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Issue (2): 62-66   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王辉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9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目标,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炼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路径,即强化意识建设,调动并激发主客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紧扣"三融三讲",以内容建设夯实教育效果;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育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2022年10月16日,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不仅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文献[1],更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10月25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顶端,不仅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拔尖人才,更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扎实融入其中。然而,相较于其他学段,研究生学段的思政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较为薄弱和单一,这既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不相匹配,也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以党的理论智慧教育和形塑研究生思想,对于突破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瓶颈,坚定落实党和国家政治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取得的实践成就,突出强调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遵循,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视野宏阔、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时代新人的培养以及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是对当前及今后党和国家首要政治任务的坚定执行。在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后,号召并组织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思想行为,汇聚力量,攻坚克难,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重要成功经验。二十大胜利闭幕的第三天,2022年10月2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全党全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并提出“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和“全面落实”的具体要求,因此,尽快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将是对这项政治任务坚定的执行。青年研究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只有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与战略部署,才能廓清“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第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是对培养时代新人教育任务的切实履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职责。时代新人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研究生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身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唯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才能帮助研究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认清责任,明辨大是大非,最终成长成熟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有用人才。

第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是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实践任务的不懈探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下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不断呈现新特色、不稳定因素增多,不断优化和提升思政教育,既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常抓不懈,更是保证社会主义大学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任务。二十大报告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形成了一系列博大深邃、系统前瞻的思想成果,均含有深刻的思政价值和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有助于革新研究生思政教育思维,将思政教育提升至为党为国的高度上;党的二十大形成的新思想、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任务,将这些内容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必将改变以往枯燥、千篇一律的境况,注入新鲜的血液,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整体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研究生特征及思政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二十大精神中需要重点贯彻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 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在理论、制度和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变革与进步[2]。研究生思政教育需要带领学生牢牢把握和领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三件大事”等关键词,全面梳理与重温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就,这既是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素材的更新和丰富,更是对党和人民敢拼敢干敢奋斗的认识与强化。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两个结合”新的阐发,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将“六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到学习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三)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系统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是重大的创新和亮点。研究生思政教育要将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与要求作为教育点,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帮助研究生树立锐意进取、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

(四) 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

二十大报告从第四部分开始,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从经济到党建分章进行了部署,这也是二十大报告的主体内容。研究生思政教育需要切实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各行各领域发展的大政方针融入其中,以指导各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而第五部分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是与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在充分肯定高层次人才重要性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 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认真宣讲和贯彻,引导学生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牢信仰之基;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培养朴实求真的学养学风;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成为真正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明确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主要内容后,还需要客观审视并总结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认清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与瓶颈。

(一) 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方面

主体是计划、管控和实施研究生思政教育全过程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占据着主导与核心的地位。李洪华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划分为专职学生教育主体、专业思政教育主体、专业教师群体和其他思政工作主体四类[4]。四类主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与优势不同,也存在着不同问题。由分管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专职学生教育主体与研究生接触时间最久、接触频次最高、接触形式更为多样,他们最了解学生,也可适时实地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但是,这类主体主要从事研究生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行政色彩较浓,思政的专业性有所欠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专业思政教育主体是目前实施研究生思政教育最专业的群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最系统也最全面,对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也最为深刻。但是,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抬头率、点头率不高,教学内容呆板陈旧的情况依然存在,大班制教学降低了师生互动的频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伴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建设和深入人心,以研究生导师和专业课教师为主的专业教师群体成为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又一重要而新兴的主体。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穿插、同向同行,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课程思政虽取得普遍重视与肯定,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部分教师仍将重心放在专业教育和科研引导,课程思政以任务的形式完成,教育的形式较为生硬和机械。其他思政工作主体主要包括行政工作群体和后勤服务群体,这类主体在思政教育上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即在重要时期、重要环节会有重点地组织思政教育,平时则以常规工作和日常防范为主,在创新性、持续性和针对性上相对较弱[5]

(二) 研究生思政教育客体方面

客体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之人,具体指有着明确专业和学科归属的研究生们。客体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实施的对象,更是思政教育效果的体现。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人,录取人数为110余万人[6];202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474万人,计划招收人数还会有所增加。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带来的是在校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客体日益庞大繁杂。目前的在校研究生以“95后”“00后”为主,接受了十余年的教育,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信息渠道广泛、三观已基本养成,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绝不是从“0”开始,在一张白纸上绘图[7]。研究生初步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基本掌握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方法,但价值取向偏实用,行为方式更加独立和富有个性,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来说,研究生们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承受能力等方面仍较为薄弱。具体来说,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研究形式以个体自主科研为主,研究生阶段科研的要求、毕业的压力,使得他们将更多关注点集中于个人的学术研究上,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已对时事政治抱有一定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但政治经验和实践锻炼有限,鉴别能力不强。此外,研究生心智总体不够成熟,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意识形态可塑性较本科生弱,但受外界干扰的可能性强,这一切都增加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难度。

