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 Issue (6): 7-12   PDF    
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程永波, 秦伟平, 陈效林    
南京财经大学 MBA教育中心, 南京 210023
摘要: MBA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已经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商业挑战,亟需创新MBA培养方式。基于协同理论,融合全程双元化理念,阐述了构建MBA全程双元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并重点指出校企联动、系统协同和要素整合是推动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同时以南京财经大学MBA培养实践为例,探讨MBA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具体举措及实施成效。
关键词: 工商管理硕士(MBA)    培养模式    双元协同    

MBA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第一专业学位已经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专业化管理人才,MBA教育也因此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1]。但现如今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给MBA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272所具有MBA培养资格的单位缺乏培养特色,导致培养结果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次,随着90后进入职场,培养对象年轻化趋势不断增强,MBA培养也将从最初的精英培育向业界新秀培养拓展;第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也对商业管理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变化导致MBA教育面临应用能力难培养、实践培养难落实、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难衔接等现实问题。针对这类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多种MBA培养模式,部分培养单位强调培养学生作为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构建了能力结构性培养模式[2];还有一些学校强调如何强化学生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3];也有不少学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实践推行双元或多元化培养模式[4]。但这些培养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这一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5-6]。因此,MBA教育现在的重中之重应当是探索最优培养方式将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融为一体并内化为学生的“自省”能力,提升其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商业环境。

一、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 构建的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内外部协同,推动系统由非平衡态重新走向平衡态[7]。按照协同理论,面对形式多样的系统,为确保系统内外部各要素之间顺畅流通,管理者应当遵循系统的基本特性,运用整体视角进行管理。当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能够进行顺畅联系和沟通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保持开放状态进行动态性交换,充分发挥系统的整合功能。推动系统自我演化的内在动力是自组织规则,同时,在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并在交换中实现自我演化。这种演化要经历各种状态的变化,最终在动态中达到适度最优。由此可见,协同论认为,只有系统处在开放状态,才能有效推进上述交换,在不断汲取优质资源中保证系统运行活力。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存在潜在的协同效应,根据协同理论的观点,两者应根据自身实际的需求,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双方合作的最佳契合点,遵从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积极发挥产学协同效应,实现最初的目标和最大的效益。

(二) 构建的原则

按照协同论的基本观点,构建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 目标性原则。该原则主张,MBA培养系统的协同功能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之下充分发挥的。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MBA培养系统应寻求协同系统内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系统内外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方法。首先,要为MBA培养设置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确立应该在查找当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基础上通过系统协同予以明确。其次,协同目标应有层级性。尽管MBA培养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甚至是其内部包含的各自子系统之间都会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出现差异,但都应以MBA培养总体目标为中心,即它们是由总目标分解出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各级目标。

(2) 适应性原则。MBA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层级的协同应该适应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回应。为保证MBA培养系统各层级相互协同,不仅要依据自身客观要求维持系统顺畅运行,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且要对系统外部环境保持高度敏感性,确保系统及时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更高要求。

(3) 互补性原则。能否充分发挥MBA培养系统中各要素蕴含的潜在优势,关键是要科学研判现有的各要素是否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协同性,是否在资源运用中有较强的依赖性。为此,系统必须通过协同谋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针对其在MBA培养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按照系统整体目标,依据各要素在整体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有效协调,再积极发现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并通过互补性降低由于稀缺教育资源带来的压力,进而最大程度保持系统内部的协同性。

(三) 基本架构

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是一种旨在整合高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逐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相互融合,其结构如图 1所示,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双元协同性和全程监控的优势。双元协同表现为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战略目标的协同、课堂教学实践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协同、校企导师协同指导学生以及专业支撑与企业资源支持相互协同。全程监控表现为高校和企业作为双元在学员招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职业发展四个环节全程互动,旨在实现质量保障、管理互动和资源互补[8]

图 1 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

在上述培养模式下,MBA培养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增强MBA培养单位和社会经济生产之间的交流,能使两者形成彼此联系、相互依托的有机整体[9]。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教育与企业的双方需要,使其分别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另外,遵循教育发展、生产活动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了教育与产业部门的有机结合。总之,高校与企业通过共同构建的MBA双元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整合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

