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南京大学 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3
2020年7月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新时代新形势之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再次走上了新征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独立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2020年9月,《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未来将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在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转入“内涵式”发展时期[1]。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点明产教融合的专业实践环节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培养环节,是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培养质量、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2-3]。
值此研究生教育变革之际,专业学位教育面临发展新态势,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因为地域、行业、实际情况的差异,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实践模式[4]。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多样化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因地制宜,发挥各方面合作的积极性共同培养研究生,但是另一方面,带来了培养质量控制的挑战,高校和实践基地大多数情况下联系比较松散,实践基地对于高校而言犹如“黑箱”,如果实践基地中研究生不能真实深入参与实践,得不到提升,而高校又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并予以干预,会产生培养质量危机。简而言之,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已经完成了“建起来”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建得好”,这就需要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评价,在评价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现内涵式发展。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对我国的教育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数论文或是数成果式评价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评价要求。而当前对实践基地评价的难点是,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内涵为何?如何对其中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习成长进行评价?本文试图从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边缘性参与”实现学习提升的角度进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对专业学位实践基地进行教育评价的工作?需要从哪些角度来评价实践基地,以评促建,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二、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内涵和评价要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评价,首先需要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内涵和本质。实践基地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合作共同体,各方参与目的不尽相同,但是毋庸置疑,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纵观类型繁多的实践基地,是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在其中是如何参与的?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怎样的提升?本研究在此角度对当前实践基地评价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已有的评价方法。
(一) 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形式和内涵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表现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政府主导成立的实践基地,例如江苏省为了促进产学研建设了研究生工作站,由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共同合作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实行准入准出制度,促使高校和企业联合在完成应用型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导推进的实践基地,例如我国的工程硕士教指委和农业硕士教指委都进行了全国性的实践基地建设,工程硕士教指委从2014年开始面向全国评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有109个实践基地;高校和行业和企业深入合作建设的基地,例如华为和南京大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合作,与外国语学院合作语言实验室培养翻译硕士,与电子学院合作培养工程硕士;高校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建设基地,甚至会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此外还有研究生导师个人和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学者对于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文冠华[5]等认为,实践基地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马永红等[6]认为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场所。张永泽等[7]认为,实践基地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实践完成学习的场所。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反思,虽然实践基地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是本质可以视为是研究生在行业完成“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场所,勒夫和温纳(Jean Lave & Etienne Wenger)在1991年提出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概念[8],是指新手学习者为了学习实践知识和默会知识,加入实践共同体进行边缘性的活动,同时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其指导下在实践中发展知识与技能,逐渐做重要的工作而进入共同体的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了解相关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提升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深入核心,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内涵是多方协同合作,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从而提升认识、知识和技能这一学习过程的场所。
(二) 实践基地的质量评价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我国学者对此做出了多方的研究和探索,从实践知识的掌握、学习者角度、利益相关者等角度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如贾兴文[9]等认为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的重点在于企业的参与和加入,企业应当深入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以培养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杨玉[10]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评价应当以实践为导向,强调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齐阿娜尔[11]等认为,实践基地的评价应当包括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两方面的评价,要以学科实践成果、校企合作效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实践基地评价的核心。吴晓威[10]等认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评价要围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进行。
