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Issue (3): 63-68   PDF    
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现实考量
杜小峥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46
摘要: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储备库,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是适应时代诉求,继承爱国主义精神财富和培育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需要围绕时代主旋律,充分利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载体和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多元主体形成育人合力,还要突出体验式实践教学,引发研究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触动,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战略成效。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研究生思政课    价值意蕴    育人实效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色,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过程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政治营养能够提供生动的育人课堂和丰富的道德滋养,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更加闪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研究生属于学历层次更加高阶、思维心智更加活跃成熟的青年群体。他们即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更加重要,一部分研究生将成为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和民族的脊梁。基于这一特殊性,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和政治素养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扎实的政治素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够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鲜活度和生动性,让当代研究生从红色基因中充分吸收红色营养和能量,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一、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全体研究生开设的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课。根据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完5门共计16学分必修的思政课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2门课程选1门作为选修课程,1学分;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2学分,同时可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具体设置如图 1

图 1 各阶段思政课设置情况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总体来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程设置的门数和课时都较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重要载体,更是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丰厚凝结,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可以增强育人效果,对于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长远的价值。

(一) 以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坚定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第一,明确政治导向,加强思想引领。研究生群体身处特殊而复杂的成长阶段,又面临学业、生活和事业等多重压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明确人生价值追求,才能在成长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征程中立党为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品质和革命精神内涵。将这些精神内涵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育,可以凭借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有助于加深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认知程度,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研究生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有助于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提升高尚全面的道德修养、培育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第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化爱国情怀。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战略时期。新的时代,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成为常态,研究生受到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信息的冲击。一些人或者组织打着学术的旗号,发表否定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历史人物的观点,企图让青年人忘记我们的民族之根和历史之源,其政治意图昭然若揭。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历程中坚守初心、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和生动事迹。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研究生从系统的理论高度和生动的实践维度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上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从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和生动性;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强大精神感召力和行动引导力,有助于强化研究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筑牢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 以红色文化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性

第一,借助实践教学,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理论教学的深度延伸和有机补充。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处于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中更顶端的阶段,这也决定了研究生思政课的高阶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红色文化既是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结,也是中国革命历程的实践印证。各类红色场馆和红色文化所孕育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能够作为思政课的丰富教育资源,增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多元性。还可以让研究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增强对理论体系的认识,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起到催化作用。

第二,通过现实关照,培育具有开阔视野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还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品格。它不是封闭僵化的系统,而是开放性的对人类文化成果进行借鉴和创新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新型文化形态。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能够在“大思政课”思维的引领下,采取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措施,依托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帮助研究生追忆红色历程、追寻红色足迹。使历史转化为课程、史料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1]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培育具有开阔视野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 以红色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拓展教育方式的多维性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宏大的历史观。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百年党史中蕴含的丰富养分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宏大的历史观,聆听时代的声音,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让研究生传承红色基因,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载道是历史叙事的精髓之所在。[2]红色文化的生机和活力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体现。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可以拓展研究生思政课的教育形式,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影响力。使研究生能够在宏大历史观的指引下,认清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激发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主动承担起推动时代发展和促进民族复兴的大任,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彰显中国价值。

第二,爱国情感和奋斗目标相融合,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源于革命实践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食粮,有着很强的资政育人价值。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能更加全面深刻的阐释思政理论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让研究生思政课更加立体生动和多维丰富,也能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研究生自身的奋斗目标相融合,使研究生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 以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大众性提升教育教学的温度

第一,多路径嵌入,通过沉浸式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融合、智慧与智慧的互动与碰撞。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能够丰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将好理论与好故事有机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叙事功能。红色文化资源的多路径嵌入,可以为研究生提供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给研究生提供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素材和事迹,让研究生在直观体悟中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升华。

第二,多元化综合培养,用感人鲜活的模范事迹培育人文情怀。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中能起到基石性的效果。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较强的人文素养。这样有助于研究生尽快将自己的学业方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具有优秀综合素质,能够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有力支持的有生力量。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多元化综合培育模式,将英雄人物鲜活的历史故事和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嵌入思政课理论体系,增强理论的温度和深度。红色文化中的真切故事和伟大实践折射出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跨越时空且历久弥新,能激发研究生追逐梦想、敢闯敢干、开拓创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影响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效能的现实因素 (一) 受重视度不够,参与积极性偏低