二、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 校企联动

校企联动关键是要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为抓手,通过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协同作用,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首先,MBA教育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特别是合作企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作用的发挥情况,据此总结实践教学的利弊得失,探讨克服弊端的良策与措施[10]。总结交流经验连接了前一个实施过程和下一个实施过程,通过对前者总结反馈为后者提供借鉴。其次,校内外导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MBA培养任务目标。高校主动联合企业一起制定MBA培养方案,为了更好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校企共同构建校内外导师定期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并在其中明确校内外导师各自的分工,并在特定角色上形成优势互补,协力打造“双元”导师团队。MBA双导师指导机制贯穿在MBA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实践实习、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各方面[11]。同时,校内外导师在共同合作过程中也应该各有侧重。有些学生直到实践环节才与校外导师确定对方,过晚地开始会导致缺乏计划性和长久性,另外,校外导师几乎都没有参与学生在校内的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情况缺乏了解。校内和校外导师分别不关注学生在校外的实践课题情况以及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同时两者又缺乏交流沟通,势必会造成对MBA学生管理和指导的疏忽。

(二) 系统协同

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系统由目标子系统、培养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的协同表现为目标子系统作为目标导向对培养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发挥指引作用。培养子系统是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主体,也是内外协同的主体。培养子系统通过内部协调确保培养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实施,其外部协同一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体现了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12]。目标子系统在形成培养目标时如何有效运作是难以回避的问题。现实情况表明,MBA培养的人才面向多种多样的企业就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提出了不同要求。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代表了所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而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则反应出整个用人市场的要求。

(三) 要素整合

MBA学员需结合社会当前的用人趋势,在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职业规划。因此,要求其既要有自己专业的深度,又要有视野的广度,还要有跨界的思维[13]。双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培养模式结合核心组织要素、核心个体要素以及核心过程,通过创新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深入合作,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从而提高MBA学生培养质量。其中,核心组织要素为学校和企业,核心个体要素由MBA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等组成,贯穿学生从招生录用到就业的全过程[14]。MBA教育从招生、培养再到毕业、就业各个环节,为满足“专业化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15],展开全程双元化培养探索,调动高校、企业、行业力量,理论结合实践,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共同促进MBA学生的发展[16-17]

三、MBA全程双元协同实施举措

以上述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为框架,财经类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设计,再应用到实践中。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南财MBA)在学生培养中的实践为例,探讨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的落地举措。

(一) 校企协同 共建培养平台

将高校和企业或组织机构两个学习场所有机衔接是推动双元协同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保持相对独立,最终形成“协同共赢”的状态。南财MBA围绕能力培养,参照企业关键管理岗位任务要求,遵循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双元”教育思路,坚定贯彻渗透式培养,即从学生入学之初,企业就参与进来,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实践。南财MBA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共享平台,并且后方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资源池作为重要支撑——南京财经大学内部所有学院和校外各类企业。在平台化模式下,选择和教育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自己,南财MBA中心则对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筛选。这种模式为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南财MBA通过共享平台对校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总裁班,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士重回课堂,一方面,帮助这一群体学习理论前沿知识,更新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吸纳他们走进南财MBA教育体系内,在案例研发、MBA学生培养与职业成长方面助力项目发展,既提高了总裁班成员经营实业的能力,又增强了MBA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分享共赢。

(二) 校内校外协同 打造双能师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双元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两者有机统一的关键是教学团队。南财MBA教育按“科学规划、阶梯推进、团队共进”的建设思路,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优秀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南财MBA凭借独立建制和全过程管理的MBA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校院领导的能动性,对全校师资和专业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完备的商科教育体系,全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财务的商界精英,进而打造MBA教育高端品牌。

首先,依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优势,南财MBA在全校一千多名师资队伍中,挑选精英教师组建MBA教学团队,并获得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闻学院等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在第七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中,来自各个学院的精英教师代表组团指导MBA战队共同出征,被学生誉为“导师天团”。

其次,南财MBA审时度势,按照全程双元化理念,积极落实双师结构。积极引导校内导师主动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既懂理论又熟悉管理实践的双师素质。此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企业优秀管理者引入到师资队伍当中来,组建课程组,引导校内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共同承担特定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优化师资结构的过程中,逐渐弥补校内教师管理实践薄弱的短板,从而确保教学质量全面提升[17]

