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聚集资金、政策与资源用于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曾经错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这些机遇的众多省属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1],在全部的137所高校中,省属高校共计有45所,占比为33%,而在这些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省属高校中,有42所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当前,省属高校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到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之中,并借此提升自身的实力。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的思维及其与部级重点大学的结构性差距都可能发生改变[2],因此分析当前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时调整学科发展策略,是省属高校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涉及众多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就针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国内该学科的研究存在与实践脱节、与国际前沿接轨程度低以及研究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他们从学科研究的选题、基金资助和成果评价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该学科发展的建议[3]。汪应洛提出应优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资源,完善教育体系与方法,强化管理研究,抓住社会发展机遇,推进该学科的应用研究[4]。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在管理学科建设方面针对学科发展的本土化[5-7]、学科知识体系建构[8]、学科发展障碍[9]以及学科发展内在逻辑与趋势[10]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学者在管理科学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发文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11]。然而,国内外管理学科体系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国内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12]。
鉴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规模较大,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本研究以其为例,分析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该学科发展的差距,探讨不同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期能为省属高校更好地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各界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参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管工”)的13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主管部门归属情况、是否为211工程高校以及是否入选管理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参评第四轮学科评估的133所高校中,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以外,其他132所高校大致可以分为“一流学科、部属211、省属211、省属非211”四类高校。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6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省属211”有5所,分别是福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
(二)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采用的指标及其数据均来源于青塔旗下的“学科云数据平台”[13]。该平台提供了贴近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的指标体系,收录了2016年至今各大高校的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培养过程等相关数据, 可用于辅助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进行学科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于2020年9月底获取了该平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各项指标数据,包括各校的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指标数据、科学研究指标数据、师资队伍与资源指标数据、人才培养指标数据,并搜集了该平台提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博学位授权与调整信息,以及各校近两轮学科评估名次变化数据。
(三) 指标说明“学科云数据平台”提供的学科评估指标共计达到了172项,这些指标归属于四大领域,分别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声誉。其中,人才培养维度的指标数据包含了2016年以来各校在课程、教学、国际交流等方面数据,如各级教学成果奖、重点教材、杰出校友等;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的指标数据包含了各校的院士、国家级人才称号、创新群体获得情况以及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情况;科学研究维度的指标数据包含了各校获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和科研成果奖励的情况,以及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收录、被引情况;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维度的数据包含了“双一流”学科入选数据、近两轮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世界重要的大学学科排名等方面的数据。
(四)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的特点。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具有共同的管工学科发展特征的省属高校进行聚类,便于根据各校管工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对省属高校进行分类。与此同时,MDS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省属高校之间的关联关系。该方法通过系数矩阵表征个体(省属高校)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先将个体之间的系数矩阵转化为距离矩阵,再将数据由高维转化为低维,并将转化后的结果投射到二维散点图上,以实现可视化呈现[14]。聚类分析结果可对MDS图上节点的类群进行标注,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解释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现状的相关信息。
三、研究结果 (一) 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水平的比较表 1、图 1显示了各类高校在管工学科发展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情况。此外,通过对不同高校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可以发现(表 2),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P = 0)。与部属、211工程以及入选管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的管工学科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众多,发展水平与部属211高校差距较大。省属非211高校规模庞大,有67所之多,四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与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有很大差距,且与部属211高校也存在一定差距,但与省属211高校的差距相对较小,这也说明省属高校的管工学科发展水平还待提升。
2.存在短板,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维度的得分明显较低。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两个维度上,省属高校与部属211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差距尤为突出。例如,省属非211工程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只有0.26,而部属211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该维度得分均值则分别达到了3.08和12.52。
