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 Issue (4): 1-6   PDF    
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陈新忠, 康诚轩    
华中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剧增,有关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我国学者对何为研究生教育规律莫衷一是,其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推导与总结:以教育规律涵盖研究生教育规律;从高等教育规律推导研究生教育规律;运用多维视角分析研究生教育规律;基于研究生教育活动提炼研究生教育规律。在研究内容上,内在实质探索少;在研究对象上,群体个体区分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在研究视角上,历史实践融合少。展望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要加强内在实质探索,重视研究对象区分,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强化历史实践融合。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     教育规律    

研究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级教育。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产生发展于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新大学运动,其在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源于民国时期,先后共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4个阶段[2]。目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行深造学习的更高层次专业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研究生教育规律是以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各教育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认识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为前提,并据此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回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历程,总结研究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推动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进程,促进研究生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一、现有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依赖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息息相关。发展研究生教育势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鉴于此,教育规律研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表述千差万别。各种观点的碰撞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规律的内涵,提高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于研究生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但总体而言,目前针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较少,未对研究生教育规律形成共识性认识,有待进一步凝练与揭示。近年来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以教育规律涵盖研究生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规律,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研究生教育要遵循规律,这是当政者、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者人人皆知的道理,并为大多数人所强调。但何为研究生教育规律?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或自以为是,或无所适从。目前不少人将国内学者对教育规律的研究看作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探索,但这些研究以整个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注重教育基本规律的整体研究,若以教育规律涵盖研究生教育规律,则突出普适性,缺乏针对性,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较多,如教育部理论组(1979)仿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提出教育活动中诸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认为这十大关系就是十大规律[3];潘懋元(1988)把教育规律划分为内外部两大规律,认为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部关系规律是指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马兆掌(1990)认为教育规律可以分为两级,第一级为“静态自在式”规律和“动态操作式”规律,第二级为“关联自在式”“机制自在式”规律和“调控式”“管理式”“传导式”“学习式”规律[5];何宝安(1994)将教育规律依次逐级划分,认为一级规律包括绝对规律与一般规律、二级规律包括教育本体规律与教育边缘规律等,教育系统本体内部存在的四种基本矛盾运动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生产力规律、教育关系规律、教育方式规律和再教育规律[6];侯怀银、刘泽(2018)提出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本质联系的表现,是教育活动升华演变的结果,教育者只能利用和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7];赵沁平(2018)认为教育规律包括发展、办学、育人三大规律,其中育人规律具体包括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奖惩有度、赏罚分明、以文化熏陶人、因学段施德教等[8]。这些规律对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均未逼近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内核和“创新”本质。

(二) 从高等教育规律推导研究生教育规律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教育层次。目前学术界大都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析其各要素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规律具有普适性,专门研究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较少,利用高等教育规律来推导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较多,造成“换汤不换药”现象。薛国仁、代蕊华(1997)提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的发展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9]。周应祺、何其渝(2000)提出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包括三方面: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和综合性;培养的人才供应市场的滞后性;高等院校向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必然性[10]。龚友德(2007)指出高等教育发展遵循教育生产力决定教育生产关系、教育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教育生产力的规律, 其特征是:一、教育生产者与教育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二、办学主体多元化与办学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三、教师治教与学生治学的结合[11]。陈新忠、董泽芳(2008)将高等教育规律分为外适、个适和内适三类规律,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12]。廖春华(2008)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包括两方面,即高等教育受社会经济制约和影响,还受到自身内部各种要素的制约和影响, 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水平、敬业精神、学生素养、生师比例、办学经费、仪器设备、设施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3]。张民堂(2010)指出,高等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人才培养中的无限性规律;二是把握教育教学中的职业性规律;三是应用科学发展中的开放性规律[14]。李枭鹰(2014)认为高等教育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规律, 具有统计性、非线性、多向度性和双向互动性, 表征为一种弹性而非刚性的必然,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显示了教育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决定性[15]。高等教育规律对研究生教育具有整体导向作用,但并未聚焦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顶层性”和对科学研究的“引领性”。

(三) 运用多维视角分析研究生教育规律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运用多维视角来分析蕴藏其中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应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对研究生教育规律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顾建鲁(1992)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要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育人规律,科学地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实施计划性管理、阶段性管理和制度性管理[16]。眭依凡(1999)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学科和人类的发展[17]。刘宝存(2005)以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比较中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探索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道路。他认为处于高峰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以发展的可持续作为长久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不可忽视发展的多样化,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国际化不能以牺牲民族性为代价,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改革需要以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为目的[18]。安江、邢花、郭莹、武晓娜、吴海霞(2016)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研究生教育规律,认为研究生教育规律是需要符合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构建人的心理和健康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原则,同时从供求与需求角度指出研究生教育规律也要符合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规律、顺应学科知识建构规律、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规律和知识服务于社会公共需求等规律[19]。姚金雨(2018)从历史、现实、哲学、外部、内部、功能视角下探析研究生教育的一般特性,总结与归纳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20]。王战军、杨旭婷(2018)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研究生教育二元规律体系。第一个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指的是研究生教育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相互关系和必然联系,第二个为研究生教育的育人规律,指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21]。这些研究丰富了研究生教育规律,但从各自视角自说自理,仍未令人获得对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四) 基于研究生教育活动提炼研究生教育规律

