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Issue (5): 56-61   PDF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
肖婷1a, 董雨1b,2, 刘瑞1c    
1a.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1b. 安徽理工大学 党政办公室, 安徽 淮南 232001;
1c. 安徽理工大学 学生处, 安徽 淮南 232001;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26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第二课堂, 有助于铸牢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质, 激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热情。"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研究生第二课堂设计, 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不断强化中国特色; 以驱动创新为突破, 循序增强创新能力; 以"五育并举"为导向, 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而与其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 必须充分体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研究生教育    第二课堂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意义重大。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因此,研究生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立足中国特色,强化“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第二课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又称“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时空延伸,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目前,全国各高校本科生阶段的第二课堂已经广泛展开、深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相对于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如火如荼,绝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有些高校也开展了研究生第二课堂,但大多偏重于创新素质培养,如清华大学开展的学术第二课堂等。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研究生第二课堂的探讨,除创新素质培养以外,还有少数涉及美育、德育等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而如何围绕“五育并举”系统设计研究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研究论文尚未发现。鉴于此,本文结合本科生第二课堂积累形成的成功经验,围绕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同时结合“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基于“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设计原则及课程体系构建,探索研究生第二课堂赋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内涵

1983年,教育学家朱九思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它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时间开展的旨在夯实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自身视野,挖掘自身在科技、文体、艺术等各方面的兴趣和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的出现开启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人才受到各行业越来越多的青睐,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2018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1]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系统化思维,完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评价科学化的重要举措。高校第二课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共青团组织深化改革新形势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以文娱、体育、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以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能力为目标,是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积极举措,是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第二课堂作为延伸第一课堂教育链条,两者之间的划分不应该十分突出,要相辅相成、自然过渡,成为高效率的一体系统。随着高校第二课堂推行的不断深入,其组织管理方式已逐渐由低效能粗放化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为高校学生工作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案例。

二、研究生教育引入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各高校一直把实施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改革的龙头项目、重点工程来抓,研究生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意义重大。

(一) 第二课堂是铸牢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压舱石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铸牢理想信念,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可使研究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初心使命更加笃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于研究生来说,只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奋斗目标才能更加锚定,才能克服学业中的艰难险阻,才能在“研”途中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富于创新能力,又涵养德行、红专并进的创新拔尖人才。

(二) 第二课堂是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

创新素质涵盖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层面,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属于狭义智力层面,其特征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提出问题,富于想象,敢于幻想,善于联想,习惯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善于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新能力俗称创造力,属于广义智力层面,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智能力和个性素质的总和。要形成可以付诸应用的创新技术,需要除创新思维以外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等诸方面能力的整合,还涉及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第二课堂的最大特征就是参与、体验和实践,提倡交流,鼓励碰撞,在过程中受到启迪,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并且付诸行动。第二课堂活动多以小组团队形式,成员间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需要充分交流和密切配合,有利于在创新过程中相互启发和激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学表达能力、社会活动及团结协作能力,而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

(三) 第二课堂是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服务的助推器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研究生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而第二课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 依托校内外资源为研究生提供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的载体平台和有效渠道,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三、基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第二课堂设计原则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的“双一流”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并结合研究生教育自身培养规律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筑牢中国特色

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创建是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德树人”和“中国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国家高校“双一流”创建的两个显著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如果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拥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那将是教育的彻底失败。筑牢中国特色,不仅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更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中国的高校才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二) 以驱动创新为突破,循序增强创新能力

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任务涉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以及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作为支撑。因此,研究生第二课堂要以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让研究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行自主选择,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在创新实践中给予研究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力,形成创新思维;通过表彰和宣传典型,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创新光荣的情感认知;通过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此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倒逼活动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前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从而形成全校范围的浓厚创新氛围。

(三) 以“五育并举”为导向,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在提升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上下真功夫, 而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可以围绕“五育并举”来系统设置。通过德育课程,培养研究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思想认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研究生心中生根发芽,有效解决研究生专业知识教育中遇到的学习动力不足、道德信念模糊的具体问题,帮助其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探索、超越自我;通过智育课程,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完善研究生的创新人格,将研究生逐渐塑造成为以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为内核的有创新能力的人,即创造性人才;通过体育课程,让研究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身心得到放松,做到张弛有度,为繁重的学业和科研提供坚实保障;通过美育课程,激发研究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深入开发形象思维和手眼脑协调并用能力,达到以美益智;通过劳育课程,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教育引导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四、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设计

研究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设计既要聚焦和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又要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面向省内外13所高校的研究生发放了问卷,主要涉及研究生对第二课堂重要性的认知、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根据问卷分析结果,认为研究生阶段开展第二课堂有必要的占79.96%,认为不太必要占13.67%,认为没有必要的占6.37%(如图 1所示)。

图 1 研究生开展第二课堂必要性调查结果分布图

从课程安排上看,认为最需开设的课程:思政课程占13.76%,创新课程占63.36%,体育课程占2.65%,美育课程占9.27%,实践课程占10.79%(如图 2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普遍认为最需开设创新课程,其次是思政课程,体育课程占比最小。研究生注重创新课程主要是因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目标对其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研究生应对自身学术压力的普遍诉求。对于体育课程重要性占比小的原因,作者又通过访谈等方式做了进一步调研,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锻炼方式,加之学业和科研压力较大,研究生普遍喜欢自行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既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又便于合理掌控时间。

