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Issue (3): 75-82   PDF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姗姗, 邱均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 310018
摘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南。教育创新发展关注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重点突破价值理念和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协调发展关注的是发展适切性问题, 全力推进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类别设置与行业需求、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教育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方向问题, 积极开展绿色评价, 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开放发展关注的是发展联动问题, 着力构建高校内部资源开放平台, 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外部协同发展机制。教育共享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成效问题, 通过加快科研成果集成应用,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构建了具有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培养定位模糊,教育规模偏小,类别设置单一,培养质量不高,学位点布局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已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领。为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思想入手,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一、创新发展: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创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关注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抓住这个“牛鼻子”,把创新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通过重塑教育价值取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

(一) 重塑教育价值取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认知。我们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本质上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才观、质量观密切相关。“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1]只有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何在,并达成共识,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发展主线,[2]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注重“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又强调“以需为本、服务社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为了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明晰价值定位。具体来看,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特色,把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二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亟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发展规划,把社会需求贯穿到招生、培养、实践以及就业等各项环节,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加快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摆脱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路径依赖。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因素的结合与构成。[3]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需要通过对其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运行机制的校正调整,才能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多样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4]具体来讲:

一要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活动的灵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发挥着统领、导向和督促的作用,所有要素都是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而服务的。[5]高校需要在全国教指委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有针对性地研制各级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避免千篇一律,脱离发展实际。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国家与区域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要设置多元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体现宽、新、实的精神,加强基础,关注实践,拓宽口径,体现现代教育新观念与改革新进展。[6]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强,实践特色不明显、课程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等问题仍较突出,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要求,与行业产业相关部门共同设计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与学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要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它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高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力度,也要积极探索以产教融合研究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操作等多种方法,在项目合作研究过程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二、协调发展:优化教育要素结构

协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的是发展适切性问题。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牢牢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类别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发展,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协调发展,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

(一) 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

招生规模的大小、领域的分布以及增长的快慢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体现着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战略方向。[7]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来看,2017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02100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55.68%;而2019年招收人数达到了474200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58.45%,比2017年提高了2.77个百分比(见图 1)。从近几年招生比例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5.00%以上,招生增长率呈现低速率增长态势。

图 1 2017—2019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及所占总人数比例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2017—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从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来看,2017年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2700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3.22%;2019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人数到达了10386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9.87%,比2017年提高了6.65个百分比(见图 2)。相对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而言,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荒”现象。

图 2 2017—2019年全国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数及所占总人数比例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2017—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我们通过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汇总后发现,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404800人,占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50.22%,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与学术学位招生人数已基本持平。此后,2018、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人数已超学术学位人数,呈现出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 3)。

图 3 2017—2019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及所占总人数比例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2017—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正在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年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扩招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侧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破解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这就需要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场并非扬供给、抑需求或重供给、轻需求,而是面对当下高等教育“需求有余—产能过剩”的现实困境,着力于解决供需错配的困顿,在现有高等教育供给范畴中剔除过剩的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同时扩大优质增量,以保证供需两翼的可持续性动态平衡。[8]为此,高校需要理性对待供求关系所呈现出的结构性失衡,既不能盲目跟风,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也不能停滞不前,原地踏步,而需在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现状、已有资源以及培养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培养过剩而企业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

(二) 类别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发展

从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来看,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到目前为止,我国专业学位设置了工程管理、公共卫生等47个类别,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从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审核结果来看,增列学位点最多的学科是生物与医药,共有14所高校(单位)增列。电子信息共有12所高校(单位)增列,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各有11所高校(单位)增列。(见图 4)。

图 4 增列专业学位博士点排名前五学科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

从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审核结果来看,增列学位点排名第一的学科是电子信息,共有77所高校(单位)增列;生物与医药排名第二,共有73所高校(单位)增列;资源与环境排名第三,共有61所高校(单位)增列;公共管理与翻译则各有54所高校(单位)增列(见图 5)。