研究生教育规律蕴藏于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探索是在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始终围绕着如何科学发展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人才两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研究生教育规律[22]。研究生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包括办学、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奠定了研究生教育基础,极大丰富了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为研究生教育规律提炼提供了有利条件。赵光武(1996)从学科建设路径探讨研究生教育规律,提出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 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过程中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是遵循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3]。眭依凡(2000)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包括适应原则、超前原则、创新原则和开放原则,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原则,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提炼研究生教育规律,指导研究生教育良性发展[24]。范钧、王小飞等(2003)指出,研究生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化发展这一教育规律, 以此保证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5]。赵沁平(2017)指出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要以人才为核心,汇聚一流师资与一流生源;以贡献为目标,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文化为灵魂,建设一流治理体系和一流大学文化,这是教育规律内涵要求的体现,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表现[26]。董云川、李敏(2018)指出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结果的实际呈现与具体表达,而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去伪存真,后者包含着对实践活动的凝练与升华,二者的契合度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7]。从实践活动层面研究研究生教育规律深化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但着眼于自我研究生教育实践或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某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取向仍未鲜明揭示。

二、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考察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 我们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结如下:

(一) 在研究内容上,内在实质探索少

已有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强调利用研究生教育规律来推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教育学科建设以及高级人才培养,注重分析研究生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有效廓清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然而,学者们高举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旗帜进行研究,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具体内容含糊其辞或者避而不谈,并没有深刻揭示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实质,离科学而正确地揭示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生教育真正规律还有一定差距。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内隐性使得人们无法一下子对其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 在研究对象上,群体个体区分少

教育规律包括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普适性规律和适用于某一特定阶段教育的特殊性规律[28]。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顶级教育阶段。因此,作为教育的子系统, 研究生教育在遵循教育普适性规律的同时, 也要探寻适合自身特殊阶段的客观教育规律。目前我国学者普遍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 很少把研究生教育规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探索和剖析, 只在论述规律的具体内容时才提及研究生教育的个别方面,把研究生教育规律与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规律混为一谈, 缺乏对研究生教育规律进行针对性研究,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特色培养。

(三) 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

研究生教育是复杂社会现象中的教育活动,内隐在其中的研究生教育规律需要我们去科学挖掘与全面剖析。研究方法是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的尺度和手段, 其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相关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9]。从研究者的研究范畴来看,目前已有学者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内容的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与理性思考,进行归纳与演绎。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运用理论分析来研究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较多,而通过实证调查运用科学数字来阐述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较少,二者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更少。方法上的缺陷阻碍着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规律彰显。

(四) 在研究视角上,历史实践融合少

规律是人们在经过长时间探究和摸索才会发现的,它并非指单一、简单的关系或联系,它有一个完整的、必然的演变过程[7]。正如自然界中春种秋收、春夏秋冬更替的自然规律是古代人们细心观察与记录,经过反反复复实践验证进而发现的一样,研究生教育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类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教育实践,或至少经过数十年教育实证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总结的[8]。现有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忽视了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纵向演变发展历程,只是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开展横向研究,历史与实践融合较少。视野上的狭隘妨碍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揭示,囿于有限实践的论断者极易坐井观天似的认为当前自己对研究生教育的感知都是正确的规律。

三、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强国”“双一流”战略的启动,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也由粗放型的增量式发展转向集约型的内涵式发展,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提升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之下,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日益重要而迫切。什么是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教育规律应如何研究?这是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的导向和指针,也是学者们首先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 加强内在实质探索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与动力,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引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基础理论建设是一切研究开展的奠基石,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挖掘规律中隐含的内在实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是一项应用性、针对性极强的研究,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其内在实质剖析方法及揭示状况影响。现有的研究较多关注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把解决这些问题所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当作研究生教育规律,缺乏对其相应普遍性内容的研究,依旧没有透过表象看到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内在实质。目前学界对于研究生教育规律到底是什么的相关表述含糊不清,未形成清晰明了的共识。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并未结合我国实情做顶层理论设计,还未凝炼出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生教育理论。另外,内在实质的隐蔽性影响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阻碍了相关研究深入开展。赵沁平指出,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直滞后于研究生教育实践,现实的巨大变革与理论规律的薄弱甚至缺失形成了鲜明对照[28]。鉴于此,我国学者在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中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加强研究生教育内在实质探索,针对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构思研究策略,设计研究方法,尽快逼近和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我国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才能抓住关键,实现本质性突破,取得崭新进展。

