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 Issue (5): 65-69   PDF    
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
张红伟, 何薇, 吴永超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0207
摘要: 将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有机统一是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在依据。应将专业伦理教育贯穿于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生产实践中进行特色鲜明的专业伦理教育。探索将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协同育人的关键目标,以及构建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    专业伦理    课程思政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高校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由于专业本身具有天然的、强烈的伦理属性,专业知识和技术不可脱离其伦理属性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必须由专业伦理加以引导和归正,而专业伦理就是对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基因、责任基因、伦理基因的澄清和梳理,这恰恰又是课程思政所需要的育人素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所强调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不可偏废"[1]的重要育人观念具有一致性。因此,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迫切需要突出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功能,将专业伦理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专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深远意义和实施路径。

一、关系之维: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在统一

厘清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是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专业伦理教育强调在专业层面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引导,既包括对专业的尊重、热爱与认同,也包括对专业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认同,以专业所承载的哲理思想、价值理性和社会责任来实现其德育功能。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实现在课堂教学或实践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二者存在着教育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育方法相契合的内在耦合关系。

(一)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二者教育目标相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本领、强烈的担当精神、不懈的奋斗精神、具有世界眼光,构成了时代新人基本的内涵特征[2]。这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特殊性,除了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操作技能、培养敏锐广博的学术思维外,对研究生进行价值理念的引导与塑造,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包括教授知识与教授美德,教授的课程也包括专业课程和道德课程。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具体专业知识的传授,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缺失,过分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精尖,而忽视人伦道德的培养,则会将人培养成毫无道德伦理的"工具人",甚至不遵守学科道德伦理规范的"恶人",这样的结局是非常可怕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到,"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指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只有人才能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也只有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国家、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在当今"工具理性"价值观念的导向下,人被工具、物质所物化、异化,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就成为了一句空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被置若罔闻。任何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的活动都必须把"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作为衡量标准与判断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对研究生的培养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自然也是人,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育本质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卓越专业水准的专业人才,这些未来的行业顶尖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需要引导研究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之中,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4]"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统一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传承"尚德"文化:二者教学内容相贯通

无论是从词源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伦理都蕴含着规范、准则的基本含义,常常与道德连用,用来体现一个人丰富充盈的内心精神世界。"伦理"一词来源于西方,最早出现于《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文中释义为"习惯、习俗",后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哲学家们的辨析与解释则蕴含了强烈的西方理性色彩,带有科学、规范、公共意志的内容。在中国古代,"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礼》中,"乐者,通伦理者也"。伦,辈也。"伦"指条理、次序。"理",原意是加工雕琢玉石,引申为条理、纹理、道德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经常与"道德"视为近义词,并列交替使用的情况比较常见,多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合理正当的标准规范关系。将伦理引入成为一个专业的行为守则是来源于希波克拉底,他在2000多年前就要求全希腊的医生都要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6]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悠远流长,历来有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从中国古代至今,教育的目的始终都是以立人为根本,以修身治国为主线,培养学生成为仁人、善人、圣人为最终目标。无论是传统的私学还是官学,都将崇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儒家思想倡导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家庭关系,以此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在古代已成为每一个读书人的人生信条。道家思想中倡导的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等理念,除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外,还提倡社会公益事业,各种清规戒律共同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大学》中开篇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韩愈的《师说》中所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7]都将学校、教师视为伦理道德教育的主体,将尚德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承担着教化的责任。"以道驭术、道技合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工匠和手艺人就被看作了中国职业精神的起点[8]。从晚清到民国,"实业救国"成为了时代主旋律,传统的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内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国情,职业精神又被赋予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求实敬业的科学内涵。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元价值观的涌入,因为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各类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因此,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多主体合力育人:二者教育方式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应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9]。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切中要害,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性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就是从国家层面所做的顶层设计,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领域纳入合力育人的体系,并将各领域具体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都做了具体规划。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亟待打造信仰认同、实践目标统一的育人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域中,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科研教师、研究生导师他们主要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具体从事育人实践工作,无论哪一种教师,都是育人的责任人,无论哪一类课程都是育人的载体。专业课教师除了讲授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承担起讲授本专业道德伦理、传播国家价值观念的责任,以学科门类为基本对象,对不同学科门类所承载的思政元素和伦理价值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分类阐释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专业课堂上,将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融合,可以极大地增加本专业学生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自觉接受了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职业人所担负的行业责任和使命。我国对于研究生的专业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在现阶段,仅有少数高校开设有专业伦理课程,主要集中于医学、法学、工程类专业,且专业伦理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将专业伦理融入专业课教学,采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展开,将是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好方式。作为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的专业人士,研究生更应该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自觉遵守学术伦理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之中,始终牢记科学研究的使命是推动学科的发展,造福人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价值之维: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意义深远

将专业伦理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对于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意义深远。不仅关乎研究生本人未来职业发展,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

