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Issue (2): 72-80   PDF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
蓝文婷, 罗建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88
摘要: 通过对127所院校9871名研究生展开满意度调查, 发现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 满意度在地域、学校类型、学段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贴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在就业、跨学科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学校管理上存在不足。建议研究生院校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提高管理水平, 以服务国家发展为核心发展交叉学科, 以紧贴社会需求为目标革新培养方案, 以助力学生发展为基础强化资源供给。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满意度    现状    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1],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2]。我国正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研究生教育因其培养一流顶尖的专业人才、高层次紧缺人才等特质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依然显著偏低。[3]在校研究生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地位缺失十分严重。[4]在线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关课程。[5]当前,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站在了建设强国战略的发力点,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力量。[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是坚持师生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师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师生满意度展开了研究。钟秉林等人发现学生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期望值与实际满意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为“不满意”。[7]张男星等人发现全国本科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稳中有升、趋势向好,本科教育满意度的结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8]周文辉等人发现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呈均衡化趋势。[9]马永红等人发现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10]肖敏等人发现院校的管理服务、精神培养环境, 包括学习氛围、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等对其学习收获具有正向影响。[11]李明磊基于满意度调查发现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直接效应的关键要素包括导师指导、学校管理、学校服务,关键过程要素包括课程教学、科研投入、课程效果、指导效果等。[12]汪卫平等人发现女性读博的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13]文静认为就学习满意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度远大于物对人的影响力度, 大学的“教”与“学”、学习氛围会较大程度地贡献于学习满意度的形成。[14]鲍威聚焦于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发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促使高校管理者采用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15]

现有有关高等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个主题开展的,尚少对全国范围研究生教育现状做全面分析。本研究对此提出以下研究问题:研究生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成效?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二、数据来源与测量

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范围涉及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校,每个阶段分别包含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本文将针对研究生教育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展开研究。

(一) 理论模型、变量及测量

本研究延续前两轮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8],参考国内外大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的设计理念,从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展开调研。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理论模型见图 1

图 1 高等教育满意度理论模型

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度调查和背景信息调查两部分。满意度调查主体部分共包含45道单选题、7道多选排序题和3道开放题,内容覆盖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其中单选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使问卷填写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区分,防止极端选择导致统计偏差。学生的背景信息题包含9道单选题,内容涉及个体学习特征、家庭背景、自我判断和毕业计划等。

表 1为研究所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维度,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5项。通过描述统计、显著性差异计算、质性分析等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尽量全面展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现状。

表 1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测量维度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及测评要求,采用PLS方法进行模型验证及检验。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的测算,包括维度(潜变量)指数和具体题项(显变量)指数测算。通过PLS模型进行模型估计,得到学生的高等教育满意度和相应的权重之后,就可以加权计算满意度指数。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采用百分制表示。将潜变量中各显变量的权重归一化,该方程可简化为:

其中,yi是学生满意度的测量指标,wi是各个测量指标对应的权重,k是满意度测量指标的个数。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在学校层面采用等距抽样法,在每所设置研究生院的普通本科高校抽取80名毕业年级研究生和40名研究生教师。全国共抽取127所研究生院校及其即将毕业的9996名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9871份,有效回收率达98.75%。其中,男性4464名,女性5407名;东部地区4254人,中部地区2916人,西部地区2701人;“双一流”A类高校1509人,B类高校314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69人,非“双一流”高校6679人;硕士9377名,博士494名;学术学位5049人,专业学位4822人;全日制9511名,非全日制360名;跨学科读研2631名,本学科继续深造7240名;人文社会学科4025人(含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自然科学5846人(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三、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基本结果

调查显示,全国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且与入学前的教育期望基本一致,教育质量维度满意度最高,教育环境维度满意度最低。满意度在学校属性与学生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域上,东部地区研究生的满意项最多;在学校类型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更高;在学段层次上,博士研究生更满意学术科研,硕士研究生更满意日常生活和就业指导。

(一) 总体满意度较高,教育期望与总体满意度基本一致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对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大维度计算得分(百分制)。其中,总体满意度得分最高(81.16分),其次是教育期望(79.98分),教育期望与教育总体满意度得分较为一致,说明研究生教育总体上并未让学生们失望。随后是教育质量(79.83分)、教育公平(77.32分),教育环境得分最低,为75.02分,比最高的总体满意度低6.14分。在细分指标中,人才培养分数最高(86.03分),教师教学其次(84.01分),最低的三项是课程质量(72.43分)、学校资源(72.61分)和学校管理(75.31分)。

