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 Issue (6): 63-67   PDF    
“导学思政”的内涵、核心要素与实施方略
王佳寅    
上海大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上海 200444
摘要: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应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和规律,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导学思政"的内涵要义,理解其价值内核,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导学思政"的核心要素,科学设计"导学思政"体系及实施方略。只有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共同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 导学思政    导师思政    协同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随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擘画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因此,切实加强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研究生教育特点来看,首先其培养过程定位在“研”,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参与较少,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上,在导师团队中的科研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其培养场景多发生在以实验室、科研团队为单位的空间中。其次,导师起关键作用。对研究生而言,其与导师接触频次最高、关系最紧密。导师作为研究生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直接模仿的对象,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甚深。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本科生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显然,研究和探索“导学思政”,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努力实现导师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协同互动,有较大的必要性和可预见的实效性。

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围绕“导学思政”这个主题开展了多方面探索,如张启钱、王爱伟积极探索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与党支部建设的融合模式[2];倪茂晋、陆风提出抓住关键少数,切实增强“导师思政“的整体效应[3];程华东、曹媛媛研究了在场域视角下如何构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机制[4];王文文、郭宁、王扬通过对3932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5];胡守强、涂俊才、范金凤等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和长期的观察,分析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状况,研究构建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6];冯蓉、牟晖以“和谐导学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校2047名博士生开展实证调查,考察和谐导学关系的影响要素,以及博士生对导师在和谐导学关系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与评价[7]。从实践来看,清华大学是最早探索“导学思政”的高校,该校在导师的研修活动中加入了“导学思政”内容,强调导师既要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负责任,也要对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负责任。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为推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相较于“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导学思政”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有关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系统的理论框架还未形成。鉴于此,本文对“导学思政”的内涵、核心要素作些理论上的探讨,并结合作者工作实践提出实施方略,以期能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导学思政”的内涵与要义 (一) “导学思政”的内涵

“导学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特点,以及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与要求,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合力,畅通“导学互动”这个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渠道,创设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使得师生能够在学术科研、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共同的场域中展开沉浸式沟通交流,并在互动中不断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协同,从而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在研究生思政领域的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路径延伸。

(二) “导学思政”的主旨要义

根据上述“导学思政”的内涵阐释,“导学思政”有四大主旨要义。一是“导学思政”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导学思政”体系建设的首要评价指标。二是“导学思政”强调多主体协同、全员参与。导学主体的良性互动不是天然发生的,需要协同育人的桥梁纽带和粘合剂,因此不应仅仅着眼于导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从事研究生工作的思政干部也是“导学思政”体系中关键的育人力量,应充分发挥其沟通枢纽的作用。三是“导学思政”强调大格局、多维度、成效好的良性导学互动,需要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像“撒盐”一样融入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中。这些互动场景不局限于学术科研的空间场域,还要充分调动起导师在校园文化、职业规划、社会实践、人文关怀等方面与研究生开展良性互动的积极性。四是“导学思政”既是一项复杂的育人体系,又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持续、长效的过程。

三、“导学思政”的核心要素 (一) 目标:以立德树人领航向

“导学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任务,此处的“德”具备双重含义。首先,应当是导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首要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和深刻,“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导师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8]其次,导师培养研究生,应以育“德”为先,注重德才兼备。应当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9],为实现党和国家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关键作用。

(二) 需求:以良性互动为动因

国家的重大需求。从国家和社会需求角度分析,一方面,处在世界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对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有着较高的期待,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时代使命;另一方面,异化的导学互动、失范的师德师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迫切需要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的育人要求。从研究生导师需求角度分析,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复杂,“内卷”“焦虑”“躺平”“佛系”等心态对培养研究生带来新的挑战,导师必须与时俱进跟研究生建立良性的导学互动,才能了解其所思所想,从而因势而新、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其研究精神。

研究生的成长诉求。从研究生自身需求角度分析,处在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的研究生,对良性导学关系的现实诉求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普遍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对学业有更高的要求,还要面对人际交往、经济、恋爱甚至婚姻等多重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变化,承受着“叠加性压力”。他们期盼导师成为其良师益友,既是学业导师,又是人生导师。