(一) 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是保障未来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培养阶段,研究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一群体心理年龄逐渐成熟,价值观趋于成熟稳定,相比于本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行业技能与学术研究水平,是未来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除了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之外,还承担着行业技术突破,实现专业价值的社会责任。研究生教育是接受知识到生产知识的过渡阶段,[10]在这一阶段,将专业伦理教育通过课程思政这一载体进行实现对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例如,通过专业伦理的教育,我们应该让一个医学生明白,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救死扶伤,减轻患者病痛是医生的职责,而不是为了收取患者的红包、在科学研究成果的使用上,试管婴儿的出现是为了减少遗传缺陷,帮助存在生殖障碍的人群,推动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不是成为"代孕"的工具。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该牢记自己作为法律从业人员要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独立思辨的自由意志,勤奋敬业的专业精神,严守程序的理性思维,扶弱抗强的高尚品格,言行一致的行为示范。政治与法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表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从业人员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处理问题。

(二) 专业伦理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多关注于本科生,对研究生的培养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道德的情况。现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受到应有重视,课堂教学活力不足,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孤岛化"困境;"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已久,但未在研究生教学中有效落实,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仍存在"两张皮"的现状;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育人的理念不足,方法不够;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加之受到网络开放的冲击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生群体更易成为敌对势力攻破的对象,削弱他们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危及国家安全,后果不堪设想。研究生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的专门性高层次研究人才。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将各自专业的伦理道德、职业规范教育融入其中,以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引导。因此,将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三) 专业伦理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保障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速增长,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理念的影响下,在从事生产实践的进程中导致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技术的疏漏只是很小的占比因素,而更大的原因则来自于行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过分追求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导致的严重后果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因重组技术、无人驾驶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大数据统计等这些本应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科学技术突破,现如今却由于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从业人员技术伦理道德的缺失、相关行业监管的漏洞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将怎样对待高精尖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怎样在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及行业规范的约束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将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因此,对未来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除了需要具备卓越的专业水平,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伦理素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实践之维:高校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

专业伦理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而在我国则重视较少,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专业伦理教育的开展实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融入课程思政将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和铸魂育人的价值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彰显,研究生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系统的实践过程,专业伦理教育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结合的自身特点,更需要多管齐下、协同创新。

(一) 专业伦理课程化: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专业伦理课程化将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第一条思路是将专业伦理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采用专门教材,开设专门课程,采用必修的形式固定下来。采用这一思路首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深入挖掘本专业的行业规范与伦理道德要求,单独编写符合中国国情、行业需要的伦理教材。其次,进行专业伦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前沿,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专业情怀。最后,专业伦理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要像思政课教学一样,采用专人讲授,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之中,使专业伦理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条思路是将研究生的专业伦理教育与所开设的专业课相结合,采用"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与热爱专业结合起来。使专业伦理教育内容像"盐"一样自然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之中,[11]在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自觉遵守行业规范与伦理道德要求,将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成果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专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 课程思政实践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课程思政"作为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与亲和力的有益补充与尝试,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与内容创新将是重点。因此,"课程思政"实践化的实现路径是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专业生产实践等环节相结合,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很多人还停留在"课堂思政"的概念里,其实,课程思政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观,它的开展可以是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也是立足于实践的。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可根据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伦理的实践教学,通过经典伦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启发等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应结合行业规范与伦理要求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专业生产实习实践中,引发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自身所学专业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方法去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术实验时,思考自己本专业面临的现实伦理困境及破解方法,引导研究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科学实验研究。

(三) 多元主体协同化: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一盘棋"的整体性思维和"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将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光靠一两个部门是不行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伦理学教师、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研室、学工部门、团委、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协同落实,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首先,专业课教师需要强化教书育人意识。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没有思政教育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有差异,因此,要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伦理道德情操,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其次,要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责任意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术训练之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动态。自觉掌握党的政策理论与社会主义教育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指导学生在专业伦理和行业规范的范围内开展学术研究,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结合起来,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学识修养去感染学生。第三,专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还需要整合教师队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伦理学教师聚集起来,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加强师资力量,构建专业伦理的教学体系,从教材建设、教师建设、课程安排、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去不断探索与优化。最后,在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社团活动、研究生学术月、校园文化、网络空间等"第二课堂"也是较好的实践活动载体。要注重搜集各自专业的经典案例建立资源库,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平台定期推送,引发学生思考,或通过定期组织辩论赛等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配合课堂教学,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学术研究兴趣,开展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2]
刘建军. 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2): 4-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10.
[4]
李涛.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 人民日报, 2018-05-03(1).
[5]
杨迅, 鞠鹏. 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N]. 人民日报, 2017-10-31(1).
[6]
黄耀明. 对话与融合: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2(4): 8-11.
[7]
周全. 基于育人视阈下的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思想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11): 47-49.
[8]
何菁, 丛杭青.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创新探析[J]. 江苏高教, 2017(6): 29-33.
[9]
李家俊.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N]. 光明日报, 2019-06-28.
[10]
高利, 束洪春.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6): 19-22.
[11]
张智.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5): 131-135.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at Higher-Learning Institutions
ZHANG Hongwei, HE Wei, WU Yongchao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07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s the objective demand for implementing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o shoulder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serves as the internal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refor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meat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through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carry out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to specialized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ways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o as to really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to reach the key objective of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and to form a grand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hich various forces, resources and courses could all fulfill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s    professional eth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