整体而言,学生们对国内研究生教育及所获成长较为认可。有约90.37%的学生倾向于首选国内读研、83.92%的学生愿意推荐亲友跟从导师读研、82.68%的学生毕业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表明学生对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认可度和导师满意程度较高,专业学习并未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对专业习得的认可和对专业相关就业前景较为肯定。

(二) 教育质量维度最满意,教育环境维度最不满意

根据学生在每个题项上选择“满意”的比例,筛选出研究生最满意的10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园安全、与导师的关系、增强服务国家的信念、导师的专业指引、挑战自我、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努力学习的氛围、疫情课程调整、导师学术指导的针对性、学校数字化建设。其中,有六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四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可见相较于教育环境,研究生对教育质量更满意,其中尤其对校园安全、导师素质、教学科研、课程调整等方面满意。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们特别认可学校的学术氛围、科研工作、教师水平、基础设施、校园文化(排名前五)。

研究生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由低到高依次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内容与国家需求对接、毕业成果要求、跨学科学习、访学活动、校友资源、就业指导、留学生待遇、实验/实践任务、交叉学科学习条件。其中,有三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七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说明研究生对教育环境的不满意程度高于教育质量,其中对国际交流合作、教学内容、毕业要求、学校资源、跨学科、公平等最不满意。

(三) 研究生满意度呈“东高西低”状态

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在区域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其中东部高校的研究生满意度高的选项最多,主要体现于其对学校的软硬条件与资源满意度高;其次为中部高校,尤其是对专业、教师、服务信念的成效认可高;西部高校研究生的满意度大部分都显著低于中部和东部。表 2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区域对比情况。

表 2 研究生满意度的区域对比

表 2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部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设施设备的条件、教育平台资源等软硬件整体比中西部更好,学生的满意度更高,其中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更加明显。同时,中西部高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高于东部高校的地方,中部高校在家国情怀培育、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对导师和本专业工作前景的认可上做得更好,学生的答题分数显著高于东部,西部高校学生在毕业后想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意愿上的答题分数也显著高于东部学生。

(四)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较高

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当下,各层级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级政府、高校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本研究发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就读的研究生与其他高校研究生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较高。表 3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校类型对比情况。

表 3 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校类型对比

表 3可知,在校风学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的资源平台等方面,“双非”高校学生的答题分数显著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双非”高校的研究生满意度更高的情况,例如对教师、专业前景、课堂、能力提升、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认可等。初步分析,受生源和建设经费的约束,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和软硬件设施等建设略显薄弱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更需注重与优秀生源和高社会期望相匹配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满意度对比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满意度更高。但在调研中,关于国家/省级“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益处,学生们感受并不足够明显。剔除“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剩余学生中仅有58.81%明显较多感受到“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益处(7分制中6分以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任重道远。

(五) 博士更满意学术科研的收获,硕士更满意日常生活和就业帮助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非常关注的话题,这也是研究生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突出的鲜明特色。整体上,研究生对教学科研的满意程度不高,主要不满在于认为读研期间的实践/实验任务少、专业教育中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学习或研究少。在不同学段之间,鉴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博士研究生的满意度与硕士研究生也有所区分。表 4为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段对比情况。

表 4 研究生满意度的学段对比

对学段层次进行区分后,对比发现,博士研究生对学术科研上的收获感知更强,硕士研究生对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就业帮助上感知更多。此外,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压力比博士研究生更小一些,对“五唯”的感受和身边学术不端的行为感知也更少。据调查,学生们也希望能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学习资源,加强实验室和研究生办公室的管理,更新与增加科研设施设备,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习氛围。

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向好

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渐增加,学生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较高。在与国家和社会较为关注的相关问题中,学生实际体验与国家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多契合,例如学生的收获、师生关系、服务国家需求、破“五唯”、学术不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中可以看到研究生教育相关领域中令人可喜的发展现状。

