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Issue (3): 38-43   PDF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探索——以同济高等讲堂为例
王芳, 樊雅娟, 章小清, 黄宏伟, 赵鸿铎    
同济大学 研究生院, 上海 200092
摘要: 培养综合素养过硬,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分析当前课程体系中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短板和"双一流"建设要求基础上, 提出了广覆盖、高质量、促融合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同济高等讲堂综合素养培养课程, 通过完善课程培养主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建立紧密课程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实践, 有效解决了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和内容发展滞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分散、课程管理松散等问题, 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可为推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双一流"    综合素养    课程建设    高等讲堂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1],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3]。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1]。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2.2人,而美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我国的研究生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和需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导向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突出表征和核心主题[4]

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主要关注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对与学科排名、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相关性不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关注较少,学生发展的不均衡与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大、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学科发展沿着交叉学科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社会功利主义和浮躁风气的蔓延[5],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当前课程体系中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体系和内容滞后

在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中,当前的思政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出现的风云变幻、国家民族发展战略缺乏及时的解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各种渠道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培养主要以教材为核心展开,应对这方面挑战的能力较弱。

在学术素养培养中,过分强调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经常以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准,而对学生界定问题和提出复杂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释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和前瞻性思考能力培养较少。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学术造假、学术不端事件,也暴露出研究生学术道德不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国家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多集中于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研究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的知识传播较少。同时对在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浮躁风气等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致使研究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豪气日益减弱。

(二)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对综合素养的理解深度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方法,甚至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按学科配置的,“一流大学”的师资主要力量用于“一流学科”的建设,而对涉及多学科交互需具备研究生综合素养的“一流人才”关注较少,且多依据本校优势学科展开某一领域的综合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养教育中缺少足够力量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 课程资源分散

培养组织是研究生培养各机构实体和管理主体,是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顺利开展的系统保障。当前,高校的培养组织主要遵循学校——学院——学科三级,课程资源的配置主要以传统成熟学科为根据[6],各学院开设的课程覆盖范围多局限在本学院,学院及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资源共享制度尚不完善,不利于协同创新,不利于全校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 课程管理松散

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效的管理是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对综合素养提升培养通常限于以课程教材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管理多集中在选课和课程考核两个端点,对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管理和考核,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使研究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试,而忽视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培养。

二、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的提出

一所大学要问鼎世界一流,必须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7]。通过课程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需要结合“双一流”建设要求、我国发展需求和当前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短板,提出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

在我国的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新期待;在社会的发展需求中,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人才格局中,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对研究生培养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提出以广覆盖、高质量和促融合为培养理念构建综合素养培养课程。

(一) 广覆盖: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8],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目标营造人才培养良好环境。“双一流”建设要求提出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因此,探索提出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应以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主题实现全方位育人,搭建完备的课程组织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汇聚国内外优质师资并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实现全员育人。

(二) 高质量:服务人才强国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关键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传播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置条件,健全人格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方向[10]。教育的一切行为其落脚点都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上[11]。“双一流”建设要求应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9]。此外,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研究生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提出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应以增长知识为一流人才启智、以提高能力为一流人才培根、以完善人格为一流人才铸魂润心, 精心设置三阶段综合素养课程质量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宽厚基础、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应对各种复杂挑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促融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科学的发展在沿着横向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等方向发展,要求研究生不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重视不同专业知识和理念的交叉、融合与应用,为学术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学科交叉成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12-13]。“双一流”建设要求提出应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9]。因此,探索提出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应构建设立不同院系资源共享平台、师生交流平台和统一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统一管理优势和各学院的学科特长,着重培养具备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探索

为落实“双一流”建设中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9],在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同济大学在整合2002年起为研究生开设的以提升人文素养为主旨的系列讲座、2015年起开设的以提升学术水平为主旨的高端国际讲堂的基础上,发挥课堂培养效果好、讲座覆盖广、平台融合效果强的优势,提炼讲座和课堂两种培养模式优点,自2018年起设立同济高等讲堂开展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实践。

(一) 顶层设计:制定课程培养主题,完善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立足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培养目标,同济高等讲堂设置了思想政治素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3个培养模块。同时,以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中“广覆盖”理念为引领,在每个模块均设置了与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相关的10个主题。

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模块,通过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培养思想政治知识为目标,设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法制道德4个主题,在课堂之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培养思想政治能力为目标,设置了时政解读、国际关系与外交、政治认同和公众参与4个主题,通过解读国际和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培养思想政治人格为目标,设置了理性精神与理想信念和研究生价值实现2个主题,通过剖析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学术素养培养模块,通过对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展开剖析,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以培养学术知识为目标,设置了论文选题与设计、论文写作与发表、科研体系与教育体制、学术前沿4个主题,解决学术研究中原始创新薄弱、服务国家未来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培养学术能力为目标,设置了科学思维与科研逻辑、科研创新能力、学术成果评价、跨学科学术研究4个主题,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前瞻性思考能力;以培养学术人格为目标,设置了学术规范与伦理、学者学术成长经历2个主题,展现卓越科学家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勇于探索、甘于寂寞、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

