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 Issue (1): 42-46, 54   PDF    
导师视角下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的思考——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
孙锦明, 曾佳怡    
江西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研究院, 南昌 330022
摘要: 专业基础阅读是指研究生为学好本专业而围绕核心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的结构性、储备性、奠基性阅读,它不同于学术研究阅读——如为专题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研究而开展的文献阅读或专题阅读,它对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例析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建议社科类研究生在阅读目的上从“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在阅读内容上从“杂乱无章”发展为“自有体系”、在阅读素养上从“海绵型”读者成长为“钻石型”读者。
关键词: 专业基础阅读    为什么读    读什么    如何读    教育管理专业    

从广义上来讲,研究生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生活阅读和学术阅读,其中学术阅读问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阅读文献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学界主要是在一般意义上探讨研究生的学术阅读问题与对策,鲜有进一步深入到学术阅读内部来考虑,更没有将专业基础阅读和学术研究阅读区别开来讨论。所谓专业基础阅读,是指研究生为学好本专业而围绕核心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的结构性、储备性、奠基性阅读,它不同于学术研究阅读——如为专题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研究而开展的文献阅读或专题阅读。专业基础阅读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将其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进行引领和指导。下面,笔者以教育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教管专业”)为例,从“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三个层面来谈谈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阅读问题,以期给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提供参考建议,亦求教于教管专业的导师同行。

一、专业基础阅读的目的:从“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

专业基础阅读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学术发展后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从现实看来,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自身都没有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反观自身的教育管理专业研习经历,笔者更是深感专业基础阅读的重要,正是因为读研期间没有很好地完成专业基础阅读目标,使得自己在教育研究中总是感觉思考问题的视角受限、深度不够、论证线性、创新不足,并为此不得不回过头去开展教育与管理学科内部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基础阅读,从而重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专业基础阅读应当引起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高度重视,尤其要寻求导师的引领与指导,尽快完成专业基础阅读的基本目标。

尽管专业基础阅读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专业成长的意义深远,这个目标的完成并非易事。笔者发现,教管专业的很多研究生常常会疑惑于为什么要进行专业基础阅读,具体应该读哪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即使导师开列了书单也有很多同学反映说读不下去,读完了也留不下什么印象。对此,首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基础阅读的动机或目的问题,也即“为什么读”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读”的问题,也许认同专业基础阅读对教育管理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并非难事,难就难在认识不到我们头脑中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性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如果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或写小论文、或做学位论文,我们会觉得阅读的目的性、方向性很强,因为这些阅读非常直接而实用,但如果不带着这样目的去读书,我们就可能感到动力不足、兴致不高、难以坚持。换句话说,也即是一旦没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我们就难以将不带功利的基础阅读进行到底,而这正是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在专业基础阅读中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或惯性思维。

造成这种阅读心理障碍的根源何在呢?这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关。我们知道,中国文化自孔子以来就培养了一种深厚的“实用理性精神”,重实际而轻玄想,崇现实而抑超越,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等,无非都是要人执著于现实世界,不去关注虚幻的形而上学问题。[1]正是这种“实用理性精神”导致“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观念的根深蒂固,并经十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向每一代中国人传递与强化,从而使得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专业阅读时也总是本着这样一种观念去读书。相反,西方的文化传统则是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而非“学以致用”[1],这是我们很多研究生从未想过的、也从未得到熏陶与训练的学习观念。因此,要破除专业基础阅读的心理障碍,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首先要试着更新观念,将专业基础阅读的动机应由“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或“学以致思”,因为“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认识前提,否则只能是“欲速而不达”或总是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事实上,不带直接功利目的的专业基础阅读将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为后续真正的学术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最终体现为“无用之大用”“厚积而薄发”。

二、专业基础阅读的内容:从“杂乱无章”发展为“自有体系”

所谓专业基础阅读的内容或对象,也即是具体“读什么”的问题。调研中,教管专业研究生对专业基础阅读的感受是,“无论是老师开列的书目书单,还是自己随机找到的著作文本,一是很多看不懂、读不进、学不到什么,二是这些书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孤立的读不下去、读也是索然无味”。学生们反映的这两个问题,前者可以归为“怎么读”的问题(留待下节讨论),后者则属于阅读内容或“读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后者也是影响前者的重要因素。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关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应该“读什么”的建议,除了一般化的建议“多读书、读好书”之外,有研究者重点强调要“精读原典”[2]“阅读经典原著”[3]。这些建议当然是必要而中肯的,但根据笔者二十年的教育管理研习体悟,深感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框架体系为指导,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找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