图 2 “五育”课程调研分布图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结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同时围绕高校“双一流”创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本文提出了研究生第二课堂的“五培”课程体系,即“思想素养培固,创新素质培养、身体素质培滋、审美能力培植和实践技能培育”,具体如图 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培”体系与“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深度契合,而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

图 3 “五培”课程体系
(一) 思政素养培固

思政素养培固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但同时要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课程安排上要避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要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情感温度和视野广度,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要在严把思政课的质量关的同时力求打造精品思政课,使之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要从古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研究生的思政课程具体细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仍然一刻都不能放松,必须高度重视。要通过第二课堂使其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悟,要守一辈子、信一辈子,避免半途而废、三心二意。爱国主义教育借助第二课堂增强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厚植研究生深深的爱国情怀,不断激发研究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动力。品德修养教育是通过第二课堂,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筑牢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要让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走进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广览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变迁,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让研究生在“研途”上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

(二) 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素质培养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是个有力支撑,客观上有助于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的提升以及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需要除创新思维以外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等诸方面能力的整合,同时还涉及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大力培养创新能力涵盖的非智力素质,这也是建设第二课堂的依据和出发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设计既要强化创新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着力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分众式、互动式教学等,可围绕“名师引路、朋辈教育、创新实践”进行课程设置:名师引路是通过研究生第二课堂开展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邀请大师名师与研究生面对面,通过其自身的治学与人生的不凡经历,启迪青年学子,让广大研究生在大师们的指导下获得启发并学习掌握学术研究一些共同的技能、方法。朋辈教育是通过评比、宣传等形式,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示范作用。创新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样、高水平上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让研究生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其时间、空间灵活度与学生兴趣和智力周期产生“共振”。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和释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让研究生在交流中碰撞、在实践中提升、在竞争中创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此外,“五培体系”必须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突破口,同时深挖“思政教育、体育锻炼、美感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程中助力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元素。(如图 4所示)

图 4 创新素质提升的内在联系
(三) 身体素质培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梦想的前提,也是人生一切成就的根源。体育所承载的奋斗之情、拼搏之志、进取之心,所代表的强健体魄、昂扬精神、坚定信念,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意义重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5]。要坚持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以增强研究生体育健身意识,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审美能力培植

美感教育本质上是要促进研究生在注重学业的基础上,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一流人才。美育同知识化为主的智育相比,有其独特属性,不拘泥于严格逻辑,不追求标准答案,它给人以最大想象空间,天马行空地把自己的理解感悟用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以美益智”的过程,是身心快乐的过程,是美育“乐在激发”的作用,并具有不可替代性[6]。在研究生美育课程的设计上要突出多样化、高品位、可参与,从而满足不同研究生群体需求,让研究生通过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以美益智、以美悦心、以美启真,从而激发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愈加富有内在美、心灵美。

(五) 实践技能培育

实践技能培育要立足于自身能力提升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学真知、在磨砺中长才干。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任何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亦如是。第二课堂的最大特征就是参与、体验和实践,考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这要作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因此,实践能力课程要重视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可采取短期社会实践和校企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短期社会实践是指协同社会力量,用好校外资源,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形成多方支持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校企联合培养是指通过与企业联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从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研究生各项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使高校资源充分用于服务社会和发展经济。

总之,围绕思想素养培固,创新素质培养、身体素质培滋、审美能力培植、实践技能培育“五培”体系进行研究生第二课堂课程设计,既强化立德树人,又立足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高校创建“双一流”的鲜明特征;同时,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为突破口,可为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以及推进成果转化等“双一流”的建设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 中青联发[2018] 5号[EB/OL]. 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1807/P020180704438215264881.pdf.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0] 11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5/201011/t20101117_142974.html.
[3]
汪晓东, 李翔, 王洲. 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N]. 人民日报, 2021-08-25.
[4]
岳红燕, 李璐. 积极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生动展现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2-2-15.
[5]
张胜.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专家学者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N]. 光明日报, 2019-11-18.
[6]
杨立平. 高校美育是思政教育的载体[N]. 光明日报, 2020-09-09.
[7]
周玉清, 黄欢, 付鸿飞.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1-6.
[8]
洪波, 杨岳. 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25-28, 42.
[9]
白强. 一流大学视角下一流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19-23.
[10]
林仕尧. 德育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理论探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6): 14-17, 89.
On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XIAO Ting1a, DONG Yu1b,2, LIU Rui1c    
1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Anhui, China;
1b. Party Work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Anhui, China;
1c.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Anhui,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top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solidify the ideal and conviction of postgraduates,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quality,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service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for postgraduates should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first, constantly highligh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second, enhance innovation capacity step by step with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break through; and thir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five aspects" as the guiding line.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to be developed must be in line with the idea of the five-facet education in military knowledge, utilitarianism, morality, world outlook,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with the objective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