新时代高素质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维度既包括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细致的科研能力,也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谦虚勇敢的道德品质和正直高尚的职业伦理。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教学而轻视公共课教学的趋势。研究生思政教育教学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是需要学校各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学校各部门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价值意蕴,以极高的政治站位,形成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研究生阶段大多学生以专业课程为主,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评奖评优导向也以论文课题等科研指标为主,思政课上课模式更多的采用大班制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占比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加红色文化主题课外实践的积极性。从当前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看,大多学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充分开发和挖掘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未能形成稳定的联合培养模式。

(二) 缺乏浓厚氛围,教材体系尚待完备

当前各高校对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系统推进不够,缺乏浓厚的氛围。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史和校史等尚未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和有机融合,也缺乏将研究生培养与自身的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策划等各方面进行深度对接,仅停留在碎片化、临时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中。红色文化倡导和传播的主体偏少,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对人文素养和政治立场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文化教材资源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性,尚未形成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材体系。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也参差不齐,讲述方式整体缺乏设计创新和凝练升华。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由于缺乏共情体验而影响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研究生思政课需要整合教育力量,发挥多元主体的引导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红色氛围和整体系统的教学体系。

(三) 传播途径单一,形式有待创新

新时代的研究生思想多元、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多来自各类新媒体。陈旧的灌输式、单纯的讲述式很难激发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的探究热情,更难以发自肺腑的产生心灵共鸣。当前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教学还处于少数学校进行探索的阶段,传播途径比较刻板单一,大多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播放经典视频资料等,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让研究生群体感受到红色文化与自身所处环境的现实关联性,从而产生参与积极性和内心认可度。与大学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事物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引导时,应注重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和新媒体手段,多渠道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剖析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催生思想共鸣。

(四) 多元思潮冲击,热情度和认同感有待提升

当前世界范围内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融交锋,国内各种思想意识相互较量、复杂多变,网络空间更是充斥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各类信息流。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观点的渗透传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多方挑战和威胁,也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当前的研究生群体一般是90后甚至00后,心智比较成熟但个性非常鲜明,具有较独立的思维方式、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由于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思政课教育,再加上科研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难以产生新鲜感。甚至有些研究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对本土文化持质疑态度,认为红色文化跟自己生活有遥远的历史和现实距离。

三、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一) 多元主体同频共振,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第一,多元主体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加强顶层设计,汇聚社会育人合力。“大思政课”建设是社会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将红色能量注入。各高校需提升政治站位,根据自身学校所在区域的整体状况,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和人员因素,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也需要健全包括各级教育组织、红色场馆、各级党团组织、各地宣传网信部门等在内的全社会协同配合、多元主体同向同行的工作协调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合作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格局,形成全社会同频共振的思政育人合力。

第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打造双轮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和同向同行,打造双轮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育人过程的重要驱动力。研究生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记忆的传承不仅要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育,也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综合实验等多种途径使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打造富含思政元素、红色基因,更贴近研究生生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要有效调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老师等重要的力量,促进思政教育主体结构的科学化和完善化。

第三,营造传播氛围,借助校园文化唱响红色主旋律。红色文化蕴含着信仰的磅礴力量,有着丰富的感召力和极强的生命力。探索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不仅能够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成效,传承红色基因,更能营造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继而升华为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借助学校、各学院以及学生社团举行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用红色文化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染色,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要将红色文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研究生对红色文化可见、可感、可学、可行,在日濡月染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吸收红色营养。

(二) 多路径嵌入,实现厚理论的轻传播

第一,依托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沉浸式体验催生情感共鸣。当代研究生大多为00后的“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模式和文化偏好均已打上深深的网络烙印。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让联网上线、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新常态。VR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利用光、电、影等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经过精巧的设计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打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让不可触摸的历史和人物变得抓人眼球、激发情感共鸣和触及灵魂。把思政理论与经典人物和故事深度融合转化为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又接地气、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实现厚理论的轻传播。

