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一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近些年来,研究生导学矛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路在何方?深层解析并探讨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导学关系、健全研究生导师制、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导学矛盾的主要形态研究生导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是研究生导师和所指导的研究生建立在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基础上,彼此通过知识教学、科学研究、思想交流、行为指导、学习生活等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维度、多性质的关系体系,不仅包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还包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2]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研究生导学关系发生了一些异化。从笔者工作实践及文献中可以归纳三种主要形态:
(一) 老板雇员型一些研究生导师缺乏平等沟通意识,过于强调"利益驱使、彼此回报",致使导学关系变成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很多研究生日常除了上课学习、实验实践、论文研究、文献阅读等基础学业行为外,还需要承担各式各样的工作,其中最常见、比重最大的,无疑是在科研的名义下写申报书、接项目、做课题。导师通过自身人脉资源、学术影响力"拉活做老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打工"。由于导师或多或少会向研究生们给付一定报酬,形成一定劳务关系,所以导师逐渐发展成为"老板",师生关系慢慢演变成雇佣关系。[3]"大老板"一度还成为优秀导师的代名词。导师超出学业指导范畴而要求研究生为纵向、横向课题之外的某些公司充当廉价劳动力的导学关系异化情况在高校中并不少见。
(二) 撒手放羊型还有一些导师或忙于自身事务发展、精力不足,或缺乏团队意识,责任心不强,忽视了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的作用,或觉得指导研究生对自己的发展作用不大,主动放弃或疏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思想引导、生活关心、心理辅导以及科研指导等基本职责履行,导致导学关系变成撒手放羊型。也有一些研究生或许很享受"放羊式"指导,个人支配时间充裕、没有繁杂的学业压力,但是临近毕业却追悔不已,感觉啥也没学到。这种"撒手放羊型"教育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中相对普遍。撒手放羊式的异化导学关系,造成研究生的放任自流,往往容易让研究生走弯路,带给研究生不仅是生活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更有心理的失落。而研究生对导师也没有足够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导致导学关系很松散。[4]
(三) 从属支配型有些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过度解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将研究生视为私有财产,过度强调导师的绝对权威和主宰地位,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使研究生处于完全受支配地位,把导学关系异化成"从属支配型"。甚至有些极少部分导师还出现干涉研究生婚恋生活和校外实习的现象。这种异化导学关系主要表现为导师缺乏沟通和协商意识,仅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和设计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安排,致使研究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发展要求得不到满足,缺少自主性和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以上这些问题既折射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困境,又消蚀着优良学风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构以统一价值观为引导、平等沟通为基础、教学协作为手段、互利发展为保障的新型导学关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题中之义。
二、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内涵特征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渗透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认为发展共同体是现实的人以一定纽带相互联系起来、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体关系模式。[5]因此,研究生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存在,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光荣使命,必将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发展共同体。
"师生发展共同体",与其说是一种导学团队,毋宁说是一种教育理想,是超越导学关系现状的未来图景。"师生发展共同体"更加关注追求目标的同向契合,注重教学过程的自由沟通,重视学术科研中的协同合作,强调发展成果的师生共享。
师生发展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导学关系,其实质是要把教师和学生从一种"被动任务"的工作状态转向一种"主动需要"的内在驱动。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 统一价值观的团队理念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好坏、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需要、目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思想、目标、标准等方面。只有思想信念的统一才能指导师生的一致行动。思想是一种能量,统一思想可以让能量同频共振,促使共振能量凝聚从而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力。此外是统一不同层次需要的同向性。目标的统一对于团队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就是方向、就是希望、就是内生动力,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师生发展的前行之路,拥有同向奋斗目标的团队更加主动,更具战斗力,更具使命感。需要明确的,这种团队需要并非是完全统一的需要,而是承认各自指向相同且不违背他人的需要。统一价值观的师生发展共同体能够使团队中的每个师生都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和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并不冲突,自发协调发展需要的方向性和差异性,在实现团队目标的同时,追求他们自身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能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取得教育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研究生获得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积累学历资本,还接受了导师高尚情操、人格魅力的熏陶,受益终身。
(二) 平等自由的沟通文化人性解放、民主自由是现代伦理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体现现代伦理核心精神的师生关系外在表现为个体人格平等、沟通交流民主、相处氛围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师生伦理关系。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认为,作为现实的个人只有在作为整体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能通过共同体赋予人的社会性而追求自我全面发展。"师生发展共同体"中的师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应当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一样是平等的,是民主式的同志关系。英国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及和谐师生关系,"导师也要听听学生的意见,要学生做什么也得使他习于用理智去想想,这样一来,规则就更容易被接受,生了根就会更深,学生也就会乐于读书,乐于受教了。"由此可以看出,导师不仅应该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有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的职责,学生要虚心接受教育;同时,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注入知识的容器,要能够对导师及所设定目标、发展规划自主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师生共同探讨真理,服从真理。导师对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投入,决定着研究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与幸福感。[6]由于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导师应注重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性格差异和情感诉求,以师者仁爱建立一种有别于且不亚于亲情的师生情谊联结,积极创建平等自由温暖的团队文化氛围。