以上学者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质量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实践基地质量评价还是存在评价视角偏少、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首先,目前实践基地的评价不论是从知识、学习者还是利益相关者视角,都局限关注培养研究生的能力维度,评价角度单一;其次,指标形成和评价过程大多数是从文件或者学理和理论的角度出发,未见从专业学位实践全过程和反馈角度考虑的;最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有指导性价值,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本研究拟根据《方案》的精神,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的角度,立足研究生在基地中的学习提升过程,构建指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进行便于操作的评价。
(三) 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模型选择和适切性分析通过上述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其本质内涵是研究生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实践共同体,其共同的特征是研究生在其中的实践参与和成长,从学习者中心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评价的观测点有:1、实践基地实现了以培养研究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现多方协同合作,2、研究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真实工作参与程度和投入,3、研究生在基地中所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和默会知识如何,4、研究生在基地中在思想上和能力上完成了怎样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内涵,可见若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通盘考虑其建设背景、合作情况、培养过程、培养成效,这符合CIPP评价模型的特征,可以使用该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该模型由美国教育学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最早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得以发展。该模型包含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是一个经典的模型,其特点在于过程评估,监控可能的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因素,给实践基地的培养决策提供信息,并及时予以调整。在成果评价中,要对研究生在参与实践时的体验和参与实践之后的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逐步深入参与所获得的学习提升,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有较好的适用性。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在选取了评价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的具体项目。这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了质性方法,使用Nvivo12工具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编码,基于编码结果进行指标编制,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随后在此基础上,再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的权重(见表 1)。
本研究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内涵——专业学位研究生“边缘性参与”的实践共同体,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由边缘性参与而逐步深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对实践基地进行内涵式质量评价。在前人对于实践基地评价探索的基础上,本研究在经典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实施一项新的探索性研究,考虑到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探索性研究,它强调研究者进入真实的教育情境里亲身体验研究对象的教育感受,再通过对原始资料剖析和阐释,再建构形成理论,从而实现对教育现象的深层次理解。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探索—资料分析编码—形成指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综合研究方法,构建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
在分析指标权重这个问题上,本研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该研究方法将问题依据达到的目标分为不同的成分,根据其中的内在逻辑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分析模型,并将问题归结为最低层次相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通过邀请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根据其排序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二) 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过程本研究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以CIPP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边缘性参与”的实践共同体特征,把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分为四个方面:(1)背景评价:研究生在基地中实践参与的外部环境如何,指标为基地环境。(2)投入评价:研究生在基地中通过合法性参与实现了成长,指标为人才培养。(3)过程评价:实践基地如何保障研究生实现逐步深入的合法性参与,指标是管理制度。(4)成果评价:研究生参与实践的结果和成效,产学研转化能力和服务社会的价值如何,指标是基地成果。
本研究依据评价模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的数据处理方式,希望达成四项探索性目标:一是探索实践基地中的各方是如何以培养研究生为中心进行协同合作和评价结构维度;二是探索实践基地中的教学者和学习者通过渐进的边缘性参与转化为核心参与的过程和深层结构维度;三是探索实践基地对研究生实践学习的保障措施和结构维度;四是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的学习收获和评价维度。
本研究中,抽样办法使用的是基于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抽样策略,选取了C9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者、教师、研究生进行访谈,涉及文、工、管理、医等有代表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共计36人,综合考虑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对象特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了预访谈,以确定其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采用程序性扎根理论编码范式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1.开放式编码:概括提取可以反映研究生在基地中边缘性参与和实践提升的字词和概念;2.主轴式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中的概念和文献中的概念,丰富资料,达到理论饱和;3.选择性编码:在达到理论饱和后,从上一级编码中提取“核心类属”,初步构造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随后利用研究预留的文本进行理论饱和验证和编码的一致性检验,达到了理论饱和,编码一致性介于62.1%~83.2%,达到标准,编码结束后,75%以上的回访者表示结果与感受相符。
确认指标权重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根据已经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评价指标,根据AHP理论,将指标分为目标层、中间层、方案层三个层次,据此制作问卷,邀请专家调查其意见,对同一层次的各个要素与上一层的某一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回收问卷后,根据专家的评分结果,使用AHP迈实软件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评价体系的判断矩阵,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PSO算法自动调整一致性,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赋值,最后根据以上算法得出的专家群决策的各权重结论值,计算其算数平均值,即为各专家的加权平均值,也就是最终的指标权重。
四、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结果和分析通过上述构建过程,得出了基于CIPP模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内涵式质量评价具体指标。