(一) 在内容框架上,应从“杂乱无章”中找出“纵横体系”

确实,社科类研究生在面对任课教师建议的、导师开列的大量书单、以及自己找的众多著作时,由于把握不住这些著作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感到无所适从,即使硬着头皮读下来也是杂乱无章地装在脑海里,因为著作之间不能形成有机联系自然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经验。对此,本文第一作者也是深有同感,回想当年修习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虽说比较早的知道基础阅读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但同样苦恼于要看的书很多、书与书之间的层次关系不清楚、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直到参加工作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扎根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持续兼任校长以来,特别深刻地感受到理论的“片面深刻”与实践的“全面肤浅”之间鸿沟巨大[4]。正是基于这种切身体会,近年来开始有意识地来反思和梳理教育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框架,从而检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作一些补救性阅读。

因此,无论是从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从当前社科类研究生的现实困惑来看,专业基础阅读阶段共同存在的最大挑战无疑是阅读对象内容的“杂乱无章”或“零散随意”。然而,时至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及其专业化、专门化程度的加剧,使得各高校设置的研究生专业也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交叉。社科类研究生如果只是按照专业名称找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只是按照任课教师建议的参考书目去开展专业阅读,那不仅阅读的数量不够,且更可能是“盲人摸象”式的阅读,自然谈不上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其背后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其中有的是关键学科、有的是相关学科、有的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开展专业基础阅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从“杂乱无章”中找出一个专业知识的“纵横体系”来,进而根据这个体系去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具体到教管专业上来,笔者试着勾勒出了一个相对个人化的专业知识“纵横体系”供在读研究生借鉴参考。在横向维度上,教育学可以视作核心学科、心理学与管理学是分列左右的两个密切关联学科,向左边还可以有生理学、伦理学、宗教学、神学等等,向右边还可以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在纵向维度上,教育学依然是核心学科,向上自然是教育哲学、哲学,向下则是教育学内部的课程、教材、教学、学习、评价等分支学科,其它关联学科亦可如此上下勾勒与交叉组合,综合二者就可以绘制为一个粗略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的框架图(如图 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框架图中,笔者将教育学列为核心学科,是考虑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教育政治化”或“教育统治化”的意味太重,并在当代进一步表现为“教育的管理化”甚至“用管理代替教育”,造成对“什么是教育”的问题素来不太考虑[5],因此主张将教育学作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核心学科,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管理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同时,在具体的阅读著作上,笔者建议首先要在形而上的意义阅读一些大师级的哲学文本,比如邓晓芒教授的《哲学起步》《西方哲学史》,以及《在张力中思索》《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等文化哲学演讲集,这样可以比较深刻地把握中西文化心理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管理”提供参照系,至于下位的教育、心理、管理等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阅读书目可向导师咨询或自己判断和选择,当然最好是精选精读世界名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图 1 教管专业基础阅读的知识框架图
(二) 在目标方向上,应将“自在体系”内化为“自有体系”

有了这样一个教管专业知识框架图并遴选出代表性著作文本后,研究生应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的大部分时光去开展专业基础阅读。当然,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状况,对照知识框架图检视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从实际情况看来,绝大部分教管专业研究生都需要全面开展专业基础阅读,因为很多学生是跨专业考进来的,除了应试性读过几本考试指定书目外,教育、心理、管理等关键学科的实体知识几乎阙如;即使是教育类或管理类出身的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除了机械式阅读教材外几乎没有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著作,因此同样需要好好的补上这一课。如果说上述的知识框架图是一个外在于我们头脑的“自在体系”,那么开展专业基础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要将这个“自在体系”内化为我们的“自有体系”。形象一点来讲,这个“自有体系”有点类似于在我们头脑中打造一个储备知识的“连排五斗柜”,一方面可以经常盘点各个“柜子”里的知识储备状况,视情况进行补充或替换,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调用;另一方面也方便日后在阅读其他相关著作时,科学判断其应当归属的“柜子”并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不至于迷失于“知识丛林”。这样的“连排五斗柜”,不但硕士生需要打造,博士生同样需要打造,而且后者打造的“柜子”要更大更高,否则难以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更不用奢谈学术原创。