(三) 教学相长的协作模式徐特立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教师和学生,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做"教学半"(教者学者各负一半责任),或"教学相长",在教和学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利益,都获得进步。莫里斯·比格(美)也认为,"在民主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充当一个民主集体的领导角色……在民主的课堂里,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可以平等地受到学生与教师的尖锐批评"。以此,学生和教师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发展共同体是基于知识授受、学术探究关系而形成的学术组织,可以视为师生关于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显著特点就是每个成员对自己、对其他成员和整个共同体的发展目标清晰、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清楚,在行动的过程中形成"同舟共济"的共同体意识。导师是构建和完善师生发展共同体的主要力量,研究生则作为其积极参与者,推动着新型导学关系的重构。随着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教育中的文化反哺作用更加突显。共同体中的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是拥有自己专长与优势,并能够为其他人提供有效帮助的"专家"与合作者,各自明确自身承担的相应职责与作用,因此,必须鼓励每个成员积极通过建设性的对话协商,互补性的分工协作,科学性的批判质疑来推动团队的发展和共同目标的实现。
(四) 互利发展的共赢结果利益关系成了导学关系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发生导学矛盾的地方。当前确有部分导师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以研究、毕业、就职等各种原因,胁迫学生帮助自己达成目的,包括与学业无关的家庭私活等,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需求。也有学生利用导师的学术资源或声望追求经济或名誉上的利益,一旦利益冲突无法协调,很容易引发矛盾、敌对。这种狭隘功利化的行为,最终导致学术追求不高、感情交流不足、指导反馈缺乏,师生关系松散冷漠,甚至起到反作用。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应为共生、共赢的师生发展伙伴关系,坚持以促进所有成员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倡导"义利并举、以生为先、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知识传授、学术探索、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承载教书育人的具体过程,实质是共同体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成就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得以更新知识体系、完成科研项目、提升学术能力、实现社会价值,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赢,实现师生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现实需求,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从上述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内涵阐释可知,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导学关系,充分发挥统一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导学之间的平等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互利发展共赢结果,可以有效破解"老板雇员型"过于偏重经济利益导向、"撒手放羊型"忽视师生共同发展双赢结果、"从属支配型"缺乏彼此平等交流等异化导学关系的关键病症梗,为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条全新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核心在理念,关键在导师,路径在机制。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基于当前高校以科教融合为发展主线、以多样化考核指标为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指挥棒的现实,正视研究生发展需求多元化,以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创设新的和谐导学关系,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
(一) 学术创新为基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间力量,是我国创新创造创业的核心要素,其生命在于学术与创新。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基础在于强化导师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建立基于学术创新的研学引导机制,就是要强调教学也是学术,也是育人,引导教师回归本分,使培养过程和科研活动成为研究生发展成才的丰沃土壤,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首先是落实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制。要确保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能够及时督促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等任务,重视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和学术伦理教育,强调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悉心指导研究生完成理论学习、落实实践教育,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工作,对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导师要以身作则,通过严格的过程化管理,让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其次是要落实导师在团队中的科研引导者作用。进行学术科研既是研究生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实践创造的过程,也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提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7]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研中教""研中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研究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研究验收,还是实践活动的项目接洽、方案设计、实验应用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团队每个成员都应参与其中,让成员完全"浸入"于特定的科研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创新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在项目实战中学习掌握文献查找方法、问题探究方式、实践应用技巧、创新思维启发等深层次学术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应当率先垂范、言传身教,通过践行所倡导的价值、展示所具备的能力、传授所拥有的知识,帮助研究生成长成才。
(二) 学生发展为先的立德树人机制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党历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应当在理想信念、社会担当、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实践、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都能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一要强化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习近平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种场合强调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反复要求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四个"引路人。[8]古人亦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导师作为培养的主导者,应当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宽松平等、温馨和睦、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重视与研究生的思想交流,重视他们的品德塑造,重视他们的学术价值观,只有这样研究生才会愿意认可导师,从内心接纳导师、信任导师,才会真正乐于向导师说出真情实感、现实需求,才能真正把导师视为良师益友。