图 5 增列专业学位硕士点排名前五学科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

图 4图 5可知,增列排名靠前的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公共管理以及翻译学科都是紧紧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重大战略、社会民生改善来增设的,反映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特定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可以说,一种专业学位是否设立或者发展,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是决定专业学位定位、内容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9]

那么,我国高校目前已开设的专业学位类别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呢?据统计,2021年专业学位一级学科高校开设数量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电子信息、艺术、翻译、会计、法律,开设高校数均在200所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会计、法律开设数已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一大批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在专业类别设置上盲目“跟风”,未能及时根据经济产业的需求变化迅速调整学位类别,因而造成高校人才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从而导致了结构性失业。为了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高校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与行业产业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科学预判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全面地掌握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优先设置急需类别,动态调整现有类别,增强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三) 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协调发展

在合理扩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高校更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原则。一般而言,专业学位获得者从事的领域,大多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或技术含量,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的知识素养、较好的知识或技术的应用能力。[9]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来看,其主要关涉三个要素,即“产” (具体的专业实践活动)、“学”(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相关能力或素养等)、“研”(就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或验证)。[10]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人才培养学术性有余, 而实践性与职业性不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路径,将招生录取与职业规划对接,教学指导与职业要求对接,专业实践与行业需求对接,毕业论文与实际问题对接,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招生录取环节,高校应找寻初试与复试、口试与笔试、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之间的平衡,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11]譬如,在考察学生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增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或从事某种职业的潜在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在教学指导环节,高校应及时了解最新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开发精品教材,编写实践案例,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的适切性。三是在专业实践环节,高校应根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构建以产学合作项目为依托,以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实践运行机制,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答辩的紧密结合。四是在毕业论文环节,高校要分类研制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指导学生在实践问题中选取具有明确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的题目开展深入研究,突出毕业论文选题、内容和结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三、绿色发展:引领教育健康发展

绿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关注的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积极开展绿色评价,引导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实施绿色评价将有助于净化学术风气,优化教育生态,释放教育活力,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性。

(一) 构建绿色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前,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不良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帽子”等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其工具化、片面化、趋利化等诸多弊端造成了高校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2]。据此,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本质出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质量、社会服务为导向,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努力构建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具体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应注重“三性”。一是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性,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重点考察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二是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性,主要考察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案例编写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实施过程与成效,全面呈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亮点。三是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适切性、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产业需求的匹配性以及研究生教育成效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加以考察,凸显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价值,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探索绿色增值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对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具体要求。[13] “四个评价”的提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增值评价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比较学生各方面初始状态与受教育之后的增幅情况,重点考察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净”影响。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增值评价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发展变化,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综观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我们习惯于将师资情况、生源录取情况、案例教学建设、学生在学成果数、专业实践基地数、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专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等结果指标作为考评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长此以往,这种过于注重结果的教育评价容易造成高校工作出现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只重效益忽视培养的异化现象,以至陷入以结果定成败、唯名次论英雄的“结果论”陷阱。事实上,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通过静态的评价结果来全面衡量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尤其对于那些生源以及办学条件相对薄弱,长期排名靠后而又仍然付出努力的学校来说,开展增值评价能够充分反映出它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方面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进步程度,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所学校的实际工作成效。为此,我们要把学生进步程度和学校努力程度纳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中,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引导高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重投入到重质量、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全过程,逐步实现从“重结果”到“强过程”的转变。

(三) 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无论是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还是高校内部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监测与评估,其评价结果只有被广泛采纳和科学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评价的应有之意。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进而言之,在高校层面,学校首先需要科学指导相关行政人员、院系教师正确对待教育评价结果,不把考核结果与院系绩效、教师利益直接挂钩,有效降低评价结果使用的高利害性,克服评价的功利化与短视化倾向,引导相关人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诊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上来。其次,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对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与解读,帮助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准确认知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整改方案,切实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在教育行政层面,相关部门要把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行政部门还需充分发挥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积极作用,组织专家深入薄弱学校开展现状调研,精准把脉,有效诊断,为薄弱学校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并对学校整改成效开展定期追踪、检验,切实发挥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作用。