(一)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最多,创新能力要加强

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好的能力能够帮助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岗位产生更多社会价值。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高到低排序,学生们觉得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排名前五),觉得自己的责任心、主动性、坚韧、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排名前五)。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要求“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从学生们认为提升最高的能力和意识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心、主动性、坚韧、集体意识、规则意识等的提升让研究生们更加有底气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

(二) 学生对师德师风认可较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16]近年来,以导师作为“老板”压榨研究生打工引发自杀等为例的师生关系极端恶化事例屡见报端,引发不少关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负面社会舆论。本次调查对此特别关注,然而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与导师有关的题目满意度得分都比较高,例如与导师的关系、导师的专业指引、导师学术指导的针对性等,学生也反映身边很少出现类似导师“奴役”学生的现象。关于对师德师风的看法,学生与教师达成一致,在教师满意度调查中,教师自身也十分认可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认为学校里尽职尽责的老师多、教学水平较高。

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师水平进入了学生们特别认可学校的前五名。在被问“导师让你做科研/项目‘打工’的事情多吗”时,有67.64%的学生选择少。有意思的是,在性别对比中,女生与导师关系更好,即与导师关系更满意、更愿意推荐亲友跟从导师读研。可见,在样本高校中,师生关系恶劣、科研压榨的现象是少数。当然,尚未得到100%的满意回答说明还是存在一些不良行为,须严厉遏制,防微杜渐,不可让不良风气有抬头之势。

(三) 注重培育家国情怀,应更关注“卡脖子”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上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领域各行业需要更加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专业人才,尤其是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直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诸如法律、医学、网络空间安全等高层次紧缺人才,更好地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内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次调研专门设置了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需求贴合度的相关问题。从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看,研究生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的紧密度。调查问卷中,“研究生教育增强了你服务国家发展的信念吗”一题得分较高(6.22分),在所有题目中位列第四,有92.44%的学生选择了增强信念。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内容涉及国家重大需求(如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多吗”一题得分较低,仅5分,在所有题目中位列倒数第六,认为涉及很多的学生仅有39.41%。

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发展需求,学生也不再是盲目追随大流选择专业,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同时结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在选研究生专业时,学生认为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学习的优势专业、容易找工作、国家需求、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 “五唯”与学术不端的现象感知少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同时,近几年中国多所高校、公众人物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学术研究的担忧。在教师满意度调查中,教师认为“破五唯”不易,论文和职称更是成为压在教师身上的两座大山。

然而,对于社会舆论较为负面的“五唯”和学术不端的行为,学生反映身边很少出现类似现象。在被问“你能感受到学习管理中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现象吗”时,有29.75%的学生不清楚,38.62%选择了少,平均得分仅4.07分,在所有题目中得分倒数第四,其中医学、哲学、历史学、工学、理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五唯”感知相对高一点,但均未超过4.5分。在被问道“你感受到身边学术不端的行为多吗”问题时,有90.86%选择少。可见,研究生教育整体发展环境较好,学生群体中唯数量轻内涵和学术不端的现象是少数,“五唯”的压力主要由教师承担,尚未转移到学生身上。

此外,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力引进高学历、有“帽子”的师资的同时,教师的行政职务、职称和学历成为了学生最不在意的三项内容,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研究能力强、思想品质好是学生最在意的三项内容。所以,“双一流”建设在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和“高大上”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五) 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整体满意度更高

现有研究中,学者们较多担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但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整体满意度更高,更加享受学校的资源和平台。此次调查中,学术学位研究生有504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822人;全日制研究生9511名,非全日制研究生360名。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事项显著多于学术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仅在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和课程内容的学术前沿性上更满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公共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国家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依据满意度调查可知,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可在学术能力、学术前沿性、学术规范性等方面针对性地有所加强,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量。

同时,全日制研究生认为科研任务更重,非全日制学生则更加享受学校带来的各类资源,满意度显著高于全日制研究生。《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管理、就业权益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工作等方面都能实现同等待遇。“十四五”时期,教育部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提供学位教育的终身学习。[17]现有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十分依赖全日制模式,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四者对非全日制教育的认知不同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尽人意。但从本轮满意度调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从非全日制学习中获益良多,满意度颇高,并未发现学校里存在明显的资源偏向甚至歧视的现象。