(三) 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方面

形式与内容是主体籍以教化、影响客体的语言、规范和行为等。形式选择得当、内容新颖丰富对于提高思政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生活在数字信息时代的研究生,接受的信息更为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方法和手段也更为便捷而多样。研究生思政教育起步较晚,其形式以课堂教学、集中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偶尔会组织主题宣讲,属于灌输式、知识型思政教育,这种形式下的教学效果很难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泛在化影响相提并论,降低学生总体的学习意愿,甚至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思政教育效果有限,思政教育目标也未达到[8]。从内容上看,对于身处研究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来说,当前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对固定、内容较为浅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限。新时代研究生个性特点和需求不断凸显,对思政教育内容同样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本科阶段,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理论、观点;研究生阶段,他们渴望获取与“事、时、势”密切联系的,与个人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国家建设同频的深层次、指导性、应用型知识与实践,而对这一方面的挖掘与深化,当前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仍略显不足[9]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高度关注青年的成长和青年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是青年人才的优秀群体,加强思想层面的教育引导,将二十大精神融入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广大研究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事业发展粘合互嵌[10],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青年人才的进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意识建设,调动并激发主客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主体、客体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中核心的要素。面对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重视程度不高、思政意识不强的现实状态,调动并激发主客体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是首要并迫切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各主体中,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和研究生导师同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是最直接的。笔者认为,基层学院领导需要切实对接基层党支部,提升思政教育格局,党员辅导员认真下沉,指导所带年级研究生开展理论学习。基层党委、党组织、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组织生活会等方式,了解研究生党员的思想动态、教育需求,注重以身作则,发挥组织、示范和带头作用,以各种方式激励和调动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兴趣。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讲座,宣传并弘扬二十大核心精神,引导研究生心系国家、服务社会,树立与新时代同心同向的理念信念。抓好“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学习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完善研究生纵横结合管理模式,发挥高、低年级研究生之间科研指导、思想交流、带动帮助作用,形成动态化、个性化、全程化、协同化大思政格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三年学业历程及思想建设最重要且关键的人。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提升有着积极正向的作用。研究生导师需要在意识上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依托日常的学业指导、心得交流,挖掘并融入与专业学科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研究生导师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及效果也可被纳入导师评价考核系统,并同导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挂钩,以此引导研究生导师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能[1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学校学院党委、基层党组织、研究生导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客体的研究生也需要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立德修身,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同频共振,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 紧扣“三融三讲”,以内容建设夯实教育效果

二十大报告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崭新而丰富的思政元素,将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找准二十大精神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笔者认为,需要紧紧扣住“三融三讲”这一基本原则。“三融”是指要坚持“与学科专业相融”“与育人目标相融”“与热点困惑点相融”;“三讲”是指要将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前者侧重于内容,后者侧重于行为和效果。前文分析了二十大精神中需要重点贯彻融入的五方面理论成果,在学习这些理论成果时,如果与研究生所属学科专业相结合,或可使思政教育更加形象落地。例如,在学习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实践成就时,可引导研究生梳理本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历程,将其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时代变革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科专业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以增强专业自信。基于此,笔者认为,“三融”中的与学科专业相融应突出将党和事业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相融合,发现并聚焦学科发展的优秀人物、精神谱系,以及学科在党和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研究生阶段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育类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如公共基础课侧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专业核心课突出专业素养、科学理念,实践教育类课程重点培养的是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与育人目标相融体现于不同类型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依据其具体育人目标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此外,“与热点困惑点相融”要求高校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时,需要紧密结合社会时事,紧扣研究生关注的热点、兴趣点和困惑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研究生以科学世界观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三讲”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对二十大精神诠释的具体要求,“讲深”是指对于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需要深入、全面、系统地阐释;“讲透”是指对于二十大报告的总体框架、逻辑层次,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创新理论、任务要求等问题,需要清晰、条理化、透彻地阐释;“讲活”则指思政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大道理,而是要与研究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从具体的事物中阐发哲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2]

(三) 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育资源与环境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研究生已基本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课程教学的强度、深度和难度,都提出了比本科课程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希望巧妙、灵活而深入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相对薄弱,任课教师应努力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将思政课基本知识点、时事政策、二十大精神融入其中,任课教师也要围绕精品课程多开展一些研讨和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度。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自学也是另一种良好的教学形式。研究生自学能力强,对网络教学适应能力强,可以将部分学习任务通过网络交由研究生自主学习完成,指导老师可提供相应的课程安排,建立一套课程学习、讨论交流、过程考核的制度,确保研究生思政学习保时保质保量地完成[13]。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研究生来说,单纯的书本学习已无法满足教育需求,需要鼓励和组织研究生们走出去,利用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思政的实践教学,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研究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五、结束语

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研究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实施者。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即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更要有“国之大者”的格局情杯与担当,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积极投身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能搞清楚“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 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2(4): 1.
[2]
蒲清平, 黄媛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3.
[3]
阮华容, 陈曙光.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党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 (2022-09-16)[2022-12-17]. (people.com.cn). 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0916/c117092-32527346.html.
[4]
李洪华.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困境与突破[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11): 112-113.
[5]
乔清. 二十大报告对青年思政教育的启示[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22(11): 75.
[6]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招收顺利收官—为了457万考生的硕士梦[EB/OL]. (2022-05-13)[2022-12-19]. https://yz.chsi.com.cn/kyzx/yxzc/202205/20220513/2190298250.html.
[7]
孟繁博. 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理论与当代, 2018(7): 9-10.
[8]
王喜英.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新探索[J]. 理论观察, 2020(1): 35.
[9]
颜晓峰. 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2(4): 4.
[10]
程开玮. 课程思政背景下研究生思政课立德树人引领路径研究[J]. 决策探索(下), 2021(8): 58.
[11]
郭锦润, 夏升权. 原原本本读报告学原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山奋进新征程[N]. 中山日报, 2022-10-25(001).
[12]
本报评论员.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要义[N]. 南京日报, 2022-11-20(A02).
[13]
栾云镪, 刘艳. 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四种进路[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8): 144.
On the Path to Integrat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tegral t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how to train people, what kind of people we will train, and for whom we train these people.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promote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With the path to integrat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fully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ith th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thereof,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bject, object,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meas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ith th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e.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consciousness, mobilizing and 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focusing on integrat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eeply, thoroughly and vividly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with th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nd use the guiding principle to explain topics that are heatedly discussed or puzzling people. We should, with the content building as the priority to consolidate educational effect, enrich the teaching mode, and optimiz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Keyword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