相关育人主体的实践探求。导学互动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良性健康的导学互动关系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特别是研究生思政干部,需要依托多元的导学互动场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在以“研”为主场景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强调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三) 主体:以多主体协同聚合力

着力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大维稳工作新格局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从大思政格局视角来理解“导学思政”,避免了仅仅将“导学思政”看作是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主体的事,注重多主体协同,并围绕导师和研究生这两大核心主体之间的导学互动场域和关系,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动导师和研究生思政工作的融合互促,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思政工作对符合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度和美誉度。

(四) 策略:以精准思维促实施

“精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工作中日积月累的探索和思考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精准是要义”,提出要“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精准思维要求在工作中要准确找到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做到求真和务实,既注重调查研究,又注重有始有终的具体落实。从精准思政的视角出发,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认识和把握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与互动规律,探索构建“导学思政”育人体系,从而推进“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导学思政”的实施方略 (一)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强化“导学思政”的保障体系

(1) 完善系统谋划的体制机制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关于研究生学术科研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相关制度性文件并没有形成科学自洽、相互关照的逻辑体系,规范性文件之间有的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高校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及时梳理研究生培养和思政方面的制度性文件,全方位保障“导学思政”工作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开展,做到有理有据、有力有效。例如,可以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或结题考核环节加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科研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导师真正在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全面培养和塑造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2) 探索协同沟通的联席会制度。导学思政需要多部门、经常性地沟通和协同,若部门之间相互分立、各自为政是无法有效开展的。因此,需要从建立确保全员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入手,回归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义务。研究生院、研工部、科研、组织、就业等与“导学思政”相关的部门应定期聚焦该阶段研究生反映最强烈、最关切的问题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并形成常态化的联席会工作制度,做到信息互通、情况共知、协同推进。

(二) 从内容供给的角度整合“导学思政”的育人资源

(1) 多元生动的交互场景。遵循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宗旨,彻底摒弃传统的以说教、训导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传授、对话、交往、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导学思政”的育人体系中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符合青年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育人元素,改变以往开展学术科研和从事公共服务暗中对立的“两张皮”现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导学思政”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立体亲和的育人体系。譬如,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思政干部协同导学团队共同打造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育人品牌活动,逐步探索形成了旨在构建和谐导学育人共同体的春夏学期“优导善学”文化建设季,以及旨在弘扬科学道德精神的秋冬学期“崇德尚研”学风建设季,深入挖掘学术科研活动中丰富的育人元素,在导学团队中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效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 共同成长的培训载体。常态化、规范化地面向导师与研究生开展专题培训,应当围绕和关切师生的需求,主题聚焦学风建设、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科研训练等与师生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构建运转有序的师生培训机制,强化师生对自身责权的明晰意识,将明确成文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良性导学互动的责权意识,提升良性导学互动的实践能力。例如,面对日益严峻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上海大学举办导师“心理育人”专题培训,提升导师育德育心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谈心谈话季活动,关爱研究生心理健康,及时疏解压力、化解矛盾。

(三) 从队伍建设的角度配强“导学思政”的工作力量

(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影响和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导师的选拔、培养中,应重视遴选标准、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导师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水平。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教育部发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既提出了做“四有”导师的宏观总体要求,又从微观层面做出具体规定,强化导师岗位管理,为推进导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发挥思政干部作用。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的落实面临共识难以达成与合力育人有效模式难以构建的双重挑战。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骨干力量,在研究生“导学思政”体系和协同育人场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和粘合剂作用,应有更为专业的职业能力和更为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上海大学积极支持研究生辅导员成立“导学思政工作室”,聚焦“导学思政”开展系统且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提升导师的育德育才意识与能力提供智库支持;同时不断增强研究生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导师做好思政工作的专业搭档。

(3) 凝聚党员师生力量。探索将研究生党建与“导学思政”建设融合的育人模式,将纵向党支部建在学术科研团队中,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推动导师引领、朋辈共进的党建工作,促进导学团队建设与支部组织建设同频共振,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2]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是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究生纵向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教师党建与研究生党建深度融合,师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聚爱党爱国的价值共识,在攻克技术难题中锤炼坚毅的科研品格,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中增进师生情谊,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与“导学思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 从实施路径的角度构建“导学思政”的良性交互场景