第二,充分利用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全国各地的红色场馆中蕴藏着丰富的可用以教育教学、铸魂育人的红色基因,充分利用本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教材,积极探索研究生校外第二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将课堂讲述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现场情感体验,对理论讲述形成有效补充,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可以把本地区革命历程中的经典事迹和英雄烈士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场馆有机整合,打造研究生课外实践和研修基地,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名片,让研究生在实地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感受有深度、有温度的红色资源,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知,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把对国家和民族的诚挚感情内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第三,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落脚点,更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思政课实践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目的和升华,是更具体验性和验证性的深度强化学习。将思政教育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目标融入清晰化的实践活动流程设计,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秀红色基因与爱国主义的对接。有计划地精心组织研究生到红色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实地参观学习,推进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融合,让新时代的研究生现场体验深刻理解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宝贵历史经验和伟大建设成就,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勇担时代使命的力量和勇气,让思政课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引领效度。

(三) 关照现实,关注热点焦点解疑释惑

第一,关照时代现实,在多彩实践中体会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的“小课堂”,它尤为重视课堂与现实的紧密连接,将以一种新的思政课课堂形态来破除“坐而论道”的痼疾,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4]红色文化可以跟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高校思政课产生极高的契合度。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英烈事迹、革命精神作为天然的教科书,能够为研究生思政课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生动鲜活的案例能够弥合理论的单调和空洞,为研究生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帮助研究生在具体历史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唤起情感共鸣。研究生更应该融入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最丰富也是最鲜活的教学素材。让研究生借助多彩生动的实践体会社会大课堂,真切的了解国情社情,深切地体会个人命运和时代兴衰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第二,培养问题思维,回应热点焦点。以往人们对思政课形象的认知偏差,往往是由于思政课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地,从而被视为“空中楼阁”。[5]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是从知识型转向研究性,因此,思政课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专题,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思维和创新思维,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成效的提升、思想魅力的展现有赖于对研究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刻全面的答疑解惑、对热点话题因势利导的回应分析、对错误观点客观理性的点评批驳;还有赖于方式方法的更新,与时代紧密关联,找准切入点、回应关注点、把握兴奋点,提升研究生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在研究生思政课的热点问题讨论、课程案例分析等环节融入经典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历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学科前沿的知识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输入课堂,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源。

(四) 深度融合,优化思政课育人实效

第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2019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这几方面的要求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积极依托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优势,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究性、验证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成效的提升打开崭新视角。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是讲好红色文化的前提。[7]当前许多高校探索将“菜单式专题讲座”作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梳理专题教学内容中相应的知识点,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通过鲜活的经典事例和详实的数据辅助理论的传递,改变说教式的叙事方式,用微观的叙事形式讲透宏大的理论逻辑,激发学生的情感互动,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第二,打造全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进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吸引力。”[8]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搭建全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平台,打造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的研究生思政教学模式。将传统思政课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化为更加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输出,变为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科技感的真切体验;将单纯的讲授法,丰富为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VR红色体验等手段的多维立体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第三,注重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9]思政课教育效度的彰显首先源自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搭建思政课与研究生自身真切的生活经验和情绪感受之间的桥梁。在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选择上,可以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在综合考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及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个性化的情景体验。红色文化的多维有机融入能让研究生近距离感受党和国家光辉历史中的鲜活性和生动性,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大的心灵震撼,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体会理论与实践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张泰成. 红色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 7.
[2]
王强, 张北晨.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1: 103.
[3]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86.
[4]
李蕉, 周君仪. "大思政课"视域下对建设高质量课堂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 7: 80.
[5]
郑敬斌.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生成与优化[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 10: 119.
[6]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EB/OL]. [2019-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7]
安治民, 杜朝举.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 13: 64.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9]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41.
On Pract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DU Xiaozheng    
College of Marxism,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e resources possess unique cultural value 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serve as a talent pool of high-level and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in China.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us to keep abreast of the times, inherit the intellectual wealth of patriotism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personnel.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needs to focus on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red culture resource carriers and advanced modern communication means - multiple factors can form a resultant force fo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ion should highlight experiential practice training, trigger emotional resonance of postgraduates and touch them ideologically,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trategic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educating them.
Keywords: red cultur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value connotation    practical effect of 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