效。基于此,研究生课程思政要更加注重话语表达的亲和性与趣味性,善于运用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增加话语表达的亲和性与新鲜感,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修辞增强话语表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既要让话语表达亲和有力、易于接受,又要让话语表达富有趣味、生动活泼。教师要彻底从抽象思维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有序将现实生活中的亲和性和趣味性元素融入到话语表达中,有序将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逐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结合趣味横生的话语阐发思想、阐述观点、阐明道理,将主流价值观深度内嵌于研究生的所思所想所行,必要时可针对具体情况适时转变原有的话语表达,进而推动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四) 话语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交织

话语环境既是话语生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话语权实现的关键因素。当前,课程思政话语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渗透和价值输出。随着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交流、文化交融、意识交锋的重要场域,西方国家往往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话语霸权不断侵蚀我国研究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极力鼓动一些具有思想诋毁性、价值诱导性的思想言论肆意横行整个网络空间,妄图达到严重扰乱研究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深层破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加之网络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快,由此带来的消费主义思想也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大行其道,导致课程思政话语环境面临的内外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传统媒体时代,研究生主要通过课堂、书籍、报纸、期刊等获取信息和知识,而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极大拓展了研究生的认知思维和视野,为他们获取丰富多元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便捷渠道。然而,海量的信息和知识裹挟着形态各异的思想观点,这对于思想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隐患。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获取的门槛越来越低,研究生不再是被动的话语接收者和反馈者,而是主动的话语生产者和传播者。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建构起有别于政治语境的虚拟场域,也在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实践范式,这就意味着智媒语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体验,轻松愉悦、情感流露的话语内容和表达营造了全新的话语环境,架构起课程思政话语主客体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的新模式。不仅如此,智媒语境下研究生关注的热门话题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旦新的社会现象广泛引起他们高度关注时,新式话语便会快速产生并取代旧式话语。周期短、更新快、吸睛足的智媒语境已经成为研究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智媒语境中的动态话语主题超出主流话语解释框架时,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政治语境就会与智媒语境产生一定裂痕,导致其难以赢得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导致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环境长期处于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中。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运行逻辑

话语本身有其基本运行方式,广泛涉及到话语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厘清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运行逻辑,是探究话语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如何运行、如何配置、如何作用的过程。

(一) 推动价值观念输出是话语运行的逻辑起点

话语从本质上看是价值观念的表达,无论课程思政话语以何种形式呈现,推动价值观念输出始终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泛言论,而是深厚理论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旨在对激烈交锋的多元文化时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引导力,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场景具有同步的阐释力、批判力,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具有独到的思考力、判断力,从而稳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价值观念认同。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充分关注课程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价值”与社会建构,以此来实现课程知识所蕴涵的社会群体价值、道德诉求和责任使命。[6]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和研究生是价值供给主体和需求客体的关系,教师要全面考察研究生作为接受者的思想动态、情绪特征、具体需求,科学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供给策略和方法。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开阔的学术视野、坚定的话语自信、卓越的教学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案例、实时更新知识储备、反复磨练教学技能,尽力为研究生供给质量可靠、亲和有趣、彰显价值的课程。作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者、课程思政教学的参与者,研究生尚不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理性的判断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通过建立健全价值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努力寻找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以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逐步建构主流价值观。从供给端出发,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作为价值观念输出载体,既要集中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又要适当兼顾话语内容和表达的多样性、正面性。教师要优化创新话语内容和表达的供给方式,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元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着重强化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正向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问题并积极面对生活。从需求端出发,纷繁复杂的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虚拟空间范畴,可以随时随地满足研究生求知问道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价值观尚未完全塑造成型的研究生极易被鱼龙混杂的非主流话语所蛊惑,导致教师的部分思想观点得不到研究生赞同甚至遭受质疑和反驳。而课程思政话语运行的关键在于说服力和影响力,旨在将课程思政话语内容与现实社会多元场景结合起来,以此开展更多具有生活气息、时代内涵、价值输出的教育活动,最终使研究生牢固树立高度契合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价值观。

(二) 保持师生良性互动是话语运行的逻辑中介

话语不仅是携带符号信息的天然载体,还具有表达意义和交往互动的特殊功能,其建构过程离不开交往双方良性互动的实现。这是因为话语间性解构了将话语受众排斥在课程思政教学之外的运行秩序,重构了一个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共同在场的交往空间。研究生课程思政涉及学科课程的内容、特点、任务等方面,教师、研究生、研究者可以极大丰富其内涵要义,促使课程思政开展价值与学科课程教育价值的高度融合。教育是主体间互动交流活动,具体包括知识传授、生命精神的领悟、道德意志行为的规范,这些内容最终通过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7]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中,师生互动应基于开放、平等、合理的价值诉求,以良性互动机制有效弥合话语交流的鸿沟,循序渐进地开展涉及价值观层面的积极对话。对话过程是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互动过程,如果缺乏这种良性运转的互动式对话,研究生可能只停留在一时的情感渲染或信息认知层面,难以确保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事实上,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彻底摒弃了单向独白的表达方式,不再将研究生单纯视为被动的话语接收者和反馈者,而是在深层激发他们自我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根据他们认知特征精准传达话语本身的价值意义。现代教学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不断加持,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有序形成了“线上对话+线下交流”“即时互动+延迟互动”的话语模式,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更容易实现全面对话、良性互动,进而推动课程思政话语运行得更加畅快有力。近些年,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知识强化、案例讲解、平台搭建、问题解决等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统筹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突出优势,灵活运用“微弹幕”推动师生深度互动,确保研究生可以即时表达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此实现教师和研究生全程、实时、高效的互动交流。如首先积极引导研究生主动发现、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话语内蕴的各种价值观,其次通过组织研究生分组讨论相关话语议题,结合讨论结果全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状况,最后根据他们的不同课堂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 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是话语运行的逻辑终点