(1) 以引导性定位为导向,多角度弘扬正面典型,着力建设“导学思政共同体”。让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遵循基础上,以知识传创和全方位育人为目的,在共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消除顽瘴痼疾的社会问题过程中,通过参与、合作和交流,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发展的教育形态与交往过程,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等性、交互性、共生性的发展关系。[10]例如,上海大学在“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先进典型评比基础上,还推出了“卓越导学团队”的评比,遴选标准中对“四有”导师、“四优”学生、“四好”导学团队均有明确的要求。通过选树榜样标杆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倡导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校园风气,传扬教学相长、团队共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特色导学文化,并通过网络思政渠道对“共同体”进行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2) 为矛盾调处畅渠道,建立健全反馈沟通机制,为“导”与“学”间的矛盾进行预防、处理和疏导。师生之间发生了矛盾需要及时化解、及时处理,否则很容易加剧导学关系的恶化。师生遇到问题,若有通畅的反映投诉渠道,通过官方渠道平等互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会避免矛盾激化进而避免引发极端悲剧事件。为此,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政干部和党员骨干在导学关系中的桥梁纽带和粘合剂作用,营造导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共融共进。例如,在基层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设置一个“导学关系信箱”,作为常态化的问题交流和调处平台,保护师生隐私的同时,又能及时化解矛盾。对于因导学关系恶化、研究兴趣与专长等问题需要更换导师的,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设计人性化、可操作的制度规则,既保障师生双向选择的权利,又及时有效化解矛盾。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对“有权转”的规定是,研究生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师生相处不融洽的,均可以申请转导师(必要时转专业、转学院)一次,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对“能转成”的规定是,学校按照“研究生申请,接收导师和学院审批,研究生院备案”的原则设计转导师、转专业流程,使其得以实现。

(五) 从评价考核的角度确立“导学思政”的“指挥棒”

(1) 从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导师和研究生的精神成长以及价值观培育具有主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应避免片面推崇“唯量化”评价,设计科学多元的评价考核指标。实施“导学思政”,需要将育人效果评价、教育质量评价从单一的学术科研维度,向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等多维度延伸,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

(2) 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联结。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能仅关注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显性的结果,更应当关注培养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格养成。例如,上海大学在卓越导学团队的评比中鼓励导学团队共同凝练团队文化和价值理念,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理想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

(3) 由评价学生转为师生互评。“导学思政”强调师生良性互动,单向的导师评价学生会导致导师权责失衡,而双向甚至多向互评有利于育人主体之间的良性交互,增强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评价载体和形式。

五、结语

“导学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关注导师思政和研究生思政的交互联动,畅通导学互动渠道,创设导学互动场景,形成常态长效的体制机制,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在研究生思政领域的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路径延伸。“导学思政”对于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有利于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精准度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后续,还将面向“导学思政”相关育人主体展开实际的调研和深入的访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EB/OL]. (2020-07-29)[2021-05-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2]
张启钱, 王爱伟. 导学思政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融合模式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6): 37-42.
[3]
倪茂晋, 陆风. "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特征及提升对策[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3): 50-56.
[4]
程华东, 曹媛媛. 场域视角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机制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4): 10-16.
[5]
王文文, 郭宁, 王扬. 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6): 76-82.
[6]
胡守强, 涂俊才, 范金凤, 等.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探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24-27.
[7]
冯蓉, 牟晖. 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54-58.
[8]
教育部. 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EB/OL]. (2020-11-04)[2021-05-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11/t20201111_499442.html.
[9]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2017年工作要点(摘编)[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4): 3-4.
[10]
张荣祥, 马君雅. 导学共同体: 构建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新思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9): 32-36.
On Connotation, Core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by Supervisors
WANG Jiayin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in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development period whe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grows from big to strong,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e., we should first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and the core of the value thereof.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accurately analyz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so as to design an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system and measures to implement it. We should also generate a synergetic resultant for the education by pooling effort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ociety, jointly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big to strong, and create constantly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by supervisors    synergy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