二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师生发展共同体中,要把学生发展摆在首位,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是根本保障,前提是示范,核心是敬业,灵魂是育人。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做到"八导",即思想政治指导、科学道德教导、学术科研指导、创新实践辅导、人生规划引导、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日常管理教导。
三要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信息化平台,加强师生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温馨的团队氛围。可以通过优化考核机制等途径,把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导师工作考核,采用学术委员会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生工作评价、团队成员内部评价及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将学生资助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科研获奖情况、就业创业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导师及团队考核指标体系,使其切实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 导学共赢为要的成果共享机制义利之辨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依然存在很多的义利障碍。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师是作为牺牲者而存在的,因而我们会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等等,显然,传统教育中发展教师专业化的企图,教师是作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需要"的"被需要"的工具而不得不去"应付发展"的。《易经》上说,利物足以和义。益于万物的选择足以让各方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北宋的学者苏轼对此的解释是,"义非利则惨冽而不和。"就是说, 义必有利才能存在, 主张义利结合, "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淮南子·齐俗训》中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说明,在孔子看来如果事情做得适宜,符合义,那么取利不仅是应该的,而且应该值得传播,影响更多人做"义"事,即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境下,应该正视师生在教与学、教与研过程中的合理利益,让而止德、受而劝善,只要具有社会价值和发展贡献就应该有相应的利益回报作为良性循环,不用为高尚而优越,也不用为微小而愧疚。如果师生都能重视教育使命感和需求引领,以终为始,自我激发孜孜不倦的创新力,进行学术探索和技术革新,则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义利并举"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相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实践,在新时代更为熠熠生辉。
一方面,导师和研究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得失观。确立正确利益观、建立科学公平的成果共享机制是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关键所在,不可回避,也绕不开。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关注利益得失是其合理诉求,但是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和短期得失势必导致学习精力的分散与心态的失衡。而研究生导师必须努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个人发展及经济利益的均衡发展,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内部利益分配制度,明确分配规则。当眼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有所冲突时,应当舍小益而顾大局,确保共同体的健康长远发展。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以促进所有成员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对师生成长共同体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共同认可的程序协调利益关系,优化配置育人资源,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的优先级地位,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体意识,创生洋溢成长快乐的师生文化,推动师生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发展,提升师生在教育交往中的成长效率与幸福体验。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要重构科学的导师评聘及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扭转片面以课题、论文、经费等"量化指标"来评价导师教书育人履职质量的偏颇做法,更加重视考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交流频度和指导次数,关注研究生的按时毕业率、成功就业率、论文复检优良率、社会服务参与率等,引导研究生导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上、而不是单纯"跑课题""赚工分"上,从而避免"放养""散养""替导师打工"等不正常现象。[9]要将对教师个体的评价转变为对发展共同体的团队评价,将教师指导研究生所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与其个人科研成果等效纳入研究生教育绩效,推动学术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要建设基于学术成就、人才培养成效、团队发展成绩三者并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术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师生团队整体发展贡献为重点,提升师生发展共同体在评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制度,着重培养学生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将师生共同完成的成果予以科学认定,完善学生评奖评优机制,激发研究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追求卓越。
[1] |
曹立中.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时代意义[DB/OL]. http://www.rmlt.com.cn/2020/0803/588913.shtml. 人民论坛网, 2020-08-03.
|
[2] |
许迈进, 郑英蓓. 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4): 77-80. |
[3] |
南方周末记者滑璇. 失范的中国式导学关系: 学术"老板"与科研"民工"[DB/OL]. https://cul.sohu.com/20160602/n452448985.shtml. 搜狐文化, 2016-06-02.
|
[4] |
林伟连, 吴克象. 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5): 26-28. |
[5] |
张华波, 邓淑华. 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11): 31-39. |
[6] |
宫福清. 构建新型导学关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N]. 光明日报, 2020-06-16(5).
|
[7] |
邱勇. 秉承科教融合理念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J]. 人民周刊, 2020(16): 71. |
[8] |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45-60.
|
[9] |
张雨强. 坚持底线管理思维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N]. 中国教育报, 2020-08-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