四、开放发展:加强教育内外联动

开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关注的是发展联动问题。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构建内部资源开放平台,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也要构建外部协同推进机制,发挥政府、高校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

(一) 构建内部资源开放平台

高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主体,改革高校内部管理职能,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导向要求,适应与外部其他培养主体的有效合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从高校内部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实践管理以及其他培养等环节。[14]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资源分散在研究生院、二级学院等各个部门,再加上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规划缺位、共享共建意识淡薄,从而导致高校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打破高校内部信息资源“部门化”壁垒,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高校应加快数据标准化建设,统筹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据资源,强化要素信息的集聚利用,推动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学校相关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为高校全面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科学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 构建外部协同推进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绝不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它还涉及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在内的多个参与主体的整体性支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动耦合,构成了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机整体。然而,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自为政,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序发展。为了打破碎片化治理现状,需要进一步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政策支持、运行秩序、信息反馈、人才培养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一是构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纵向层级化与“人才培养—行业需求—协同培养”横向网络化交互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二是明确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诸要素的地位与秩序、权力与职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协同提升运行秩序。三是完善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强化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健全信息交互系统。四是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在时间连续性、空间衔接性、内容融合性、师资互补性以及评价有效性方面协同培养路径,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五是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行业产业、高校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鼓励行业产业以资本、师资、平台等多种形式投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五、共享发展:彰显教育发展成效

共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关注的是发展公平问题。树立共享理念,就是坚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了人民幸福、为了国家强盛、科研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快科研成果集成应用,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受到科研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性。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端理论教育与高端实践研究的合体,是高端实践学术成果孕育的摇篮。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扎根行业实践、面向实践改进的高级专门教育形态,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引领专业实践变革,产生改进社会现实的社会效应。[15]为此,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落脚点,尤其是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需以更多涉及民生的创新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紧贴新时代民生现实需求,以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及与时俱进的先进智力,真正体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丰富内涵。具体来讲,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统筹协调学科、师资、平台等相关资源,以“超常规”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具有高层次应用型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二是聚焦公共卫生、食品健康、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民生领域,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以此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三是聚焦研究生教育强国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教育创新发展关注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重点突破价值理念和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协调发展关注的是发展适切性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教育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方向问题,积极开展绿色评价,引领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开放发展关注的是发展联动问题,着力构建内外协同发展机制。教育共享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成效问题,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十四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实现共享,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青. 价值哲学[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1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3]
朱跃龙, 董增川, 姚弗明, 等. 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11.
[4]
刘亚敏, 胡甲刚.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235.
[5]
刘亚敏, 姜秀勤.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6): 80-85.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6.06.016
[6]
顾明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5): 9-12.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6.05.003
[7]
王坦. 专业型博士"热"背后的"冷"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 55-62.
[8]
石火学, 俞兆达. 背景·意涵·路向: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江苏高教, 2018(10): 23-28.
[9]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 26-31.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7.07.006
[10]
杜尚荣, 施贵菊, 朱毅.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 78-82+92.
[11]
翟亚军, 王战军.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5): 23-27.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6.05.007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3]
马晓强. 增值评价: 学校评价的新视角[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7.
[14]
姚志友, 董维春.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1): 7-13.
[15]
龙宝新.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学术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6): 16-23.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WANG Shanshan, QIU Junp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new philosophy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s the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motiva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value concept breakthrough and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emphasis on full-effort promotion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and social needs, between disciplines to be set up and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between training quality and the needs of employers.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with emphasis on carrying out green evaluation, resolving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five aspects relating to dissertations, official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awards, and o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the linkage of development, with emphasis on building open platforms of university internal resources, and on establishing an exter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mployers.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with emphasis on speeding up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outcomes, on meeting the need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n enhancing the sense of gain and happiness of all people.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igh-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