通过专业基础阅读形成一个“自有体系”后,还应该在此基础上逐渐寻找并确立自己在教管专业上的焦点兴趣或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学位论文选题、研究与写作做好理论准备。要达成这个更为具体的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聚焦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关联密切学科的经典著作展开精读与研读,从而围绕该方向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则有必要将阅读的范围由经典著作扩展到相关研究专著乃至各种期刊论文,从而对这个方向的研究进展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此外,在开展专业基础阅读的同时,教管专业研究生还有必要养成持续阅读一两种专业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关注一两个教育公众号(比如中国教育报刊社的“校长会”、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新校长传媒”等)的习惯,从而对教育学术前沿和教育管理热点有所了解,并可结合专业基础阅读的理论进行思考和审视,进而为研究方向的寻找与确立打下基础。同理,其他社科类研究生也努力寻求导师的引领和指导,将专业基础阅读的内容从“杂乱无章”发展为“自有体系”,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焦点兴趣。

三、专业基础阅读的素养:从“海绵型”读者成长为“钻石型”读者

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的动机由“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对象上由“杂乱无章”发展为“纵横体系”后,还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与能力,也即是解决好“如何读”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专业知识的“自在体系”内化为“自有体系”。柯勒律治曾有趣地把读者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海绵型,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后又什么都原封不动地吐出来,只不过有点脏了;二是磨砂玻璃型,什么都留不下,只满足于把书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三是过滤袋型,只把阅读过程中的渣滓留下了;四是钻石型,是会主动阅读的读者,善于与文本对话。[6]尽管社科类研究生一般都有长达16年以上的阅读经历,但在专业基础阅读的表现上普遍表现为前三种类型,真正的“钻石型”读者很少。因此,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应通过专业基础阅读努力使自己由“海绵型”读者成长为“钻石型”读者。从有关阅读策略指导的研究文献来看,现有建议大多停留在“精读泛读相结合”“善于做读书笔记”等通用策略层面[7],而从阅读对象与阅读主体的角度展开具体探讨的很少,而这两个层面恰恰是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中存在的短板。

(一) 正确运用与学术文本相适应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首先受制于阅读对象,尤其受制于阅读对象的文本体式。毫无疑问,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阅读对象主要是理论专著以及相关的学术性文本。实际指导过程中,我们教管专业的导师同行普遍反映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学术文本,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读,读完后有的说什么也没记住,有的说不知道如何运用,甚至有的根本读不下去或者干脆不读。为何会常态化存在这种现象?这应该与研究生的阅读学习经历及由此形成的阅读经验有关。从研究生的阅读学习经历来看,中小学阶段受到的阅读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学科来进行,而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不同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训练,时至今日的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用同样套路去教所有课文,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按“认识生字词、归纳段落大意、品析关键语句、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这样的招数去教,如此自然难以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与文本体式相适应的阅读策略。到了大学阶段,文科专业教的、学的、考的基本上都是教材,各种考前划重点、圈考点、做题目更是无法矫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这样到了研究生阶段,要真正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了。

事实上,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策略差异是很大的。阅读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生产的文本大致可以分为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两大类。这两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及阅读要求几乎截然相反:诗歌、小说等文学文本是“诉之以情”的指向人类内心世界、主观虚构是其基本特征,阅读时要求“读进去”、书要“越读越厚”、读出“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而且要求“知其意还不可忘其言”;学术专著、社科论文等实用文本则是“诉之以理”的指向人类外部世界、客观理性是其基本特点,阅读时要求“读出来”、理解与否则体现在“能否用自己的话转述”、书要“越读越薄”、甚至可以“知其意而忘其言”。这些常识性的阅读策略本来是需要在中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但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并无太大改观。此外,大学语文教育也没有为大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实用文本阅读能力的改观和提升做出应有努力。