此外,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MBA教育中心增设MBA教学督导组,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任督导组组长,从多个学院遴选优秀教师作为督导组成员,强化对MBA学员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引领,促进MBA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

(三) 跨部门协同 优化课程体系

从2016年开始,在对南财MBA保有财经特色,立足学校发展的思量下,中心利用其独有的建制优势,提出让MBA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设想,并着眼于核心需求,推动校内与校外师资有效协同,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提高教师与学生参与度,完善MBA人才培养工作。在教指委规定的12门核心课程之外,南财MBA全面开放选修课程,进行通识培养。与各学院进行跨界合作,推行MBA课程学习和各相关学院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互换的措施,从而有效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跨院系选修另外8门课程。一方面帮助大家掌握MBA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此外,为了帮助一些没有经济与管理学科背景的同学快速而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最新版本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两条:第一,在新生入学前的暑假中,开设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两门先导课程,学生可通过金牌教授录制的网课提前进行学习预热;第二,开展“阅读修炼”活动,由老师提供书单,根据学生阅读需求和学习基础,分组读书、讨论、分享,推动MBA同学理论与修养同步提升。

2017年,南财MBA首次招收全日制MBA学员,并与非全日制班级进行针对化教学。相较于非全日制学员而言,全日制同学更年轻化,对于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南财MBA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国际化视野拓展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帮助和指导。针对非全日制同学而言,除了更为强调基础专业素养之外,南财MBA更注重其领导力、人格修养、视野格局等内容的培养。

(四) 课堂与比赛协同 完善“双元”教学体系

从学校到职场,从课堂到赛场,学生必须完成思维与行动方式的转换。为此,南财MBA教育面向实体经济,以行业问题为导向,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从案例教学入手,大胆改革创新,强化专业案例库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整合校内、校外各种教学资源和力量,积极推动案例教学。MBA教育中心专门设立MBA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进行管理案例开发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我校MBA师生理论素养和商务实战能力,并接连取得多项丰硕成果。

自2016年起,南京财经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并取得了瞩目成绩。此外,南财MBA在课程设置上依据双元化原则,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并行,开设案例分析课程,利用小班精英化教学的优势,从每年6月全员参与的校园案例赛到7月华东区大赛再到9月开展的全国赛以及11月进行的江苏地区大赛,学生和教师与企业展开深度互动,以赛促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五) 专业与行业协同 提升论文质量

南财MBA积极调动校内和校外合作积极性,共同协作培养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脚踏实地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者,学位论文注重实务和创新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紧密结合管理实践和案例开发内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专题研究、管理诊断等。要求MBA学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紧紧抓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围绕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既要展示创新性也要体现实用性。其次,为MBA学员配备专业导师“二对一”指导。专业和行业导师共同努力,共同参与MBA学生论文选题到答辩的全过程。严格要求校外导师参与制定MBA学生的培养计划,筛选专业课程,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在MBA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行业导师答辩专家包含来自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政府商业部门的管理者,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和高专业资质的实务专家。在答辩环节,行业导师从实际操作方法、实际案例的可行性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给予答辩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建议。相较于专业导师在答辩时偏向理论性,校外专家则能提出更多的实践指导,更为贴近实际。