五、研究生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深入了解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程度及其背后缘由,调查设置专项多选题与开放题。对研究生满意度开放题的回答文本进行近义词归纳分析,例如“帮忙”“帮助”“对待”“服务”等近义词统一归纳为“服务”,最终制成图 2所示的研究生满意度开放题关键词词云图。图 2可看出,“学生”“学校”“研究生”“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学习”“实践”“食堂”“设施”“课程”“服务”等成为研究生希望研究生教育改进的关键词。客观题中满意度得分的题也与开放题回答情况较为一致,其中,研究生教育就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学校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不尽如人意,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图 2 研究生满意度开放题关键词词云图
(一) 就业持续成为学生最大压力

就业问题和毕业要求成为学生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需要着重关注的领域。研究发现,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最大压力主要来自于就业前景、毕业要求、实验/研究、同辈竞争、课程学习(排名前五)。不仅如此,在本轮对本科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就业前景在压力排行中位居榜首,就业自本科阶段以来持续成为学生的最大压力。

随着多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招,加之教育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推出的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愈加严峻。与此同时,研究生展开学术科研工作需要倾注大量精力,毕业是学生付出后希望收获的目标,是否能顺利毕业不仅会给研究生带来与同学比较的心理压力、家庭期望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就业状况,故而给予学生很大压力。

(二)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需得到更多重视

跨学科读研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在此次调研对象中,有约26.65%的学生现在就读的学科与上一学段就读学科不同。对于跨学科深造的研究生,满意度得分比在同一学科继续深造的学生略低一些。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可有所区分,尤其关注跨学科深造的研究生的学习情况。

相较而言,在跨学科读研或读博的研究生满意度更低,他们并不倾向于选择国外读研,也不如本学科深造的同学喜欢就读学校和所学专业。在教师教学上,跨学科研究生更不认可导师和教师、课程内容的学术前沿性、实验/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和个人能力提升,认为导师让做科研更少、身边学术不端的行为更多、更不想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在学校管理上,跨学科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场所、就业指导帮助、国际交流与合作、疫情期间学校的课程及教学调整安排、数字化建设、奖项与资源的获取等满意度显著低于同学科深造研究生。这些“不满意”可能有学生自身的适应原因、导师的教育教学原因、也可能是学校培养模式不合适造成的,不论何种原因,都需要在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中得到重视。

(三)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满足需求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大学的一项重要新职能,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为国家相关领域获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调查显示,研究生们认为学校资源存在“三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少、访学活动受益少、校友资源获益少。其中,研究生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满意度在课程质量维度中的得分最低,约40%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少,比本科生更低(约30%的本科生不满意),国际交流与合作自本科以来就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研究生对国际交流的需求更大。2021年3月,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将“国际交流合作”纳入评价要求,突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效与影响,体现出国家对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成效的迫切需求,也从侧面体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需求,更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同时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的交流访学活动也有所受限,在后疫情时代,研究生教育应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值得高校深入探索。

(四) 学校管理改革呼声高

学校管理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任何一类研究生群体都能切身体验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学校管理有诸多不满,对学校管理改革的呼声非常之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帮助小、学校毕业规定中关于论文发表的要求有点高、后勤管理工作不好、对来华留学生的支持可再调整。

调查中,学校管理是被学生提意见最多的领域,占比超过20%,学生们主要表达了对学校后勤、服务、行政工作、追求形式、人员素质等的不满。例如,在后勤方面,学生们纷纷指出食堂饭菜价高、难吃、不卫生,宿舍管理不适合研究生作息;在服务学生方面,行政教师及职工的服务理念有待增强、要真心关心学生、规范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人员素质;在政策制定方面,少一些形式主义、多做实事、完善管理制度、通知要及时准确;在管理团队方面,少一些官僚作风、加强领导才能。

满意度较低的学校管理现状暴露出高校内部治理的不少问题,服务学生的理念弱、职工素质低、形式主义多、工作效率低、官僚作风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完善治理结构,高校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管理层面,需要进一步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和协同性,突出治理效能,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六、对策与建议

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新增了研究生教育部分,优化了调查方式,扩大了调查样本,结果显示全国研究生总体满意度较高,教育期望与总体满意度基本一致。整体而言,研究生教育发展有成效也有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提高管理水平