基于这样的阅读教育背景,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开展专业基础阅读,首先是要认识到学术阅读的对象绝大部分都属于实用文本或学术文本,而这类文本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论述和说明,少有叙述、描写和抒情,因而其主要的阅读策略是要理解专业术语、明白作者立场、把握作者观点、分清事实与价值、区别实然与应然、知晓学术渊源与脉络等,仅靠死记硬背、抄抄写写是无法读懂读透学术文本的。当然,在训练和掌握学术文本阅读策略的基础上,再综合运用泛读、略读、精读等通用阅读策略是有必要的,以及协同运用多种记忆术、列提纲、画认知结构图或概念关系图、做批注、记笔记等基本认知策略也是有价值的。

(二) 学习掌握并综合应用多种阅读方式

在专业基础阅读中,除了根据阅读对象的特点正确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外,还应从阅读主体的角度掌握和应用多种阅读方式。在具体讨论阅读方式之前,首先要求社科类研究生在专业基础阅读中树立正确的阅读与求知态度,尤其是要在心理上做好阅读初始阶段的“容忍模糊”准备[8]。可以说,要真正完成专业基础阅读目标,所有的社科类研究生都必然经历这样一个阅读模糊的阶段,如果因为模糊难耐而放弃继续阅读,那么三年研究生读下来很有可能是虚度光阴,现实中很多学位论文的质量低下正是由此所致。何以度过这个阅读模糊阶段?当然主要靠阅读主体的顽强意志与坚强毅力来克服,此外还需要学习掌握并综合应用多种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应当结合阅读的层次与类型来讨论。艾德勒等人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9],国内阅读教学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则将实用文章的阅读分为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四种类型[8]。其中分析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主题阅读与研究性阅读基本相同,同时字词意义上的基础阅读对研究生来讲也不存在问题,因而综合二者可从检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五个层面来讨论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阅读方式问题。

具体而言,检视性阅读主要是从书名、作者、目录、前言、后记以及正文等方面判断一本书的特点及价值,经常用来选择和鉴别著作,尤其要明白这本书在专业基础阅读“纵横一体”框架中的坐标位置;理解性阅读是学术文本阅读的基本方式,目的是读懂文本说了些什么,关键是要通过重点语句来抓住要点;操作性阅读是通过阅读学会“怎么做”,尤其是掌握操作方法和行为规则,有的是边阅读边操作,有的是先阅读后操作,比如教育研究方法与统计测量类的著作阅读就适用这种方式;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通过对文本中相关观点的评估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包括侧重对文本内容的“评估性阅读”和侧重对自身思想观念的“反思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则是以研究问题为目的的文献阅读,一是综合运用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和评估别人的研究成果,二是在“接受”的基础上谋求“创造”,或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新的研究起点,或是借鉴和应用别人的成果研究新问题。在社科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阅读中,经常使用的正是上述五种阅读方式,并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开展学术阅读,其中批判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是社科类研究生们应当重点学习和训练的阅读方式。

当然,仅仅从目的、内容、素养等三个层面指出问题并给出建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导师负起责任来,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名著导读课、读书报告会、Seminar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包括教管专业在内的社科类研究生提高阅读能力、完成专业基础阅读目标。如此为之,中国的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定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后继有人,实乃教育之幸、国家之幸。

参考文献
[1]
邓晓芒, 赵林. 西方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2]
闫引堂, 王丽君. 精读原典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原创能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2): 22-25.
[3]
何玲华, 王哲平. 经典原著阅读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 38-40.
[4]
褚宏启. 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5.
[5]
邓晓芒. 教育的理念[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4): 20-23.
[6]
尼特.阅读——阅读技巧指南[M].贺微, 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 8.
[7]
王春玺, 常书铭. 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1): 56-57.
[8]
王荣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3.
[9]
艾德勒, 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3.
Reflectionson Basic Professional Reading of Postgraduates in Social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visors: Based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
SUN Jinming, ZENG Jiayi    
Institute of Basic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academic research reading, such as the literature reading or special topic reading for monograph writing and dissertation research, the basic professional reading refers to the structural, reserved and foundational reading carried out by postgraduates around core discipline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learn their major well,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s in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from training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practical issues existing in basic professional reading of the postgraduate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then suggest that the purpose of reading of the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changed from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 to "learning for knowledge", the content of reading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disorderly" to "systematic", and the reading literacy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sponge type" to "diamond type".
Keywords: basic academic reading    why to read    what to read    how to read    education management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