四、实施成效与启示 (一) 实施成效

南京财经大学MBA教育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统一,确保“双元”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在学生培养和教学上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注重师资培养,提升案例教学效果。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MBA中心切实贯彻实施全程双元化培养理念,大胆改革,以案例教学为抓手,强调专业案例库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展现自我,进行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化发展,中心深入强化校内外双元指导,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和数量,注重年青师资力量培养,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优化教学水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南财MBA案例教学已初具成效。截至2020年,南财MBA先后组织各类老师深入企业调研,并自主开发原创性案例50余篇,其中38篇提交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先后有12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南财MBA也因此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百优案例评选最佳组织奖。此外,截止2019年底,南财MBA师资队伍中先后有1人获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案例教师”,2人获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最佳教练奖,在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东区比赛中4名教师获最佳教练奖,此外,在三届江苏省MBA管理案例大赛中,先后有4名教师获最佳教练奖,3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其次,中心致力于组织学生比赛,提升学员综合素养。设立南京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案例研究中心,负责管理案例开发以及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案例大赛,提升南京财经大学MBA师生理论素养和商务实战能力,并取得系列成绩。自2016年起,南京财经大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东区晋级赛冠军和全国总决赛季军。2017年两支队伍双获华东一区晋级赛季军。2018年荣获华东一区晋级赛冠军和全国总决赛季军。2019年,MBA中心师生精诚合作,奋力拼搏,更是取得了华东三区晋级赛亚军和全国总决赛亚军的好成绩,在南京财经大学MBA发展史上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由8届校友和在校生组成的亚沙参赛队,捧获沙六“沙鸥奖”,2019年,南财MBA“大漠苍狼队”沙八再捧“沙鸥奖”,彰显了南财MBA人的团队精神。

第三,师生共研课题,全面提升论文质量。联合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研究生广泛参与校企合作横向课题,近5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一些学生将实习与毕业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相结合。近三年,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的硕士研究生撰写了与实习实训相关的高质量毕业论文近20篇。分别由不同老师指导完成的毕业论文连续5年荣获“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

(二) 管理启示

作为高层次管理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校企全程协同创新为MBA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MBA所在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企业在学员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培养MBA不是企业培训,不能一味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而是要强化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财经类院校既要注重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要借助企业资源,搭建各种实践实习的平台,有效激发高校和企业在专业化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逐步营造有利于MBA培养的良好环境。

此外,地方财经类高校首先要积极发挥合作企业、校内外师资的优势,从专业学位属性及院校实际出发,建立能力导向的培养体系。其次,要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其定期参与行业实践,鼓励与校外导师建立学术实践团队,定期开展讨论与行业实践,掌握最新的行业专业知识。再者,要善于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建立实践基地和组织实践实训师资队伍,引导其积极参与培养过程。最后,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应以学生能力增长为核心,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地方财经类高校MBA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龚雪俊, 孔伟明. 关于高校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以C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为例[J]. 管理观察, 2019(20): 106-107.
[2]
袁丹, 雷宏振.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模式探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4): 81-84.
[3]
宋志伟, 任广萌, 李立欣. "三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7): 28-29.
[4]
欧丽慧, 马爱民, 刘飚. 多元情境下MBA职业能力训练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0): 35-41.
[5]
雷玲, 孔学平. MBA研究生教学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基于某高等农业院校的问卷调查[J]. 高教论坛, 2019(6): 83-89.
[6]
程永波, 欧亚. 全程双元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8): 46-52.
[7]
方刚谈, 佳馨. 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增值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7): 1325-1337.
[8]
沈啸, 宁亮, 彭媛. 基于整合课程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创业大赛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7, 48(6): 17-22.
[9]
何艳, 林刚. 以系统思维培养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MBA案例教学法:耶鲁管理学院原案例教学法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9): 60-64.
[10]
卫志民. 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1): 60-63.
[11]
王爽英. 新常态下高校MBA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6): 71-72.
[12]
余吉安, 陈建成, 徐宇沛. 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项目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 18-24.
[13]
汪金爱, 吴柏钧, 高松. 行动学习在欧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中国MBA教育的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0): 58-64.
[14]
张宁. 我国MBA教育师资问题与建设路径探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1251(Z2): 16-18.
[15]
陈喜波. 行业特色型院校MBA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5): 269-270.
[16]
贺克斌, 冯柳青. 共性与个性:基于院校层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MBA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4): 88-93.
[17]
莫鸣. 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硕士(MBA)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5(1): 27-30.
On Building Whole-process Dual-system Synergetic MBA Training Mode and the Practice Thereof
CHENG Yongbo, QIN Weiping, CHEN Xiaolin    
MBA Education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 in China, the MBA programs hav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management talent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acing new business challenges, it is urgent for us to innovate in the cultivation mode for MBA students. Based on synergetics and in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process, dual-system concep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idea to build the whole-process, dual-system MBA education mode, pointing out particularly that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raction, system synergy and element integr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a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BA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MBA education at Nanj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Keywords: MBA    cultivating mode    dual-system sy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