(二) 重视研究对象区分

对于教育规律,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必须要具体化,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规律不同,办学规律与教学规律不同,德育规律与智育、体育、美育的规律亦均不相同[30]。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育目标各有侧重,受教育者水平差别明显,这三大教育层次的教育规律也应有所区分,不能由此及彼,混为一谈。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始阶段,注重高级应用知识学习,重视高级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以已有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学习为主,侧重于了解某一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常识性知识,从而对此领域形成广阔的认知,达到健全心智、提高智识的学习目标,从而为高深专门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27]。研究生教育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心智、生理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成熟,不再局限于对基础性、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其学习领域的前沿性问题或未被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方法,生产出新的高深知识,从而推动这一领域发展。这需要研究生具有复杂而抽象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进而有所创新。鉴于此,学者开展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要重视研究对象区分,具体分析研究生教育包含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不违背教育普遍规律的前提下,揭示研究生教育中隐含的特殊规律,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规律和本科教育规律区分开来。

(三) 做好质量结合探究

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需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运用一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研究方法选择的科学与否影响着相关研究的质量。我国学术界对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包括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内涵、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演变发展、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影响等。学者们在分析研究生教育现象的时候才采用定量法,如王战军(2014)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从关键词、课题资助、载文期刊、论文作者、发文机构五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31]。作为复杂的社会活动,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仅靠单一研究方法很难达成目的,亟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学界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极少。鉴于此,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时,我国学者要做好质量结合探究,不仅要运用简单精确的数字或图表将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相关研究具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还要运用抽象的认知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提升数据概括的研究生教育规律表象,对数据背后隐含的实质进行探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研究方法都有优缺。因此,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时,我国学者要兼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逐步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四) 强化历史实践融合

研究生教育规律是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探索与验证而总结升华的理论,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离不开对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剖析。只有尊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研究者才能对研究生教育规律形成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当前许多学者针对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某一现象、活动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提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指导下的行动建议是不可取的。这只是做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未形成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真正揭示,并未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原有问题会再次显露出来甚至恶化。邬志辉(2018)指出,人类认识教育规律必须扎根中国大地,面对时代变迁,持续深耕研究,唯此才能弄懂教育发展的时代规律,并自觉按规律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教育发展[32]。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时,立足本国国情,强化历史与实践的融合,把规律的研究融入到历史的发展之中,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凝炼出研究生教育规律,并随着社会环境及研究生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在原有规律研究基础上不断充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桂春, 唐卫民. 高等教育学[M].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8-30.
[2]
洪煜, 钟秉林, 赵应生, 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41-46.
[3]
教育部理论组. 按照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来办高等学校[J]. 人民教育, 1979(5): 21-25.
[4]
潘懋元. 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1988(3): 1-7.
[5]
马兆掌. 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J]. 教育研究, 1990(10): 3-10.
[6]
何宝安. 关于教育规律的分类学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4): 60-65.
[7]
侯怀银, 刘泽. "教育规律"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8(4): 4-9.
[8]
赵沁平. 让教育规律成为常识[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5): 11-12.
[9]
薛国仁, 代蕊华.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论[J]. 上海高教研究, 1997(7): 8-11.
[10]
周应祺, 何其渝. 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J]. 高等农业教育, 2000(1): 9-12.
[11]
龚友德. 也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J]. 河池学院学报, 2007(2): 83-88.
[12]
陈新忠, 董泽芳. 高等教育规律"三分法"探析[J]. 江苏高教, 2008(2): 20-22.
[13]
廖春华. 高等教育发展现实与规律的哲学思考[J]. 社科纵横, 2008(5): 139-141.
[14]
张民堂. 高等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27): 23.
[15]
李枭鹰. 论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J]. 教育研究, 2014(9): 33-38.
[16]
顾建鲁.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育人规律科学地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2(4): 36-37.
[17]
眭依凡.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 115-123.
[18]
刘宝存. 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1): 35-36.
[19]
安江, 邢花, 郭莹, 等. 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1): 27-30.
[20]
姚金雨. 多视角下研究生教育本质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2): 13-16.
[21]
王战军, 杨旭婷. 研究生教育学的概念、内涵与特征[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31-38.
[22]
王战军, 杨旭婷, 乔刚. 研究生教育学:教育研究新领域[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94-101.
[23]
赵光武. 遵循教育规律, 提高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6(3): 7-9.
[24]
眭依凡.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3): 3-7.
[25]
范钧, 王小飞, 汪益民. 对研究生素质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4): 22-25.
[26]
赵沁平. 基于教育规律探讨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双一流"[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0): 1-3.
[27]
董云川, 李敏. 研究生教育规律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10): 1-6.
[28]
赵沁平. 开拓、创新、求真, 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6): 1-3.
[29]
陈新忠, 董泽芳. 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回溯和展望[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 149-155.
[30]
石中英. 对教育规律的一点认识[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7): 24-25.
[31]
王战军. 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8): 1-5.
[32]
邬志辉. 教育规律是永恒的吗?[J]. 基础教育论坛, 2018(7): 1.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on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HEN Xinzhong, KANG Chengxua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surging demand for high-end talent, the study on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At present, Chinese scholars have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y mainly focus their studies on the inference and summary of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pecifically, they include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law of education, infer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us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summarize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ctivities. However,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s,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l essences; 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s,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a group and an individual;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combi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in term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viewpoints from history and present practice.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on the la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nal essence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earch objec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should be combined, and the viewpoints of history and present practice should be integrated.
Keywords: postgraduat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law of education