课程思政明确了研究生学习后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构建研究生的精神家园、树立研究生的远大理想,让他们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自觉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力量。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旨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精神品质、人格力量等方面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8]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应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循序强化评价的价值理性,着重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尽力推动研究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和快速进步。在增值评价方面有两重考察视角:一方面是以促进研究生成长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增值评价。在全球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我国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学生本体的发展,不断优化学生多元评价模式。[9]从尊重研究生主体地位、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的观念立场出发,以学校教育对研究生成长发展的正向影响为前提假设,动态监测他们的学业成绩、思想状况、行为表现进步的幅度大小代替等级排名。这种评价更加注重体现内容上的完整性,不仅包括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水平等学业成绩表现,还包括研究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表现,更能实质性体现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是以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增值评价。这种评价更加注重衡量每个地区学校教育的效能提升状况,根据研究生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异灵活设计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利于更加公平地体现研究生在受教育后所实现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就是期望教育评价改革目标与研究生全面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此淡化过去评价带有的工具化、功利化色彩,取代过去简单以成绩排名作为质量评价标准的方式,从片面追求成绩排名积极转变为高度注重研究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了解研究生的个性特点、目标追求,灵活借助各种社交平台倾听和回应他们的意见建议,指导他们科学绘制自己独特的人生发展路线图,让勤奋学习的拼搏精神成为青春飞扬的前进动力,让锤炼本领的顽强意志成为青春搏击的发展势能。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优化路径

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可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环境等方面正向发力,具体来说就是:实时更新话语主体的思想理念、深度挖掘话语内容的丰富涵养、着力完善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有序提升话语环境的服务能力。

(一) 实时更新话语主体的思想理念

话语主体理念是否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直接影响着话语内容和表达的实际成效。随着话语交流的日益深化以及研究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只有实时更新话语主体的思想理念、重新定位课程思政的话语格局,才能顺利实现话语主客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真切认同。话语构建不仅在于表层了解话语内容究竟是什么,还要深度挖掘话语产生的认识来源、价值取向、实践动因,尽力推动话语内容和表达高度契合话语受众的需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话语主体要转变自己是对话过程主导者的传统思想理念,多给研究生提供一些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的对话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掌握高超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随着亲和力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话语主体更要善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善用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善用人格魅力影响研究生。亲和力内在要求话语主体深层唤起研究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逐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情感渲染,有效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通过逐步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有效促使他们从心理和情感上欣然接受话语主体。在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时,话语主体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思维,推动不同话语形态之间的灵活转换,不仅要熟知学科话语和研究生的话语偏好,还要适度将学科话语灵活转换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课程思政教师要积极引导研究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互动环节,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调查研究生的话语风格和话语偏好,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研究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习惯,为进一步优化话语内容和表达提供更加详尽的现实依据。同时,还可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方式加大主题班会的互动力度:一方面,教师要在主题班会设计、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研究生共同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及时帮助学生看清问题本质、筑牢意识形态、形成思想认同;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教学互动氛围、创新教学互动形式、强化教学互动体验,善于结合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研究生在主题班会中学思践悟主流价值观。

(二) 深度挖掘话语内容的丰富涵养

话语内容主要反映话语主体的思想观点和实践举措,它是由话语主体的综合实力和角色地位所决定的,内在要求集中彰显话语内容的真谛要义,使话语内容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场景、契合研究生的心理特征、满足研究生的价值诉求。话语内容要紧密结合研究生日常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的思想意涵、更强的指导能力,使之涵化于他们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答疑解惑,使他们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新时代语境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挖掘话语内容的丰富涵养。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话语资源,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话语蕴含的价值观念,有助于积极塑造研究生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外在形象。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汲取话语资源,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思想观点并充分汲取话语的养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有其自身的普适性,专业学科理论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4]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汲取话语资源,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宏观政策举措。要建构话语内容,通过将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与教材理论内容相结合,将教材体系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10]四是从新时代网络语言中汲取话语资源,不仅要将其中体现时代特征和符合研究生需求的网络语言纳入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凸显课程思政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还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判断、使用各类网络语言,着力推动课程思政话语内容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当前,研究生热衷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密切交往、活跃发声,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交往特点和发声意愿,特别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研究生的所思所想,积极寻找课程思政话语内容打动他们心灵的最佳切入点。面向未来,要在网络空间不断汲取鲜活生动的话语资源,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话语底气和话语魅力,将富有时代特色和青年朝气的网络精品内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