3.缺少优势,得分相对较高的人才培养维度并未明显优于其他维度。人才培养维度是省属高校相对有优势的领域,省属211工程高校与非211工程高校的得分均值分别为9.66和7.37,要高于科研、师资与社会服务等其他维度的得分均值。然而,人才培养维度并未成为省属高校胜过部属211工程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突出优势。
(二) 省属非211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现状 1. 主要类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对高校进行分类。我们所采用的聚类方法为Ward法,聚类结果如图 2所示。以图中的标尺刻度5为界[15],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将67所省属非211高校分为2个大类和5个子类,各个类别所包含的高校如表 3所示。从聚类结果来看,第1大类为管工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属非211高校,其第四轮学科评估管工学科的评级大多为C或C-,第2大类为发展势头良好、学科评估排名相对靠前的省属非211高校,其评级大多为C及以上。
第1类主要为中东部地区的财经、理工类高校;第2类主要为东北、华北、西南及华南地区多种类型的高校,在这两类高校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并非其强势学科;第3类主要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综合、商科及财经等类型的高校,这类高校的管工学科设置时间较晚,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优势,近年也后来居上,在管工学科评估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4类主要为拥有管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且学科发展较好的高校,这类高校在管工学科发展过程中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积累;第5类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理工与师范类高校,这类高校大多也都拥有管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2. 发展特点为更加直观地分析各类高校管工学科的发展特点,我们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将67所省属非211高校降维投射到了二维坐标图之中(见图 3)。高校在图中所对应的点因为高校在管工学科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情况而产生关联,形成了在图中的聚集与分散现象,通过观察这些高校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在学科发展水平四个维度上得分情况,我们可以对该二维坐标图两个维度(维1与维2)的含义进行解析。显然,越接近维1坐标轴,高校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人才培养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而越远离维2坐标轴,则高校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与资源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就越高。据此可以将67所省属非211高校分为两大类,即:第1大类集中在图的左上方的第1、2类,各维度的得分都比较低;第2大类集中在右侧的第3、4、5类,部分维度的得分较高。具体来看,第3类高校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与资源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属于偏重科研与资源建设的高校,第4类高校则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人才培养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属于偏重教学及服务的高校,第5类高校则在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发展比较均衡。从图 4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各类省属非211高校在不同维度上得分差异,这些高校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 4所示,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我们结合表 5展现的各维度得分均值,可以把握各类高校管工学科的发展特点。
(1) 第1类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特点表现为,科学研究得分较高,但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人才培养得分较低,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的得分均为0,其发展侧重于科研。与同属第1大类的第2类高校相比,该类高校发展相对较好,但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此类高校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
(2) 第2类高校管工学科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大多都没有优势,各维度上的得分都较低。在该类高校中,济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得分相对较高,但该类的其他高校在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并不高,因此该类高校管工学科的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3) 第3类高校管工学科发展偏重于科研、师资及资源建设,而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及声誉上则比较弱。该类高校管工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由于其主要来源于沿海发达地区,近年在科研扶持、师资与资源建设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因此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以深圳大学为例,该校2020年的预算超过了60亿元[16],该数额超过了许多教育部直属211高校预算经费。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经费排名中,深圳大学预算经费可排到第26位[17]。
(4) 第4类高校管工学科发展偏重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而在科研、师资及资源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弱。这类高校大多较早开设了管工相关专业,并获得了该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因而在人才培养水平、学科声誉方面较高,但其科研实力、师资与平台资源建设水平等还有待提升。
(5) 第5类高校在管工学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比较中规中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3个维度上都处于中等水平,但该类高校与其他多数类型的高校一样,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水平很低,该类高校在该维度上的得分大多都为0,这也是省属高校普遍应重视的问题。
(三) 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趋势要实现省属高校管工学科的长期、持续发展,需要对各类高校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确定今后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建设的方向。我们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第三轮(2012年)与第四轮(2017年)学科评估数据为基础,选取了连续两次参评的学校作为分析对象,计算了不同高校在两次评估中排名占全部参评学校数量的比重增幅(如图 5所示)。在连续两次参评的省属高校中,省属211高校有3所,第1类高校有6所,第2类高校有4所,第3类高校有6所,第4类高校有4所,第5类高校有10所,共计有33所。在图 5中,数字表示相应高校连续两次参评排名百分比之差。
1.省属211高校。与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相比,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两所省属211高校第四轮管工学科排名分别上升了19%和17.5%,发展势头迅猛,而郑州大学第四轮学科排名则变化不大,下降了2%。其中,福州大学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得分较高(2.58);上海大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得分很高(14.35);除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之外,郑州大学在其他维度的得分都比较低。