满意度调查可知,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服务意见最大,明确反对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形式化和官僚化。对此,学校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要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管理宗旨。一要建立学生反馈监督机制,畅通学生的意见反馈渠道,组建学生代表团队参与学校管理,明确规定反馈意见的接受、答复、解决时间,建立意见反馈评分机制并纳入部门考核;二要简化各项行政管理流程,减轻学生办事负担,提高管理效能,做到有为学生服务之心, 有为学生服务之能, 有为学生服务之实。

(二) 以服务国家发展为核心发展交叉学科

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应及时作出反应。2021年1月,“交叉学科”门类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体现出国家对交叉学科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满意度调查显示,交叉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条件进入最不满意前十,跨学科研究生的满意度也显著低于同学科领域读研的学生,说明学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的条件、资源、平台还远不到位,即使有心依然无力。学校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为核心,推动本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关注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生的培养,针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布局和学科培养方案、配备师资、设置课程、提供场所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更加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 以紧贴社会需求为目标革新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高深专门知识的生产和应用,高深专门知识往往具有前沿性、不确定性、多变性[18],研究生教育要及时跟上国家、社会、学科、行业领域发展最新需求。虽然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与国家需求联系日益紧密,但紧密程度依然有待提升,对此,一方面要针对培养目标需求革新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训、“老帮青”、学术沙龙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最新党和国家发展动态的认识、以及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群体革新培养方案,针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跨学科攻读研究生和本学科领域深造研究生等不同类型,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服务国家的信念,推动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强化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四) 以助力学生发展为基础强化资源供给

学校资源是学生切身体会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的重要部分。不少学生反映,目前校园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学习场所及设备不能满足学习研究需求,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习场所、运动场所、科研场所、教学场所等,为学生的生活增加便利。此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业指导、科研设施设备、校友资源等也成为研究生在满意度调查中的热词。就业成为研究生的最大压力,对于研究生而言,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业指导、校友资源等能够直接影响到自身就业前景,十分重要。研究生教育应当搭建更有力的资源平台,进一步强化国际资源,深化就业指导,拓宽校友资源,拓展学生个人资源,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2]
王战军, 张微, 于妍. 实现战略转型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2): 1-6.
[3]
马永红, 马万里.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与走向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8): 26-33.
[4]
荣利颖, 邓峰.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 教育研究, 2018, 39(9): 95-102.
[5]
李锋亮, 付新宇. 准备好了么?中国在线研究生教育——从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报告说起[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 21(2): 49-55.
[6]
王小栋, 王战军, 蔺跟荣. 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路径与成效[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33-40.
[7]
钟秉林, 周海涛, 夏欢欢. 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满意度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9): 22-26.
[8]
张男星, 黄海军, 孙继红, 等. 大学师生双重视角下的本科教育多维评价——基于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7): 70-77+10.
[9]
周文辉, 黄欢, 牛晶晶, 等. 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8): 11-20.
[10]
马永红, 张乐, 李开宇, 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基于部分全国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视角[J]. 高教探索, 2015(12): 89-98.
[11]
肖敏, 宁昕, 李奕洁. 博士生培养环境满意度对其学习收获的影响——基于某高校1350份博士生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2): 36-42.
[12]
李明磊, 黄欢, 黄雨恒, 等. 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 7-14.
[13]
汪卫平, 袁晶, 杨驹, 等. 女性读博的满意度真的更低吗?——基于《自然》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教探索, 2021(7): 47-56.
[14]
文静.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 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原点[J]. 教育研究, 2015, 36(1): 75-80.
[15]
鲍威. 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 34(3): 22-29+55.
[16]
李锋亮, 庞雅然. 以教育研究支撑战略决策以实践探索服务改革发展——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综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3): 1-7.
[17]
杨斌, 康妮. 亟须激发活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7): 49-53.
[18]
刘贵华, 孟照海. 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J]. 教育研究, 2015, 36(1): 66-74.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2021
LAN Wenting, LUO Jianp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high based on a satisfaction survey of 9871 postgraduates in 127 universities.Anyhow,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va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types of schools, and the phases of studying.Practicall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is close to the needs of the nation and the society for development.However, there are also deficiencies in employment guidanc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school management.Therefor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postgraduate schools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to better serve students,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nnovate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and strengthen resource supp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