(三) 着力完善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话语表达主要是为了有效传播话语主体生产的话语内容,恰当的话语表达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风格优美的话语表达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正气,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引导受众的所思所想所行。这种话语表达大致可分为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逻辑缜密、言简意赅。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肩负着价值观念输出的重任,逻辑缜密、言简意赅的话语表达是阐释思想理论的最基本要求,话语主体要熟知学科专业知识和规范表达的方式方法,力求精准表达话语内容所要传递的思想观点;第二重境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用研究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加以表达,这就要求话语主体善于深入社会实践、走访调查研究生需求,使话语表达方式更具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第三重境界是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话语表达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有效解决研究生潜在的听觉疲劳和心理抗拒问题。这就要求话语主体保持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良好状态,善于学习和运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话语表达方式;第四重境界是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建构诗性话语更易彰显话语表达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深层次优化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理想模式。话语主体要创造诗意教学模式并将艺术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同时注重在校园营造一种隐性育人的诗意文化氛围。当然,诗性话语的本质是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内容的创新表达,任何一味追求诗性话语而片面曲解话语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要求话语主体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话语,坚持将解决研究生的思想困惑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坚持以话语的深邃性凸显话语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推动形成层次鲜明、逻辑清晰、阐释有力的话语表达。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坚持“和而不同”原则,在本科教育经验基础上依据研究生特征进行特异性调试,有目的地筛选鉴别、优化重构和继承创新,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11]事实上,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并非只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而是诉诸情感体验的话语符号,旨在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现代媒介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生成兼具情感和审美意蕴的话语符号,将图文、音像等新鲜灵动元素深度嵌入课程思政教学话语,构筑多种话语形态叠加融合的新式话语表达。另一方面,要坚持把网络语言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重要构成,凭借其吸引研究生的强大魔力彻底打破沉寂的课堂氛围,进而实质性消除师生之间的疏离感与隔阂感。

(四) 有序提升话语环境的服务能力

从本质意义上看,话语环境由语境条件和目标任务构成,以话语体系建设为重要议题,目的是服务于话语主体的各项意图,承载话语思想内蕴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实践范式等。[12]话语环境可分为内外两个层级,话语内部环境是指影响话语受众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载体要素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课外实践环境、教学载体类型等;话语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话语受众价值观认同的政府、学校、家庭要素的总和,包括社会发展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网络生态环境等。一方面,话语主体要推动话语内部环境的变革创新,促使教学环境、实践环境、载体类型服务于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的生成与传播。另一方面,话语主体要推动话语外部环境的深层优化,全方位打造彰显正义的社会发展环境、温馨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清朗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话语环境要更加注重体现科学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着力增强课程思政话语对于西方错误思潮的现实批判力,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现实阐释力。课程思政话语主体要加强引导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实践行为,积极营造价值可遵循、思想可信仰、底线可坚守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不懈地推动社会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教师要探索构建具有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包容性话语环境,实时关注最新的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观察研究生关注、发表、评论的信息,仔细甄别出各类信息隐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及时洞悉其中潜藏的舆情风险并对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基于网络场域话语交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还可通过选取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正向价值导向的社会热门话题,由教师引导研究生共同讨论并得出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长期保持研究生课程思政话语在网络场域中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4.
[2]
刘丙元. 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黏性[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8): 68-7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73.
[4]
曹镇玺, 孙志伟.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6): 54-60.
[5]
李洪修, 崔亚雪.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公共使命"[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4): 32-39.
[6]
李洪修, 陈栎旭.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1): 28-34.
[7]
张新科.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话语哲学视域分析[J]. 江苏高教, 2022(4): 90-95.
[8]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
[9]
冯用军, 朱立明.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发展困境与解决方案[J]. 江苏高教, 2018(5): 42-47.
[10]
洪晓楠, 戢虹雨.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4-21.
[11]
逄红梅, 陶启坤, 康洁.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3): 61-67.
[12]
韩奥林, 李栗燕. 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主动权[J]. 理论探索, 2021(1): 68-75.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Logic of and Path Optimiz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HAN Aolin1, FENG Yongjun2    
1.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curriculum is the focal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curriculum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erms of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course subject shows the nature of both diversity and guidance, the discourse content shows the coexistence of life style and era feature, the discourse expression shows the unity of affinity and interestingness, and the discourse environment shows the mixture of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in terms of its operation logic, promoting the output of value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discourse operation, maintain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logical intermediary for the discourse 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logical end point of the discourse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in optimization, we should update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of the discourse subject in real time, dig deeply into the richness of the discourse conten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ways and means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orderly upgrade the service ability for the discourse environment.
Keywords: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curriculum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