2.第1、2类省属高校。连续参评的6所第1类省属高校和4所第2类高校,其管工学科排名均出现了下降现象,两类高校的排名下降幅度在2%至16.3%之间。从表 5可以看出,除第1类高校科学研究维度得分均值(6.97)稍高一些之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均值均是所有类型的省属高校中最低的。显然,排名下滑是这些高校管工学科在各维度上得分不高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这些高校的管工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3.第3类省属高校。在该类下的6所高校中,东北财经大学排名上升了31.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排名下降了10.3%,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的排名则变化不大。该类高校的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得分普遍较高,浙江工商大学该维度的得分为2.42分,在省属非211高校中是最高的,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该维度上的得分为0,这可能也是该校排名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4.第4类省属高校。该类下的全部4所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上的上升,增幅在4.8%至17.5%之间。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该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但其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得分均为0,要提升排名首先需要加强师资与资源建设。
5.第5类省属高校。该类高校管工学科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类高校学科排名在上升,以西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等为代表,此类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而另一类学科排名则在下降,以山西大学为代表,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维度的得分较低。值得注意的是,第5类省属高校的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得分都很低,大部分高校该维度的得分都为0。
总的来看,省属高校管工学科的发展存在三种趋势:第一种是以科研为主导,旨在通过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提高师资与资源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但其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学科声誉等方面相对较弱;第二种是在科研实力、师资建设及资源投入等方面比较弱,发展以教学及社会服务为主导,能够凭借自身的学科声誉与过硬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管工人才,并积极为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可以维持自身发展;第三种是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突出竞争优势,学科发展艰难。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本研究以参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省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青塔学科云数据平台收录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评估数据,分析了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的差距,并通过对省属非211高校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度尺度分析,总结了这些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与部属211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各个维度的发展优势并不突出;在省属高校内部,不同类型的省属高校优势各有不同,管工学科的传统高校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而管工学科新兴高校优势在于科研实力、师资及平台资源建设,但各校均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多数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得分过低。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进一步促进省属高校管工学科发展的建议:一方面,补齐短板,均衡发展。省属高校应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不足的具体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补齐自身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师资建设与平台资源建设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实现多方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扩大优势。对于具有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优势的省属高校,可通过增加投入,奖励科研与教学,扶持师资、平台建设,逐渐提升管工学科发展质量,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省属高校的管工学科发展优势;对于具有良好管工学科声誉与人才培养传统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声誉和积累,通过夯实师资与平台等基础建设,改革高校管工学科的发展模式,实施“换血”、制度与机制创新,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 |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
[2] |
程伟, 王福友.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4): 69-72. |
[3] |
张玲玲, 刘作仪, 李若筠, 等.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06(01): 99-106, 112. |
[4] |
汪应洛. 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 管理学报, 2005(01): 1-3. |
[5] |
田广, 刘瑜, 汪一帆. 质性研究与管理学科建设:基于工商人类学的思考[J]. 管理学报, 2015, 12(01): 1-10. |
[6] |
李宗克. 管理学本土化何以可能?[J]. 管理学报, 2017, 14(05): 674-676. |
[7] |
张树旺, 李伟, 郭璨, 等. 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J]. 管理学报, 2016, 13(10): 1456-1461. |
[8] |
王续琨, 宋刚. 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对策的思考[J]. 管理学报, 2013, 10(08): 1093-1099, 1127. |
[9] |
杨乃定. 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 管理学报, 2011, 8(07): 970-973. |
[10] |
齐善鸿, 邢宝学, 周桂荣. 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03): 21-29. |
[11] |
李若筠, 吴登生, 徐伟宣, 等. 中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态势计量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28(03): 223-230. |
[12] |
郑腾豪, 王凤彬, 王璁. 管理学科体系的网络分析[J]. 管理评论, 2018, 30(10): 196-206, 237. |
[13] |
青塔.学科云数据平台[EB/OL].[2020-9-26]. https://www.cingta.com/product/sda.
|
[14] |
张勤, 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07(6): 65-75. |
[15] |
王杰. 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县级政府网上信息公开工作改进研究[J]. 情报杂志, 2016(11): 165-171, 182. |
[16] |
深圳大学信息公开网. 2020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EB/OL].[2020-01-18]. https://www1.szu.edu.cn/manage/uploadfiles/2020118502020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pdf.
|
[17] |
会道网.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20年预算[EB/OL].[2020-07-05]. https://www.acacon.cn/acainfo/acanews/2020moeunibudge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