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育人作用,牢固树立研究生的职业精神。以培养职业知识为目标,设置了职业伦理与规范、中国传统文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当代中国建设热点4个主题,传授自我管理、社会实践、艺术审美等知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了创新创业、领导力与管理能力、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规划、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4个主题,提升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创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培养职业人格为目标,设置了人文艺术与心理修养、职业精神2个主题,帮助研究生拥有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高尚的职业道德。

目前,已累计开设以“增长知识”为主题的高等讲堂1654讲,听讲超16万人次;以“提高能力”为主题的高等讲堂462讲,听讲超8万人次;以“完善人格”为主题的高等讲堂334讲,听讲超4万人次。

(二) 高端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程广度与深度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支撑[14]。以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中“高质量”理念为引领,同济高等讲堂据此汇集了一批国内外各学科高水平主讲师资,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实现知识能力人格三阶段人才质量培养目标。

在师资队伍维度建设方面,国内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各行业专家对同一问题分析的角度会有区别,有助于学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因此,同济高等讲堂邀请学术巨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党政教育领域精英、杰出企业家等给研究生授课,分别从方向引领、方法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分享治学和从业经验。同时,也会针对同一个主题邀请不同的专家讲解,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师资队伍广度建设方面,考虑国家发展、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每学期按比例设置综合素养中思想政治素养、学术素养、职业素养,并保证每学期所有主题的全覆盖,每学期编排课表。各讲堂主题的开讲时间主要根据最新的科学热点、时政新闻、社会动向和学生需求确定,并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开讲。每学期根据教学进度例行设置了思想政治、论文写作、学术道德、心理健康等主题讲堂。同时,为使主讲人的讲解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校或学院会提前与主讲人沟通,说明高等讲堂的覆盖范围、覆盖层次,商定讲堂的内容,讨论讲堂的深度,使讲堂内容与教学进度、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 资源集成: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时代育人长效机制

集成教育资源可以丰富资源总量,促使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提升育人水平,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根据“双一流”建设集成教育资源的要求,以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中“促融合”理念为引领,同济高等讲堂在校级和院级两个层面探索融合交叉。

校级高等讲堂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根据全校研究生听讲需求,每学年开设校级讲堂100期,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通识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打造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师生同堂听讲交流平台。院级高等讲堂由各学院组织实施,由学院负责募集学科优势资源,主要负责专业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讲堂内容可选择性开放给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学校鼓励研究生听不同学院和类别的讲堂,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健全人格。为提升交叉融合效果,每位研究生需参加校级、院级讲堂至少各8次,聆听不同学术背景学者的观点,培养多角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素养。

学科交叉的目标是以多个传统学科为基础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研究生既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服务国家发展最新发展战略。同济高等讲堂混合了线下听讲、线上直播和网络平台学习三种教学模式,以线下听讲和线上直播即时传授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以网络平台学习深化知识维度、推动交叉理念融于心践于行。此外,针对每一期同济高等讲堂制作的慕课已成为所有学生自由学习的资源和老师完善课程体系的素材,促进了师资与学生的长期良性发展。

(四) 强化落实:建立紧密的课程组织体系,构建优良学风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促进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为落实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同济高等讲堂设计了覆盖讲堂题目及内容制定、学生选课及签到、听讲及心得提交全过程的组织体系。

为保持课程组织体系的良好运转,根据“双一流”健全管理制度的要求,研究生院、各学院、信息办、出版社等部门协同合作,组成高等讲堂服务团队进行全程服务及管理。为推进讲堂高质量运转,促进校园智能化建设,高等讲堂从讲座申报、学生报名(含PC端和移动端)、刷脸签到、心得体会提交等环节全部在信息化系统平台完成。在国内作为先行者探索基于PAD等载体实现在线、离线人脸识别进行讲座签到及签退,并以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营造科技素养培养氛围。同时,为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同济高等讲堂管理体系,每年编制《同济高等讲堂修读指南》,发放给全体研究生新生,详述同济高等讲堂报名、签到与现场听讲细则,提升学生规则素养。

研究生课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济高等讲堂制定了报名、签到、现场听讲管理细则,发挥其在研究生课程中的示范效应,以学风建设强化素养培养。在授课流程上,采用讲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二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安排1~1.5小时讲授和0.5~1小时问答时间,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素养。每学期定期举行学生、管理人员座谈会,根据各方面反馈信息改进课程组织方案,营造三全育人校园文化。

四、同济高等讲堂建设成效与经验总结

同济大学根据“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广覆盖、高质量、促融合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的指引下,探索了以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同济高等讲堂,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养,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并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 实践成效