(一) 内涵式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构建结果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依据AHP层次分析法依据算数平均法算求群结论算出指标体系权重,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 1所示。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分析本研究中所构建的指标权重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说明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具有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价值。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才培养(0.3852)、基地环境(0.2785)、基地成果(0.1889)、管理制度(0.1474)。这一结果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基本定位是相适应的,《方案》要求高等教育评价要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培养的延伸到社会的松散交叉机构,其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在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人才培养这个指标权重最高(0.3852),这完全符合《方案》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要求。其次重要的指标“基地环境”中,社会需求和导师指导的权重高,这说明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需要满足真实的社会需求,需要校内外导师充分的投入与合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级指标中,最重要的是研究生在投入实践进行学习和工作的有效时间(0.0622)、培养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实践报国目标(0.0618),这两个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目前已有的实践基地的评价探索中,常常偏重于基地的基础设施或是实践成果而忽略了育人的指标,又或者在人才培养中单纯关注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德育培养。本研究所得出的内涵式质量评价则强调在对实践基地做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研究生立德树人、实践报国的思想方面的观察和评价。
五、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运用和阐释所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以新时代教育观为价值指导,充分考虑到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内涵和特征,为高校管理者了解实践基地提供参考。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运用为了验证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适用性,本研究运用内涵式质量评价指标对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评价的A基地为高校在异地运行了12年的直属机构,有独立运行的实践场地,服务高科技企业十余家,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有多个研发平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合作,研究生在其中承担科研和实践任务,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留下工作。B基地是为高校和政府合作的异地运行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服务企业300余家,完成项目600多个。承担了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32项,申请专利69项,授权28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及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利用调查得到的数据和指标层的综合权重,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评价的数据分析,发现A基地总评为(4.42/5),其基地环境(1.25/1.4),人才培养(1.7/1.9),管理制度(0.64/0.75),基地成果(0.83/0.95);B基地总评为(4.7/5),基地环境(1.39/1.4),人才培养(1.8/1.9),管理制度(0.66/0.75),基地成果(0.85/0.95)。通过评价可以观测到基地的培养过程情况,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实践基地的内涵,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上述实践基地进行了调查和定性评价,对定量评价进行验证。定性评价中发现,A基地的规模、研究生容纳人数、项目数量相对B基地来说较低,但是A基地实现了服务本土、深度融合,所合作的项目主要是基地所在地的项目,服务的企业量不多,但是合作关系长久而深入,关注立足当地进行科技合作,将人才培养和当地的实践需求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道路,有很多服务当地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这样的融合实践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报国的思想认识。而B基地则规模较大,面向全国发展,所服务的企业覆盖更广泛,依托强大的科技实力进行产学研转化,在行业发展中做出了深远的贡献,此外,B基地在人才培养中非常有特色,极为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在培养中充分发掘了党组织的作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和工程伦理建设,这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上的定性评价一方面验证了定量评价的情况,另一方面挖掘了定量评价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基地的内涵,A基地的内涵是“小而美”的地方深度融合性,B基地的内涵是“大而强”的行业引领性。内涵式质量评价的实证运用结果反映了实践基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瞄准关键点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建设。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内涵式质量评价的阐释和展望国家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目标是: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从边缘到核心的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也是内涵式质量评价所关注的基础和关键。此外,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要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使之同我国新的发展格局相适应。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直接面临着真切的中国实际问题,作为连接了高校、企业、研究生的共同体,有优越的条件,联合多方力量寻求解决之道,服务国家战略。本评价中基地环境指标序列中权重最高的社会需求和导师指导指标正反映了这一国家要求。实践基地定位服务社会需求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实现实践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依托分散于各地的行业主体,其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与高校存在差异,内涵式质量评价的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参与方对于实践基地的共同要求,增进了高校对于实践基地的了解,破除实践基地“黑箱”,反映了基地在培育研究生实践成长方面的特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设科学合理的成熟评价,需要通过反馈不断地改进,有专家认为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比较完善。在进行本研究的内涵式质量评价之时,需要根据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因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需要适应不断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步发展。
[1] |
王战军, 乔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2): 7-13. |
[2] |
吴恺.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 9(5): 99-102. |
[3] |
刘润泽, 马万里, 樊文强. 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89-94. |
[4] |
赵丁选, 王敏, 卢辉斌. 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9-19. |
[5] |
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 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8): 1-4. |
[6] |
马永红, 张乐, 高彦芳, 等. 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04): 7-11. |
[7] |
张永泽, 刘晓光, 董维春.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6): 8-12. |
[8] |
Jean, Etienne W.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
[9] |
杨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逻辑与出路——基于工程硕士生教育实践基地的研究[J]. 教育科学, 2019, 35(5): 92-96. |
[10] |
齐阿娜尔, 洪俊.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9): 65-67. |
[11] |
吴晓威, 曹雷, 王兴铭, 等.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11): 103-106. |
b. School of Graduat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