同济高等讲堂自2018年9月开设以来,已累计邀请了超过90位院士、800多位国内外杰出人士及知名企业家主讲了高等讲堂。目前已连续开设校级高等讲堂340讲,听讲人次超14.8万;院级高等讲堂2110讲,听讲人次逾14.5万。设置的线下讲解、线上同步直播摄制、课后网络平台回看3种模式,已完成674门次课程录制发布,网络平台学习人数突破了11.4万人次。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如2020年张文宏教授主讲“传染病、人类与医者”,校外共有27万人次在线上观看了直播。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邀请参与过高等讲堂的研究生匿名填写《同济高等讲堂修读调查问卷》,反馈同济高等讲堂实施效果。最终,共收到2836份有效答卷,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同济高等讲堂建设成效展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在高等讲堂实施效果评价的定量分析中采用李克特十级评分法打分,得分越高表示高等讲堂对素养提升作用越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高等讲堂提升各方面素养的评分都在8分及以上,其中20%左右学生的评分都为10分,这表明同济高等讲堂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方面素养提升明显,学生获得感较强。与2019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满意率68.1%[15]相比,校级高等讲堂和院级高等讲堂的实施效果分别高5.6%和8.0%。对开放式评价的定性分析也呈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生对同济高等讲堂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堂参与感强(如“教授深入浅出、生动风趣,互动环节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如“讲堂破除了我既有的认识,让我重新在学理上和思考方法上获得了认知”);讲堂内容有深度有内涵(如“主题既有专业性又开拓国际视野”);对人格培养有帮助(如“院士的求学经历非常鼓励我,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很受启发”)。上述学生评价说明,同济高等讲堂在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方面均收获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 经验总结 1. 以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国家需求细化课程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涉及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每一方面内容都应在国家需求和学科背景下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同济高等讲堂根据“广覆盖”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理念,设计了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为主线设计了三阶段课程质量目标,以学科交叉需求构建了多学科交流学习平台。在各方面的培养目标中依据各阶段质量目标设计了10个方面的讲堂主题,实现“双一流”建设要求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强的广泛性和时效性,随着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有更新内涵的融入,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单一的高校不可能汇集如此多高水平的大师。同济高等讲堂依据“高质量”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理念,邀请国内外党政教育领域精英、企业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在内的各领域、各层次学术巨擘等来校讲学,通过常态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综合素养高质量课程建设。

3.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汇集学科资源,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双一流”建设提出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整合资源可以形成解决突破尖端技术、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合力。同济高等讲堂依据“促融合”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理念,构建了不同院系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格培养、能力形成的有机结合。通过汇集校院两级教学资源,一方面把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传播给其他学科,推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把优质资源汇集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推进有个性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4.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培养模式

推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既需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高效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也需要完备的制度为常态化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为强化各项理念高效落实,高等讲堂通过建立各环节的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课堂并举的讲堂形式,实现了信息化教学。通过构建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制定各流程管理手册,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作为一个群英荟萃的殿堂,同时也是传道解惑、火花碰撞的舞台,同济高等讲堂根据“双一流”建设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课程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济高等讲堂通过以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设立综合素养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精英分享全面而前沿的时代主题、结合学科建设汇集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全过程管理构建优良学风等举措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了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培养模式,完善了现有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为有效提升研究生知识、能力、人格三要素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 党建, 2018(10): 4-6.
[2]
秦薇敏, 赵小燕, 申星. 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9(4): 110-113. DOI:10.3969/j.issn.1008-472X.2019.04.013
[3]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6(Z1): 2-7.
[4]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5]
林杰. 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意蕴、表征、危害、根由及匡正[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2): 74-82.
[6]
袁广林. 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组织建构和制度设计——基于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7): 1-8.
[7]
张继平, 覃琳. 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 理念、目的与机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2): 67-71.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8.02.013
[8]
习近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 求贤, 2021(12): 6-9.
[9]
教育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1): 68-75.
[10]
孙正聿. 知识  能力  人格[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2): 148-151.
[11]
李顺.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习近平总书记"八字育人"观与十二感官教育[EB/OL]. [2021-12-18].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659553.
[12]
高磊, 赵文华. 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动力及模式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32-36.
[13]
李勇, 王军政, 肖文英, 等. "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20-26.
[14]
陈燕, 任超, 汪启思,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师资队伍评价探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0): 55-58.
[15]
周文辉, 黄欢, 牛晶晶, 等. 2019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7): 5-12.
Research on the Course Development for Postgradua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on under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Advanced Lectures in Tongji University
WANG Fang, FAN Yajuan, ZHANG Xiaoqing, HUANG Hongwei, Zhao Hongduo    
Graduate Schoo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nits to train students into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eak link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s an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ideas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featuring broad coverage, high quality and good for integr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lectures for boos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Tongji University, stating that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theme,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team, promoting cross-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by means of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 system featuring close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courses, the university has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roblems of the la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t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s,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scattered course resources, and loose curriculum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pparent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advanced lectures can be used a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Double-First Class" initiative.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dvanced le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